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漁灣散文

暑假已接近尾聲,天氣也沒有前階段那麼炎熱,又剛下過一場大雨,與家人一起自駕去漁灣遊玩,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

遊漁灣散文

漁灣位於雲臺山東南,灌雲的東北部,距我家有60公里左右,二十年前我曾去過一次,那時往返一次需要一整天的時間,現在開車約需一個半小時。

漁灣,顧名思義,乃漁船停泊之港灣。然而,現在的漁灣並不靠海,它沒有多少現存的歷史痕跡,也鮮有動人的傳說,是一道沒有過多雕琢的自然風景,就像一個尚未出閣的害羞漁姑,清純、樸素、自然。但這裏以瀑布、峭壁、怪石疊化而成,山澗峽谷險峻、幽深、獨特,尤以水見長,一年四季流水不斷,飛瀑不絕,一個接一個,自然風光優美奇特,給人以如入仙境的感覺,若是雨後遊覽更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漁灣風景區還因是一個隱居在繁華鬧市旁的幽谷,人口稠密地帶的山林,是一個舉步就可抵達具有原始自然風貌之處,自然景觀又十分優美,所以漁灣被遊人稱譽爲“江蘇的張家界”,蘇北的“九寨溝(2019.8.8前,這裏與九寨溝有許多異曲同工的地方)”,與小蓬萊同樣具有仙氣,漁灣天造地設的無窮神韻令無數遊客流連忘返,從徐州詩人徐書信先生的《七絕·漁灣觀瀑》中就可見一斑:“涓涓細水出雲臺,滴翠漁灣聚俊才。彙集山中化成瀑,如鏈如幔過橋來。”

兩百多年前的漁灣,只是雲臺山脈延伸到大海中的一個島,偶有漁船停泊,逐漸成爲一個漁村碼頭,後來海水東退,山下才逐漸變爲良田。由於山僻人稀,自然環境很少遭到破壞,民風淳樸,有濃郁的田園風味。因此,清朝作家李汝珍在《鏡花緣》中有許多關於對山林風光的描述,多取材於此。

漁灣在雲臺山三十六景中叫做“三潭汲浪”,“漁灣龍潭”是雲臺三十六景汲浪的景緻。漁灣的景緻由水和石組成,這裏的山不高,岩石卻巨大,立則成崖,躺則成臺。於是,山澗裏就有了“一線天”、“雲梯”和大小“龍牀”等景點。若不下雨,這裏的水流不急,卻很活,積水則成潭,流淌則成溪,下瀉則成瀑,飛濺則成沫。於是,山溝裏就有了“老龍潭”、“二龍潭”、“三龍潭”等水景。

遊覽漁灣要循“三潭、一洞、三汪”爲主線。即三龍潭、二龍潭、老龍潭、藏龍洞、綠水汪、清水汪、黃水汪。其中以老龍潭最有神采,傳說中三龍戲水的老龍潭、二龍潭、三龍潭以及龍王三太子睡覺的'龍牀等景點,給人以如入仙境的感受。

從售票入口處進入山谷,首先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古老的石橋,橋的欄杆四周蹲着九個石像獅頭,每個獅頭的嘴裏含有小巧精緻的水孔,因此,取名爲九孔橋。九股細小的水流從獅口中噴射出來,形成了一道道薄薄的屏障,輕盈柔和、晶瑩剔透。

越過九孔橋,便來到了三龍潭,這裏潭水清澈,游魚可數,旁邊巨石斜立如棚,岌岌可危,令人不敢近前。雨季澗水湍流入潭,猶如一幅寬寬的銀幕。沿山間石板小路上溯,但見怪石無數,雖都被澗水沖刷得圓潤異常,卻排列有致,形態各異。

二龍潭與三龍潭相距不遠,由於剛下過大雨,石階路面的水流較大,很多遊客都穿着拖鞋或者光着腳在水中行走。我沒有買拖鞋索性光着腳捲起褲管,踏入水中,由於遊客常年踩踏以及水流的作用,路面上的石頭早沒有了棱角,踩在上面清涼舒適。至二龍潭,潭水面積較大且涼,一些會經營的山民們,夏季就利用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運一些西瓜放進二龍潭冷卻,故稱“冰鎮西瓜”,當然因運輸難度大,價格也是山下的好幾倍。

再繼續向上,兩岸山崖筆立,人行如在狹巷中。幾經曲折,便可看到飛流直下的老龍潭瀑布,老龍潭是“三潭”中最負盛名,潭水暗藍,深不見底,瀑布落差40多米,輕飄飄,若煙似霧,好像一條白色飄帶,讓遊人伸手可及,好不愜意!別看它平時那麼文靜、溫順,可到了雨季,它發起威來,亦如此時,龍騰虎嘯,轟轟紛瀉,水沫橫濺,讓高山震撼,令大地哀嚎。

半山腰的藏龍洞更爲精彩,這是名副其實的水簾洞,參差不齊的怪石環繞洞門,洞門掛着長流不息的水簾,把整個洞口遮蔽得嚴嚴實實,簡直能和《西遊記》描寫的水簾洞相媲美。水簾還會折射出七彩霓虹,煞是好看。洞內可容納數十人,故遊人紛紛在此落腳歇息、合影留念。

藏龍洞雖然不通東海龍宮,卻可以從上口鑽出去。繼續往新的景點綠水汪前進。在臨近洞口的“觀虹臺”上遠眺,仍可見到老龍潭瀑布折射出的道道彩虹,景色十分壯觀。

再沿天梯向上攀爬,就可到達山頂的攔水大壩了,這也是景區的盡頭和山的最高位置,碧綠的庫水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若在此放眼遠瞭,山的高、山的美、山的蔥蘢和翠綠都盡收眼底,讓真正體會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自豪和感慨。遺憾的是天時已晚,不允許我們盡興遊玩,當我們拉着正玩水的小外孫要回頭下山時,難怪他哭喊着不要不要呢。

山不再高,有仙則名,水不再深,有龍則靈。漁灣的山不高,卻很美;漁灣的水不深,卻很清。漁灣雖名字與現實不符,卻值得一遊。

漁灣,我還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