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洞巖遊記散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散文常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你知道怎麼才能寫好散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雲洞巖遊記散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雲洞巖遊記散文

雲洞巖是福建漳州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素有“閩南第一洞天”、“福建第二碑林”、“丹霞第一洞天”、“閩南第一碑林”的美名!山中有大大小小的洞穴四十餘處,歷代各種形體的書法題刻二百餘處,這些題刻很多都刻在懸崖峭壁上,故又稱“摩崖百刻”。

“雲洞巖”這個名字可是大有來頭:山上有一石洞,天將降雨,雲霧從洞中飛出,雨霽天晴,雲霧又飄回洞裏,故名雲洞巖。

週末放假,我和兩位好友相約一起去爬雲洞巖。在我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雲洞巖風景很不錯,只是一直沒有親自去遊覽,這是我平生第一次遊覽雲洞巖。我的兩位好友雖不是本地人,卻去過幾次雲洞巖。所以這次的“嚮導”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卻是由他們帶路。雲洞巖距離市區有8公里,乘車近一個小時纔到達雲洞巖。車上絕大部分人都是衝着雲洞巖景區來的,所以到站的時候車一下子空了許多。

剛下車,就遠遠看到一個地標式的大石頭,刻着繁體“雲洞巖”剛正有力的三個大字,石頭後面還有拓碑文。不遠處還有一個豎得高高的碑刻,碑身上端端正正寫着“漳州雲洞巖風景區”八個大字。其實“雲洞巖風景區”不僅有云洞巖景區,它還包括嶺兜山、瑞竹巖、長山、大石這四個景區。從路口到雲洞巖的大門有大概一公里的路程,許多住在附近的居民在路邊擺着正在蒸的鹽雞叫賣。鹽雞是雲洞巖出了名的“特產”,大概的做法就是把一整隻雞拔毛除雜,洗得乾乾淨淨,放在撒滿鹽的大鼎裏蒸,蒸出來的雞味道純正,香嫩可口,是一道獨特的美食。漳州其他地方也有鹽雞,但據說在雲洞巖這一帶的鹽雞是最正宗,最出名的!

走了約有十分鐘,就到了雲洞巖景區的大門。四根石柱支撐的開放式大門,三層青瓦,飛檐的尖角向上勾起。仿古風格,氣勢宏偉。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風格相仿的小門。大門正對着的,還有另一個規格一樣的門,四個門方方正正分散地圍成一個方陣。倘若再加上煙霧的效果,就會給人置身天庭的錯覺。走過大門,有一個池塘,由一座曲曲折折盤桓的石橋、一小塊突出水面的陸地以及一座精緻的石拱橋連接到對岸。往裏走大約十幾米還有一個池塘,這個池塘好似與之前的池塘相互貫通,但水質明顯更加清澈。水裏有許多紅色、白色的鯉魚游來游去。

從邊上平整的人工石道經過這個池塘,就要準備開始爬雲洞巖了。沒有經過精心磨平的長石條砌成的石階,出現在眼前。這些石階很多都是夾在兩塊巨石中間,盤桓曲折。巨石都是經過幾百上千年的自然孕育而成。雲洞巖有很多歷代各體書法題刻,雲洞巖的“摩崖百刻”匯聚古代楷、行、草、隸、篆等書體,如今成了研究古代書法風格、古代書法形體的一塊寶地。爬了十幾個石階,就看見“萬石莊”書寫工整、獨具韻味的三個大字,現代人按照凹進去的線條塗上一層紅漆,字跡就更加醒目。沿途的石刻更是數不勝數,各具風格,別有一番韻味。

萬石莊再往上走有一個分叉口,一條通往隋唐遺址,那裏有一面鑲刻進岩石裏的墓碑。另外一條是沿着陡峭的石階往上走,沿途可以見到“鶴空”、“鶴皋”等石刻。爬山不知山有多陡峭,往後看才知有多方纔走過的路有多險峻。

