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詩歌教學的難點解析

詩歌教學的難點解析

最新詩歌教學的難點解析

語文教學可以簡單粗略的分爲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兩大塊。不管是在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中,教師都會面對諸多的難點和問題,影響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教學中的瓶頸和難點,既是令教師發怵的,也是讓學生感到恐懼的。我們必須弄清楚導致這種情形出現的原因。若深究原因,可以發現,宏觀上應從三大方面展開分析:一是教學系統的結構分析;二是作品所屬的系統之分析;三是教師與學生之主觀差異的分析。微觀上應從作品作爲內在自足的藝術世界的內在系統進行分析。教學系統的結構因素主要有:A.教師;B.教學內容(主要是範文文本);C. 學生;D. 課標總體要求;E.時空條件(主要指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發展的總體水平及時代特點。宏觀上指時代環境條件,如世界整體的生產力水平,文化一體化程度,民族國家的國際地位、綜合實力,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傳統,國民的整體素質、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社會的文明程度等等;微觀上指教師和學生具體生活的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等條件)。

語文教學可以表述爲:教學主體(教師、學生)在特定時空條件下根據課標總體要求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一種對話和互動活動。A、B、C、D、E這五個主要的結構要素之間又構成許多對立關係,比如A與C、A與B、B與C、A與D、B與D、A與E、C與E、D與E、B與E 等等。這其中任一對立關係作爲制約因素都可能成爲語文教學要突破的瓶頸和難點。可以明確地說,語文教師在從教時,應該對構成教學系統的諸要素有適切的考慮和認識,對其中的重要因素還必須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形成自己獨到的思想和觀念,以爲語文教學奠定好的條件。作爲教學內容的文章作品(這裏只限於文學作品)所屬的系統,我們運用業已認可的艾伯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的文學四要素理論來分析:一是作品因素;二是作者因素;三是讀者因素;四是世界因素。這四者構成一個以作品爲中心的內在自足的對話交流系統。四者之間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相互對立相互溝通,充滿了矛盾。從詩歌教學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都首先作爲讀者主體而與作品、作者、世界構成矛盾對立關係,教師自己要先解決他與作品、作者、世界的矛盾,然後才能進而引導學生解決他們與作品、作者、世界的矛盾,從而實現詩歌教學的初級目標。教師與學生在自身主觀因素方面的差異非常多,主要有以下方面: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知識結構、文化修養、生活閱歷、思想道德水平、理解接受能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方面。教師首先要意識到自己與學生在以上諸多方面的矛盾和差異,並努力補充和加強學習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文化學等方面的知識,爲解決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諸多矛盾奠定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進而爲克服語文教學中的其他矛盾創造良好的條件。以上我們從宏觀上簡析了影響語文教學的三大系統因素。從微觀上說,詩歌教學,教學主體(教師、學生)要直接面對的是具體的詩歌文本。因此,理解和解讀文本纔是首要的問題。我們先要認識詩歌在廣義文章中的位置。它首先歸入文學作品,然後歸入超實用性文章。從廣義文章出發,我們知道構成一篇文章的四個要素是:材料、主題、結構、語言。文章四要素給我們的啓示有二:一是爲寫作文章提供基本規範和要求,即古人所說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物,即做到文章材料真實、充足、典型、新穎;言之有理,即做到文章主題正確、深刻、鮮明、新穎;言之有序,即做到文章結構完整、結構合理,層次分明;言之有文,即做到文章語言準確、得體、富有文采。二是爲分析和評論文章提供大致範圍和方向,從材料的選擇使用、主題的表現、結構的安排、語言的運用等四個方面對一篇文章做深入具體的分析解剖和評論。從詩歌作爲文學作品看,文學文本三層面理論是解讀詩歌文本的有力武器。文學文本的三個層面是指文學的語言層面、文學的形象層面、文學的意蘊層面。語言層面諸要素有:語音、語義、語氣、語調、音律(韻部、平仄、押韻)、節奏、重音、語法(詞法、句法、文法)、修辭等;形象層面,有三種形象構成:人物形象(典型)、意境、意象(象徵意象)。就詩歌來說,其形象主要偏於意境和意象,當然,在意境中,通過閱讀主體的想象性再造,我們還可以看到抒情主體的形象。意蘊層面。大家知道,意蘊作品立意作家的創作意圖。常言說形象大於思想,意思是說,作家的創作意圖被客觀化爲作品之後,在被讀者閱讀時,作品作爲一種客觀存在,已經與其作者有了距離,這樣,雖然作者通過其作品已經很好表達了自己的創作意圖,但作者常常意料不到的是,他藉以表達創作意圖的文學形象客觀上蘊含有豐富的意義和意味,遠遠大於作家的創作思想,而讀者閱讀的任務,不僅僅是探明作者的原意,更主要的是要挖掘文學形象客觀上所包含的豐富意蘊,從而導致作品意義意味不斷增殖的客觀現實。這也凸顯了讀者閱讀的創造性特徵,故而人們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從形質上看,語言層屬於形式層,形象層、意蘊層屬於內容層。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它藉助語言媒介來刻畫形象,營構意境,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一定的思想意蘊。

