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山遊記散文

胡山,位於濟南東部50公里的章丘市南郊,雙山鎮橫溝村東,海拔僅有693米,雖然不算高,卻在當地小有名氣。

胡山遊記散文

3月15日上午,我們一行30幾位驢友乘大巴車來到了胡山附近的橫溝村。下了車,領隊帶領我們沿着山間的水泥路向胡山進發。時已仲春,萬物復甦,大地新綠,當天天氣預報最高氣溫達到23度,是外出踏青賞春的好日子。美中不足的是風較大一些,能達到四五級吧。濟南的春天從來不缺風,颳風正常,不颳風倒是反常,等風不怎麼颳了,夏天已悄然來臨了。這是我新年之後第一次外出爬山驢行,因此心情特別好。我們走了大約三公里的平坦水泥路,便來到了胡山後山腳下。有人在一大片直立的石壁上用紅油漆寫了“古月山歡迎你”幾個字。我指着標語跟身邊的一位驢友笑稱,歡迎我們來很好,但把“胡”字寫分家就既不嚴肅也不應該了。驢友說,你不用笑,這字沒錯,胡山也叫古月山。我一怔,自我解嘲地說,這麼巧呀。

寫標語的石壁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當地人早年開山時炸出來的。石壁前還有個平整的大石坪,足有幾百平米,顯然也是人工鑿出來的,我們先期抵達的人就在大石坪上休息,等候後邊的驢友。我環視周邊逶迤秀麗的山巒,呼吸着清新的空氣,再看看胡山,只見滿目的綠色,放飛似的心情格外舒暢。我又伸長脖子尋找主峯,卻看不到半點影子。有驢友告訴我,主峯在東南方向,離這兒還遠着呢,登上山頂或許可以看得到。

人到齊了,領隊說,出發吧。大家排着蛇形的隊伍沿着上山的小徑開始爬山。漸漸地山勢愈來愈陡峭,坡度幾乎達到了七八十度,爬山的艱難可想而知。好在山坡上松樹頗爲密植,亂石較少,因此心理上覺得安全多了。也許是我們從山北坡開始爬山的緣故吧,在山林裏竟然感覺不到一絲的風,一路上除了驢友們說說笑笑的聲音,連鳥兒的叫聲似乎都很少,如果少數人來這裏,就憑這山林裏的幽靜也能嚇出一身汗來。到了半山腰,我們的隊伍脫節了,大致分成了兩部分。走在前面的一小部分人跟隨一位老驢沿着比較平緩的山半腰小徑往東面去了。領隊說,我們不往東去,接着爬山,只是山坡陡峭一點,大家小心些,一會兒就到山頂了,而且沿着山脊去主峯的路也好走。真的如領隊所說,我們爬了不到十幾分鍾,就成功地到達了山頂。

到了山頂的那一刻,山風像捉弄人似的忽然來了,頓時掀亂了人們的頭髮,讓人有點措手不及。但此時的山風與冬天的山風截然不同了,不僅一點也不覺得冷,反而被風吹的臉頰還怪愜意的呢。站在山頂上,經風一吹,爬山出的一身汗水很快地就消了。山南坡根下有個小村莊,村莊的輪廓一覽無餘。驢友告訴我,這個村莊叫馬家峪。山下平原上的小麥綠油油地包圍着村莊,村子內外點綴着稀稀落落的綠柳。遠處的山嶺仍然是霧濛濛的,太陽下就像輕煙似的。我習慣地看看遠近的風景,拍幾張照片,然後坐下休息。其他的驢友有忙着拍照欣賞風景的,也有喝水、吃東西的。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女人們總是喜歡照相,幾個人嘻嘻哈哈地擺出各種姿勢,照了個人,再照合影,咯咯的笑聲十分好聽。

