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佚名古詩的情懷的散文

好多年前我抄到一首古詩,我研究很長時間了,還是找不到它的確切出處和它的作者。由於對它的好奇,多年來我不時爲它尋思着。我以爲,此詩中有不少冷僻的詞和古吳語的詞,例如“菰蒲”、“震澤”、“底定”、“三江”、“蝦萊”等。由此可知此詩並非現代人杜撰。我初步判斷,此詩所說的,應與戰國時吳越之戰有關。

一首佚名古詩的情懷的散文

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採用範大夫的美人計滅了吳國。滅吳之後范蠡西施失蹤,至今不知所終。這裏有很多疑問:范蠡與西施是在戰亂中死去呢還是活着出來?假如他們沒有死,那麼范蠡與西施是同在一起隱居呢還是各奔前程?是化裝爲平民隱居於故國呢還是遠走於他鄉?是真的如民間傳說的去經商呢還是另有別的活法?如此等等,一直都沒有結論。對於范蠡與西的下落,雖然有不少野史和傳說故事,然而是什麼說法都有,真可謂“衆說紛紜,莫終一是”了。這就跟明朝建文帝“靖難之役”的不知所終一樣,是個千古疑案,也是什麼說法都有的。對於他們的結局,野史和傳說多了去了,然而都是沒有真憑實據的。那些故事都是“演義”的,都是以“傳說”、“據說”開頭的。

范蠡與西施失蹤之後,有一些書說,范蠡興越滅吳功成之後,急流勇退,化名“鴟夷子皮”,三次經商,遂成鉅富,後又三散家財,定居於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有些書說,後世人稱范蠡爲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還被尊稱爲“商聖”,成爲“南陽五聖”之一。又說後世許多生意人皆供奉范蠡的塑像,稱之爲“財神”。

我說啊,中國的文化,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財文化”。何以見得呢?君不見每到過年,中國人的“恭喜發財”之聲不絕於耳,不是嗎?家家戶戶都供“財神”,不是嗎?就連猜碼都有“四季納財”呢!中國人家家都企盼着“財丁兩旺”,財還在丁之先呢!中國人的“財神”最早公認的是《封神演義》裏姜子牙所封的財神——趙公明。後來到了三國,出了個“忠義仁勇”的關羽,人們的視線又轉向關羽關公關雲長,皇家封關爺爲“關聖帝君”,名頭比皇帝還大呢!關公後來又被封爲“財神”。過了數個朝代,人們又掀起尊孔熱潮,不知是誰的主意,竟把孔子奉爲“財神”,美其名曰:“文財神”。於是,關公便是“武財神”了。今日網搜,又得知另一位“文武全才”的“財神”——范蠡,他還是“雙肩挑”的呢,他除了當“財神”之外還兼“商聖”的工作哩。

言歸正傳,說到開頭那首詩的事。我所抄得的那首詩,原文如下:

九秋霜盡冷菰蒲,

落日扁舟過太湖。

震澤波濤看底定,

三江風浪接虛無。

亂山點點塗蒼玉,

遠雁雙雙下綠蕪。

蝦萊幾時歸范蠡,

眼中披豁見雄圖。

我認爲這是越國滅吳之後,越國人思念失蹤多年的范蠡,並希望他重回越國治理國家大事的懷念詩。因爲越國滅吳之後,越國並沒有因此變得安定和繁榮,人們可能認爲越王勾踐離開了范蠡是不行的,所以熱切地希望范蠡重現於江湖。只要見之於江湖,就有辦法請他回來安邦治國的。高薪聘請,不就是一個辦法嗎?

