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藕不忘挖藕人散文

排骨藕湯、蜜汁糯米藕、炒藕片……當市民在餐桌上品嚐這些美味時,可曾想過藕香背後的幾多艱辛:數九寒冬,挖藕工從冰冷的淤泥中將一根根蓮藕用雙手刨出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妙饋贈,其中特別提到了蓮藕,由此一批特別的勞動者——挖藕工進入大衆視野。

吃藕不忘挖藕人散文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故鄉楓株湖畔,清澈的河流,婀娜的垂柳,繁茂的荷葉,靚麗的民居,繚繞的炊煙,乾淨的青石板路,一道道風景映入我的眼簾,構成一幅幽雅和諧的田園美景。同時,由於蓮藕具有觀賞性,還能吸引鄉村旅遊的.人羣,爲故鄉楓株湖畔的農家樂創收。放眼遠望,只見故鄉楓株湖畔成片的荷塘已葉落藕熟,藕田裏村民們熟練地採挖地裏的蓮藕,一筐筐飽滿嫩白的蓮藕擺滿了田間,不少商販開着車來到這裏收購。蓮藕種植戶張二伯告訴我,他種植蓮藕10多年,在村裏種植了蓮藕30餘畝,加上在其他村的種植面積,一共有100餘畝。他們種植的都是優質蓮藕,色澤光滑,生吃甘甜,入菜味道鮮嫩,基本上不愁銷,到了成熟的季節,商販自然會打電話來上門收購。

蓮藕的產藕時間段長,產藕季節有10個月,從頭年6月份到第二年4月份都有銷售。採挖蓮藕不僅是體力活還是個技術活,稍不注意就會把蓮藕打損,造成蓮藕發黑、進泥,藕體一旦進了污泥,品質就會嚴重受損,影響賣價。人工採挖一天可收穫400斤左右的蓮藕。蓮藕種植戶爲自己細算了一筆賬,一畝田地用來種植水稻除去種源、化肥等開支後,所剩無幾。但是種植蓮藕不同,一般可達到畝產4000斤,按每斤2.5元的批發價算,收入元,除去成本和損耗,每畝利潤還很可觀,種植戶們依靠種植蓮藕這一特色產業實現了增收。

記得去年冬天,我的故鄉楓株湖水庫進入冬季,正好是蓮藕收穫上市的季節,故鄉的村子裏田間地頭到處呈現一片繁忙的採挖景象,到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我們原本以爲挖藕人隨處可見,沒想到現在挖藕人稀缺得很。“幹這活,苦。”而正是因爲“苦”,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從事挖藕這個行當。如今,挖藕工基本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而市場上,對挖藕工的需求量仍在源源不斷地增加。蓮藕好吃,挖起來卻不容易。在去年熱播的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就有一篇講的是挖藕人的故事。挖藕工們要穿着厚重的防水服,在水中持續工作幾個小時以上。眼下天寒地凍,挖藕更爲困難。一件水衣、一把高壓水槍是他們的標配,俯身、側身、探尋……動作麻利,技術嫺熟,蓮藕隨之出水,汗水與泥水混合,疲憊與喜悅交融。雖然苦點累點,但他們的收入比較可觀,一個月入賬能超過1萬元。穿着下水褲,戴着橡膠手套,淌着水走進藕田挑揀蓮藕。他彎下腰拿起堆在篷布里的一串串蓮藕,掂掂分量、看看賣相,將個頭大、完整的蓮藕挑選出,洗淨放入鐵筐中。等三個鐵筐裝滿,他吆喝道:“老張,幫忙挑一下嘍!”聽到喊聲,正在水中忙碌的張輝趕緊放下手中的活,上前幫忙。

“一、二、三,用力。”兩人挑起沉甸甸的鐵筐,走向藕田邊的小道,過磅,200斤。隨後又折回挑第二擔、第三擔……這個時節,正是蓮藕銷售的旺季,小販們爭先恐後地到藕田裏“搶”藕。可挖藕工不多,張輝只得整天“泡”在藕田裏趕工。從早上7點半到下午四五點,除去中午吃飯的一小時,張輝都在藕田裏彎腰採藕,很少休息。他說:“幹我們這行,腰痠、腿疼是難免的,不過也沒辦法,習慣了就好。”除了時間長,站在冰水中勞作使得張輝不得不與嚴寒做抗爭。“水裏冷嗎?”“冷啊!手指頭、腳趾頭都麻了!”“不穿多一點?”“穿多了不好挖藕啊!”對張輝而言,最難熬的是剛下水那會,刺骨的冰水讓他直打冷顫。不過,一干活,身體就能熱起來,因此他寧願低頭挖藕,也不願站在水裏稍作休息。他直言,長期浸泡在水中,挖藕工或多或少都有職業病,特別是關節炎。

在我們老家,故鄉楓株湖畔有不少像張輝這樣的職業挖藕人,他們大多數來自楓株湖畔等幾個村裏人。挖藕工作又苦又累,年輕人多不願意幹這行,所以挖藕工多是40來歲的老師傅,靠着手藝和力氣,在淤泥中討生活。在最忙的時節,他往往找不到挖藕工,這讓他頗爲煩惱。現在年輕人外出打工,總抱着這樣一份心態:走出農村,擺脫家裏世世代代農民的身份。他們大多數將目光投向工廠,樂意找一份輕鬆、體面的工作,而不願意幹又苦又累的農活。但挖藕工奇缺的現狀,也給許多年輕人一些機遇:不妨趁着年輕,吃點苦、學點技術,更好地爲將來生活做準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年輕人不該因爲“辛苦”看輕某個行當。挖藕也需要技術,一個熟練的挖藕工在市場上很吃香,有些做得好的,也能像張輝那樣承包藕田,創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