胡山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主峯在山脈的東部,西部的山脊大致是一道斜坡,不過稍緩和一些而已。我們沿着山脊,邊欣賞胡山以及山下的風光,邊向主峯前進。山脊南坡的植被不如北坡那麼茂密,而是稀稀落落的,松樹也明顯地比北坡少了許多。當然南坡比北坡更爲險峻,多處的石壁幾乎就是垂直的,人想從此攀登上山幾乎是不可能的。我觀察濟南周邊的許多山嶺,北坡普遍比南坡樹木茂密一些。有驢友說,這種情況可能與北方雨水稀少有關吧。我覺得很有道理。大約到了山脈的中間部位,山脊上出現了一些碗口一般粗的叢生狀樹木,每一叢大約有五六棵,甚至七八棵。這些樹幹普遍比較光滑,卻多數長的不怎麼直溜,而是彎曲着身子斜刺裏生長。我不認識這種樹,因爲現在樹葉還沒長出,但憑印象判斷,這應該是荊棵。荊棵多長不大,長到手杖一般粗的也得數十年,甚至更久,像胡山上這麼粗的荊棵估計起碼也得幾百年吧。我問身邊的老大哥驢友慄哥,他說,也不認識,爬了這麼多的山,還沒見過像這麼粗的荊棵呢。驢友們都感到好奇,紛紛與之合影。我們走了不到幾百米長的山脊,見了足有七八十棵這樣的怪樹。如果真的是荊棵,將是十分罕見的古荊族羣了。期待在樹葉長出來的時候再來,希望能解開這個謎底。

接近主峯時,有一道損毀的.古建築牆體,像是座山寨石門,雖然已經坍塌得面目全非,但仍然依稀可辨。在石門下,我們兩支隊伍匯合了。見許多驢友都擁擠在一處懸崖邊上拍照,我覺得太危險便不敢靠近。有驢友告訴我說,站在那裏可以看到“象鼻石”。一聽說什麼“象鼻石”,我來了興致,小心翼翼地靠近過去,居高臨下觀看。只見懸崖前方山半腰處突然一峯斜刺裏凸起,像一把利劍直刺蒼穹。“利劍”又像一個小寫的“h”,高大約有三十米,中間有一個大洞,還真的跟桂林灕江邊的象鼻山有點相像。有驢友說,這就是胡山著名的“落鷹石”景點。我仔細看看,它不是一塊獨立的巨石,而是一處比較細瘦的小山峯,因此叫它落鷹石並不怎麼確切,叫落鷹峯似乎更妥。據說有黑鷹常落於此山峯頂端的巨石上,因而得名。關於這落鷹石,原先在胡山主峯上立有一通石碑,上面記載了一個傳說:道光十八年,胡山上突然飛來一羣黑鷹,在山南側的落鷹石一帶盤旋,且數量愈來愈多,落鷹石上下落了黑壓壓的一大片,形成一道獨特的奇觀。據當地人說,胡山山神本是一隻大黑鷹,這落鷹石就是胡山山神的居所。黑鷹們每隔60年,來胡山山神居所聚會一次,或許是朝拜的吧。

關於胡山山神,當地也流行着一個傳說:北宋熙寧年間,章丘城北的女郎山上住着一個道士,叫穆子衡。此人爲人剛直,善良厚道,因此頗受附近村民敬仰。有一天,穆子衡正在靜坐,忽然有一隻白鶴飛近他,說道:“胡山有棵千年人蔘,誰吃了它就能成仙。”說完後,白鶴便飛走了。穆子衡感到怪異,便決定去胡山看看。有一天,穆子衡來到胡山,突然下起了大雨,便趕緊找地方避雨。胡山上建築物不多,正在他着急的時候,突然發現山林深處有一間茅屋。穆子衡喜出望外,便跑過去敲門。一個白鬍子老翁打開了門,讓他進屋避雨。老翁問他下雨天來胡山幹什麼。穆子衡把自己尋參一事告訴了老翁。老翁說:“我也是來胡山尋找人蔘的,已經住在這裏三十年了,卻一直沒有找到,可能這山上根本就沒有人蔘吧。”穆子衡頓時有些失望。雨一停,穆子衡便向老翁告辭。老翁見穆子衡穿得單薄,且衣服被雨淋溼了,便拿出一件黑色衣服,送給他。穆子衡推辭不過,只好穿上。突然,穆子衡覺得那衣服越來越緊,好像與皮肉長在了一起,轉眼間就變成了一隻黑鷹。這時,老翁笑道:“我便是那胡山千年人蔘,本爲胡山山神,因修行圓滿,已經成仙。我看你品端行正,樂善好施,有意讓你繼我之後爲胡山山神。你要永遠守護着胡山和這裏的百姓。”說完,老翁化作一隻白鶴飛走了。

