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古詩詞

東坡古詩詞 1

古詩原文

東坡古詩詞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譯文翻譯

雨點紛落,把東坡洗得格外乾淨,月亮的光輝也變得清澈。城裏的人早已離開,此處只有山野中人閒遊散步。

千萬別去嫌棄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裏平坦,我,就是喜歡這樣拄着柺杖鏗然的聲音。

註釋解釋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農夫。

犖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堅硬貌。

鏗然:聲音響亮貌。

詩文賞析

東坡是一個地名,在當時黃州州治黃岡(今屬湖北)城東。它並不是什麼風景勝地,但對作者來說,卻是灌注了辛勤勞動、結下深厚感情的一個生活天地。宋神宗元豐初年,作者被貶官到黃州,棄置閒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馬正卿看不過眼,給他從郡裏申請下來一片撂荒的舊營地,蘇軾加以整治,躬耕其中,這就是東坡。詩人在此不只經營禾稼果木,還築起居室——雪堂,親自寫了“東坡雪堂”四個大字,並自稱東坡居士了。所以,他對這裏是傾注着愛的。

詩一開始便把東坡置於一片清景之中。僻岡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後的皎潔月光,透過無塵的碧空,敷灑在澡雪一新、珠水晶瑩的萬物上,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確實當得起一個“清”字。謝靈運寫雨後叢林之象說:“密林含餘清”。詩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謝。

詩人偏偏拈出夜景來寫,不是無謂的。這個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爲市”,市人爲財利驅迫,只能在炎日囂塵中奔波。唯有“野人”,脫離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詩人,纔有餘裕獨享這勝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盡野人行”。這讀來極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詩,使我們不禁從“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鬧市囂塵的喧鬧氣息,又從“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處而自足於懷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盡在不言中。詩人在另一首詩裏說:“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雖是詠定惠院海棠的,實際是借海棠自詠身世,正好幫助我們理解這句詩所包含的意境。

那麼,在這個詩人獨有的天地裏,難道就沒有一點缺憾嗎?有的。那大石叢錯、凸凹不平的坡頭路,就夠磨難人的了。然而有什麼了不起呢?將柺杖着實地點在上面,鏗然一聲,便支撐起矯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擻地前進了。沒有艱險,哪裏來征服的歡欣!沒有“犖确坡頭路”,哪有“鏗然曳杖聲”!一個“莫嫌”,一個“自愛”,那以險爲樂、視險如夷的豪邁精神,都在這一反一正的強烈感情對比中凸現出來了。這“犖确坡頭路”不就是作者腳下坎坷的仕途麼?作者對待仕途挫折,從來就是抱着這種開朗樂觀、意氣昂揚的態度,絕不氣餒頹喪。這種精神是能夠給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詩所以感人,正由於詩人將這種可貴的精神與客觀風物交融爲一,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無句不是言情,寓情於景,託意深遠,耐人咀嚼。同一時期,作者有《定風波》詞寫在風雨中的神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與此詩可謂異曲同工,拿來對照一讀,頗爲有趣。

詩的第一段,通過景物描寫,突出當時的靜。說明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世俗名利的不屑,但願長醉山水間之意。

東坡古詩詞 2

古詩原文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傑?

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

譯文翻譯

秋夜月光灑滿整片大地,我舉起酒杯,對問無際的桂樹下的月影:其中是什麼東西呢?一葉小船獨行在萬頃波濤中,四周全是山峯環繞。我拿起船槳擊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彷彿要從天而降,揮舞着萬里的冰雪。京城塵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傑?

回首赤壁石旁邊,騎鯨的人已經遠去,不知過了多少載春秋。長空浩蕩,千古之夢,也只得灰飛煙滅。我願隨着東坡,乘着風歸去,披頭散髮。三山在何處?玉簫的樂聲吹斷了月亮皎潔的光芒。

註釋解釋

大江東去:詞牌名,即“念奴嬌”。該詞牌雙調一百字,前後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不甚拘平仄。上下闋後七句字數平仄相同。

蒼蒼:無邊無際、空闊遼遠的樣子。

扁(piān)舟:小船。

粘天:貼近天,彷彿與天相連。

枻(yì):船舷。

磯(jī):石頭。

騎鯨人:本指唐代李白,這裏借指蘇軾。

澹澹(dàn dàn):水波盪漾的樣子。

今古:一作“千古”。

麒麟發:散亂的頭髮。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於金朝衰敗的時候。作者趙秉文非常仰慕蘇軾,深受蘇軾詞作的影響。這首詞是趙秉文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和韻之作。詞作者因對蘇軾被謫黃州際遇的深切同情與不平,且自己憂國憂民,但又無力挽救國之危亡,產生消極出世的的思想,寫下了這篇借古諷今的詞作。

詩文賞析

詞的上片以問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襯托“桂影”,又以“蒼蒼”形容秋光,一片高潔蒼涼之氣,橫空而降。古詩詞以“問月”起筆,以蘇軾爲例,就有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的千古絕唱。該詞問月,雖化用蘇詞,卻亦有新意。他的問月,點明瞭作詞的時間:深秋的月明之夜,(當年蘇軾遊赤壁也恰是秋涼之夜)。他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其實答案已經巧寓其中:“桂影“之中,桂影而已。”所以,他的問月,不是在於探求,而是在於借問月點明作詞的時間:秋季的月明之夜。這也正是東坡遊覽赤壁的時間。隨後,作者筆鋒一轉,由月及人,此情此景,與當年一葉扁舟夜遊赤壁的蘇東坡極度相似。

“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皆是對蘇軾《赤壁賦》語意的隱括,雖只寥寥數語,但當年蘇軾夜遊赤壁的情景卻盡觀讀者眼前,真是於平淡處見功力。“京塵千丈,可形容此人傑?”雖是問句,卻表達了詞作者的深切感慨。這兩句從技法上來看,不僅由寫景轉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傑”不得見容“引發到”騎鯨人去“,由對蘇軾一生坎坷際遇的深切同情及憤慨,轉入自抒悲感。”幾度山花發“寫蘇軾逝後光陰的流逝,讀來不禁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天“化用杜牧《登樂遊原》”長空澹澹孤鳥設,萬聲銷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弔古傷今,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我欲從公“三句則語意更加決絕,欲與蘇軾仙去,消極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無疑。但畢竟仙山難尋,只有徘徊月下,把滿腔心事寄於玉簫罷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結尾。感懷、悲慼、無奈之意縈繞不絕。

該詞雖是和韻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傷今,與蘇軾《念奴嬌》之壯美相比,卻也是別一番氛圍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