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原文及翻譯

城濮之戰原文及翻譯全文內容有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參考下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城濮之戰原文及翻譯

城濮之戰的原文是出自於《左傳—城濮之戰》,描寫了城濮之戰交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內容詳盡、手法簡練,非常客觀地記錄了這一場戰爭。

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楚國實力不斷膨脹,與陳、蔡、鄭、許等國進行會合,自稱爲王,但是晉、宋等國不贊同楚國的做法,拒絕與衆國進行會合。於是,楚國召集其他國家準備對宋國進行討伐。

其次,寫了事情的經過,宋國被衆多楚軍和其他諸侯國的兵隊所圍攻,宋國選擇向晉國請求幫助。晉國認爲這是一個稱霸中原的好機會,於是答應援救宋國。在援救的過程中,晉國先是通過攻打楚國的附庸國來誘導楚國來進行相救,但是這個辦法行不通。晉國又想出了一個讓楚國與同盟國秦、齊產生矛盾的計策,順勢讓秦、齊與晉國進行結盟來增強晉國的實力。這個計策非常奏效,楚國不得已將軍隊撤出了宋國的都城。但其中楚國的主將子玉非常不服氣,請求楚成王答應他出兵消滅晉軍,楚成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子玉先與晉國進行談判,但是晉國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還把楚國的使者進行關押,導致子玉憤怒之極。子玉追晉軍到達城濮之地,派人前去向晉國發起挑戰。晉文公接受了子玉的請求,在城濮進行了一場聲勢宏大的戰役。晉軍針對楚軍的弱點進行進攻,導致楚國失去了左右兵力,最終楚軍選擇了撤兵逃跑。

最後,介紹了事情的結果,結果就是以晉軍的勝利而宣告戰爭的結束。晉文公還被周襄王命爲侯伯,實現了稱霸中原的目標。

 揭祕城濮之戰誰贏了

楚國爲了爭奪中原的霸主地位,以本來屈服於楚國的宋國投靠了晉國爲理由,親自率領軍隊對宋國進行討伐,晉國出手營救了宋國。之後,楚、晉在城濮進行了會戰,晉國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楚國攻打宋國,把宋國的國都包圍了起來。宋成公命人來向晉國求救,脛骨的大夫都認爲這是一個稱霸中原的好機會。但是晉文公考慮到楚國的兵力比晉國強,而且宋國也不靠近晉國,大老遠地去援兵非常困難。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狐偃提出了好的建議:“衛、曹兩國投降於楚國,是楚國的盟友,如果我們去攻打這兩個國家,楚國肯定會來救的。這樣宋國就能脫險了。”於是,晉文公聽取了狐偃的意見,很快就攻下了曹、衛兩國。可是,楚國見此卻無動於衷,仍舊在攻打宋國。宋國又派人向晉國求救,晉國的主將爲晉文公想出了萬全之策,利用齊、秦的貪婪給他們一些好處把他們收買。不出所料,這兩個國家照單全收,最後還投靠了晉國。

在聽到齊、秦與晉國結盟之後,楚成王趕到局勢不妙便開始撤兵,但是他的主將仍然盲目地想要跟晉軍進行決戰。晉文公因爲之前答應過楚國要對楚軍退避三舍,於是他們的軍隊退到了城濮之地。子玉將軍隊分成三軍,中間爲最強的兵力,晉軍根據對方佈局的勢力,先選擇擊敗敵方左右兩翼,再用計謀讓子玉上當。最終,晉軍的計策得到了很好地運用,楚軍落敗而逃,子玉在半路上選擇了自殺。

 關於城濮之戰的成語是什麼

成語“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戰,成語的意思是主動退讓九十里,也比喻退讓河迴避,避免發生衝突。

晉文公繼位以後,整頓內政,大力發展晉國,使得晉國漸漸地強大起來。楚國這時候正在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域範圍,此次率領楚、陳、許等五國攻打宋國。宋國派人請求晉國進行援救,大臣們對晉文公說:“楚國總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輔助有困難的國家來成就自己的霸業,現在正是時候。”於是,晉文公擴充隊伍,建立軍隊,去救宋國。

之後,晉國攻下了依附於楚國的曹、衛兩國。後來利用齊、秦跟楚國的矛盾又與齊、秦進行結盟。楚成王聽到三國攻打楚國,便立即宣佈退兵。但是成得臣並不想中途而廢,讓楚成王答應他出兵,楚成王只派了少量的兵力給他。成得臣先讓晉軍釋放衛、曹兩國,但是晉文公卻在暗地裏答應恢復他們的地位,但是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成得臣聽到後非常生氣,於是他便下令進攻。

楚軍一進攻,晉文公立即命軍隊往後退,晉軍有點不法理解,爲什麼一個國君要讓一個臣子呢?狐偃解釋說:“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曾經答應過楚王要是兩國交戰會退避三舍。今天撤退是爲了實現當初的諾言。要是我們對楚王動了兵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善罷甘休,那我們再打不遲。”晉軍一口氣退到了城濮,但是成得臣並不甘心,還很傲慢地下戰書。晉國選擇了迎戰,運用對策,把楚軍殺的七零八落,楚軍的士兵紛紛逃走,成得臣在半路上覺得沒法進行交代於是選擇了自殺。

