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校友因緣散文

當代古典文學家、文史大家、資深出版人金性堯是舟山定海人。1916年5月5日,金性堯在定海出生。他在定海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光。1922年,劉鴻生等旅滬鄉紳創辦了舟山中學。(先稱定海公學,1924年改爲定海中學,是舟山中學前身)已經興辦開學。正是金性堯上小學,然後讀初中的時段。但是,定海舟中的小學部和中學的學生名單裏,沒有找到金性堯的名字。

舟中校友因緣散文

原來金性堯6歲開始就接受私塾教學,進的是定海阮氏私塾。老師以“富”“貴”二字爲啓蒙教育,在認識“人手足刀尺”之後,讀的是《百家姓》《三字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論語》等歷史上流傳的教材,由阮家父子阮乃遜與阮潔生教書,他一直讀到12歲。13歲開始就到定海王家祠堂私塾上學。這時除了學習古文外,增加了英語和數學。私塾的教育,是極度的灌輸。金性堯一方面刻苦識記,把枯燥的“之乎者也”文言文刻錄在他尚稚嫩的腦海深處。儘管到上海20歲後,師從忻江明進士,讀《春秋左氏傳》等經傳,但年少時古文功底基礎紮實,爲他日後“散文牢固地紮根於傳統之中”提供了條件;但他又從“所受於他們(私塾、塾師)的痛苦和流弊而論”,“從心底裏送出憎惡”。

那麼金性堯爲什麼沒上現代學校,應該跟當時的舟山教育現狀有關係。因爲儘管當時舟山學校開始發展,但還是不發達,而舟山的私塾根深蒂固,並很發達。人們習慣把孩子送到私塾開開眼界,即使大戶人家也大都這樣。1933年9月24日的《定海舟報》一篇題爲《縣政會議議決派警取締私塾以利學務案》的報道分析取締私塾原因時說:“本邑教育之不發達,可謂超峯絕頂。原因雖多。而私塾林立,教授無方,要亦爲其最大主因。各島各海山固無論矣,即城島各地私塾林立。一般塾師稍加自愛改變教授方法者,雖亦有一二,然頭腦冬烘,沿用《百家姓》《三字經》者,仍居八九;平日用脅肩諂笑之手段,籠絡各生之家屬,使聰明智慧之青年學生,犧牲於塾師的繩頭微利之下。迭經黨政機關淘劣剩良,設法肅清,終以渠等神通廣大,不已時而死灰復燃……”

而讀私塾的學生如要讀舟中,就要進行入學考,除了考國語外,還要考數學和自然,而這些是私塾所根本沒學過的。像丁公量先生原本也是讀私塾,後來私塾要取締,想讀定海中學,就在暑假請人補數學和自然。後來數學經過補考才進入定海中學。所以一般來說,讀了私塾再上中學有知識銜接的困難。

可能因此,使得金性堯沒能來舟中就讀。有資料說金振華是金性堯的化名。就此問題,2010年10月底,我曾去信請教在北京的樂時鳴將軍。12月25日,樂將軍寫了回信,說:“金振華和金性堯不是一個人。金性堯沒有在舟中上過學,不是舟中學生。金振華是舟中學生,與我同班,是1932年初中畢業,同班畢業的共13人。除劉念忠(劉鴻生先生的七子)等四人外,我們九人,包括我和胡世奎、金振華等都於1932年秋去上海在劉鴻生先生的企業中任職。”“全國解放後,金振華曾任無錫人們銀行行長,不幸英年早逝。)”金振華於1986年因病去世。金振華是金性堯的化名應該是一種誤會。

那麼爲什麼金振華跟金性堯會有這樣的誤會呢?爲什麼後來在上海舟中校友會的名錄裏,有金性堯的大名,成爲特殊的舟中“校友”呢?這裏面有什麼因緣呢?

