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稱職的父親散文

2015年1月31日下午6點10分,人生中第一次做了父親。匆忙慌亂中,就這樣迎接了這個世界上一個與自己有親密血緣關係的新生命。的確,他的到來,我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現在,他已經從一個嬰兒長成一個兒童,一歲多的小孩兒,其實是那麼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卻還做不到。

一個不稱職的父親散文

選擇在異地工作的原因,從2015年3月份我便離開他,至今我與他的關係非常不尋常,週末閒暇時間,回去看他,在他還在只會用慢動作和眼神向我打招呼的時候,當時單純的認爲,我還是一個他很親的人,他哭的時候,我去抱他,他就會和我親上一陣兒,心中還是有很強的成就感。可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開始略懂交流,特別是今年的一次回家,我抱起他,指了指全家福照片,問他,哪個是爸爸?他指了3次,都沒有指對,心酸感涌上心頭,我欠他的太多太多,對他是那麼的愧疚。那一次離開他,開車回來的路上,自己哭了很久。

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當有了孩子後,發現時間過得很快,不斷的看着他的照片中的變化與長大,每一次與他見面,他都會或多或少有些變化,第一感覺是興奮與自豪,會叫“爸爸媽媽”啦,會“走路”了,會“再見招手”了,可這一切我都沒有親眼見證,都是通過微信、QQ傳給我的。有時,我看老家發來的視頻,一看就是幾十遍。我不知道我的愛是給了手機,還是給了他。

每次,在小區樓下,看到人家的父母抱着小孩,或者是看到同事的小孩在無憂無慮的玩耍着,我都會想起我的孩子,記得他每一次來找我,我才知道臉上洋溢的笑是真心的,可真應了那句話,多情自古傷離別,聚少離多的日子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只有與親人的感情,纔是千真萬確的`真情流露。我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懂事,這段記憶是不是真的有,會不會長大與我理論,爲什麼童年沒有和爸爸的記憶。

父母照看孩子,非常辛苦,從一個只會用哭來表達的嬰兒一口口奶粉喂大,這本來就是一種愛,有時想自己,又想有人照看孩子,又想孩子陪伴在自己身邊,這到底是不是一種自私?昨天與我媳婦閒聊談起,我岳父岳母他們是50歲的中年人,上有老老,下有小小,一共五代人,在當今社會下,他們被這樣夾在中間,上面是90歲高齡臥牀的祖母,下面是我們家的“小祖宗”大官,這是何嘗的負擔。

親情是一種什麼感覺,自己的父母與自己的孩子哪一個都不能陪伴自己,這樣的路還有多久,每一次都逃避看央視的一個公益廣告,因爲真的沒有顏面來正視自己,不敢去碰觸他,路是自己走的,夢也是自己想的,捨去了的是自己需要的。恍然回首,這一切的經歷,讓人措手不及。

時間,我希望你慢些,給我足夠的機會,讓我多有機會去努力,賺足夠的錢,買一棟大別墅,讓全家人都聚在一起,陪伴自己的愛的人。一種愛難以釋放,對不能對的人又無法釋懷。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看到的一句話,“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三年,爲了不讓等待變成遺憾,全心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