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憶九五之冬散文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上世紀九五年的秋冬留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爲那段時間是自己在白洋澱邊民師轉公讀書的時光。難忘那個寒冷又充滿現實夢幻的冬天,在那個冬的季節,師範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故事,模糊或是清晰的印跡,總是以親切和感動之情縈繞在我的心懷,有時想起,木然神形,不自覺地沉入那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氛圍,也很自然會令人陷入深深的眷戀之中。

漫憶九五之冬散文

——題記

一、難忘九五之冬

再回首那個令人難忘的季節——九五之冬,它隨着雪舞的季節到來,又清晰地在腦海之中催生已是遙遠的人生印跡。在這個霧霾侵襲,寒氣逼人的冬日,那文化氛圍濃重、質樸而美麗的師範校園,以及難忘的校園讀書時光,不時地佔據我已經開始變得不再容易煽情動盪的心湖。那定格於白洋澱邊師範生活的歷程,已被歲月的年輪蠶食過二十個春夏秋冬,現今感覺自己職業的基礎好像要被風蝕打磨的千瘡百孔,不成樣子,也沒必要在現實中搗鼓過去的經歷,爲此感懷傷神,激動情緒,使自己處於非自然的身心狀態。然隨着冬季的再次駕臨,這種憶舊之情又不斷地在心海洶涌翻騰,久久不息。那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在作怪,爲什麼經年依舊,在滄桑化盡青春心願的人生老氣橫秋時節,還是令人難以忘懷,並引發出如此激動的情緒?是不是現實的霧靄籠罩,見不到燦爛的陽光,而使人心情鬱悶,繼而出現懷舊的情緒,甚至是固執的,有些歇斯底里的職業尋根願望,可以說有一種再次回到年輕時代的迷茫妄想?一種情緒若是與自己糾結得非常結實,那只有放去身邊的其他事情,靜下心來使之盡情地遊歷一番,散盡膨脹的思緒,再讓思想回歸現實。然而我做不到,卻只能讓思想變成脫繮的馬匹,天馬行空,莫名感動,放任自由。

這一切都是徒然的感動,也是突然的情緒失控。十多年前,我曾經用固定電話按同學錄上所記得母校電話號碼於晚間深夜固執地撥號,直到吵醒看門的值班校友。在人家依舊睡夢中詢問那裏的現實情況,並且把自己所牽掛的幾位老師逐個問了一遍。那時最迫切的心願,是重回白洋澱師範校園,重溫往日的求學之路,在那裏尋找自己夢中的理想和現實的感念,爲自己充實那段歲月造成的心靈空虛,期待一種精神的信念支柱,以慰藉自己空落且孤獨的心靈。這母校重遊的心事,沒能實現。因爲事後想想,假若自己故地重遊,沒人會有閒暇的時間進行陪伴閒談,大家都在不同的崗位爲生計盡力拼搏,閒下來的已經是沒心情接待我這個不速之客的老者們。在說,此行的目的就是對往日校園集體生活的追憶和戀眷,既然那時這個民師師範學校已經完成了民師教職工的培養任務,後來早已宣佈解散,自己就是來到那裏,面對空寂的一切,物是人非,心情會更加蒼涼。

那晚的通話時間不短,結束時向老校友客氣地表示了打擾。掛掉電話,心緒不寧,那晚翻來覆去的難以入睡,整夜不眠。一幕幕懷舊的畫面,不停地在腦海閃現。對母校校園的情節,沒加絲毫的有意醞釀,卻氾濫如潮,洶涌澎湃。

可能是那歲月的記憶太深,不能隨時間的遷移淡忘。至於雪景蒼茫,無論此處的平原雪野無垠還是彼處的大澱冰面無際,都一樣充斥着美麗的夢幻神園。家鄉的原野與異地的水上風光,難道落差是那樣明顯?

在不知不覺中,思想又一次神遊那年的冬天,那紅牆綠瓦的校園建築,那人聲鼎沸、掌聲四起、歡聲笑語的競賽場地,那嚴肅與活潑互相交織的授課講堂,那躁動而緊張的考前情緒,那歡樂親切的同學之情……瞬間又在記憶的深處被迅速地激活。這不需要鼠標的左右鍵直接點擊,只一個冬季午後的閃念,因面前放置的一本那時的全勤獎筆記本所引起。這個塵封了許久,很少展開內頁的本子,其間的一行行文字,都如條條導火索,引爆了在心中沉積已久的感情世界,悶在冬日的屋子裏,在電腦前噼裏啪啦地不斷敲擊,這動作所產生的的感念和思想,難道說是爲了追回自己職業的奠基時代,使自己走過的青春末尾艱難的歲月再重新來過一次?這,已經再也不可能實現。那青蔥的歲月是否還在輕輕招手,讓我頻臨失落沉鬱的生活還能激動興奮,再次能激發飽滿的信心和熱情,衝擊人生最無奈的低谷思潮,進一步詮釋生命的意義。我想,若如此,便是最好的希冀。

