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詩詞中的水

揭開《詩經》的封面,你會看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水色河光;翻開《楚辭》的篇章,你會看到“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湖波江浪.

淺談古詩詞中的水

水性是溫柔的,它能表達出人們內心的情感。古時候,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是船,所以渡口,也就成了友人或戀人依依惜別的地方,而水在此時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是一首送別詞,詩人以眼波喻水,以蹙眉喻山,因爲有了對水的奇想,使得這首詞沒有離別的感傷,才脫離了送別詞的俗套。

水與愛情的關係,似乎比水與友情的關係更密切,翻開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能找到證明。“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唏。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址。”(《蒹葭》)作者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就在這百草凋零的清秋時節犯起了相思,她在什麼地方呢?她“在水一方”,又“宛在水中央”,心上人若隱若現,朦朦朧朧,讓作者魂牽夢縈,寫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二簡單的`水,多麼神奇啊!

水因爲富於變化,靈動活潑,也能引發出詩人們對人生的感悟和思索。“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蘇軾對人生的樂觀豁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李後主綿長的愁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李太白的壯志豪情;“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對政權與人民的關係的.比喻,給後世留了一個深刻的警醒;而孫子從水中悟出了克敵制勝之道:“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

水是有靈性的,它可以傳遞人間難捨離情,可以寄託相思之情,可以抒發遷客騷人對人生的憤懣之情。願我國的古詩詞藉着水的魔力能流得更遠,更遠。

評點 張興武

從悠遠的《詩經》《離騷》中的水起筆,水由此便具有一種穿越時空的美麗。由水性的溫柔延伸至水與愛情的親密,進而展示水的靈動活潑,水的深刻智慧。文采中透露出理性的光彩,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