比較文章四要素理論、文學三層面理論以及艾伯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理論,可以發現,它們都可作爲我們解讀分析詩歌文本的工具和方法,只不過,前兩種理論着眼於文本的內部系統,是微觀的,後一種理論着眼於文本的外部系統,是宏觀的。顯然,對詩歌文本進行解讀分析,將宏觀微觀結合起來是最佳選擇。而這裏我們是要從微觀直面具體的詩歌文本,故而面臨着是主要運用文章四要素理論還是主要運用文本三層面理論來解讀詩歌文本的選擇。比較而言,詩歌屬文學作品,是主抒情的文類,抒情詩佔有絕對的比重,因而,我們認爲,對詩歌文本進行解剖分析,宜側重於用文本三層面理論爲好(需要指出的是,對任何文學文本進行解剖分析,解剖分析的角度或層面是無限多的,絕不僅僅限於以上三種理論)。那麼,詩歌教學的難點在哪裏呢?我們討論詩歌教學的難點的語境是當下中國社會初中語文教學的現實,而不是漫無邊際,無的放矢。就初中語文詩歌教學這個具體的語境而言,詩歌教學的難點仍是一個相當寬泛的話題,因此,我們首先還是要從一個普遍的層面上一般的探討詩歌教學的難點。就是說,我們暫不考慮古代詩歌與現當代詩歌、格律體與自由體、中國詩歌與外國詩歌的教學差異,而在共性層面探究詩歌教學的普遍性難點。要尋找這個普遍性難點,避免理論上的漫無邊際,同樣應從教學系統五要素的關聯中進行多方會診,即從對前述的A、B、C、D、E它們之間的對立與聯繫的分析中找到相對具體的教學點,再在對這些教學點具體落實的教學實踐中找到和發現教學的難點。

從整體上說,語文教學一般有三個大的目的:理解、運用、創造。限於詩歌教學,這裏的理解是指學生在教師引領下,認識、理解並接受具體詩歌文本的知識、文化和思想;運用是指學生在教師引領下,通過相應的能力訓練,能運用所掌握的詩歌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進行初級的詩歌的閱讀與欣賞等相關活動;創造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相對獨立地創作出像模像樣的詩歌作品。語文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將這三個大的目的較好地貫穿於聽說讀寫的教學過程中。但考慮到詩歌創作的難度以及詩歌寫作與將來學生就業工作較爲疏遠的關係等因素,新課標未就詩歌創作作出硬性規定和要求這實質上表明,初中詩歌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理解、運用上。

而創造自然成了一個可被忽略亦可被關注的難點。根據語文教學理解、運用、創造這三個大的目的,我們認爲,語文教學的難點主要體現在四方面:(一)文本解讀中的`難點;(二)遷移運用時的難點;(三)朗讀表演時的難點;(四)創造提升時的難點。相應的,詩歌教學的難點也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由於新課標未對詩歌創作作出硬性規定和要求,這裏我們就不對第四方面的難點做分析;限於篇幅,對第二、第三方面的難點也暫不討論,只就第一方面的難點做一點探討。文本解讀,按照真、善、美和自由的標準,又有四種不同的解讀,即品質性解讀(偏於求真);價值性解讀(偏於求善);審美性解讀(偏於求美);創造性解讀(偏於求自由)。而在整體性的文本解讀中,這四方面往往是統一渾融而不可分割的。在詩歌教學的文本解讀環節,這四種不同的解讀,其難度是不一樣的,比較而言,創造性解讀最難,新課標不作硬性要求,教材在編選詩歌篇目時,也努力避免這類詩歌,故而,創造性解讀的難點這裏也暫不討論。其次是審美性解讀也較難。按照李澤厚對美感級次的論述,審美性解讀又有悅耳悅目層次、悅心悅意層次、悅志悅神層次。其中,第一層,中學生較易體會認知,不構成難點;而第二第三層則較難,新課標也未作要求,我們這裏也忽略不論。現在就剩下品質性解讀和價值性解讀了。所謂品質性解讀是指解讀主體穿過語言中介,在把握詩歌意象意境的基礎上,了悟詩歌文本要表達的主旨意蘊、思想情感。所謂價值性解讀是指在品質性解讀的基礎上明確詩歌表達的思想情感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這裏的問題是,在品質性解讀和價值性解讀中,哪些因素或方面會對中學生構成難點?根據前述可知,在詩歌的標題、材料、主旨、結構、語言、意象、意境、意蘊等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難點;而在具體的詩歌文本中,其難點又會表現得千差萬別。我們既要關注其共性難點,更要考慮個性難點。下面結合幾首具體的詩歌作品進行有限的分析。

1.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這首詩,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描述和展示了天上人的生活畫面和生活情景,表達了詩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其價值意義在於與人間現實相對比,表露對現實社會的不幸、災難等的不滿。從文章四要素看,在題材、主旨、結構、語言上,在教師引領下,初中生的解讀基本不存在難點;其難點之一可能表現在價值性解讀上:作者爲什麼要創作這首詩(創作的動機和目的是什麼)?難點之二是有感情有節奏準確把握重音的朗讀。從文本三層面看,其語言層、形象層、意蘊層對中學生解讀也不構成難點。難點主要集中到價值性解讀上了。

