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詩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詩歌教學反思 篇1

《山城的霧》是一首詩歌。作者滿懷激情,以豐富的想象,用優美的語言,讚美了山城重慶的霧所特有的,無比奇幻的景緻。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現代詩歌語言淺顯易懂,而且有不少文質兼美的兒童詩歌,《山城的霧》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首。但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會發現學生並不喜歡讀詩,究其原因:因爲它不像童話、小說那樣有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節;也不像歷史故事、科普知識那樣能讓孩子閱讀以後有開拓眼界、增長知識的成就感;所以孩子們對閱讀詩歌的興趣並不高。所以這堂課我打算從詩歌的形象性入手,讓孩子感悟詩歌的語言美,使孩子的思想與詩的內容形成共鳴,體會山城的霧的奇幻之美;培養學生喜歡讀詩,能試着寫詩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以圖片導入,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理解詩歌語言所表達的霧的奇幻之美,並着重分析詩歌語言所用的修辭手法,讓學生感悟到詩歌語言的形象美。這是我第一次上公開課,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挑戰。課前,我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並且精心準備了教案,自認爲學生聽課後,肯定會有收穫,這纔開始上課。但實際並不像我預料的那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學生對詩歌的瞭解太少,興趣也不大,課堂上更多的是我在引導、啓發,學生參與的人數較少,而且有的內容學生根本不明白,所以這是一堂失敗的公開課。回想起來,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遵循新課標理念,結合文本特點,進行教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教學應以讀爲主。誦讀,對學生掌握詩歌主題,培養語感,具有很大的幫助。《山城的霧》是一篇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應該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

而我在上這一課時,由於教學經驗的缺乏,只是讓學生齊讀詩歌,再指名朗讀。雖然我意識到要閱讀課文應該培養學生各種讀的能力,設計了自由讀、默讀,卻沒有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讀”,以致於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朗讀詩歌是開啓理解詩歌大門的金鑰匙。當然也並不是單純的反覆無目的的讀,老師要營造氛圍,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仔細揣摩。在設計《山城的霧》教學時,我應該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詩句的畫面,感受山城霧的奇幻。如“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變成了謎一樣的宮殿”,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霧把山城籠罩的像謎一樣的宮殿,並且讀出景物在大霧的瀰漫下朦朧的美感:“啊,我真寫不完霧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繪成美麗的畫面。”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神奇創造的讚美之情。

二、調整角色地位: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隨着新課程的運行,教師就要調整自己的角色地位。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爲實踐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我在語文實際教學中,走入了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不僅使學生成了教材的奴隸,也使自己成爲爲教而教的機器,毫無價值,並且也沒有成效。

再者,“教是爲了不教”。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不僅讓學生知道學了什麼,還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學,要學什麼。而我在教學過程中只着重從分析詩歌語言入手,告訴學生這句詩的意思,用了什麼手法,具有什麼象徵意義。卻忽視了引導學生借鑑學法進行自我學習,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我應該讓學生自己談看法,學認識。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我的滿灌式的教學,照本宣科,“牽”着學生一步步地走向我挖好的坑裏,不利於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通過這一次的教學讓我感悟道:以教師講解詩句含義和寫作技巧爲主的教學,只能是培養出能回答各種練習的解答機器,而不能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這一學習目標。

我還意識到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探究的積極性。

教師提問:你覺得詩中那句最能表現山城霧的特點?

當時這樣設計問題動機在於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詩意,但經反思:學生的答案可以是多樣化的,學生有自己對詩意的理解;況且這個問題一提出就圈定了學生對詩歌理解的範圍,不利於學生的自學自悟。我應該做的是有意識地營造氣氛,讓他們自己在品讀詩歌中發現詩歌的美;讓他們親身體驗學習過程,鼓勵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真正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的身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出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

三、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俗話說:“知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而我對三年級的學生了解太少。

我在備課中通常比較重視備教材和教法,但對於備學生,雖然知道很重要,但是真正用於實踐之中的卻是很少。經過《山城的霧》這一課教學,我充分認識到備學生的重要性。

提問:你覺得詩中那句最能表現山城霧的特點,爲什麼?

