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幽徑雨中行散文

在太原周邊,遊賞秋色,龍山當爲第一勝境。

龍山幽徑雨中行散文

龍山是晉陽名山,北連蒙山太山,南接懸甕山天龍山。山中植被豐茂,鬱郁蒼蒼。山頂有昊天觀遺址,供奉玉皇大帝;側有若干石窟,窟中石像或坐或臥,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窟前有枯樹一株,直刺青天,頗有氣勢。山後有童子寺遺址和現存最古老的燃燈石塔一座,石壁上有排列齊整的浮雕造像,雖已剝蝕殘破,但依然可以遙想當日風貌。

前年徒步天龍山時,曾順便到此一遊,可惜進入龍山時,已經天色黑透,除了乘夜色下山的清寂,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去年兩次來此,一次獨自,一次陪朋友,都是從正門沿着青石臺階一路輕輕鬆鬆上到山頂,兩邊是青翠的山色,清新幽靜,雖能享受一下休閒之樂,但總覺少了些山野之趣。今年春末夏初,“西山四友”難得聚齊,想從太山方向找條野路上到龍山,但最後受阻於茂密多刺的灌木,只得暫時放棄,相約等秋冬季草枯葉落時再次入山探路。這次探路雖失敗未果,但龍山後山連綿的山勢和茂密的植被已經夠讓人對它的絢爛秋色遙生遐想了。

進龍山,還有條現成的野路,可以直接插到後山的童子寺,據說是極佳的徒步路線,風景美,但岔路也多。早就想走通此路,可惜一直沒有機會。

前幾天,九月四日,一大早醒來,看看天色,陰陰的,雨意很濃,忽然起了雨中登山的念頭。夫人正好也有此興致。去哪裏呢?就去探探那條早就想走的龍山野路吧。我的朋友成立曾經走過這條路,於是,打電話給他,詢問了山中的線路,以便心裏有個大致的方向;再打電話給小杜和理工大學的李老師,二人欣然應邀。

趕緊出發。在雅閣瑞普四人聚齊,又在路邊的便利店裏買些中午的吃食,自然,酒是不可少的;李老師還帶了月餅和自己做的花捲,看來,又會有一頓蠻豐盛的山間午餐了。

到了園藝學校下車,已經十點,雨開始飄起來。

從這裏尋路進山。路邊的酸棗樹很多,結着很飽滿的果實,有的青,有的已經紅了;摘一些放在兜裏,一路隨便嚼嚼;略有點酸,不過,味道還不錯。

沒想到走不多遠就有了岔道,好在心裏有大致的路線,便憑着經驗,大着膽子地往裏走,往深處走。過一個山口,兩邊的山色越發青翠,山路也越發清幽,果然是條好路線。

雨還在下着,但不大,絲絲縷縷的,不想打傘,細細的雨絲飄在臉上,那種酥酥的癢癢的感覺蠻好。

前面出現岔路口,向右的路是彎向山頂方向的,走這裏大概不會錯。雨氣迷濛中,羣山隱約,峯巒如線,彷彿一幅淡墨山水。身邊細雨潤過的樹木青翠欲滴,山花上綴着的雨滴也晶瑩可愛。

雨漸漸大起來,只好撐起傘,雨滴落在傘面上,刷刷有聲。路面也變得溼滑起來。有時停下腳步,俯瞰遠山,感覺整個山勢就如一朵綻放的花朵,我們就好像是從花瓣的邊緣處走進花心,又從花心中走出來似地。

到達山頂,卻看不到預期中的童子寺。經驗主義誤人不淺,看來,是走錯路了。於是,重新回到岔路口,走進另一條綠色的清幽曲徑。

山徑兩側,多是一種叫黃櫨的灌木,白居易琵琶行》中有“黃櫨苦竹繞宅生”的詩句,詩中所說的的黃櫨,就是這種一人多高的灌木。黃櫨葉入秋以後,一經霜,就會變紅轉黃,形成紅葉美景。可以想象得到,到了深秋時節,這裏的黃櫨葉子定會連成紅彤彤的'一片,燦若雲錦,豔若丹霞,穿行其間,就彷彿行走於雲霞之中了。

雨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停了,天色漸漸明朗了一些,山色也變得清朗蔥翠,空氣中瀰漫着清新溼潤的花草的芳香。

眼看就要接近山頂,可是路又一次斷了。只好往回踅,這才注意到來路右邊還有一條不起眼的小路,沒問題,就應該是這條路了。

與前面走過的路相比,這條路兩側的灌木忽然收緊,路也跟着收窄,由於剛下過雨,變得更加昏暗潮溼,頗有古人所說的“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的味道。蜿蜒進入一條山谷。竟然發現有手腕粗細擰在一起的樹藤,近二丈來長,屈曲遒勁,沿着谷壁攀援而上。看它扭曲彎折的形狀,應該是纏繞着樹木延伸上去的。現在,原來的樹木早已了無痕跡,只剩着這古藤無憑無依地匍匐在叢草之間了。

路開始變陡,向上攀升,有些地方,需要前拉後推才能上去。眼前出現了一株古木,枝幹壯碩,碧葉繁茂。有古木,便有古寺。果然,翻上去,豁然開朗,亂石林立處,便是曾經來過的童子寺遺址。

正好是一點鐘,經過三個小時的跋涉,終於成功的走通了這條通往龍山的野路。

接下來的事情,從容而悠閒:

先享用一頓可口的午餐,然後看看石窟造像,發發懷古幽情,不緊不慢的下山,坐車,回家,最後,可以一邊泡着熱水澡,一邊去想象着秋日龍山的絢爛秋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