 2.一的《卜算子詠梅》

這首詞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但可作爲例子來說事。這首詞的寫法主要是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由於之前學生已接觸了這種寫法,故在解讀上,材料、結構、語言、寫法方面不構成難點;而意象、意境、主旨及詞作的意義和價值卻構成難點。3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這首七絕四句話最大的特色是兩兩對仗,用準確的數詞、量詞、顏色詞來描寫景物展示畫面,從內容到形式都給讀者以極美的享受,音律和諧、語言凝練、富於表現力。這首詩的解讀難點不在形象、意蘊、主旨、價值等方面,而表現爲語言上煉字、煉詞、煉句上,尤其是對仗的運用,即形式上的審美性解讀成爲難點。

 4.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這首詩雖也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但作爲例子仍有典型性。對中學生而言,詩的結構、語言不構成難點,難點體現在形象、意蘊、主旨、價值等方面。

5.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中學生理解這首詞的難點主要體現在意象、意境、意蘊、主旨、價值上。詞人通過刻畫元宵節之夜花燈、賞燈者、尋覓意中人的人等意象,展示出這樣的意境畫面:一個想要在元宵燈會上尋覓自己意中人的人在千百度的尋覓而無果的失望之際,卻在驀然回首時於燈火昏暗處發現了那個他,內心充滿了柳暗花明的狂喜。表面上看是一首愛情詞,而實質上是一首政治抒情詞:表現抒情主體尋找堅持抗金的志同道合者的內心痛苦和喜悅。作者用富於婉約的形式抒發了一種悲喜交集的情感,意蘊含蓄,主題鮮明。其歷史價值、現實價值及審美價值是非常突出的,但對於中學生來說,這些方面都構成難點。

6.再舉一首外國詩歌

普雷韋爾的《問世》:白毯在櫥裏/紅毯在牀上/嬰兒在母腹裏/母親在痛苦裏/父親在走廊裏/走廊在房子裏/房子在城市裏/城市在黑夜裏/死神在叫聲裏/小孩在生命裏。這首詩在語言、結構上沒有什麼難點,其難點主要體現在敘述視角、意蘊、主旨上。這首詩當然不適合放在中學教材中,即使放在高校大學語文教材中也有些不妥。因爲要實現對這首詩的品質性解讀,了悟其主旨和意蘊,必須運用敘述學知識和形而上思辨,而對於一般大學生而言,這又顯得過於專業和艱深。這首詩表面上表達了一個嬰兒(小生命)的問世給一個家庭帶來的幸福與歡樂,傳達了抒情主體對生命的熱愛和讚美;而在深層意蘊上卻要述說:一個人應對生命表示感激和敬畏。從敘述學角度看,這首詩有三個特點:通過空間的轉換來暗示時間的流逝;運用春秋筆法極客觀冷靜地敘述了一個生命誕生的過程;選擇了最佳的敘述視角。從敘述視角說,這首詩有如下幾個敘述視角可供選擇:A.嬰兒父母的視角;B.接生嬰兒的醫護人員的視角;C. 熟悉這個嬰兒出生故事的其他人視角;D.這個嬰兒長大後瞭解了自己出生的故事,對生命有了認識和感悟,作爲一個成人的視角。從這首詩可知,詩人通過空間的轉換來暗示時間的流逝,時間從白天到深夜,表明嬰兒的母親難產,母親好險爲生這個孩子付出生命;經過醫護人員等的共同努力,終於戰勝死神對生命的爭奪,小生命誕生,母子平安。顯然,A、B、C這三個敘述視角,敘述者都是過來人身份,他們應已感悟關於生命的真理,故而從他們的視角敘述,意義不大,並非最佳角度。比較而言,第四個視角纔是最佳視角,最具有現身說法的教育意義。因爲,不管在什麼時代的現實生活中總有不少年輕人不明白生命的意義,虛擲生命、浪費生命、遊戲人生的現象比比皆是。詩中的那個孩子在長大後聆聽了關於自己生命的故事,也真切感受到了成爲一個人的艱難與不易,尤其是感受到:一個真正的生命一個真正的人的成長和成熟,凝聚着他人(父母、醫生、鄰人、教師等等)太多的關愛、呵護、幫助和奉獻,因此,他要把他自己出生的故事寫成一首凝練的詩來告誡那些對生命矇昧的年輕人:我們應對生命表示感激和敬畏。一個人如何對待生命,這涉及到生命意義問題。而對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問,必然要展開形而上的思辨與形而下的探討這些又進入到詩歌的價值性解讀,限於篇幅,不做展開。

以上所舉實例很有限,還有許多有代表性的詩歌解讀的難點與問題無法論及。但可以看到,品質性解讀是一切其他層次解讀的前提和基礎;品質性解讀的難點也非常多,在各個環節或層面都有表現;而價值性解讀在許多詩歌的解讀中都可能成爲難點。限於篇幅,本文僅就文本解讀中的品質性解讀和價值性解讀作了一點點探討,揭露了冰山小小的一角。探究之路仍十分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