舒婷關於愛情的詩歌

情詩是用於情人之間傳達愛意的詩,情詩更加能體現情人之間的甜蜜爛漫。你們學會寫情詩了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舒婷關於愛情的詩歌,希望大家喜歡。

舒婷關於愛情的詩歌

舒婷經典愛情詩兩首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爲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峯,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纔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作品解析:

《致橡樹》一詩,採取“木棉樹”的獨白口吻與“橡樹”對話,在當時的詩歌創作上,這種手法是具有開拓性的。橡樹是一種木質緊實而高大的用材樹,而木棉樹又叫英雄樹,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樹中最高大的一種。我們不得不承認詩人在選取詩歌創作材料時的精心設計:橡樹是那樣適合代表男性的陽剛之美,而木棉則又是那樣貼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強自立以及與男性的平等要求。詩人通過擬物化的藝術手法,用木棉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這首詩一誕生,橡樹和木棉,就成爲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不僅否定了老舊的青藤纏樹、花葉依風的舊的情愛描寫模式,同時也超越了犧牲自我偏重於給予的互愛原則,完美地體現出富於人文精神的現代性愛品格:真誠、高尚的互愛,建立在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的前提下。這種愛情觀極有思想含量和藝術震撼力,顯得無比的厚重。

作爲女性,她默認應該具有脈脈含情的體貼和溫柔,但又認爲不能停留在這種情意綿綿的狀態,她承認鋪墊和襯托能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衆和威武,但又覺得這種作用仍然沒有表達出愛情的全部力量。爲了對方,自己應奉獻出“日光”般的溫暖,應傾瀉出“春雨”般的情意;這都是愛情中的至理。但她並不滿足於這些:“不,這些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人鮮明地表示她不當附屬品,只成爲對方的陪襯和點綴,而必須和對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須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氣質的人;你是樹,我必須是樹,是同樣高大挺拔的樹;你站着,我也必須站着,平等地立於天地間。總之,兩人形象必須一致。

但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擠迫對方,也不意味着兩者毫無區別,只是爲了“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並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真是並肩攜手息息相通的情侶,那怕是一點微風掠過,都能引起共同的顫慄。他們心心相印,沒有誰能聽懂他們的話語。這木棉用一種爲橡樹自豪、爲自己驕傲的口吻說道:“你有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顯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樹各自的特點和價值;他們雙方不能互相取代,倒應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在這裏,她毫不掩飾地頌讚橡樹的'男性美和陽剛氣概,豪壯挺拔,鋒芒畢露;也對自身女性的柔韌氣質作了讚美:那豐碩的紅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標誌?可是,木棉的朵朵紅花爲何又象“沉重的嘆息”?我們可以從中感觸這位女詩人那種獨特的聲音和情緒:這聲音帶着痛苦的傷痕,這情緒染着憂傷的色暈。這聲音和情緒裏融化了多少那個年代社會、親友、個人的陣痛、艱辛和掙扎!這沉重的嘆息是那麼真實,以至把它擲之於地,便會濺出淚漬和血斑!

《神女峯》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如翻涌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爲眺望遠天的杳鶴

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作品解析:

舒婷發表《致橡樹》以後四年,又有《神女峯》面世。《致橡樹》通過“木棉”對“橡樹”的傾訴,表現了對獨立平等、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惜自身價值的愛情觀念的呼喚。而《神女峯》則更多地表現出對愛情婚姻中“正統”道德的反思與批判。詩歌由巫山神女峯觸發的靈魂驚悸寫起。神女峯凝結着許多內涵不同的愛情故事,而這首詩主要取意於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賦》。兩賦寫楚懷王夢中親倖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樹立了永遠忠貞於他的志節。懷王死後,他的兒子襄王和宋玉遊巫山,神女雖一度對宋玉萌生愛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卻終於理性戰勝情慾,毅然表示要永遠忠於懷王,不再與別人戀愛。沿着這一邏輯,民間傳說又補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懷王,日久化爲石柱,成了人們萬世景仰的偶像等內容。於是,神女峯便成了不嫁二男、貞節重於生命的文化標本。

《神女峯》是由當代女詩人舒婷寫於長江的。詩主要分爲三段。作者在第一段中將自己的動作描寫出來,在第二段中,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第三段中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神女峯是屹立在江邊懸崖上的一座小山峯,有着美麗而憂傷的傳說。這塊聳立在巫峽江岸上的山石,作爲女性堅貞的化身備受禮讚,千年傳唱。但是,可以從動作與情感上看出神女峯的傳說並沒有在作者心目中得到美麗的地位。但在這遊人爭相一睹的“風景”面前,舒婷卻感到了心酸和不忍:“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誰的手突然收回/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當人們四散離去,誰還站在船尾/衣裙漫飛,如翻涌不息的雲/江濤:高一聲低一聲/”詩人以女性的慈悲和仁愛看到了“風景”背後的痛苦和殘忍,對男性視覺中的貞節發生了深刻的懷疑:“心真能變成石頭嗎?”對漁婦“爲眺望遠天的杳鶴”而錯過的“無數次春江月明”表示無限惋惜。並進一步對這種散發着男權氣息的“婦道婦德”進行了徹底的解構:“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詩歌一開始就展現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峯前,遊客們向石像揮舞起各色手帕,對這一偶像狂熱的崇敬,表現出在傳統道德的強大磁場中,人們思維習慣和感情趨項的頑固慣性,然而覺悟者還是有的,她收回揮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淚水——她分明覺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人們離去後,她繼續苦苦思索:那麼多女人總是通過苦守貞潔來追求一種道德價值的實現,她們熱衷於把美麗的夢想安排在一條可怕道路的盡頭。她們的悲慘充斥着社會生活和神話故事,以致悲劇“代代相傳”,被鑄造成道德楷模,被鋪設成文化傳統。多麼可悲。“但是,心/真能變成石頭嗎?”這是困惑,更是質疑:那神女,那許多的婦女,本來有着鮮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麼能甘心變成石頭呢?她們爲着一個沒有價值的期待,錯過許多俯拾即是、本該屬於自己的幸福機遇。多麼荒謬。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貞子”是巫峽中的常見植物,它們聚湊成迎船而來的“洪流”。

它們生機蓬勃,自由活潑,體現着生命屬於自己,應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啓發人們拋棄那爲“規範”而生活的舊的倫理枷鎖。最後兩句,指出“神女”們爲了一種道德虛榮,在寂寞痛苦中掙扎,甘做一個毫無意義的展覽品,實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愛的人傾訴心聲,宣泄委屈,這纔是幸福。詩人吟詠至此,已把貞節觀這副壓抑婦女幾千年的沉重的十字架徹底掀翻、打碎,收到剷除夢魘、大快人心的效果。《神女峯》的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觀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當。對於一個困擾人們幾千年的老問題,詩人讓一個自然奇景和文化勝蹟來承載,可謂獨具法眼、另闢蹊徑。而問題的展現,又是憑藉遊船上一個剎那間的生活片段。詩人一按靈感快門,便攝取了巨大的時空,使一瞬間的情景,迴盪着一串千年浩嘆,映照出舊道德的黯淡與新道德的閃光。《神女峯》作爲一首優秀的詩歌,無論在詩歌藝術性方面還是在主題意義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