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的原文賞析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序,屬於臨別贈言。文章內容有着很強的針對性,主要是以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辛來告誡年輕人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文中的諄諄教導至今有着很強的教育意義。

《送東陽馬生序》的原文賞析

課文分爲三個段落,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1段是講述作者年少時求學之艱難和用心誠懇專一。

這一段層次十分清晰。先是敘述幼時求學的情形。文章起筆就點出“嗜學”,爲下文定下基調。“嗜學”然而“家貧”,由此引出求學的勤苦:必須借書抄錄,按期歸還。因此得以“遍觀羣書”。

接着敘述自己成年後求師的情形。着重寫“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去向“先達”求教。在老師面前還要畢恭畢敬。“立侍左右”“俯身傾耳”地求教,“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這些表現既說明了“援疑質理”的求教之艱難,又表現出作者求知的渴望與誠心。

然後寫自己從師求教的道路異常之辛苦。行走於“深山巨谷”,冒着“窮冬烈風”,“足膚皸裂……四肢僵勁”形象地寫出了長途跋涉所遇到的種種艱難困苦,表明了自己求學時堅定的決心。

其次敘述自己求學時衣食粗劣不堪,生活極其簡樸。拿自己與“同舍生”作比較,用以說明作者不追求“口體之奉”、一心向學的心情。

這一段最後一句總括全段:“勤且艱苦若此”,是對前面內容的總結。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作者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本段採用現身說法,用自身的事例是最有說服力的。

第2段敘說當今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作者採用的.是對比的手法,與第1段構成鮮明的對照,從對比中自然而然地推出結論。

這一段首先寫當時的太學生“日有廩稍之供”“歲月裘葛之遺”,與前一段的作者“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紋袍蔽衣”形成鮮明的對比。

接下去寫太學生們讀書環境之優越:“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前面的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學相對比。

其次寫教學條件之優越:今日之太學生“未有問而不告”,與前面作者求教時“未嘗稍降辭色”,常遇“叱咄”相對比。

再次寫太學生讀書條件之優越:“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與前面作者“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相對比。

經過這四個方面的對比,太學生今日之優裕和作者昔日之艱難是顯而易見的。作者在昔日的艱難困苦中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的太學生不能有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在學習上用心不專,完全不用去找任何理由。

第3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先用“流輩甚稱其賢”讚揚馬君則善學,再用“辭甚暢達”“言和而色夷”,“少時用心於學甚勞”表明馬君則是專心致志而且學有所成的,這也是“善學”的結果。最後”說餘故道爲學之難以告之“,是爲了進一步勉勵馬君則更加刻苦向學,實際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輕人進行告誡。這纔是本篇贈序的寫作意圖。

課文的三段文字內容環環相扣,前兩段通過對比闡發主旨,第3段緊扣“贈序“問題特點,說明寫作意圖。文章生動而有說服力,對任何時代的學生都是一個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