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村居原文翻譯及賞析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於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鼎村居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高鼎村居原文翻譯及賞析

村居

高鼎 (清朝)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作者:高鼎

(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有《拙吾詩文稿》。高鼎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後,大約在咸豐年間(1851~1861),其人無甚事蹟,其詩也多不合那個時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爲他寫了一首有名的有關放風箏的《村居》詩。著有《拙吾詩稿》

《村居》譯文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着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着。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裏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着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村居》註釋

村居:在鄉村裏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出來的霧氣。

散學:放學。

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村居》賞析

這首描繪春天風光的小詩,是詩人閒居農村時的即景之作。

“草長鶯飛二月天”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着,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着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裏醉得直搖晃。“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彷彿感受到那種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着春的脈搏。

“拂堤楊柳醉春煙”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豔陽高照,煙霧迷濛,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主要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羣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裏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着颳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爲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春景既然如此動人,生活在這如畫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詩的後兩句,由景而及人,詩人饒有情致地寫了一個羣童放風箏的場面。天氣實在太好了,連平時愛在外貪玩的小學生們也一反常態,放學後早早地回到家,趕緊放起風箏來。“散學歸來”用一“早”字,說明連孩子們也讓這風和日麗的氣候給打動。

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寫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寫的靜態,後半部分則添加了一個動態。物態人事互相映襯,動態靜態彼此補充,使全詩在村居所見的“春”景這一主題下,完美和諧地得到了統一。

《村居》創作背景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壯志難酬,於是歸隱於上饒地區的農村。在遠離戰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心情愉悅寫下此詩。

作品爭議

關於這首詩,近年來有一些選本和賞析文章稱其爲“高鼎晚年歸隱於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即興之作”(周嘯天《嘯天說詩》,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甚至說高鼎“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晚年歸隱於上饒,詩中孩子們無憂無慮放風箏的生活,大概是詩人壯志難酬後心之所向的生活”(李娜《淺談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代童趣詩》,《文教資料》2017年第1期)。這些說法其實是誤將另一首同題作品——辛棄疾《清平樂·村居》的寫作背景原封不動地照搬了過來,“強加”在高鼎《村居》的頭上。究其原因,這兩首詩均爲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篇目,均寫鄉村生活,也都寫到了兒童活動(辛詞中有“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之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經常將這兩首作品相勾連,一來二去,遂成張冠李戴之誤。《拙吾詩文稿》中的詩作均以年代爲序編排,從《村居》所在的位置來看,這組詩當作於同治二年(1863)春,當時三十六歲的高鼎正避亂寧波鄉間教書爲生,寫的乃是戰火不曾波及的寧波鄉間的盎然春意和童真童趣,既非“晚年”,亦非“隱居於上饒”,更沒有什麼“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讀詩可以知人論世,但前提是必須對“人”和“世”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否則對理解詩歌是毫無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