由於上課前我沒有更多的接觸、瞭解學生,因此對學生我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及其理解能力把握不太充分,導致教學設計過高,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可能句子回答要簡單些,但“爲什麼”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況且學生理解詩句的能力本來就不是很好。這樣一來,我的教學也打擊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這一點值得我深刻反思。這同時也說明的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對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設不充分。在課堂上,當學生已經出現理解上的障礙時,我就應該發現這個內容對學生來說太難,應該及時進行調整。比如改變提問的方式:“你覺得作者用這樣的語言描寫恰當嗎?”“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理解。這樣就會降低難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雖然《山城的霧》這節課上的不是很好,但是收穫甚多。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發現了可以提高的機會。我是一名剛走出校門的新老師,除了在大學時期進行過半年形式主義的實習之外,可以說毫無工作經驗。但我相信,吃一塹長一智,我錯了,經過反思進而改進會進步得更快。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還會多聽有經驗教師的課,及時做好經驗總結,並在教學中進行實際嘗試,做到快學快用。同時努力研究好新課標,提高教學效率,爭取成爲一名合格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教師。

詩歌教學反思 篇2

《春天來了》,是一首旋律流暢、歌詞優美的歌曲。本課教學目標,是要學生在演唱這首歌的同時,體會春天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備課時我也立刻意識到,這是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最好的一課。

上課時,我先出示一幅大的春景圖片:有青翠的草地,七彩的花朵、成片嫩綠的樹林、即將融化的殘雪、出洞的小動物等等。然後問:“畫中是什麼季節?你從哪裏得知是春天呢?你喜不喜歡這樣的景色?”讓學生自己找春天,然後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圖中的景色,表達自己對這幅圖的情感,在朗誦歌詞時,也帶着對春天無比喜愛的情緒。我感覺到孩子們對春天有了直觀、親切的感受,剛要引入歌曲教唱時,有一名學生突然舉手,提出了疑問:“陳老師,歌詞中‘春姑娘躲在那朵花苞裏’的‘春姑娘’是誰啊?”說完,學生們都看着我,我一下子被問住了,心想:是啊!春姑娘……怎麼解釋呢?沒想到他們的心會這麼細膩,這個……?我靈機一動,先讓孩子們想一想,也給自己一點時間整理思緒。學生們在座位上紛紛交流起來,我也陷入深深思索中。這時,只見又有一個學生將小手高高舉起,說到:“陳老師,我知道!”全班立刻安靜下來。“春姑娘是看不見、摸不着的,當小樹綠了,小花開了,那就是她已經來到我們身邊。”我高興地點了點頭,笑了笑。他話音剛落,接着,許多學生也站起來說了說自己的看法:“春姑娘一定是熱愛地球的仙女,她一來世界就變美了……”“畫上面樹枝飄動着,一定是春姑娘吹動的,還有小動物也出來了,一定是春姑娘用手輕輕拍拍他們,告訴他們春天來了…平時面對這65個孩子,我總是感到不知所措,回想上個學期的音樂課,課堂上經常“亂”到了極點,總覺得他們什麼也不懂,說什麼也講不清楚一樣。對於這個班的孩子來說,我從來沒想過他們會有這樣的表現,看來,我大錯特錯了。後面所產生一系列對話,真是我在備課時所不曾想到的,我爲自己的錯誤觀念和準備不足感到不安,爲孩子們的表現感到驚訝,也很感動。孩子們帶着對春天的直觀美感,不僅置身於歌曲的詩情畫意中,還對歌曲中演唱的“春姑娘”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們的回答充滿了童真和對大自然美妙意境的理解,那春天不就在孩子們的眼睛裏,在孩子們的心裏嗎?

下課後,我再回頭想想這節課,真正感覺到新課程實施後,給音樂課帶來的變化,把感受音樂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並把可持續發展教育注入課堂,更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孩子們的心是那麼純潔、天真,但願世界少一些不和諧,多留給孩子們一些美麗。

詩歌教學反思 篇3

中國古典詩歌歷史悠久,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真摯醇美的情感,和諧的韻律,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成爲文學領域裏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詩歌鑑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使人們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質獲得提升,文學藝術素養有所豐富,不斷完善。

詩歌教學貫穿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語文教學過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幼兒學說話時候。按說,高三學生應有初步的詩歌鑑賞能力了,可實際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呢?經過長期觀察,我感到以下幾個因素阻礙了學生對詩歌的閱讀鑑賞:

1、背誦積累少。

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識記,恰恰相反,要提高語文素養,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原始積累。由於一些錯誤的認識,目前學生能完整背誦的詩歌非常有限,這對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對語文教學都是極大的悲哀。