以上這些感念,讓我敲擊鍵盤,展開自己思想的雙翅,再次回到那個充滿潮溼水汽的冬天!那時屬於知識更新換代,如今,已奠定的職業生涯接近尾聲,在職業教師的晚期階段奉獻夕陽餘暉。這,與那段時間的讀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那個冬天的美豔的雪景,冰封水塘澱面的異域情懷,不時地在我心中盪漾。引領記憶的思潮,走向那個冬天師範讀書時的校園畫卷。

二、雪界校園升旗儀式

雪後的世界是純白的,宛如冰積玉砌的世界。記得那年在校的日子,也是有過幾場像樣的瑞雪覆蓋校園的周遭世界。所以清理積雪便是大家雪後的第一件事了。早晨起牀後,體育老師出操的哨子聲沒有了,大家看着屋外厚厚的積雪,走出宿舍的第一件事便是弄把鐵鍬,在通往廁所和各班教室的人行路上進行剷雪,找到放在宿舍裏和教室裏的笤帚,從工具棚子裏找來掃把,然後進行分發,再由班長和宿舍長帶領大家對所管轄的班級活動場地以及宿舍前面的空地進行諸塊清掃,之後堆積起來,等待日後的.陽光慢慢將雪堆逐步消融。不甘寂寞的同學們笑着喊着,堆砌了不同形態的雪人,水桶、笤帚、圍巾、乃至宿舍裏的煤球和辣椒都派上了用場,爲這些冬季裏的雪塑化妝添彩,打造冬雪的唯美麗人,到頭來還是被升起的暖陽慢慢消融,可塑造者的歡聲笑語,卻在大掃除後的校園上空不斷地迴盪。

在校園四周及各排屋舍的建築旁邊,高大的槐樹上,雪後的麻雀依舊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地不停鳴叫,高聳的旗杆上五星紅旗不再曼舞飄揚,靜靜地在旗杆頂上垂掛,更顯得肅嚴、莊重。按例規定,在每週一的上午課間操時間有一次升旗儀式,雪後校園,依然如此,這是雷打不動的校園規定。

現在我所在的幼兒園單位除去雨雪等惡劣天氣外,正常情況下,每週一的上午接園任務完成後,園長就安排各班老師領隊集合在國旗臺前,排成整齊的隊伍,面向北方的旗臺方向。大家等待園長打開旅行擴音箱的音響開關,在優盤模式下演奏雄壯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音樂響起之時,一位老師就開始拉動旗杆上的繩索,另一位老師手捧國旗的一角,用力一甩,國旗隨着拉動的繩索,緩緩地隨音樂上升,音樂結束時,國旗已經升到旗杆最頂端,之後再綁好繩索。所有站在國旗下的教職員工以及全體幼兒,都面對國旗行注目禮。

師範校園和現在我們單位所不同的是:二十多年前,那時沒有優盤模式的流動擴音設備,播放音樂時使用的是唱片磁帶和校園的廣播喇叭,升旗的步調調整不能像現在這樣很合拍,所有班級的學生在國旗臺下列隊站好後,由四名出旗手各伸出自己的一隻臂膀,用手抓着國旗的一角,讓國旗處於平鋪水平的狀態下,大家邁着正步由遠而近走向旗臺。這是出旗的過程,出旗是通過喊話的口令來進行的,前後各有兩個人也邁着正步履行護旗職責,還要有口哨聲吹着長短音,一般由體育老師連喊再吹哨子進行指揮,護旗隊才能八個人步調一致的邁着正步來到國旗臺前,站定後通過指揮口令進行交旗儀式,接旗的是學生會的兩名成員,指揮和執行都很莊重。之後開始掛旗,放音樂奏國歌,老師同學們行注目禮,隨同音樂唱國歌,直到一曲雄壯的音樂結束。學生會代表再發言,進行國旗下的講話……

雪界校園升旗儀式,五星紅旗的鮮豔,白雪籠罩的瓦房屋頂的純潔,天空在雪後晴日下的明朗,白鴿依舊在空中飛過,帶着鳴笛般的哨音滑向遠方,這美好的記憶,美麗的神往,在二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心情激盪,心中充滿豪情和力量!