胡山的傳說衆多,山洞也不少,據說大小山洞有幾十個,其中最爲著名的要算妖精洞了。妖精洞位於胡山北側山腰的一片石壁上。洞口呈圓形,僅能容一人爬行進入。洞內怪石嶙峋,幽暗深邃,冷氣侵人,一般人不敢貿然進入。傳說這妖精洞是妖精們藏寶的地方。有一天,附近一村民來山上砍柴,在妖精洞外撿到妖精遺落的幾件珍寶。由於村民貪心,便把妖精洞給封堵了。第二天村民再來取寶時,卻發現洞裏已經沒有了珍寶。原來妖精們見財富暴露,便把財寶轉移走了。如今,仍有遠近村民不時來山上拜謁妖精洞。

我們繼續爬山,終於到達了主峯。主峯上有一處寺廟遺址,但僅剩下殘垣頹壁和滿目的荒草了。遺址附近還有兩尊贔屓,遺憾的是,一尊贔屓雖然雕刻精美,頭卻被人爲砸壞。還有二三十公分厚的半截石碑躺在贔屓旁邊,另一半不知去向。石碑上面的字跡比較模糊,卻大致可以看出是晚清年間立的。另一贔屓也遭到破壞,散落在斷碑東邊二三十遠的懸崖邊上。這些歷史文物被破壞成這副模樣,實在令人惋惜。

李開先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大戲曲家,他的故鄉就在胡山附近。嘉靖八年,李開先中得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他爲官十三年,因剛正不阿,被罷官回鄉。從少年至辭歸故里,李開先一生與胡山結下了不解之緣。辭官後,他一直在這裏讀書和休息,因此胡山又被稱爲“李開先書齋”。傳說山上有李開先題寫詩文的石碑,最有可能是在主峯寺廟遺址一帶地方,但我在遺址附近轉悠了半天,也未見到。或許年代久遠,遺失了或者被人掀下懸崖也未可知。

這時,時間已經到十二點了。領隊說,我們就在主峯上找個避風處吃飯,下午去朱家峪看看。

我們來到峯北側一處平地上,這兒一絲風也沒有,而且太陽暖烘烘地照着,正好便於吃飯、休息。大家分成幾夥人湊在一起吃飯。每一夥人圍着地上的一塊塑料布,大家拿出各自帶的美食佳釀來,往塑料布上一擺,也很豐盛。大家喝酒吃菜,談笑風生,其樂融融。我每次喝幾杯白酒,微醺之後,便有點睡意,於是酒足飯飽之後便倒在一處厚厚的野蘆葦上休息。也許是山高峯俊的緣故吧,太陽竟然火辣辣的曬人,頗有夏天的範兒。我脫下運動衣搭在蘆葦上,權當個遮蓬,竟然立竿見影,馬上就有了點微微的風兒,甚爲愜意。躺了一會兒,竟然難以入睡,因爲那些還在喝酒的驢友吆吆喝喝的,你想睡着也有點難。迷迷糊糊地躺了也不知道多久,聽見有人說,開拔了!於是急忙起來。

我們是從東坡下的山。俗語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此話一點不假。東山坡也很陡峭,雖然樹木比較稀少,荒草卻十分茂密,下山的小徑比較滑溜就在預料之中了。山半腰陡壁上有一處保存的比較完好的山寨石門,只是拱形的穹頂破個大洞,孤悽地立於荒草荊棘之中。大家出了寨門,小心翼翼、有驚無險地下到山根下。領隊建議,大家合個影再走吧。於是大家以漫漫荒草和峻拔的胡山爲背景,照張合影,然後沿着山間小徑朝古村朱家峪方向迤邐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