二被請爲《微明》“社長”

講到其中因緣,自然要提到《微明》文藝月刊。

當時舟中出去的學生追求進步,熱愛文學。樂時鳴到上海工作後,就着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在1933年和1934年兩期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的《中學生文藝》上刊發。其他同學也是這樣。幾個初入社會又熱愛文藝,關心時局,興趣相投的同學經常一起在樂時鳴的住處,談論人生,談論文學,於是1934年萌生了自己出錢辦一份雜誌的念頭,經過商議後,決定雜誌的名字叫做《微明》,就成立微明文學社。樂時鳴將軍(原解放軍政治學院副政委)後來回憶說:“那個時候,你說是幼稚也比較幼稚,進步也比較進步,是吧,這個明,大家知道光明,一點點光明。我們小孩子,這麼一班年輕人,想有一個自己的刊物,既表示比較進步,也不敢自己吹牛啊,所以叫‘微明’,現在想想這還比較合適。”後來,1933年畢業的忻元錫(解放後曾任上海市副市長)、週中奎(後改名周山,江蘇周山鎮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等也來到上海劉鴻生公司工作,並參加了辦刊活動。

樂將軍在給我的信中說:“1935年我們創辦《微明》文藝月刊,原是我們舟中同學醞釀籌備的,由我任編輯(刊物小,不敢自稱主編),胡世奎任總務,推選金振華任社長。因金性堯的工作單位和我們在一個樓裏,他在一樓,我在三樓,胡世奎在五樓。同是定海人。而且知道他喜好文藝,能寫雜文(散文)……因此我們就請金性堯爲社長。《微明》的實際工作仍由我和胡世奎主持。因經費和稿源困難,《微明》只出了七期,就停辦了。”

從信中樂至,原來微明社的社長是金振華,而開辦以後,他們請金性堯當社長。這“社長”前後的變化,也就許是產生“金振華是金性堯化名”這個誤會的原因吧。

1933年,金性堯隨全家遷到了上海。1934年他就在中華煤球公司工作。從1933年開始他就在《定海舟報》副刊“欸乃”上發表文章。1934年年底還與魯迅通過四封信。他比樂時鳴年長一歲。即是老鄉,又有寫作名氣。樂時鳴他們開始創辦時向他約稿,金性堯慨然同意,1935年1月出版的創刊號就有以他的筆名“毛杆”刊發的兩篇文章:《‘安分守己’》和《看馬戲》,語言幽默,以詼諧諷刺的筆調,對國人那種“各人自掃門前雪”的不思進取的思想和自吹的現狀進行藝術批判。這樣,金性堯就進入了舟中校友的文學團隊。而《微明》雜誌後來刊登“長城牌熱水瓶”的廣告,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我國最早用“長城牌”熱水瓶註冊商標的是定海商人甘斗南創立的立興熱水瓶廠。而金性堯的母親甘葆壬,就來自是甘氏家族。而金性堯的.妻子武桂芳的父親可能又在這個熱水瓶廠任經理之類職務。可以推想這個廣告是金性堯給辦過來。據說每月給廣告費十元。這對自費辦刊的小青年來說,是一個有力的資助。

金性堯支持舟中校友辦刊,並加入到了這個隊伍,不單寫文,而且辦來廣告,資助辦刊,盡心盡力。於是,大家就視他如同校友,尊他爲社長,是很自然的延伸。

三在上海校友名錄的“校友”

說到舟中校友會,其實三四十年代,上海、定海都分別建立過。但是建國後真正開始籌備校友會還是1980年代以後。1985年10月20日,以忻元錫。丁公量爲正副會長的舟山中學上海校友會籌備會成立,胡世奎等是顧問。籌備會廣泛聯繫校友,填表登記。這些曾經一起辦過微明的同學,自然記得這個“校友”。金性堯收到了登記表並填寫上交。籌備會經過努力,決定於1986年1月5日召開上海校友會成立大會,並出大會特刊,負責會刊的校友請金性堯寫點文字,當時他正在忙着他的《爐邊詩話》出版工作,但他欣然答應,幾天後即寫就了一首《鄉思——爲舟山中學(上海)校友會作》寄交籌備會,詩曰:

