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風洞短篇散文

美哉風洞

“一個民族的夢,一條攀登的路……我們是航空航天的先行者,默默奉獻在山谷……”這是風洞人最喜歡唱的《風雷之歌》。聽到這美妙激越的歌聲,就勾起了我對風洞美無盡的追憶。美是客觀存在的。存在於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森林、草原之中,存在於歷史與現實的人類社會生活之中,存在於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之中,存在於抽象與具象的巧妙結合之中,存在於辛勤耕耘與默默奉獻之中。這是我三觀亞洲最大風洞羣的一點感悟。說白了,我想說的是美在風洞。

美哉風洞短篇散文

改革開放近十年的時候,藏於“深閨”的川西北大山深處的亞洲最大風洞羣才撩開了神祕的面紗,露出了其壯美神奇的真面目,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名目驚世駭俗。那年,全國政協委員“三線建設”視察團視察風洞,筆者有幸隨行服務。那是一個豔陽天,我們乘汽車沿着蘇包河北上,轉過鷹嘴巖,進入一個仿若世外桃源的山谷,那兒有一片建築,有若干個風洞。其實有的風洞在樓裏面,有的在山洞裏。當時,按照“三線建設”隱避和分散佈點的原則,這個亞洲最大風洞羣分散在四川盆地周邊的好幾個地方。我們一行共參觀了三處。首次目睹風洞真容,觀賞其天宇般的胸懷,大山一樣的情懷,星星般明亮的眼睛,淳樸厚重穩健的作風,博大精深求真務實的科技創新精神,我深深地被這壯美而神奇的風洞和那些默默奉獻的風洞人折服了。這兒遠離鬧市,與其說是世外桃源,不如說更像神仙洞府。這些風洞人大多具有高學歷、高水平,掌握有一項或多項高科技,且不少來自大都市,有的還是留學歸國者。當年,他們是唱着《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來到這深山溝的。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長年累月在這兒頑強拼搏,苦苦鑽研,默默奉獻。這些風洞兒女是祖國的驕傲,是新時代最可敬愛的人!他們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風洞羣,洋專家們看到後驚歎不已,先是懷疑,待問明白後,連呼“OK”!他們代表着我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的最高水準,不少項目已趕超世界水平。這兒的風洞是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和運載工具的必經之洞、必由之路,她催生了系列運載火箭、導彈、人造衛星;還有不少高樓、大橋、車輛模型經此吹風試驗,得以定型建成。因而,你可千萬別小看這些風洞和風洞人!他們是將自然美與人文美、物質美與精神美、科技美與生產美、雄壯美與威武美、現實美與未來美巧妙結合起來的真正的“美神”。經過他們模擬太空變幻無窮的吹風測試,幫助材料選用,外觀修飾定型,飛機、飛船、火箭、導彈、衛星才能上天,我國的經濟、科技和國防實力才能大大增強。我國的“長征”系列火箭和多種型號的飛機,已經過風洞頻頻起飛,各類衛星已經此升空遨遊,“神舟”飛船已載人飛上太空併成功返回。這當中無不凝聚着風洞人的智慧、心血和功勞。因此,我說風洞人是創造美、塑造美且自身美的“美神”、“大力神”,也許毫不過分。無論怎樣評價,我都是打心眼裏敬佩這些風洞人的。美在風洞的的確確是個客觀存在,當然更是主觀美與客觀美、抽象美與具象美的統一。

第二次進風洞是個桃李芬芳的季節。我和全體市政協委員分乘若干輛公共汽車駛進深山,仿若進入另一個天地。風洞大發展了,那新落成的大型跨聲速風洞特許對外開放,被開闢爲可供旅遊的.一個重要景點。委員們參觀後眼界大開,大長志氣,一種自豪感、榮譽感和愛國激情油然而生。由於時間緊迫,參觀者衆,解說聽得似懂非懂,離開風洞時,我心裏真有點遺憾。

事真湊巧,從風洞中調到我們機關的一位幹部的夫人還留守風洞,且是那個大型新風洞的技術負責人,可稱女中英才。我們與這位新來的同事———老風洞人相約於春暖花開的時候,再探了風洞,鑽進了那個鋼鐵巨龍的肚子裏,並聽了技術專家的介紹,把這個風洞的裏裏外外看了個透。據介紹,這個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風洞羣三十多年來爲祖國和中華民族爭光爭氣,做出了非凡的巨大貢獻。從1956年至1967年,聶榮臻元帥和錢學森、郭永懷等一批富有遠見卓識的科學大家,不斷爲組建我國空氣動力研究基地苦苦奔波,日夜操勞。1967年7月,國防科委發出通知,以錢學森、郭永懷、嚴文祥、王珍、劉光奇爲領導的空氣動力研究試驗基地籌備組成立。1967年10月25日,毛澤東主席批了聶榮臻元帥《關於國防科技體制調整改組方案報告》,我國空氣動力研究試驗基地正式宣告誕生,被列爲第17研究院。而在此之前,已有3000多名科技人員在川西北的大山裏幹了兩年多。1968年正式開工建設。後來這裏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科學大家和科技人才,比如張涵信、樂嘉陵、劉長秀、王勳年等。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這兒肯定能創造出更多的人間奇蹟,前景非常樂觀。“嫦娥奔月”將不再是神話,我國的“探月工程”也將通過這裏順利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