爬了大半個鐘頭,總算到了半山腰。看到路標,這才知道我們剛纔經過的地名叫“鶴室”,左手邊是“聖母亭”,右手邊是“佛母殿”。同行的兩個朋友之前就去過“聖母亭”,要在“佛母殿”停留,我便自己一人過去瞧個究竟。“聖母亭”在另一個小山頭上,隔得也不算遠,中間就用一座石橋連接起來。石橋連接大山這頭的地勢比較低,先要下幾層石階。走近才發現,這石橋旁邊還有一個類似遠古時期的天然石室。石室由外邊的兩塊大岩石“支撐”起來,岩石上還用草書刻着字。仔細觀察了一下,其實就算沒有這兩塊大岩石,石室的天然構造的強度,足以包容這小小的石室,幾百年不變樣。走進一看,淺淺的石室居然還有石桌和石凳,可細看這石桌石凳太工整太平滑,像是現代人刻意放進去的。置身於其中,有種古人修煉時,與世隔絕隱居山中的幻覺。走出石室,又有種回到凡塵俗世之中的感覺。這讓我想起那句話: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走過石橋,就到“聖母亭”,亭子由六根柱子和瓦頂組合,瓦頂的六個飛檐“勾心鬥角”,亭子下有三個臺階。用石條構成的欄杆把小山頭圍成一圈,把亭子圍在中間。往下俯視,能夠看到山腰岩石上的石刻,而十幾米高的陡崖也讓人不寒而慄。眼前的視野開闊,可以想象古人在此登高望遠、飲酒作詩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

佛母殿的石門上刻着“臥石餐霞”四個字,門內石塊砌成的石臺上,刻着“鳳台”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從鳳台前放眼望去,大半個漳州都收羅眼前。鳳台上神殿樑檐上雕刻着龍鳳,甚是精美。後邊巖壁的高處刻着“蒼翠千層,桑田萬頃”八個大字。到了“佛母殿”的後面,便有兩條路可選,一條通往“一線天”,一條通往“風動石”。我和兩位朋友決定先去“一線天”,再去“風動石”。又要開始爬,先前的十幾個石階比較險峻,石階的面不是很寬,着力點小,臺階與臺階之間間隔還比較大。只能一邊緊抓着旁邊的鐵鏈欄杆,一邊看着腳下的石階,踮着腳尖,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爬上來。過了這一段,之後的`臺階就比較好走。接着我們爬到了距離“一線天”幾步之遙的一個平臺上,拿出之前備好的食物,補充能量。這時還有不少遊客爬上來,到了“一線天”之後,又往回走。一名遊客向我們打聽:到“一線天”是不是就沒有路走了。我的朋友說,“一線天”是過不去的,“一線天”只在山的這邊。有點失望,但我還是好奇地上去看了看,果然一線天在兩個山頭之間,但不是貫通的。往天上看,確實是山頭中間“天然一線”。

短暫停留之後,我們便回到山腰的“佛母殿”,往“風動石”的方向去。去“風動石”的人很多,而且正值週末,很多都是親戚朋友結伴而行。依舊是凹凸不平的石條構成的石階,依舊是陡峭的岩石和險峻的路。一路上說說笑笑,忘卻了旅途中的疲倦。朋友對我說,我們之前走過的路還不算什麼,等下的“路”纔算真正的陡峭!我說,有什麼好害怕的,什麼樣的路沒走過?可是到了朋友說的所謂“路”的時候,我纔有點後悔之前說的話,因爲這樣的“路”確實不好走,或者可以說這根本不算是“路”。那是鑿在平坦巖壁上一個個分開獨立的有點傾斜的凹槽,凹槽不僅淺,而且不寬,一次只能踏一隻腳。想兩腳同時踏在一個凹槽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很危險。這些凹槽若不是雙手藉助旁邊那條結實的鐵鏈往上攀,一個不平衡就有可能摔下懸崖。可見這些巖壁有多陡峻!而且爬這段路是不能有太大的歇息,得一口氣爬到頂。這些凹槽的數量不是十幾個,而是幾十個。我不敢往回看,生怕自己看到陡峭的崖壁,導致頭腦眩暈,更怕看到後頭攢動的人羣。每往上爬一步,走過的那一個凹槽,後面的人就緊跟着踩上來。等我快攀上頂的時候,有兩個不明情況的女生想從這條“路”往下走。前面往上走的人跟她們警示這樣行不通,這“路”只能上不能下,一次只能走一個人。後來,問了朋友才知道原來山的另一頭還有條路,一般從那裏下山。