我家曾住北門頭,一別鄉關海上留;十載伶俜傷老大,千般風土最綢繆;小橋流水窗迎月,僧寺紅泥竹報秋;卻喜相逢雲霧後,梓情遙寄故翁洲。

詩中他回憶往昔,想起定海老家美好的景象。“梓情遙寄故翁洲”把他濃濃的思鄉之情深切表露。讀了這首詩後,我特地去北門尋找曾被稱爲“金家大屋”的金老故居。在桑園弄路口找到了在白色的高牆中閉鎖的房子。四周被高牆緊圍,南即桑園弄,西有移動公司大廈,北面老屋兩層樓房屋頂,卻被一幢現代大樓緊緊逼壓,東牆有小門,門邊牆上嵌一石碑,是舟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2002年6月29日裏的“舟山市文物保護點——金家住宅”,而門則有一廁所,小門邊亂堆雜物很髒。這老屋關閉着,無人管理,任憑雨水侵蝕腐爛,將要塌坍,變成危房。作爲民國定海工商“八大家”之一的“金家住宅”這樣一個文物保護點竟是這樣的景象,不禁有點心寒。其實文物是文化古城的一個歷史文化體現,如果能夠很好的保護,加以修復,那可是古城歷史文化的基點,一個個億基點鏈接那就是古城的整體文化內涵。定海有這麼多文物保護點,都修復起來,挖掘那些文化內涵,並連一體,加以開發,就是古城文化的良好展示,勝於那些仿造建築不知幾百倍,這樣的兩全其美的事,無人問津,令人心顫。金性堯回憶老家大屋,表達思鄉之情,是種鄉愁。於此看來,加入舟中上海校友會,也是他濃濃鄉愁的一個寄託吧。

1986年1月5日,上海校友會召開成立大會,金性堯便早早地趕去參加,並會見了舟中老校長方同源和忻元錫、丁公量、胡世奎、陸修熙等校友,非常歡欣地交談,情意濃濃。

上海校友會成立後,一年總會舉行幾次校友茶敘聯歡會。1990年9月15日在化工局老幹部活動室他們舉行該年的第三次校友茶敘會。校友會副會長兼祕書長陸修熙請金性堯來談談他的寫作。75歲高齡而病衰的他欣然答應。他預見可能那天會下雨,擔心雨天擠車不便,就預約了出租車。那天果然下雨,誰知等到八點三刻,出租車卻沒有來,他就趕快上21路車來。一到會場,他先連升道歉,接着就娓娓不倦地談了他所寫《新注唐詩三百首》。他以鄉音舟山話漫談,偶然插入普通話、上海話,幽默風趣,談笑風生,如拉家常;有時,校友們也插入交談,顯得活潑生動。

1990年9月上海校友會聯絡處編印的《舟山校友》第十四期有專題報道《金性堯暢談編注<唐詩三百首>》,其中介紹說:“校友金性堯,筆名文載,又在阮傢俬塾讀書道。即享文名。後來滬從事寫作,馳譽文壇,金邊《新注唐詩三百首》等,都不脛而走,洛陽紙貴。……他說過去有喻守真《唐詩三百首新析》頗可一讀,還有朱大可的《唐詩三百首》。他想另闢蹊徑。獨抒己見,古匠心獨具,功力頗深。故題其書名爲《新注唐詩三百首》,出版後膾炙人口,一版再版,至今共印了一百四十餘萬本。”一開頭就“校友”相襯,很是親切。是啊,從金老在《微明》時表現,到現在金老的情誼,讓大家認定他就是“舟中校友”。而金老也很願意成爲“舟中校友”。儘管金老沒有上過舟中,但一種歷史和現實的情緣,卻讓他和“舟中校友”融合了,成了一個特殊的校友,一顆善良的“校友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