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寫景狀物的散文

有關寫景狀物的散文

有關寫景狀物的散文

一條小河打東北邊繞着小鎮逶迤而過,它來自何處去向何方,沒幾個人說得出來,也沒幾個人有興趣追問。

小鎮不大,一條街穿腸而過。說街其實有些勉強,不過是兩排房屋夾出的一條路,斜向右上翹起,兩邊的房舍也就顯得高低錯落,有了層次和美感。房大多是瓦房,黑褐色的背脊蜿蜒起伏,如一條浮在水裏的魚。路是土路,雨天滿地泥濘,晴天塵土飛揚。如果下上兩三天雨,路就軟成了一攤爛泥,腳印雜沓,一遇車過,泥漿飛濺,行人若避讓不及,難免招來一身泥污。行人一邊揩拭一邊張口就罵,媽的X,沒長眼睛喲?小鎮人的嘴巴可是不饒人的。若是晴得久了,路上就積一層厚厚的土,那土被來往的車輛行人帶起,飄落到屋頂上,遠遠望去,似披了一件赫紅色的外衣。小鎮實在太小了,小得有點可憐見的。一隻雞在鎮上溜達,大家都知道是誰家的,一條狗在鎮頭叫,鎮尾的狗就跟着叫了,至於張家長李家短的事,一陣風就吹遍了全鎮。不過,鎮雖小,名姓卻雜,趙錢孫李周武鄭王,應有盡有,難得找出兩家同姓的。

小鎮不趕集,店鋪也少,橋頭有一家鐵匠鋪,斜對面緊挨着是供銷社和餐館,斜坡拐彎處開着一家茶鋪兼麻將館,對面是小鎮首富李遠龍家。他家的房子算得上小鎮的地標性建築:三間兩層很氣派的小樓,樓下開着飯館,不過一般人很少光顧,來的多是李遠龍的客人朋友,一到節假日,門前就停滿了各種各樣的車,有公安的稅務的工商局的,都是些有頭有臉的人。小鎮人家都種地,但地很少,各自還幹些別的營生,有跑野的的,有在城裏做小買賣的,有做手藝的,也有外出打工的,但更多的是到附近的廟裏賣些香蠟紙錢稀飯涼粉,每逢初一十五家裏接待些香客,日子也就能過下去了。

廟子是古物,已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在鎮子東南面,古木蒼蒼,殿宇莊嚴,雖與鎮子只二三百米之隔,但暮鼓晨鐘,梵唄悠悠,一圈紅牆將紅塵遠隔在佛門之外。廟也如人,多災多難,幾經兵火,幾度興衰,現在算是有些模樣了,香火也日漸興隆。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香火不但供養着菩薩,也是小鎮人衣食之源的一部分。所以小鎮人即便不信因果報應投胎轉世之說,也常去廟裏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生意興隆,財源綿長。

一條小河打東北邊繞着小鎮逶迤而過,它來自何處去向何方,沒幾個人說得出來,也沒幾個人有興趣追問。不過,小鎮人卻實實在在享受着小河帶來的好處,洗衣淘菜,游泳釣魚,既實用又休閒。河上橫臥一橋,其形制與大名鼎鼎的趙洲橋一模一樣,石砌的單拱跨越水面,兩頭肩上各開兩個小拱作泄洪之用。三五月圓之夜,河面水波不興,靜影沉璧,也算得小鎮一景。如果有興致,坐在攔河壩的.石墩上,皓月當空,橋影橫陳,清風徐來之際,人便覺微醺,很有些物我兩忘,飄飄欲仙之感。

該說說小鎮的名字了:板橋鎮。與“難得糊塗”的鄭板橋無關,與溫飛卿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也無關,總之是與風流儒雅一點不搭界。相反,它的來歷倒是俗氣得很,因當初鋪橋時所用的是預製板,鋪成後平坦如板,於是便有了“板橋鎮”之名。這與鄉下人把自己的孩子稱作“狗娃子”之類一樣,順手拈來,沒甚文化可言,但自有一股鄉野之氣,讓人覺得可親可喜。

我與小鎮無甚淵源,嚴格說來只是個局外人,但有關小鎮的人事,或耳聞或目睹,總是繫念於心。如今,依託附近的古廟,打造旅遊風景區,小鎮已經變成了一片廣場。在它消失之際,僅以此小文作爲紀念。

有關寫景狀物的散文二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並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紅如醉,襯托着天邊加深的暮色。晚風帶着清澈的涼意,隨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種十分豔麗的悽楚之美,讓你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懾住,而情願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曾有一位畫家畫過一幅霜染楓林的《秋院》。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一園幽寂,樹後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嚐過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裏,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跡。

最耐尋味的秋日天宇的閒雲。那麼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於衷。

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淨的風。那麼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預,不必留連。

秋水和風一樣的明澈。“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沒有什麼可憂心、可緊張、可執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塵不染。

“閒雲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明淨的天宇間,那一抹白雲,當得起一個“閒”字野鶴的美,澹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麼一份飄瀟,當得起一個“逸”字。“閒”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也必須是這樣的人,纔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一切,卻並不想擁有任何。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透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穫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卻是澹泊的季節。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讚美、被寵愛爲榮。它把一切的讚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願做一個閒閒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