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抒情散文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一條條連接城鄉、貫通南北、縱橫東西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和通往村村寨寨的水泥馬路,不僅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強力推手,而且也成了黨和人民緊密相連的紐帶和連心橋。

路的抒情散文

——題記

家鄉的小路,寬不過兩個牛車小道,是哪個朝代修的無人知曉。只知道數百年來它一直蜿蜒在千山萬壑的仄弄裏。小路兩旁,一年四季有山花野草爲它裝扮,小路的天空,常常有成羣的雲雀在雲端鳴唱。路上的車轍,如同歷史的長河,一頭繫着行色匆匆的過客,一頭繫着山野的寂寞和冷落。坑坑窪窪的泥路,任憑艱難和疲憊趕路的行人在它的身上踐踏。風聲獵獵,馬蹄踏踏,匯成了飛揚飄拂馬鬃的流韻,匯成了塵土飛揚的流雲,匯成了山野中司空見慣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條家鄉的泥土小路,曾盤桓着父輩遠鄉馱鹽的馬幫,亦延續着童趣赤腳撒歡的足痕。記得在路上匆匆行走的行人,一個個都揹負着生活重壓的擔子,只知道機械地邁動沉重的雙腿,只知道弓着身子一步一瘸地忙着趕路,以致顧不得一瞥兩邊山雨空濛的勝景,亦不屑耳畔鳥語花香和竹籟的蕭瑟,任憑歲月在匆匆的過往中留下歷史的皺紋。

行路的艱難,不時激起了詛咒、跺腳、吆喝的組合。那沉沉稠稠的轍印和足跡,重複着生活的重負和艱辛,那鈴鐺脆響的音符挑逗着被塵埃蔽滿胸膛的心火,惹出了一串又一串連葷帶素的髒話。

人們年復一年地在這條土路上奔忙,以頑強的承受力去迎接春雨夏日和秋風冬雪的煎熬,聽任命運的驅使,永無休止地逢山爬坡,淌水過河……

小路的轍印和足跡,是歷史的見證和無奈。我渴望改變鄉間小路的狀況,因爲我和這條小路實在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我人生記憶裏,我啓蒙讀書時走的是這條路,長大入城工作回鄉探親時,依然要靠“11號”丈量這土徑上的坎坎坷坷。往返土路的疲憊和艱辛,讓我充滿了對城市水泥馬路的憧憬。特別是一次清明回鄉祭祖的途中,汽車爬坡的情景,更讓我刻骨銘心這條鄉路的險惡。家鄉窮就窮在沒有坦途的份上,苦就苦在沒有通向山外寬綽的捷徑。這進不去,出不來的尷尬,實在是拖累了家鄉脫貧致富的步伐。在世世代代飽嘗行路之難的鄉親,終於悟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樸素道理。但苦於資金,美好的願望依舊像美麗的肥皂泡一樣無可奈何地破滅了。直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決定投資6000多億元建設鄉村公路時,鄉民百年圓夢的夙願才得以實現。

如今,在祖國960平方公里版圖上的高速公路和其他公路,已爲祖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擔當了大綱,高鐵和民航的`發展也成了當今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力推手,加上長期滯後的鄉村。

公路的修通,真正徹底改變了村村寨寨出行的狀況,一個路通財通、政通人和的盛世正在呈現出民族振興的偉大生命力。關注民生並讓人民羣衆充分分享改革成果的國策已經初見成效。特別是那些世世代代囹圄於行政艱難的廣大民衆,在心裏感覺到的不僅僅是黨的溫暖,更是一種堅定信心奔四化,一心一意跟黨走的堅強決心。

俗話說:“因爲羣星的璀璨,纔有銀河的壯觀。”如今,全國普通老百姓逐漸富起來的狀況,難道不正是輝映了黨旗的光輝嗎?

時隔多年的今年清明,我又攜全家老少回鄉祭祖,一條寬敞的水泥馬路直接修到了我的家門口,曾經泥濘的鄉村小道已經蹤影全無。撫今追昔,讓我感慨萬千:時代進步了,科學發展了,家鄉一棟棟高聳的新樓房和這一條條不怕風吹雨打的水泥路,都成了我謳歌中國共產黨感恩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