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冬至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有關冬至散文相關內容,大家來閱讀參考一下吧!

散文隨筆冬至

冬至

黑桃K幾年前,我在一家服裝公司工作。那家公司離我家很遠,除了過年,我很少回家。

那是一個冬日的下午,氣溫只有八攝氏度,給人一種彷彿下一秒就飄雪的錯覺,世界淪陷在寒冷的冬天裏。

那天下班時,同事問我:今晚有什麼節目嗎?我一臉茫然,不知他所謂何意,他揭開謎底,“今天冬至,過節呢。”我緩了兩三秒才反應過來,原來今天是冬至了,一個人生活,除了春節,其它節日都會遺忘在九霄雲外。冬至,此時我應該在家裏跟家人坐在一起吃湯圓、圍着電爐看電視呢。我回了他一句:“我今晚跟老鄉一起吃晚飯,一個人出門在外打拼,冬至,就這麼過吧”。但這只是一句讓我下臺的話。

我望向窗外,太陽被擋在烏雲後面,天空一片灰濛濛的,這樣的天氣,把我的心情打成了殘疾。

回到出租屋,房間裏空蕩蕩的,天花板上的日光燈孤單的散發着白色的光芒,未關嚴實的窗戶透進一絲冷風,涼涼的,整個人振奮不得。我突然就想起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來: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在日光燈下,我的影子在地上伸得老長,彷彿影子的另一端連接着遙遠的家。此時我的家人,會在幹着什麼?也許應該說着我這個遠行人吧。

往年的冬至,我爸會張羅了一張美味的晚餐:清蒸魚、梅菜扣肉、大白菜、煙燻肉、燒雞,豐富得不亞於春節的盛宴。面對空落落的房間,我意識到不能這樣呆在這裏了,我得出去走走,出去感受城市熱鬧的氣息,以此來洗滌我內心的孤獨與寂寥。

出租房對面是一條專屬於夜晚的熱鬧的街道,當夜幕降臨的時候,許多商販會出來擺賣東西,賣的東西不盡相同:服裝、水果、手機貼膜、宵夜,城市熱鬧的夜生活由此展開。

街道上的人明顯比以往的少,也許還在家裏跟家人共進晚餐。

這麼冷的天,吃點燒烤也是不錯的。我來到一家時常光顧的燒烤攤,老闆是一個大叔,四十五歲左右,是一個很和藹的人。這種依靠一架燒烤車、六張摺疊桌子、三個簡易的中型帳篷搭建起來的燒烤攤,成了大叔的經濟來源,也成了我尋找冬日溫暖的去處。

我來到時,帳篷內只有一張桌子有客人,其餘五張桌子空空的,桌面上只有一卷紙巾孤零零的立着,今晚的生意有點慘淡。

大叔認出了我,朝我笑了笑,我也熱情的打了招呼。我照舊點了我愛吃的菜,帶着淡淡的憂傷,找了一張空桌子坐下。

燒烤架上,食物因碳的熾烤而發出呲呲的叫聲,像是在求救。面對着熱鬧的街道,我內心的孤獨與寂寞少了幾分,如千年寒冰融化成了一灘清水。

不久後,大叔陸陸續續將我點的東西送到我桌子上,我也放開肚皮盡情享受一個人的晚餐。此時我腦海想的盡是明天的會議,回憶着發言稿的內容。吃了兩三分鐘,大叔在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將一小碗湯圓送到我桌子上,微笑着說:“今天冬至,小店免費贈送四顆湯圓,四季平安。”

一直認爲,“四”是個不吉利的、讓人嫌棄的數字,但今晚,“四”這個字的含義將被重新定義——四季平安。

我微笑着回答,“謝謝。”面對大叔的好意,我除了說謝謝,找不到其他詞語了。

四顆湯圓在塑料碗裏安靜得躺着,像四個剛出生的寶寶,圓潤可愛。我端起桌上的湯圓,塑料碗被溫水浸得暖烘烘的,湯圓的溫度通過掌心蔓延到我的心裏,暖暖的。面對突如其來的幸福,我內心的孤單與傷感由一灘水汽化成蒸汽,看不見摸不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碗湯圓,也可以清除內心的孤寂與傷感。

正吃得起興,大叔端着一碗熱乎乎的米絲,坐在我對面。我疑惑的望着他,大叔依舊是笑呵呵的,他的笑容讓人想要親近他,“不介意一起搭個臺吧?”