2、語言障礙。

古代詩歌中的特殊句式,文言詞彙,都影響到學生的理解和鑑賞。

3、缺乏必要的訓練。

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對一首詩歌,學生即使感悟到了,也不會表達出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除平時教學中的不足,就是重講輕練,同時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導。基於以上思考,高三詩歌鑑賞訓練中,通過對內容歸類,使學生舉一反三,提高理解能力;通過訓練解題模式,提高鑑賞表達能力。

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常常與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有着密切的關係,要真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對作者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有所瞭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瞭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詩歌作品。“以世論詩”即爲再現當時時代、社會環境及作品產生的具體背景,以其世觀其詩。

語文教學應該重欣賞,而詩歌教學尤其要重視欣賞,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對比較難懂的古詩文更加不趕興趣。

當然,要提高古典詩歌的鑑賞能力,並不是僅靠一朝一夕之功的。“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詩歌訓練中,瞭解作者,辨清風格,仔細揣摩、細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認真積累一些詩歌知識,增加自己文化底蘊的積累,相信我們在“操千曲”“觀千劍”之後,一定會“曉聲”“識器”的,只有這樣,才能在古典詩歌鑑賞閱讀中立於不敗之地。

詩歌教學反思 篇4

《秋天》是一首詩歌,描寫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詩歌的每一小節,很值得引導孩子進行仿寫。特別是二、四小節,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我是這樣引領孩子們的,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點:

一、思維引路,學會用“秋風在……”說話。

第二小節:秋風在田野裏打滾,秋風在小路上奔跑;秋風抓一把桂子的香氣,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塗掉……

先和孩子們一起感受了秋風的調皮和可愛,爲了打開孩子的想象空間,我問孩子們:秋風像我們小孩子一樣調皮可愛,那麼他們還會去哪?有了“田野、小路”的鋪墊,有了自己平日的調皮經歷,有的孩子們想到了果園、公園等,在此基礎上,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發了其他孩子的記憶,他們想到了“農田、荷塘”等等地方。接着,我又問孩子們,在果園我們能看到什麼?孩子們回答:看到紅通通的蘋果、黃黃的柿子等等,接着問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們回答起來顯得簡單多了,因爲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對春夏秋冬的景物進行過討論,甚至寫過話。這樣,再來進行“秋風在……”這樣的表達訓練,就等於是將兩個問題進行組合,孩子們表達起來得心應手。

有了引導,孩子們的寫話比較順暢,寫出的句子很真實。小小展示一下:

秋風在果園裏追逐,秋風在池塘裏嬉戲;

秋風在公園裏散步,秋風在農田裏忙碌;

秋風抓一把野菊花的香氣,把秋的氣息佈滿人間。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維比較侷限,在特定的環境中如果沒有老師的引路,想象的空間得不到更廣的拓展,所以,我們給他們多一點扶持,就等於多給他們得到成功的機會,他們的自信就會多一點,離真正的成功就更近一點!)

二、興趣激發,學會用“……嚷着……,要……”說話

第四小節:蘋果嚷着冷了,要穿紅襖;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如何讓孩子們仿寫這句話?我先讓他們來說說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各種水果成熟時是什麼顏色的?起初,孩子們舉手的不多,原因是他們對秋天成熟的水果不太瞭解。於是,我給孩子們展示了秋天的水果,五顏六色的水果圖讓孩子們激動,好多小眼睛亮起來了,發出了“哇”和咽口水的聲音。這下子,情感被完全打開了,學習興趣陡增,思考的激情也被激發,表達一下子就變得容易了:

柿子嚷着冷了,要穿紅襖;

桔子嚷着冷了,要披黃袍。

詩歌教學反思 篇5

花兒開了,草兒綠了,春天帶着溼潤的氣息,泥土的芬芳向我們走來了,在這樣一個充滿生機和希望的美麗季節中,我們開展了“我們在春天裏”的主題活動。在這章主題活動中,幼兒感知和發現了春季氣溫,人們的活動,生物生長的變化等,同時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自己對春天的感受。

詩歌《春天》是一節語言活動,詩歌語言優美、形象,而且具有趣味性。幼兒對這節活動較感興趣,教學效果很好。詩歌中用簡潔的語句概括了春天特有的美,將春天的色彩,人們的活動,自然界的生物表現的栩栩如生。語言通俗易懂,幼兒很容易熟記詩歌內容。另外,幼兒對詩歌中表現的比喻手法較感興趣,突發奇想,猜測“小池塘”爲什麼“會笑”。