後世不知是哪一位高人,他一定是根據像我上面所說的一樣的思路,寫出了這首飽含懷念情愫的詩來。

曾記得數年前,我在某次閱讀之中,無意間看到了有關范蠡與西施的另一個傳說。說是越國甲兵突襲吳宮的當天,姑蘇城內火光沖天,殺聲動地,血流成河,吳軍措手不及,四處逃散。吳王夫差於戰亂中死去,吳國頓時滅亡。又說當天日落黃昏之時,有人看見范蠡攜着西施,兩人划着一葉孤舟,漂浮於太湖之中,漸去漸遠,最後消失在浩渺無垠的煙波之中,不知去向,不知所終,情景十分淒涼。

我就是根據這個傳說,並加以想像,依個人的理解,將此詩淺析一下,以供讀者批評。

爲方便計,在譯詩之前,先將其中有關的詞語作一番解析。

九秋者,深秋也;菰蒲者,沼澤植物也。古吳人將一種青菜叫“葑”,此物多產於姑蘇城外東南邊,故姑蘇古城之東南城門叫“葑門”。“葑門”兩字沿用兩千多年了,至今仍在用。後來吳人又稱“葑”爲“菰”,再後來又將“菰”稱爲“茭白”。蒲即織蓆用的蒲草。“菰蒲”應是沼澤植物的代表,此詩引申爲沼澤地帶,或爲“水鄉”。“震澤”者,太湖古稱也。“底定”與“厎定”同義,平定之意也。“三江”者,古代太湖的三條出海江河也,即淞江、婁江、東江是也。《尚書》內有一篇《禹貢》,對古代揚州廣大地域的地理介紹曰:“三江既入,震澤厎定。”意思是說,有三條江河的導流入海,太湖的洪水就平定了。“塗”者,隨意寫畫也。“蒼玉”者,青綠色之玉石也,借指水色墨綠的河流,語出《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早春遊園》:“雜樹鳴禽歡紫旭,前河漲水移蒼玉。居家三日未觀園,不覺池塘春草綠。”“蝦萊”一詞,詞典不載,網搜不到,我認爲它是古吳語蝦蟆的別稱。古姑蘇城有詠葑門詩,詩中有“鶯花喧市井,蝦萊兢晨昏”之句,由此推知也。“蝦萊”可引申爲“晨昏”,亦可再引申爲“歲月”。“眼中披豁”者,“眼界頓開”、“眼前豁然開朗”、“眼前爲之一亮”之意也。

在此,餘盡微軀之力,試將此詩全文淺析於下:

深秋時節,姑蘇城外天地蒼茫,遍野寒霜,冷死了沼澤中的菰蒲。

落日黃昏,太湖之上煙波浩渺,一葉孤舟,消失在臨夜時的迷霧。

夏天過去了,洪水季節太湖那洶涌的波濤,已經消退,趨於安定。

秋天過去了,吳越大地三江那激盪的風浪,已自平靜,近於虛無。

春天來了,零零散散的遠山,翠色倒影湖面,恰似點綴綠玉一般。

遠方望斷,雙雙對對的飛鳥,歸雁降落荒野,更加思念沉魚何處。

晨昏交替,日月如梭,吳國久亡,範大夫哪裏去了?何時再見歸來?

國恥雖雪,治亂無常,越王已老,只企盼眼前一亮,范蠡再展宏圖。

這首詩的首聯,“九秋霜盡冷菰蒲,落日扁舟過太湖。”是暗喻吳國滅亡的淒涼和范蠡歸隱的傷感。頷聯“震澤波濤看底定,三江風浪接虛無”,其中的“震澤波濤”和“三江風浪”,暗指吳越的`劇烈衝突。“底定”、“虛無”均指形勢安定、風波平息的意思。頸聯“亂山點點塗蒼玉,遠雁雙雙下綠蕪”,這是觸春景而生念情的描寫。時過境遷,但見秋去春來,四季也能循環往復,徵雁已是幾度迴歸,然而去人胡底不歸?!因見到了雙雙歸雁,下落綠蕪而結巢,便聯想到“沉魚落雁”之喻,更不知西施天涯何處、流落何方,豈不令人傷感乎?尾聯“蝦萊幾時歸范蠡,眼中披豁見雄圖”,這是幻想中的一線希望,幻想將來有一天,範大夫突然出現在眼前,向大家展示着他的治國方略和建國宏圖,爲越國的繁榮富強再展才華、再作貢獻。

