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爲他人做嫁衣散文

歷山文學採風時,獲悉許慶勝老師的詩評新作《蔡氏四兄妹詩歌研究》一書已正式由中國戲曲出版社出版,我在感嘆許老師詩評寫作之神速的同時,深爲他甘爲他人做“嫁衣”的精神所感動。

甘爲他人做嫁衣散文

我認識許慶勝老師的時間不算很長,我們第一次接觸是在去年春天的望月文學蓮花山筆會上。許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甘爲他人做“嫁衣”的熱心評論家。在去蓮花山的路上,我和許老師乘坐一輛車,一路上許老師向我講述了他如何爲原山東省文聯主席苗得雨先生撰寫詩評的故事,我也親眼見識了許老師送給周慎寶老師的那本三十多萬字的《苗得雨詩文賞藝》一書。評論一個人的詩作能夠寫出如此厚重的書,可見許老師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對於這樣的付出,許老師告訴我他是樂此不疲。

許慶勝老師是一位既有才華,又很熱心的人。他的才華表現在那洋洋灑灑、既專業又精闢的詩文評語上。他的熱心體現在對詩友的要求有求必應上。許老師是《江北詩詞》詩刊的編輯,兼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詩人協會理事、萊蕪市作家協會理事等十幾個社會職位。每天忙於編稿、改稿,還要忙於各種社會應酬,可以說自由支配創作時間很有限。儘管如此,許老師依舊擠時間爲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撰寫詩評。墾利縣黃河入海口文學採風時,許老師告訴我:“我老是感覺時間不夠用,很多詩文積壓案頭,需要我寫評論。”起先,我還認爲許老師說得誇張。後來,短時間內接連看到了許老師的詩評,深爲他的.熱情所感動。墾利詩人郭立泉先生託付許老師爲他的詩集寫評論,說者當時也是很隨意的一說,時隔不久,一篇《打造物與物之間的主觀式新型神祕關係——讀郭立泉詩作有感》數千字的詩評便見之於報端;周慎寶老師主編的《望月文學詩歌卷》出版不久,我們一同獲贈了這本書。三百多頁的詩集,我讀了還不到一半的時候,許老師的詩評《可稱作藝術工程建設的詩歌結集——讀周慎寶老師主編的<望月文學詩歌卷>》就已經“出爐”了;詩人陳欽成先生的詩作《蘭花之約》,許老師看了之後,隨即書成一篇《強烈情感化的詩歌式文學批評——讀陳欽成詩人的<蘭花之約>》……

欣賞詩文,我們都有這樣的情感體驗:讀到一首自己能進入內核的詩,除了拍案叫絕、暗自叫好以外,更會爲自己的閱讀、領悟能力而沾沾自喜,同時也會爲自己能通過文字與詩作者之間找到一種心靈上的共鳴而激動不已。這時就會很想用文字表達一些什麼,甚至有種不說不快的衝動。欣賞詩文的這種衝動,雖然閱讀者都會有,但是能夠真正形成文字,寫成詩評的卻很少。緣由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如何下手,不知寫出來是不是“專業”,不知怎麼寫才能真正起到“詩評”的功效。詩評的重要基礎是閱讀。沒有成功的閱讀,評論只能是無根的浮萍,飄搖不定。許慶勝老師的詩評之所以高產量、高質量,靠的就是認真仔細的閱讀。仔細的閱讀、分析,保證了他的每一篇詩評,都抓住了詩歌的要義,起到推介導讀、指導再創作的作用。

我向許老師討教詩評寫作技巧,許老師說詩評主要有四種:一種是對詩意的解讀及感悟;一種是從創作技巧入手,分析詩歌的優劣所在;一種是純粹的理論式評論;一種是批評與批判式詩評。品讀許老師的零散詩評,我發現他的詩評是那種比較專業的詩評。他的詩評既宏觀又微觀,大到理論昇華、流派歸類,技巧詳解;小至一個詞的解讀及點評。當然,我只是欣賞了許老師詩評的一點點,像《苗得雨詩文賞藝》和《蔡氏四兄妹詩歌研究》之類的詩評鉅著,裏面包含的詩評種類不止是以上四種,一定會更豐富,也一定會有許老師的獨家之筆。

爲評論家寫“評論”,我連“班門弄斧”也算不上,之所以斗膽點評,就是被許老師甘爲他人做“嫁衣”的精神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