在這節語言活動中,大大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春天是鳥語花香的季節,周圍的動植物都在發生着變化,幼兒能通過生活實踐,已有經驗來創編詩歌,擴展想象。進一步體驗到春天的美。活動結束部分,還鼓勵幼兒用繪畫方式表達詩歌內容。

這節語言活動,幼兒不僅進一步感知和體驗到春天的美,同時通過詩歌的學習和仿編部分,還豐富了幼兒的想象,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活動中,幼兒與教師的互動很好,因而使這節活動能夠很好的實施。

詩歌教學反思 篇6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爲基礎教育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它展現出一種新的設計思路,立足於學生的音樂學習方式的改革,關注學生創造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儘管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或那些樣的困惑,但其中所受到的啓示和收穫是不言而喻的。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愉快地接受教學,怎樣充分利用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想象力,來完成教學任務。是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以前的課堂教學,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與形式單調。新課程標準使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成爲課堂教學的主導,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建立了新型關係,課堂變成了開放的課堂,變成了知識再生的場所,師生在歡快的氣氛中進行着情感的交流與知識的創新。改變了以往教師只是苦口婆心的說教、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局面,隨之建立起來的是師生平等參與課堂的生動場面。在講《春天》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自己去搜集有關春天的知識。然後在課堂上表現的時候,同學們會格外有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課堂效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創作。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爲學習的主人,既突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爲主動的學習。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的後半部分,我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自編歌詞,自編動作,並鼓勵學生大膽表現,給學以展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的同時大膽的進行發揮、想象與創造。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鍛鍊了學生的表現能力與創新能力。我認爲本部分也是本課中的閃光部分,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興趣讓我感到驚奇,而學生表現出來的創編能力更讓我感到吃驚。我本以爲這一環節將不會順利,沒想到學生的想象力這麼豐富。平時老埋怨我們的孩子沒有創造力,根本是我們平時缺少一雙發現的眼睛。學生的創編活動既讓學生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中鞏固了知識,又讓學生學到了本課及本科以外的知識,做到了知識的更新、輻射與再生,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創新的精神。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體現着"以學生爲本"的教育思想,教師由一個傳授者變爲一個指導者,一個引路人。

通過講授這節課,我深切的感受到新課程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要求我們教師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勇於實踐、開拓創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詩歌教學反思 篇7

家長半日活動的時間到了,作爲大班即將畢業的孩子,拿什麼作爲向家長展示的內容呢?正值春季,根據教學計劃,是有關春天的主題。於是,我將詩歌《春天》作爲家長觀摩的教學內容。首先我看了一下教材上的內容,發現目標比較簡單,一是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語言的趣味性和優美的意境。二是理解詩歌中的比喻手法並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對春天的感受、擴展想象。我覺得,《春天》這首詩歌既然語言優美有趣味性,爲何不讓他們有感情地朗誦呢?這樣不僅能感受詩歌的美,更能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再說,大班的孩子即將升入小學,在背誦技巧上和提高記憶力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於是我將目標作了調整 ,加入了“有感情地朗誦”這一點。

在活動準備時,爲了使教學活動更生動形象,我沒有藉助多媒體展示詩歌內容,而是採用圖片展示的方法,將詩歌內容做成了三本大書,翻開大書,每一頁大畫面內容就是詩歌中的某一句。我覺得這樣將詩歌內容一頁一頁地翻出來,更能形象地讓孩子理解和記憶。活動開始我讓孩子們聽着《春天在哪裏》的歌曲,回憶一起去找過的春天,通過提問:你知道美麗的春天在哪裏?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呢?導出美麗的春天還在老師爲你們帶來的這三本書裏。用一句“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三本書裏都寫了些什麼?”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隨着三本書的一一出示,孩子們的眼球都被吸引到大書中來了,翻完三本書,我讓孩子們向後轉,面對家長有感情地朗誦一遍,孩子們在聽兩遍,說一遍,共三遍的基礎上,能連貫地將詩歌朗誦完整,換來了家長們一片熱烈的掌聲。看看孩子們驕傲的笑臉,再看看家長們滿意的表情,我明白:家長需要看到這樣的效果,孩子們更需要這樣的掌聲。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孩子們來仿編詩歌,孩子們編出的一句句詩歌,更是讓家長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還有這個能力,不時的點頭和露出欣慰的微笑,看得出他們是認可幼兒園這樣的教學方法。

