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小發明散文

父親生前是煙臺機牀附件廠卡盤車間的主任。1966年秋天,父親響應國家號召,支援邊疆的經濟建設,帶領全家人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去安家落戶。到了呼和浩特以後,我們家就住在距離工廠很近的家屬院裏,內蒙古當地人給我們的院子取名字叫“山東大院”。山東大院的隔壁就是父親工作的工廠——呼和浩特機牀附件廠。

父親的小發明散文

我們居住的山東大院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平房,一排能住四戶人家,一開始就那麼住着。時間久了,大家就開始在門前面壘起來乾打壘的院牆,把四戶人家區別開來。我們家孩子多,父親帶領我們脫坯壘院牆。也不知父親從哪裏得到了啓示,教給我們說在脫坯的時候,往黃泥裏摻雜機加工切削下來的鐵末子,那些鐵末子比較粗糙,起到了鏈接那些黃泥的作用,使其更加有韌性,用它壘院牆特別結實。摻着鐵末子的黃泥巴上牆以後,經歷了雨水的洗滌就成了銅牆鐵壁,十分結實,還可以防止小孩子上牆頭。於是乎,整個山東大院的住戶們紛紛效仿,原本不值錢的工廠廢料一下子高貴起來,成了炙手可熱的建築材料……。工友們都說:“張師傅的小發明,解決了廢料的再利用問題。”

等各家各戶都壘起了小院子,工廠的鐵末子還在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怎麼處理呢?父親動動腦筋又想出一個絕招——用鐵末子混在碎煤炭中燒火做飯,由於加工過程中使用機油,所以鐵末子上油滑滑的,混在煤炭中燒火做飯,爐火特別旺,加快了做飯的速度,加大了火候,做出的飯菜特別好吃。同時家家戶戶長年累月的需要消耗鐵末子,從而又減少了鐵末子對環境的污染,燒出的爐灰帶着融化後的鐵末子,鋪墊在道路上,經過下雨以後,硬化了家屬區的道路,實在是一舉多得。工友們不禁讚歎:“張師傅又有一個新的小發明瞭!”

其實以上兩個項目都算不上什麼小發明,真正能算得上小發明的,要數父親對家屬院井水取水方式的改進。剛開始的.時候,“山東大院”的自來水管是裸露在地面上的,和三馬路的水管子沒啥區別。可是呼和浩特的冬季是暴風雪瀰漫的季節,氣溫零下四十度。裸露在地面上的水管子凍死了,沒法取水了。每天早上,人們都需要點火燒水管子,用以融化水管子裏面的冰。父親看大家這麼不容易,就想出來一個辦法:修建一口深井,將水管子埋入地下,上水的部分修成提拉式水龍頭。用水的時候,按下提拉把手井水流出,水桶滿了,一鬆手,餘下的水回到水井中。由於水井很深,地下不凍,俗話說“冰凍三尺”,三尺以下,是不凍的。這種深井提拉式取水方法,解決了高寒地區取水困難問題。從此父親的小發明“深井提拉式取水閥”成了呼和浩特地區普遍使用的取水工具,一直用到改革開放,大家從平房搬進樓房,自來水入戶爲止。

父親是一個識字不多的八級鉗工,雖然他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喜歡動腦筋,想辦法。父親常說“活人不能叫尿憋死,辦法總比困難多。”父親在生產技術方面也有許多小發明,比如卡盤的生產中有工序不合理,時間浪費比較多,影響了工作效率,父親提出了“運籌時間法”工藝過程,節約了工時,提高了工作效率,每月不用加班加點,一樣可以完成工作計劃任務指標等……這樣的小發明舉不勝舉。總之父親是一個愛動腦筋想辦法的老師傅,老工人,他那個車間主任是所有官職中最不值得一提的。

轉眼間,四十年過去了,父親早已經離開了我們,我們全家人也先後回到了故鄉煙臺,可是,那些艱苦的內蒙古建設歲月,我們卻怎麼也忘不掉。那些父親的小發明,在90多歲的母親口中一直是飯前茶後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