城濮之戰象棋的故事

城濮之戰,這場影響春秋時期的大戰最終以晉軍的勝利而宣告結束。在這場戰爭中,不可一世的楚軍幾乎全軍覆沒,失去了稱霸中原的機會。而反觀晉國,除了拖住楚軍主力的下將之外其他的兵力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場勝戰。

這場耗時將近四個月的大戰,晉國君臣團結,臣子爲君主出謀劃策,軍隊上下一心,在政治、軍事、外交三方面合力出擊,步步爲營,來回佈局,設計縝密,一步步讓敵軍陷入自己的圈套之中,戰爭就像跟下棋一樣,誰能算的越准算,手段越高,誰贏的機率就越大,楚成王空有強大的勢力,但不會進行計算,就算再給他們增強兵力也只能落敗而逃,哪能比得上足智多謀的晉文公呢?

當然,就算晉文公下棋下的多麼厲害,但是沒有一副好棋子,也不能這樣輕易地大敗楚國。晉文公多虧擁有先軫狐偃等這一些好用的棋子,爲他出謀劃策,晉文公才能得心應手,在戰爭上佔據有利的地位。

城濮戰役是結束了,晉文公的這盤棋也下完了,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部好棋是如何進行佈局的。

首先,選對幫手非常重要,晉文公選擇了齊、秦大國的支持,都是實力非常雄厚的大國,再看一下楚國的.聯盟鄭、許、陳、蔡,自己的國家還沒穩定還想幫其他的國家,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其次,人際關係,晉文公流亡在外的時候就已經交到了許多同盟,再加上他又講義氣,自然會有許多人選擇投奔他。

最後,是用人的方面,在晉文公身邊的心腹都是些有勇有謀的人士,晉文公在城濮戰爭時耐心聽取他們提出的意見,爲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春秋時期城濮之戰是哪兩個國家

春秋時期,楚、晉爲爭奪中原霸主地位展開了一場具有戰略性大型戰役。在這場戰爭中,楚軍在實力上佔了優勢,但是晉軍善於利用計謀,在策略上採取了後發制人、揚長避短的仿真,從而擊敗了傲慢不羈的楚軍,雄踞中原。

城濮之戰的導火線是晉軍援助宋國導致楚軍沒有攻下宋國。在晉文公同意援助宋國的時候,楚、晉之間的戰爭就正是打響了。晉國沒有直接去營救宋國,而是攻打趨附於楚國的曹、衛兩國,這兩個國家相繼被晉國攻克。之後,晉軍讓宋國去賄賂齊、秦兩國,讓他們勸楚國不要再打宋國了,另外晉國又送了土地給宋國以示自己抗楚的決心。楚國沒有聽從齊、秦的建議,從而使得齊、秦兩國大怒,這兩個國家就順勢與晉國結盟。

楚成王見勢不妙就下令撤兵,讓主將子玉撤離宋國。但是子玉沒有認識到當時的局面,依然堅持與晉國進行對戰。楚成王搖擺不定,但仍然派兵給子玉。子玉等到增援之後,更加狂妄了,他要求晉國放了曹、衛兩國。晉國想了一個萬全之策,在私下答應恢復曹、衛兩國,但要跟楚國斷絕關係,曹、衛兩國也照做了。子玉非常生氣,於是決定攻打晉國。晉軍的大部隊退到了城濮之地,晉軍以“誘敵深入”的計謀讓楚軍落入了他們的圈套,子玉被晉軍撤退的假象所矇蔽,導致最後被楚軍擊潰,只能落荒而逃。

城濮之戰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城濮之戰中,晉軍贏得了勝利,楚軍卻落敗而逃。這場戰爭中的主要指揮的人物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從晉國的國君到臣子都是有智慧和膽識的,但楚國卻不能相提並論了。

先來說下晉國的國君晉文公,晉文公年輕時經歷長期流亡生活的磨練,增長了他的膽識和才幹,在治理軍隊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和策略,能夠善於觀察當時的情況,虛心採納大臣們的正確建議。例如,在宋國來向晉國請求增援的時候,根據晉國的現狀進行分析,謹慎小心,結合晉國的兵力和晉國的地理位置,沒有盲目地出兵直接救援宋國,而是認真聽取大臣們的建議,選擇先攻打楚國的盟國曹、衛兩國,想因此來救出宋國。但是,楚國沒有因此而撤離宋國。宋國又派人來請求支援,這次的晉文王更加小心謹慎,他考慮到如果不答應出兵就會使得宋國降服於楚國,但是出了兵憑晉軍的實力也是不太容易能取勝的。在這危機的時刻,晉文王聽取了大將先軫的建議,認爲他的計謀想得十分周到。很快,楚成王果然上了當,使得晉、楚的軍事力量有了很大的變化。

再來分析一下楚國的國君楚成王。楚成王用柔寡斷,沒有成見,不善於爭取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盟,在作戰智慧上也有很大的失誤。在齊、秦建議撤軍時,楚成王不同意他們的意見還跟這兩個國家翻臉,導致齊、秦投奔晉國,從這點可以看出楚王的昏庸無能。後來,子玉堅持要攻打晉國的時候,他也沒有及時進行勸阻,而是抱着一種僥倖的心理同意子玉去攻打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