不才猜度,此詩的作者也許是以這樣的思路來創作的。個人感覺這首詩有無窮的意味,它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1993年,我在清華大學圖書館首次見到這首詩,從那以後我一直求索它的出處和作者,然而終是無果。時隔25年之後的今天,我突然在網上再次發現了它的蹤跡。

前個月,我在網上與網友聊詩時,有一網友介紹說,現有一個律詩交流平臺叫“廣西詩詞微刊”,建議我加入此羣,增加交流的機會。於是我便欣然入羣,並在羣主“馬哥/蘇濤”的幫助下,弄清了在那發文的規則。此後,我也在那發了一些詩詞。那個羣目前有236位成員,不光有廣西的,還有全國各省的。一天,我突發奇想:既然那個羣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說不定也有高手藏臥於其間,何不將此詩公佈於羣裏,徵詢它的出處與作者。可是,好多天過去了,也不見有任何消息。此舉無果,令我十分失望。後來我在此羣中又認識了一位中年美女詩友,她是桂林人,長得十分秀氣,而且才華橫溢,暱稱就叫“聽月”。據她所說,她有一位詩文很厲害的老師,現在北京某大學任教,名叫韋散木。於是我想,既有這樣高人在京,何不託她轉此詩於其師,徵詢此詩的出處與作者。我這樣做了,兩天過後,我得到的回答是,此詩可能是明清之作,而明清之作太過龐雜,無從查起。就這樣,我又再次失望了。

既然此羣之中無人知曉,我便萌生了採用多種搜索詞條去百度搜索的想法,於是我就這樣去做了。令我意料不到的是,這一回我還真的找到了此詩的蹤跡,我興奮得如獲至寶。以前無數次的網搜都以無果告終。我急忙打開這個網頁,原來是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16年秋季拍賣會的情況介紹。其中有一幅古書法作品,“行楷七言詩,立軸,水墨紙本,作者文嘉,尺寸62×30cm,創作年代失考,估價人民幣5000至10000元,成交價人民幣9200元。”這幅書法作品的字體爲行楷,其文字是詩兩首,前一首是“九秋霜淨冷菰蒲,落日扁舟渡太湖。震澤波濤看底定,三江風浪接虛無。亂山點點浮蒼玉,遠雁雙雙下綠蕪。蝦萊幾時歸范蠡,眼中披豁見雄圖。”後一首是“野服逍遙少長具,畫風和暢暮春初。雖無絲竹還觴詠,況爲清流可祓除。杜甫作堂聊背郭,鄴侯插架更多書。眼中事事關幽奧,莫怪頻來花外車。”落款“文嘉”,鈐印:“文嘉之印”、“文水道人”。鑑藏印:“黃岩潘就鑑藏書畫印、三幹堂珍藏”。

看完此則信息,使我樂苦蔘半。樂的是一向找不到此詩的蹤跡,不料今天找到了一個;苦的是此書法作品僅是書法作品而已,其中並無此詩文的題目、作者和出處的任何信息,甚至連書法作品的年代也無可知曉。它所落款的“文嘉”,不過是書法作者而已,而並非詩文的作者。還有更使我不爽的,此幅書法的那首詩文,其中有三個字與我所說那首的詩文不同:“盡”其作“淨”;“過”其作“渡”;“塗”其作“浮”,未知誰是誰非。這又更使我添加了另一重懸念。25年前我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看到的那幅巨幅書法作品,那是大彖體的,也沒有詩文的題目、作者、出處和年代的信息。

嗟吁!難道這首詩的謎底,在我的有生之年,就沒有被揭開的希望了嗎?它可是我最爲欣賞的古詩呢!況且,它在我的人生經歷中,有着令我難以忘懷的故意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