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的山水詩

謝靈運被公認爲山水詩的開山鼻祖。其實同是元嘉三大家的另一位詩人鮑照也寫了大量的山水詩。下面一起來欣賞下!

鮑照的山水詩

後人提及南朝詩壇寫作山水詩的大家中,首先想到的是被譽爲“江左莫逮”的謝靈運。謝靈運是公認的山水詩的開山鼻祖。其實同是元嘉三大家的另一位詩人鮑照也寫了大量的山水詩。鮑照的詩歌現存200多首,大致可以分爲四類:樂府詩、山水詩、邊塞詩、交遊詩。他的山水詩不僅數量多,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鮑照山水詩有以下三個特點:發露無餘、險山惡水、功在密附。

一、發露無餘

羅宗強先生提出:元嘉文學思想新變的一個特點就是由哲理化又回到了抒情上來。鮑照大膽吐露所思所想,一改前人“溫柔敦厚”的寫作模式,在山水詩中把自己的情感表露無遺,帶有明遠式的寫作特色。鮑照仕途不順,表現愁緒的字眼常常出現。“臨流斷商弦,瞰川悲棹謳。”(《登黃鶴磯》),“幽篁愁暮見,思鳥傷夕聞”(《自礪山東望震澤》),“旅人令愉樂,薄暮增思深。”(《日落望江望荀丞》),“物哀心交橫,聲切思紛紜。嘆慨訴同旅,美人無相聞。”(《還都道中》)這與他剛剛踏進仕途時的意氣奮發形成鮮明的對比。劉宋王朝一建立,就開始大量的任用寒族世人,對抗世代形成的門閥士族,加強皇權。這一歷史機遇,促使寒族世人建功立業之心大增,他們迫切希望憑藉一己之才能,走進政治中心,建立豐功偉績,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鮑照是一個事業心極強的詩人,他坦率的直白地表現出對仕途功名的熱心。年輕時鮑明遠就曾自薦獻詩,許多人勸阻他“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他不屑的答道:“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辯,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自詡爲蘭,鮑明遠信心十足可見一斑。臨川劉義慶慧眼識珠,對鮑照極爲欣賞,“尋擢爲國侍郎”。當鮑照真正走入到仕宦中,才發現仕途遠非他想象的那般美好美好。元嘉十七年,他遭到了劉義慶禁止的處分,處分解除後有因過失受到責問。過的最得意的時期爲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其餘的時期鮑照都在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劉宋王朝給寒族世人提供了躋身仕途的機會,但這種機會少之又少,活活地把這些心懷希望之人拋棄,讓其在各個幕府間輾轉。希望有多大,失望倍之。鮑照發出愁悲,是充滿強烈的怨氣的。怨氣是對那個時代風涌突變的政治浪潮的有力控訴。古人云:“鮑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在此前的中國古代文壇中,雖然早已有“詩可以怨”的主張,而真正在詩歌中發怨的詩人很少,鮑照算一人。何焯在《義門讀書記》中曰:“詩至明遠,已發露無餘,李、杜、元、白皆從此處出也。”從鮑明遠起,發露無餘也成爲一種新的審美標準。

二、險山惡水

謝靈運的山水詩呈獻給讀者的更多的`是清秀的山水。王鍾陵:“謝靈運的山水詩中,明顯表現出對清景、澄趣和靜態的喜好。”謝靈運看多了人世間的骯髒黑暗,逃遁到山水間。山水是治療謝客兒心靈創傷的一劑良藥。他在詩歌中也多次寫到此點。“將窮山海跡,永絕賞心悟。”“清輝能娛人,遊子瞻忘歸。”(《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他借山水慰藉世間之煩,久病之悶。塵世間的黑暗與山水中的清音形成鮮明對比。山水是謝客兒的知音,與他距離最近。山水令謝靈運放下一切心理防線毫無芥蒂的與之對話,交流,然後與天道合一,徜徉在大道中暫時忘記人世間的苦痛悲哀。謝客兒出生於那樣的王謝貴胄之家,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去遊山玩水。他的遊覽更帶有閒情逸致,從不爲生計發愁。而鮑照爲了養家餬口,不停地輾轉在幾個幕府之間,希望可以得到幕主的任用。山水間的匆匆過客,根本無暇領略山川之美。更何況鮑明遠是以侍者的身份陪伴王公大臣遊山玩水,這樣的遊覽少了幾分閒情逸致,多了幾分“旅客貧辛”。隴蜀、江浙、荊楚雖集中了南國最美的佳麗之地,但在一個滿載羈旅失意的詩人看來並不美麗。山水在鮑照的眼中更如如影隨形的坎坷一樣,無處不在,緊匝的他喘不過氣來。詩人筆下的山水是仕途險惡的象徵。“崩危坐驚慄”,“林際無窮極,雲邊不可尋。”鮑照常把山水置身於秋冬季的大背景中去描寫,更加渲染了悲涼、孤寂的詩境。

三、功在密附

在劉宋時期,文壇上大興雕琢之風,追求“形似”之美,劉勰稱:“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鑽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唯深遠,體物爲妙,功在密附。”作爲元嘉三大家之一鮑照也浸染了這種風尚,追逐“形似”。爲達到形似的目的,鮑照採集大量的景、物入詩。 如《登廬山望石門》:

訪世失隱淪,從山異靈士。明發振雲冠,升嶠遠棲趾。高岑隔半天,長崖斷千里。氛霧承星辰,潭壑洞江汜。嶄絕類虎牙,巑岏象熊耳。埋冰或百年,韜樹必千祀。雞鳴清澗中,猿嘯白雲裏。瑤波逐穴開,霞石觸峯起。回互非一形,參差悉相似。傾聽鳳管賓,緬望釣龍子。 鬆桂盈膝前,如何穢城市。

前四句敘事發端,告知讀者登山地廬山,以下十四句寫廬山之景。其中“高岑”三句爲仰望之景。“潭壑洞江汜”爲俯視之景。“嶄絕類虎牙,巑岏象熊耳。”兩句以虎牙之利狀廬山山峯排列之險 。“埋冰或百年,韜樹必千祀。”這兩句是說目睹了廬山的埋冰、韜樹,禁不住浮想聯翩:他們經過了千年的風霜的洗禮風采依舊。從第五句到十二句作者寫到的景物:高岑、長崖、霧、潭、冰、樹、雞、深澗、猿、雲、霞石。作者把所聽到的,所看見的,所想的各種景物都融入這短短七句中,從各個景物的角度烘托渲染廬山,表達的中心意思就是“廬山之險”。景的繁複,密集是鮑照詩的一大特點。大量的景物的堆積在鮑照峻急的詩句中使讀者的腦容量大大增加,給人以應接不暇之感。鍾嶸在《詩品》中評價謝靈運:“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富爲累。”“繁複爲累”這一特點用在評價鮑照的山水詩也是貼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