經歷了這個最驚險的環節,我們終於到了雲洞巖的另一景點——“風動石”。這裏不僅有人叫賣鹽雞,有人扛着某品牌啤酒的旗子在做廣告,還有嚮導帶着旅遊團來參觀,甚是熱鬧。不遠處便是“風動石”,那石頭上題着風動二字,旁邊還有一排比較小的詩句。我和好友站在“風動石”前合影留念。有好事者試圖推了推“風動石”,發現沒在動,於是質疑“風動石”是否真的會“隨風而動”。一個小夥說要在“風動石”的某一個點用力推,就可以看到石頭在動。說完就開始找那個點,找到之後用力一推,果然石頭微微動了起來。這讓我頓時有所感悟:有時我們很努力,很拼命,但是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沒有用。而方向對了,有時只要稍微努力便能成功。旁邊的遊客還擔心這石頭會不會哪天掉下去了,有人笑着答:“你這是杞人憂天啊!”

再往上走就到了雲洞巖的最頂端,這裏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兩塊大岩石,有一塊好似是大耳朵鑲刻在岩石上,巖壁上有古人留下的一篇遊記。聳立的岩石頂端有人工刻意築上去的小塔。據說,往上扔硬幣如果沒掉下來會有好運降臨!山頂的邊緣只用一條粗粗的鐵鏈圍起來。許多人在這裏合影留念,有的人甚至坐到鐵鏈上,鐵鏈晃動,像是“盪鞦韆”,讓人爲他捏了一把汗。有個上了年紀的大爺更加膽大,竟然坐到鐵鏈外的斜坡上,旁邊放着一個水壺,望着遠方好像在思考什麼。在山頂上,這種行爲實在是太危險了,看着都心驚肉跳。另一塊岩石比較平坦,且有砌上石階,方便遊客到上面去。等我們到攀上這塊岩石,不敢太靠近岩石邊緣,因爲這裏沒有防護措施,底下便是懸崖。往遠處眺望的時候,漳州盡收眼底。有點遺憾的是,由於天氣因素,遠處的景色還籠罩在一層薄薄的霧之中。坐了半個多鐘頭,臨近中午,爬上這塊岩石的人越來越多。場地變得有些擁擠,於是我們決定下山回去。

下山的路在另外一頭,沒有之前走的陡峭、險峻、曲折。整條路都是用長石條鋪好的臺階。石階和之前一樣是粗糙的鑿刻,下山的時候還是得小心謹慎,不然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崴到腳。在危險的時刻都不放鬆警惕,到安全的時候更不應當放鬆戒備。這正是“上山不易,下山也難”!山的這一面也有很多刻在石頭上的字,例如“得朋”、“樑仙”、“勁鬆”等!還有“仙樵洞”、“誦芬亭”等文化古蹟。到半山腰時,只見一塊石頭彷彿是從別處“飛”過來的,牢牢地立在平坦的巖壁上,微微傾斜着,好似下一秒就會滾落山澗!這便是雲洞巖有名的“飛來石”。經常有遊客在這裏拍照合影。快要到達山底的時候,突然覺得眼前很熟悉,像在哪裏見過?經朋友提醒,方纔醍醐灌頂——上山的路和下山的路只是地理方位不同,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眼前還是上山時看到的那些景色。

登雲洞巖,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還讓我切身體會到中國古代書法的博大精深。置身於人文與自然巧妙融合而孕育出來的雲洞巖美景,會讓你忘卻世俗的煩憂與苦悶。

這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和情操的陶冶,這是一次難忘的登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