我搖搖頭,“不介意。”

待他坐好後,我問他,“叔,你也是現在才吃晚飯嗎?”

大叔停頓了一會兒,說,“算是吧。五點鐘左右吃了一次,你阿姨說是晚餐,可我覺得是下午茶。”

“你喝酒不?”他問我。我微微點點頭,表示我會喝,但是酒量不大,點頭的幅度代表着我的酒量。

他叫妻子拿來了兩瓶常溫啤酒,結果突然發現起子不見了。大叔輕鬆的說不礙事。他將瓶蓋的邊緣對齊桌子凸起的棱角,用力一拍瓶蓋,瓶蓋輕輕鬆鬆脫離了瓶口,在地上彈了幾下後,平靜利落的躺在地面上。失去了瓶蓋的瓶口冒出微弱的水汽。

他先倒滿我的塑料杯,邊倒邊問我,“想家了吧。”這四個字,道破了我內心的想法。

我埋着頭點點頭,我怕他看到我眼裏噙着的淚水,他自顧自的說:“我也想我兒子,他在外地讀高中,寒暑假纔回一次家。我有三個月沒見他了,這小子,也不知道打個電話回家。”說完,他將杯中的啤酒一飲而盡,又迅速倒滿。我也跟着喝了幾口。此時借酒消愁也不失爲一個好計策。

我問他,“你兒子今年讀高几了?”

他轉以輕鬆的語調,說:“高二。你呢,在哪上班啊?”

我回答說,“在天河服裝公司,朝陽街12號。”我吞了一口殘留在嘴巴里的酒精,接着說“叔,你很像我父親。”

“哦?哪裏像?”他似乎來了興趣。

“你們年紀差不多。恩,吃飯的時候,他也總是坐在我對面,他也愛喝酒。”我說。

“因爲坐在兒子對面,能夠更清楚的發現他的變化,看看有沒有瘦了,或者胖了,有沒有憔悴了,有沒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小孩子,總愛把心事掛在臉上。”大叔深情款款的說,像是在回憶。

又一杯涼涼的酒下肚,心卻暖起來。

不知不覺,竟喝完了一瓶啤酒,我的臉有點發紅。身在職場,但我的酒量還是沒長進。

大叔想要開第二瓶,我想阻止他,“叔,我有點醉了,那瓶酒就不開了吧。”

大叔看上去沒什麼變化,似乎已經對酒精產生了抗體,他說,“這樣啊。可是我還沒喝夠。這樣吧,你再喝一小杯,就一小杯,剩下的交給我。”他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比劃出一小杯的分量,我點頭答應了,我實在不想擾了他的興致。

冬至,我想我的家人,而他,也在想着他的兒子。對他來說,也許目前我是唯一能夠坐下來與他共飲暢談的對象,是他酒後吐真言的傾聽者。我又想到我的父親,此時他會不會也是在跟友人共飲濁酒,同時在叨唸着遠方的我?

大叔利索的倒上了一杯酒,淺黃色的啤酒在杯壁上冒着氣泡,許久也不消失。思念,像是氣泡一樣停留在腦海了。

大叔自言自語,“以前冬至的時候,我兒子最愛吃烤秋刀魚。我卻不愛吃,我怕魚刺,你有被魚刺卡住喉嚨的經歷吧,咳也咳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那感覺,痛不欲生。所以,我很少吃魚了。雖然秋刀魚的骨頭很少,烤了之後骨頭也容易分離,可我還是不敢吃。”

腦海裏突然想起了畢淑敏的一句話:你選擇了魚肉的美味,也選擇了魚刺的糾纏,天底下沒有隻賺不賠的買賣。我覺得用這句話形容大叔最好不過了。於是我笑了笑,說,“這樣的話,你就不能享受魚肉的美味了。”

大叔無奈的笑了一聲,臉上浮起一陣紅暈,大概是受到酒精的影響,“沒辦法,那種滋味太難受。”末了,又想起了什麼似的問我,“你們冬至有什麼習俗嗎?”

我搖搖頭,說,“沒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就是一家人吃湯圓,然後吃一餐豐盛的晚餐。陪在家人身邊,就是最好的習俗。”

大叔點點頭,贊同我的話。

沉默了半晌,阿姨過來勸他別喝太多,不然耽誤了工作,大叔只是揚揚右手,示意不要打擾他,阿姨也只好隨他了。我以爲大叔有點醉了,但我低估了他的能力,待我喝完杯中的啤酒,他神志清醒的說,“明天還要上班是吧!”