唯一在教學過程中不足的一點是,個別孩子整個教學活動都不願意主動發言,注意力不是很集中,雖然我一再地提醒鼓勵,但由於注意力不集中,導致站起來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家長當時是什麼感想。其實,這樣的孩子,在三年幼兒園生活中,我們沒有少關注,這點我們和家長也溝通過,希望家長在家中也繼續多督促,讓孩子能儘可能注意力集中一點,爲以後上小學打基礎。

詩歌教學反思 篇8

“詩言志,歌詠言。”《禮記·經解》記載了孔子的話:“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爲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餘秋雨先生也曾說:“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燬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築,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絕的長廊。”可見詩歌這種短小、簡潔、含蓄的韻文,是最能進行情感和審美教育的一種語言形式。

高中語文新教材中所選的詩歌,都是各個時期的藝術精品,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可是由於過去長期以來大多老師不願學生多走彎路,使很多詩歌教學課堂過於強調理性分析的教學模式,對知識和問題的探究過程完全由老師包辦代替,應該最愛詩的高中學生只是爲了應付高考而努力背詩。可是對高中語文老師而言,上好一堂詩歌賞析課並不容易,尤其是如今高考詩歌賞析考查得分率不高,很多學生喜歡讀詩歌但是害怕做詩歌賞析題目,所以上好一篇詩歌課文絕不是像基礎教育階段一樣會讀會背就能解決問題。面對詩歌賞析的困難,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好誦讀,體會詩歌音韻之美

以朗讀貫穿整個詩歌教學已經成爲不少語文老師在詩歌教學中達成的比較一致的共識,很多老師確實想方設法讓學生多讀,特別是年輕教師的課堂上,個人輪流讀、小組接龍讀、全班整齊讀,教前教時教後不忘讀,總之形式多樣,書聲不斷。如在《我愛這土地》中的詩句:“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讓學生用兩種讀法:一爲天真的節奏明快的疑問式,聲調稍高,讀出後顯得俏皮;而另一種讀得深沉、緩慢,爲痛苦又關愛的表白,讓人感到詩人飽經風霜後仍然痛苦執着的追求,那份愛國青年對受日寇踐踏的故國的愛就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了。

二、創設情境,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教古詩時,我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是能夠相通的。現在很多中學已經有了多媒體設備,詩句描寫的情景,都通過媒體再現了出來,使原本難以意會的詩句變得形象可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各種教學媒體,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使之自由地在思緒的天空翱翔。在一次《雨霖鈴》的教學過程中,我自己進行了一次有感情的範讀,同時配樂和加以畫面提示,給課堂增色不少。在傳統的高中詩歌鑑賞教學中,教師單靠一張嘴和一支粉筆,採用理論分析和進行板書來達到教學活動的開展。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表達的內容極其有限,而且還無法激起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激情。所以,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侷限了教師的教學內容,還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得如今社會所欠缺的創新能力無法在學習中得到有效的培養,是需要得到內容上和形式上的豐富的。

三、披文入情,體味古詩的情感之美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願望寄託在所描繪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着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爲主,景爲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

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情感美。詩人“情動而辭發”,詩中常常蘊含着豐富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悟到詩中的情感美。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己之情來激發學生之情,使學生帶着豐富的情感,和老師一起進入詩中或歡喜或悲傷的情感中。這就需要教師自己有着豐富的語言、表情、動作等,枯燥乏味的講解是毫無效果的。教師可以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詩中具體的文字出發,啓發學生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既要從整體上把握住一首詩的情感,又要去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情感。朗誦是學詩歌的基本切入點,在高中詩歌鑑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都以“一解題、二釋詞、三解構、四總結”這樣一種模式來組織整個教學活動,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機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詩歌中都蘊含着詩人強烈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採用這樣一種呆板的教學方式來解析,那麼學生最多隻能感受到教師所表達出來的教學情感,對於詩歌所傳達的思想,便難以得到深刻的體會,而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也就無從談起。

四、正確理解,把握作者思想之美

古語說“詩言志”,古詩詞往往用唱的形式來表現,在音樂的美感中傳遞動人之情,凸現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準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那麼,藝術技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要準確透徹地理解作品,應注意瞭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動機,這是理解作品的基礎。詩詞是作者在特定時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離不開詩詞家的生平經歷、性格特點,更離不開產生詩詞時具體環境和事件的刺激。