三、冰凌上的飛牀

冰牀子是水區人嚴冬季節在冰面上游樂行動的工具,一般是孩子們坐在冰牀上滑冰嬉戲,圖個熱鬧開心,還有就是身體不太肥胖的人坐在上面趕路,比行走更快速,也更安全,使用這冰山簡陋的交通工具,在出行時顯得很愜意。既不像滑雪運動員一樣充滿危險和激情,又不會在冰上走路腳下不穩容易擦滑摔傷,所以說,每年數九天冰面上比較堅實的時候,總有一部分玩耍和出行的人用冰牀子在冰面上代步行走,滑來滑去的,嗖的一下,飛向遠方。

寒冷的冬日,我偶爾在大週末不願意回家,主要是節省來回的車費錢,以緩解當時經濟困難造成的壓力,哪怕是一元錢、一角錢,在當時也是儘量省着花,有時自己在外隨同學們一起聚餐,選擇的地點大半是在價錢比較便宜、經濟實惠的餐館,採取AA制平均斂錢的方式,大家還有時比較照顧我,都知道我的家庭條件比較差。但是我始終不搞特殊,一次五元左右的消費,自己還是不吝嗇的。但是這點錢,只能從來回返家的路費中節省。那時在校園過大週末的學生沒有幾個,我留下來的次數最多。那時深感孤獨,非常想家。

每當我感到孤獨難耐的時候,總愛走出校園,在周圍矚目遠方,面向老家的方向望穿雙眼,想念幼小的兒子和在家的爹孃。往往在這隆冬的時節,澱邊的養魚塘結冰的塘面上,坑池邊,就會有三三兩兩的孩童們在上面溜冰嬉戲。其中有使用溜冰牀滑來滑去的,雙手拄着支撐溜冰牀前進倒退的滑竿,是兩個六個圓左右尖頭的鐵條,類似蜂窩煤爐子的捅條火柱。溜冰牀上蕩來飄去的孩童,有時被撞翻在冰面上,甩出去好遠……孩子們的歡笑聲、吵嚷聲、怒罵聲不時傳入耳畔。被撞飛的冰牀,已經在老遠的地方等待甩飛的孩童再一次盤腿穩坐,接着重新進行碰撞的遊戲,孩子們樂此不疲。撞翻摔倒後難免兵戎相見,拳頭和腿腳並用,夾雜着罵聲和哭聲,冰牀子依然在冰面上飛來蕩去,時喜時惱。

我當時很擔憂,假若孩子們聚在一起,分量較重,萬一冰面破裂,會不會墜入冰窟不見人影?可是我錯覺了,即便是墜入冰窟,也不過是弄溼衣服,孩子們選擇的水塘冰面,都是不會淹沒他們身材的,這一點後來在孩子們的爭吵中能聽的出來。白洋澱的溜冰孩子,猴精猴精的,不會呆頭呆腦的在冰面上不識深淺,落個找死的傻蛋,這幫孩子從落生就明白水的危害,並且個個都是水鬼子,精靈的很!

四、燃燒的煤爐

白洋澱的冬天依然是非常寒冷的,嚴寒籠罩着校園內外的世界,所以那時生爐子取暖是必需的。白洋澱校園冬天的爐火是非常溫暖的,這溫暖來自爐膛裏熊熊燃燒的火焰。那時在我的家鄉,生煤爐的原料是粉碎的煤面按比例摻上黏土打成煤塊曬乾而成,一般煤土結合比例按三比一或者煤的比例再提高些合成,燃燒後再從磚壘的煤火爐的底部掏出燃盡的煤面子,這樣的煤爐不僅可以在冬季爲屋子增加溫度,還可以燒水做飯,關鍵是煤的質量要好,再有就是爐子壘的合理,有助於燃燒和封火,不愛熄火。可是燒煤的爐子周圍是很髒的,主要是菸灰和土塵造成的。

九五年冬白洋澱邊的校園,爐子的內部不是很寬敞,可在高度上是有講究的,一般比我們家鄉的爐子要高一些。最主要的是,爐子燃燒的不是煤塊,而是和着土的煤泥,這就使周圍環境明顯乾淨多了。爐子旁邊有個鐵槽子,煤粉倒進這個鐵槽子裏,在旁邊還有一個盛黃泥巴的槽子,鐵槽子經常放有攪合了泥巴的煤面子,在其中摻和些水,攪拌成煤泥,拌好後順便拿個小鏟,一鏟一鏟地往燃燒正旺的爐膛裏填煤泥,潮氣和煤氣順着煙筒散向室外,爐火依然熊熊燃燒,煙筒上散發着熱量,帶動着整個房間暖烘烘的,使人感覺雪後的寒冷和室內溫暖成爲明顯的對比。那暖呼呼的教室和宿舍,有這樣簡單的土爐子的加溫,對於大家的學習和思想成長,無疑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白洋澱邊曾經的冬日師範生活,那溫暖而不同於家鄉土爐的特色形式,深深地烙印在時光的深處。這些年,暖氣的普及,身居室內學習和工作,人們早已把冬的嚴寒淡漠,可那段土煤爐供暖的時日,每每想起。此時,我心依舊,沉浸在師範校園緊張而美好的往昔歲月裏。