我說,“是啊。”我看了看手錶,“現在才九點半,時間還很充裕。”

大叔跟我閒聊了幾句,“有女朋友沒?”這樣的語氣,十足像個父親在盤問自己的孩子。

“還沒呢。”我臉上泛起一陣紅暈,不知是因爲酒勁涌上大腦,還是由於害羞而產生的。

“聽叔的,事業雖然重要,但是也得想想自己的婚事,辦公室有哪個看得上眼的,就趕緊表白吧。”說完,又否定了自己說的話,“但與婚姻相比,事業還是更重要的。先打好事業的基礎,不像叔這樣,大半夜的,還在市集上爲了生計而奔波。”說完,他自己苦笑兩聲,我一度認爲,大叔有點醉了,開始胡言亂語了。

我沒有馬上回答他。愛情和事業哪個更重要,這個因人而異,不同觀念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是我不苟同大叔的後半句話,雖然半夜出來擺攤做生意,但這是憑藉自己的雙手養家餬口,這是值得尊重的。

我沒有長篇大論的回答他,而且此時也不合適,我順着他的話,說,“順其自然吧,無論是愛情,還是事業。”

大叔就這樣靜默了幾秒,接着問我,“吃好沒?”我點點頭。

“回去睡覺吧,明天還要上班。”這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說話該有的語氣,在那一刻,我把他當成了我的父親。

買單後,我離開了這家店,沒走幾步,我回頭望了幾眼這家店,帳頂是紅色的,在街道旁挺立着。凜冽的寒風不知什麼時候颳了起來,可我的心卻是暖洋洋的。路燈依舊發着橘黃色的燈光,照在燒烤車上,燈光就像是一團火,驅趕我的孤獨,溫暖我的心。

冬至

今天是2015年12月22日,是農曆的冬至。冬至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這一天太陽處在北迴歸線上,以後就會漸漸地向北移動。在我的家鄉,就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說法。意思就是過了冬至這天,婦女納鞋底用的線,逐日就得多用一根,也就是說白天變得越來越長了。

立冬是一年中冬天的開始,冬至的意思則是表示冬天過了一半。冬至實際上表明北方寒冷的冬天纔剛剛開始。古人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說明一九、二九之後的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冬至剛好是頭九的第一天,過了九九八十一天,氣溫就會漸漸升高。九九就是九個九天。具體來說,就是從冬至這天算起,向後數九個九天。第一個九天稱“一九”,最後一個九天稱“九九”,一共是八十一天。在每個九天中,氣溫的冷暖變化不一樣。在豫東,流傳着這樣一首冬九九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擡頭看柳,七九、八九狗伸舌頭,九九八十一,老狗臥陰地。冬至過後,就是小寒和大寒。在大寒這個節氣過後,接下來就是立春。立春意味着冬天過去,春天已經來臨。立春是在六九的第一天。農諺有“春打六九頭”的說法。即使過了立春,北方的天氣還會再冷上一陣子,“九盡花不開”嘛!

立冬在二十四節氣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它和接下來的一年中的天氣和收成有着密切的聯繫。勤勞的華夏先民在與大自然朝夕相處的過程中,通過冬季、春季的'物候現象,發現和總結出一些規律,爲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的經驗。“頭九好天,九九好天”,說的就是冬至這天要是晴天的話,在九九這天也必定是好天氣。“頭九一場雪,九九像六月”的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天氣冷得很,就說明天氣冷得比較早,那麼到了九九的時候,也就是驚蟄的時候,天氣就會很熱。“冬至溼了老鴰毛,麥從水裏撈”中的老鴰就是烏鴉,這句話就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雨雪天氣的話,烏鴉的羽毛會被打溼,那麼來年的麥收季節,也就是在芒種節前後,必然是陰雨連綿的天氣。有經驗的老農會在冬至這天關注天氣,如果是晴天的話,他們會很高興;如果是陰天,他們會企盼天公千萬不要下雨雪;如果這天恰好是雨雪天氣,他們一定會唉聲嘆氣。不過,時代變了,老歌子也不是那麼靈了。

