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賞析:我愛這土地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你所見過的詩歌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歌賞析:我愛這土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歌賞析: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輕快的喉嚨歌唱:

這被流雲所暈染着的藍天,

這永遠燦爛着五千年文化的神州大地,

這承載着無數中國人民跳動的熾熱的心,

——然後我在這浩瀚天空下展翅高飛,

肆意的揮灑汗水和享受自由。

爲什麼我的臉上洋溢幸福?

因爲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點出土地情結

先欣賞起始兩句:“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形容詞“嘶啞”,已不能再唱出美麗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著。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傾吐土地情結

詩的第一節可分四層。

第一層:隱喻人民苦難。“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暴風雨”、“悲憤的河流”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着的土地,是佈滿痛苦、軀體上有太多凝結成塊的流不動的悲憤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寫:“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着中國呀……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詩人用“寒冷”、“雪”、“風”、“封鎖”等意象勾勒出扼殺着一個個求生的生命的悲慘處境。兩首詩寫於同一時期,都表現出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情關注。

第二層,隱喻人民反抗。“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一句象徵着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養育了中華民族,也養育了一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無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傳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強大,由悲土地之苦難轉入贊土地的抗爭,詩人的土地情結深了一層。

第三層,“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鬥爭前景的象徵,也可以更“實”一點,看作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徵,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象徵。總之,詩人的情思已由悲憤、稱頌進入憧憬,表現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構思又進一層。

第四層,“—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詩人沒有沉溺於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爲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鄭重莊嚴的抉擇。這種獻身精神可以作這樣的詮釋:我來自土地而最終歸於土地,這樣,愛才得以昇華,得以永恆。這是一種多麼超凡脫俗、悲壯高尚的土地情結啊!

■昇華土地情結

第二節的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之愛,已使詩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的六個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動着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爲沉重地叩擊着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全詩在這問答中達到高潮,那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留下不盡的餘韻。

■文章的基調

在詩的開頭,詩人把“我”假設爲一隻“鳥”的形象,而且這“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使讀者立刻被詩人的憂患意識所感染。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沉的愛。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於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就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

■第二節分析

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