五、街邊美味小薰魚

以前曾去過在一些地方,都沒有見過白洋澱水區獨特的水產品風味——小薰魚。我發現這種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是在九五年師範讀書期間。記得有次幾位同學上街購物,回來的路上買了一包打牙祭的小食品,這幾個同學回到宿舍,打開用草紙包裹着的那包美食,一股熏製食品的清香瞬間在宿舍裏飄散。我當時覺得這包美味可能是白洋澱的特產——小酥魚,但是飄散的風味卻不近相同。

“薰魚,薰魚,白洋澱的小薰魚!大家嚐嚐鮮,剛出爐的!”家在水區的老班長不停地喊着。大家圍攏上去,爭着品嚐,邊吃邊品評着這異域的風味特產。我也從午休的牀鋪上爬了起來,扔掉手邊的書,趕緊湊到跟前,也去品嚐一下這當地的街邊美食。我以爲這就是在老家的小販經常串街拉着長調大聲吆喝的“酥魚來……”那種風味獨特的小酥魚。走近一看,不對,那酥魚是鍋蒸的小碎魚,帶着溼氣,酥魚是蒸制的,自己也偶爾買些來吃;可面前打開的草紙包裏,分明是熏製的比較乾脆的小雜魚,還帶有鋸末烤制的氣味,聽說是用點燃的鋸末在大鐵桶裏分層擺放,不斷調換位置,在火候和時間最合適的時候纔出爐的,熏製師傅必須有精湛的製作手藝,熏製不當,不但影響口味,食品還會影響入口者的健康。所以,這種街邊熏製小攤是不多的。這酥魚和薰魚就產生了本質的區別。

小時候聽街閒聊的老年人傳言,老年間的酥魚來自白洋澱同口地帶,是澱裏細網打的魚,那些雜七雜八的小魚小蝦沒法拿到集市上去賣好價錢,漁家就把這些細碎的小魚經過鹽漬蒸餾,做成熟食,裝在大個魚簍裏,再放到獨木輪手推車上,步行沿街叫賣,這賣酥魚的,頭上戴個緯編的尖頂大斗笠,夏天防曬,春秋防雨,走街串巷,在黃昏時分大聲的喊叫,“誰要酥魚,酥魚奧——”聲音拉的老長,全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經過精心炮製的澱裏小酥魚的味道,確是逗人饞蟲,令人聞之垂涎欲滴的美味佳餚。雖然薰魚散發的味道不如酥魚濃香強烈,可抓一兩個放進嘴裏,細細咀嚼,脆生生的,清香美味,魚香爽口,恰似高度數甘醇,後勁十足,越嚼越來勁;若再來塊鍋貼玉米麪餅子,那就是絕品的美味佳餚搭配了,白洋澱水區的同學這樣說:“棒子麪餅子嚼薰魚,那滋味,沒治了!”

記得那包散開在宿舍的小薰魚,攜帶着街邊鐵桶烤箱中充足的木扎花煙燻味,還沒來得及被拿上晚間的餐桌,轉眼間,被幾個學兄學弟統統報銷,這買主老班長,只能眼睜睜地嘆惜他晚餐的助餐佳餚不翼而飛了。今天這位老班長同學,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分別後二十年來,一直是我心中的領路和眷念。

街邊的小薰魚,後來又歷次被大家包回來帶到宿舍裏、餐桌上,這簡單卻講究工藝的熏製品,多少年後還在嗓子眼裏勾引着等待被喚醒的饞蟲。

那日子,上世紀九十年代沸騰的校園生活,在心中雖久久憶念,卻不可喚回。打聽到的不少同學,個人盡職,兒女長進,現在都生活在舒適的環境中,少數開始退休或鄰近退休,多數還在一二線爲教育勤懇的工作,奉獻着自己的餘溫餘熱,在單位起着傳幫帶的作用。暮色蒼茫,夕陽更紅,振興家鄉的教育,有你我辛勤的汗水和舒心的笑容。爲黨爲國爲民爲己爲後人,甘心奉獻,不負當初留在母校的豪邁誓言!

2016年12月10日書於西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