在我的家鄉,有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民間有冬至這天不吃餃子的話,耳朵會被凍掉的說法。在豫東平原,節日往往會和吃聯繫在一起。過春節自然就不用說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我們這裏還有“十五圓,十六扁,十七、十八擀蒜面”的順口溜。意思就是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人們要吃湯圓;在正月十六這天中午,大家要吃扁食(餃子);到了正月十七、十八中午,家家戶戶就該吃撈麪條了。農曆的二月初二早上,大家吃煎餅,出嫁的女兒在上午的時候還要給孃家人送去一些。農曆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吃糉子。農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節,家家戶戶要吃小米飯。在八月十五這天吃月餅。在我們這裏,農曆的十月初一也是一個節日,這是一個祭祀去世親人,給他們上墳、燒紙的節日。我們這裏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說法,就是說每年給去世親人上墳的時間有兩個:上半年要在清明節之前的幾天,下半年得在農曆十月初一以後,一般就在初二或者初四,再晚也不會晚於十月初六。在清明節這天,沒有說吃什麼東西,但在十月初一這天要吃上一頓餃子。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冬至十天陽曆年”,在陽曆年,也就是元旦這天,家家戶戶中午也通常包餃子。臘八這天,大家中午吃大米飯,晚上喝臘八粥。臘月二十三是祭竈,又到了吃祭竈糖的時候了。現在想來,這些習俗的形成大概與豫東人民勤勞睿智、善良淳樸、順應自然有關吧!

我是一位七零後,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們當地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一部分農村家庭還不能夠每頓都吃上小麥面。像我這樣的大多數的小孩,冬天就單穿一身棉襖和棉褲,裏面也沒有秋衣秋褲。上小學的時候,每到下課我們一到教室外面,便凍得瑟瑟發抖。男孩子們便順着牆站成一排,互相擠來擠去地來禦寒。即便到了每年的春節,家長也不能保證給每個孩子都添上一件新衣服。一件衣服,往往是老大穿過老二穿,一直往下面愛心傳遞。父母給我們幾分錢讓去買水果糖吃,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平時能吃一頓撈麪條就是改善一次生活。因此,我們小孩子對過節都充滿了期盼,吃上一頓餃子往往會高興上幾天,儘管平時吃的大多是素餃子。進入八十年代後期,農村的經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吃餃子和吃撈麪條已經成爲家常便飯。近十年以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天天就像過去過年過節一樣,現在反而有很多人想吃雜糧了。

我今年正好四十歲,對於祖國三十幾年來迅速的發展,我是一位見證者,更是一位受益者。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裏,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富強、民主,我們的日子過得會越來越好。

今天是冬至

憶月蝴蝶要不是朋友的提醒,忘記了今天是冬至了。

其實冬至對我的記憶並不怎麼深刻,唯一有印象的是08年的冬至,那時候我還在蘭州,一邊上學一邊打工,痛苦與快樂並存。

記得08年冬至的那天,天氣異常寒冷,上完課後的我坐在20路公交上冷得發抖,一心想趕緊回到幼兒園去美美地睡上一覺,連吃餃子的心情都沒有了,儘管我已經快一天沒有吃東西了,儘管我已經很餓了,可是一個人在外,有很多身不由己,想要過着像家裏一樣的日子還是不太現實的。但是我還記得,冬至那天晚上,我給遠在家鄉的爺爺打電話了,爺爺叮囑我把衣服穿暖和,把手套帶上,保護好手……

又過冬至了,心情卻灰濛濛的,就像渾然的天色,不亮豁。

早上踏出單元門,一股刺骨的寒風迎面撲來,不禁渾身打了一個寒顫。沒有雪花的空氣,乾冷乾冷。街上的行人明顯的少了,擦肩而過的行人,也沒有了往常瀟灑飄逸的風度,一個個插着手,把頭頸縮在裹得緊緊的防寒棉衣裏,匆匆而去。太陽毫無熱情地藏在白濛濛的雲層裏,淡漠而消沉,彷彿一個高高在上的帝王,冷眼看着下面的蒼生在飢寒交迫裏掙扎奔命,竟沒有一絲地關懷和責任。

沒有等到今年的冬至,爺爺就已化爲塵土,永遠地離開了我。

沒有了爺爺的冬至節,過得沒有一點味道,吃不吃餃子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連夜也顯得偏長。

一年冬至夜偏長,沒有了爺爺的冬至節,夜顯得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