中國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從陶謝到“建安七子”,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輩出,璀璨奪目。詩歌是語言藝術的精髓所在,它從來就代表着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日漸深入,語文教育正在逐漸迴歸詩性和人性。朱光潛說得好:“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夠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類的文學可有真切的瞭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乾枯的。”對高中詩歌鑑賞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總之,語文教師只要以這個標準爲中心,就不難上好詩歌賞析課。

詩歌教學反思 篇9

每一顆種子都飽含蓬勃的力量,只要我們留心去澆灌;每一個花苞都擁有綻放的能力,只要我們留心去呵護;每一顆心靈都蘊含思維的火花,只要我們留心去點燃。當思維的火花即將綻放的時候,需要我們適時地給予陽光雨露,讓它盡情地綻放……

《風》是一首優美的詩歌,全詩採用反覆疊唱的手法,描繪了微風吹動之下大自然的美麗景象,內容生動,詩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的積累,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這一課時,爲了激發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去思考、去創造的熱情,我在課前佈置學生到生活中去找風。在教學完課文之後,我設計了“我是小詩人”的環節:“聰明的小朋友們,讓我們都來當小詩人吧!”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的思維處於最活躍的狀態下,他們躍躍欲試,編出了許多:“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小草在點頭,那是風兒在和他們打招呼。” “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花兒彎下腰,那是風兒在和他們玩耍。”“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聽風鈴叮咚響,那是風兒在唱歌。”“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柳枝在擺動,那是風兒在跳舞。”……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了,迸發出許多創造的火花。爭着搶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風除了唱歌、跳舞、打招呼還可能做什麼呢?有的學生說:“生氣、微笑、玩耍、看書、捉迷藏……”

我追問道:“在什麼時候風做這些事呢?你還能像剛纔那樣說一說嗎 ?”孩子們的創作熱情還很高,很願意接受挑戰,紛紛創作出了多姿多彩、令人讚歎的詩句:“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風車在轉動,那是風兒在和風車捉迷藏。”“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 你看沙土到處飛,那是風兒生氣了。”“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 你看書被翻起,那是風兒在學習。”“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國旗飄啊飄,那是風兒在向國旗敬禮。”……

每一個花苞都渴望被呵護,每一顆火種都渴望被點燃。在學生的思維火花即將綻放的時候,它的聲音是細弱的,它的花瓣是纖嫩的,它的表現是羞澀的,我們應該用心去傾聽,悉心去呵護,耐心去啓迪,然後在恰當的時機,添上一把柴,讓它綻放,讓它燎原。

詩歌教學反思 篇10

《北方》是艾青寫於抗戰初期的一首詩歌。本詩運用大量灰色的意象構築了祖國的苦難形象,詩人在傾訴土地的災難時涌動着對祖國的熱愛和擔當的精神。

從教材安排看,《北方》是“祖國土”專題中“頌歌的變奏”板塊的第二首詩歌,屬於自讀篇目。它跟“江山多嬌”板塊相比,明顯少了幾分自豪感,而多了幾分苦澀的咀嚼。這種愛與痛的掙扎,距離在和平環境中成長的高一學生的人生體驗比較遠,因此,要讓學生領會詩人疼痛中的熱愛,必須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聲音的節奏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文本細讀中品味詩人土地情結的文化內涵。因此在教學策略上,我着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誦和品味意象來體會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

本課教學主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小組討論重在過程,要求人人蔘與活動討論。在小組討論中,必須人人有事幹,事事有專人負責。任務定位是否科學而合理直接決定了小組討論的質量和效果。必須人人發言,必須專人負責組織討論活動,專人負責記錄小組成員的發言,專人負責整合成員觀點形成小組意見;專人負責彙報小組討論結果。本課例試教時由於沒有嚴格規範小組討論的程序,小組發言者用個人的觀點隨意替換小組意見,就是由於沒有專人負責文字記錄並且缺乏尊重學習夥伴的意識的結果。正式開課時,我對小組討論程序進行了嚴格規範,因而呈現了良好的小組討論效果。

學生小組討論過程中我的“不作爲”,是完全違背教師的身份和職責的,也是不利於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的。今後,應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師角色,扮演了學生學習夥伴和學習指導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到學生的討論過程,適時幫助學生跳出“知人論世”這一學習“瓶頸”,廣化了學生的思維,深化了學生的認識,使學生越過“最近發展區”,進入新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的學習於是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