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詩歌《春》賞析

在詩人的筆下,春天的歧義尤其紛雜,像春天本身的繁花盛景那樣,詩人在“春”或“春天”的題目下所鋪開的往往是一場浩大的盛宴,賦予春天異常豐富的隱喻和象徵意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穆旦詩歌《春》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穆旦詩歌《春》賞析

穆旦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他渴求着擁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來,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

藍天下,爲永遠的迷迷惑着的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你們被點燃,卻無處歸依。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賞析:

春天作爲季候之首,在文學創作中可能是最充滿歧義的題目之一。在詩人的筆下,春天的歧義尤其紛雜,像春天本身的繁花盛景那樣,詩人在“春”或“春天”的題目下所鋪開的往往是一場浩大的盛宴,賦予春天異常豐富的隱喻和象徵意義。詩歌中的春天如果過於寫實,固然也有可愛之處,卻未必不是對詩人心靈和藝術冒險的限制。因此,詩歌中的春天總是會打開它的另一面,春天作爲自然季候實際上也是精神季候的幻影。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穆旦的《春》,春天的景深就不是由一連串板結的表意性符號粘貼而成的呆滯面孔,而是在生命被禁錮的悲哀中獲得力之美的深度照亮而顯得峻拔的一幅剪影。這就是《春》所展開的縱深區域,春在一首十二行的短詩中,被穆旦不動聲色地轉換到生命的幽暗之中,但又顯得透明、純淨和含混,如深山中的一片湖泊靜止在內部的凝固之中,而天光雲影又來折射湖泊內部的騷動。

此詩的起首兩句鋪排在春天的熱烈與奢華上,“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他渴求着擁抱你,花朵”,春草如綠色的火焰燃燒,鮮花繁茂,大地上一片生機,呈現出一種令人恍惚的動態之美,但在一派繁花盛景中又透露出緊張的情緒。這來源於詩中由整體情境所形成的暗示,實際上是詩人內心受壓抑情緒的流露或折射。詩中的春天並非激情的肆意燃燒,而是“反抗着土地”使“花朵伸出來”的激情的外化。詩人的情感不是直接地裸露出來,而是扭曲在春天的景物上呈現出來,他的面孔流露出驚喜和荒涼錯雜的表情。當“你”推開窗子,“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你”會突然涌起一種近乎暈眩的感覺,欣喜於窗外繁花盛景的敞亮,但可能轉瞬間“你”又意識到生命的勃發處於限制之中。對生命的某種特殊狀態來說,“滿園的慾望”是一個恰當的比喻和暗示,可以理解爲情慾的酣暢或自由的激情,也可理解爲美好的憧憬和人性的圓滿,詩中的“窗子”卻是隔離之物,是和窗外的“滿園”形成對照的。這種對照形成的情境便是自由受限於窗子的禁錮,春天是自由者的天地和樂園,卻是受禁錮者的遠景,“你”所看到的`窗外盛景不過是一片幻影。從此詩的表層來看,春天的歡暢流瀉一地,但往深層看,歡暢和緊張是纏繞在一起的,詩人的內心並不自由,隱隱地蒙着一層鬱悒的陰影。窗外的繁花盛景近在咫尺,又恍若隔世,卻也隔不斷生命燃燒的激情和放肆的渴望。詩中儲滿青春的苦悶與焦灼,有一種強烈的緊張感和漲破禁錮之窗的激情。這使此詩佈滿深刻的現實與幻覺的對峙,恰恰也是詩中張力感的來源。

《春》的旨意是逐步打開詩人心中的鐐銬的,詩人的苦悶有跡可循,都落實在意象的巧妙鋪排上,而他又把對苦悶的抵制化解在對自由的渴求中,因此,詩中峻急的情感是兩極對立的結果。煩惱與歡樂、現實與幻影、理性與情慾、緊閉的肉體與赤裸的自然,都是充滿矛盾和悖論的兩極,在詩中相互衝突與膠結,構成青春的陣痛和對自由的熱烈趨附。此詩在第二節的詩意延伸似乎具有一種爆破的效果,由第一節的拘束和禁錮通向青春激越的開闊詩境,但禁錮仍然存在,青春的激情並未完全得到釋放。“藍天下,爲永遠的迷迷惑着的/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這是詩中極巧妙的盪開的一筆,又有一種往身體內部收縮的效果,對自由的渴求在瞬間放大,但又透露出被壓抑的苦悶。“你們被點燃,卻無處歸依”,被點燃的激情在身體裏面燃燒,這是青春力之美的肆意綻放,但終究無法突破禁錮之窗,青春的創造激情無處歸依,大概只能在身體裏留下炙烤的痕跡和灰燼的餘溫。但詩人卻不甘於青春的激情被掩熄在禁錮之中,詩的最後兩句又陡然突起情緒上的風暴,把自由和激情歸位在充滿青春創造力的詩意底色上,“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組合”。這是春天詩意的赤裸,也是青春激情的赤裸,在光影聲色的豐富層次中呈現出極爲鮮活的精彩和創造的歡樂,但同時也是讓詩人“痛苦着”的青春的前景,在等待伸入“新的組合”。何謂“新的組合”?這是詩中一處極關鍵的暗示,大概是指光、影、聲、色要被賦予新的創造之美,要飽含青春的創造詩性。當然,這種“新的組合”也近乎一種幻覺性的猶豫,一種禁錮和窒息的幽魅之影仍然遊蕩在詩中,詩中透露出來的壓抑感也並未完全去除,不過是轉化爲更寂靜的暗影而已。因此,在我看來,此詩表達的主題是“在生命的限制中對自由的張望”,說得更妥帖一點,就是“在生命的被限制、被禁錮中對自由的張望”。春天在詩中是一片佈滿象徵情致的幕布,投射在其上面的風物和景緻都飽含着對自由的深切渴求,卻又被抑制在春天幽深的暗影中。這大概是詩人內心處境的流露,有一種鐵質的堅硬和柔軟。

穆旦的《春》也有形式上的獨家手段,大致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選擇貼近春天的豐滿氣質,另一方面卻佈滿詩人性靈裏的荒寒,這使詩中的詞句呈現出跌宕之美,具有豐富錯落的層次感。二是詩節的相對均衡和對稱,兩個詩節各六句,各自的起伏和坡度既相互呼應,又流動在各自峭拔的旋律裏,都內在於詩的整體結構之中,具有佈局和節奏上的勻稱與和諧之美。三是詩的含混效應來源於語言的豐富張力,內斂與剋制的情感表現在詞句富於悖論性的組合上,而在整體上呈現出思想從激情的漩渦中突圍出來的謎一樣的“豐富和豐富的痛苦”。這對一首隻有十二行的短詩來說極其可貴,唯其短而格局大,纔有豐富的蘊藉和逃向春之景深的坎坷,因此,這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品,不獨只是一曲春的低迴婉轉的歌吟。

創作背景

1940年8月,穆旦畢業於西南聯大,並留校任教。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關鍵時期;同年2月,詩人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情,毅然踏上緬甸抗日戰場擔任翻譯工作。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春》即創作於此時。

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寧。“九葉詩派”著名詩人、翻譯家。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外文系並留校任教。1948年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執教於南開大學。早在天津南開中學讀高中時,穆旦就開始了詩歌創作。20世紀40年代前,他的詩歌受英國浪漫派現代詩風的影響較大。後來在浪漫主義中融合了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因素,詩風富於象徵寓意和思辨色彩。主要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三部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