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臺樣子的句子

烽火臺是我國古代警報設備。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烽火臺樣子的句子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烽火臺樣子的句子

烽火臺樣子的句子

1、 當你登上八達嶺長城最高的烽火臺上,放眼遠望,那蜿蜒曲折的長城,像一條巨龍在飛舞,翻山越嶺,遊向遠方的天邊;再看那長城的堡壘,一個連着一個,一段城牆接着一段城牆,一望無際,蒼蒼莽莽。看到這樣雄偉壯麗的景像,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綿長的長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嶺和懸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艱難是無法想象的。

2、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傳說,周國的最後一個帝王----周幽王爲了博得當時的天下第一美女褒姒一笑,數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臺,騙天下諸侯帶領風塵僕僕的趕來,以此來博得美女一笑!最後,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從這個故事裏,出現了兩個成語:烽火戲諸侯、一笑傾國!

【烽火臺古詩賞析】

《烽火臺》宋 作者: 馬之純

此到西陵路五千,烽臺列置若星連。

欲知萬騎還千騎,只看三煙與兩煙。

不用赤囊來塞下,可須羽檄報軍前。

如何向日緣褒姒,無事蓬蓬火又燃。

【烽火臺】

坪城地勢高聳處,點綴着幾處烽火臺的遺蹟。

作爲古戰場最後的痕跡,他孤傲的一直延續着他原始的風貌。倔強的與自然界做着最後的抗爭。儘管在遼遠的古代他們被作爲信息傳遞唯一行之有效的硬件,佔據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可隨着時代的推進,科技的發展,他們的存在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只作爲時光的驗證而孤立無援的矗立在山頂,任憑風雨斑駁,自生自滅。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這樣詳載;上建圓屋覆之……屋上置突竈三所,臺下亦置三所,並以石灰飾其表裏。復置柴籠三所,流火繩三條。在臺側近上下,用屈膝梯,上收下乘。屋四壁開覷賊孔,及安視火筒。置旗一面,鼓一口,弩兩張,拋石、壘木、停水甕、乾糧、麻蘊、火鑽、火箭、蒿艾、狼糞、牛糞。每晨及夜,平安舉一火,聞警固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來,即烽子被賊所捉。一烽六人:五人爲烽子,遞如更刻,觀視動靜,一人烽卒,知文書、符牒、轉牒。而如今也只能從這些記載中去揣摩想象烽火臺最初的模樣了。

離家不遠處,有一個叫榻墩子的烽火臺。因爲整個建築上部基本坍塌,只剩底部寬厚的夯土層,人們便習慣稱他爲【塌墩子】 。墩子是自古沿傳下來的稱謂。自古以來很多稱謂在歷史的煙塵下黯然消失,被人遺忘。繼而以新的稱謂替代。就好像小時候,祖母一輩人沒有廁所這一概念。均稱【後樓】,如若方便就謂【去後樓】,如果放置現在,後輩人一定覺得陌生稀奇。我們小時候常跑去塌墩子上奔跑嬉戲,所以記憶比較深。 中國歷史遺蹟太多,而疏於打理。塌墩子也因數百年的高齡而近遲暮。破敗,頹廢,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他同歲月的煙塵一樣抹平消失而後歸於寧靜。變成記憶。

閒暇時,我就會跑到山頂,停靠在他的腳下。去聽風的的聲音,去看遼遠的戈壁荒漠。想象着數百年前的狼煙生活,想象着數以千計的勇士在他的腳下同入侵的蠻夷搏擊刺殺。狼煙四起,士卒在青春的烈焰下,怒目圓睜,手持長矛。風嘯馬嘶,血浸戰袍。也絕不容許蠻夷踐踏城池半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