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與野馬散文的故事

我看過兩個故事

蚌與野馬散文的故事

在碧藍的淺海,在淺海的沙灘上,在透藍的海面下,有一隻蚌。它有着光滑而堅硬的表面,就像《三體》中的水滴,美麗而固若金湯。

蚌幾乎用不着這堅硬的外殼,長期安逸的淺海生活軟化了它的內心。

它只要張開嘴,慈母般的淺海就會派海風這美麗的女傭,輕輕地將浮游生物送進它的嘴裏。可今天,海風錯將一粒粗糙的沙粒送進了它柔嫩的咽喉。沙粒又粗又不規則,讓蚌很不舒服,甚至有些刺痛。蚌無奈,平和地使出了祖傳的老辦法——-用體內的貝母素將沙子同化的與它一樣光滑。日子一天天過去,蚌做到了,它把沙子變的美麗無比,使沙子成了一顆珍珠。

在遼闊的'非洲草原上,在近赤道毒辣的日光下,在合歡樹的陰影中,生活着一匹野馬。它有着健壯的肌肉,鐵錘般的馬蹄,鋼鞭般的馬鬢,它的嘴能咬出50牛頓的衝擊,它能跑的比疾風還快,能將最強大的掠食者甩在身後。它只有憑着這一身本事才能在嚴父般的非洲草原上生存。這裏弱者必將淘汰,嚴酷的生存法則使它的心硬成了鋼。可它也遇到了麻煩,一隻蝙蝠牢牢的附在了他的身上。不斷的吸它的血。野馬十分氣憤,拿出了渾身的氣數對付這隻蝙蝠:它跑出了疾風的速度,想讓蝙蝠落下,再給他一蹄;它用鞭子般的馬鬢瘋狂的抽打蝙蝠,以期打飛後把它咬碎。可一切都沒用,蝙蝠叮的很牢,馬的體力有限。可他明白,自己死也不會養活這寄生蟲。

故事到這裏看似以結束了,可其實還沒有,蚌被人抓去,用沸水煮熟,成了人胃裏的一灘液體,可那讓它痛苦的沙粒,卻被人珍藏,它讓使她無比痛苦的沙粒成了吃掉它的人的財富!野馬呢?力竭而死,倒在夕陽之下。

蚌是可悲的,它心平氣和地對待那刺痛它的沙子,將沙子變成了無價的至寶,卻把這至寶送給了吃掉它的異類。

野馬是悲壯的,它以強硬的態度對待喝它血的蝙蝠,雖然力竭身死,但拼力反抗了吸它血的魔鬼。

蚌是誰?是英國治下的埃及,印度;是與金遼訂盟的南宋,是《童年》裏的外祖母,是《三體》裏的程心,是對丈夫百依百順的古女子與今女子。是與列強籤條約的大清,等着他們的,只有滅亡。

野馬是誰?是與匈奴大戰的大漢,抗擊倭寇的大明,與周爭天下的大秦,反抗路易的法蘭西,反抗沙皇的蘇維埃,是基督山,是保爾,是羅輯,是維德,是V,是悟空,只有他們,纔可能存活。

能活在這世上的,配活在這世上的,不是蚌,是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