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山中寄李處士原文及賞析

原文:

秋日山中寄李處士原文及賞析

吾輩道何窮,寒山細雨中。兒童書懶讀,果慄樹將空。

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昇平猶可用,應不廢爲公。

譯文:

我輩的大道怎麼會走到盡頭,就像寒山還在細雨中巍然聳立一樣。

孩子們都對讀書有一種惰性,貪玩得把樹上的果實都快摘完了。

我們的言論要牽涉到國計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體現國風的標準。

(我輩的學識)在太平豐足之世還是有用的,不應該(因爲亂世而)丟掉報國之心。

註釋:

(1)李處士:疑爲李昭象。處士:古代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2)關時務:牽涉到國計民生的世事。關:牽連,涉及。

(3)國風:《詩經》的組成部分。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抵是周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對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作了廣闊的反映,有些作品直接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

(4)昇平:太平豐足之世。

(5)廢:廢棄。

賞析:

詩人身處唐末亂世,社會動亂。唐帝國到了懿宗、僖宗的'時候,已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藩鎮割據,擁兵自大,“專務聚財積粟,峻法樹威”(《舊唐書·韓弘傳》),相互間的兼併和掠奪愈演愈烈。而王室的生活則越來越奢侈糜爛,上行下效,各級貪官污吏橫徵暴斂,中飽私囊;藩鎮牙兵兇殘暴戾、強敲豪奪、逾法犯令,任意爲非作歹。百姓們在這層層的勒索和壓榨下,處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境地。

詩人一生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對勞動人民和現實生活有廣泛的接觸,思想感情與勞動人民相通。他憂國憂民,理解百姓的災難,同情他們的疾苦。詩人面對現實,噴發出對荼毒生靈的統治者的有力控訴和抨擊,把揭露屠夫民賊貪婪殘暴和恤憫人民的悲慘厄運,有機地結合起來。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自期,所以所作的詩篇中大多體現了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這首詩也是杜荀鶴反映社會現實,希望通過自己的“主箴刺”之文,來諷諭和裨補社會的弊廢闕失,挽救世人的風骨。

首聯以“吾輩”開頭,“吾輩”即是“我們”,開篇便點明詩作主體,先入爲主,給予讀者一種對詩歌的認同感。接下來所書的“道何窮”便體現了“吾輩”的現狀,若說這一句只是平平無奇,那麼接下來第二句的“寒山細雨”則是將第一句中樸實的語言一下子昇華,“吾輩”之道正是如處“寒山細雨”之中,淒冷悲涼,卻又屹立不倒,詩人用客觀景象來對“道”的形勢作出一種生動的描述。

頷聯則是列舉了幾個常見的意象,如“兒童”,“果慄樹”,但就是這樣普普通通的意象,卻最富有代表性。“兒童”是國家未來之希望,卻從小將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讀書爲業,反而去玩耍嬉戲,荒廢時間,就連“果慄樹”也即將被他們摘空。詩人不僅僅是簡單地將這些意象列舉出來,而是通過這種寫實的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大道深深地擔憂。

頸聯則是以教育式的語氣來爲讀者提出要求。兩句工整相對,“言論”對“篇章”,“時務”對“國風”,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鶴正是在這兩句詩中明確向讀者宣告了自己創作詩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繼承《詩經》現實主義傳統的鮮明態度。杜荀鶴將自己的詩集名爲《唐風集》,其用意,即以“唐風”繼“國風”,用他那“主箴刺”之文,來諷諭和裨補社會的弊廢闕失。

尾聯則是對頸聯內容的一種補充,頸聯提出了具體要求,尾聯則是爲達到這個要求堅定信心。“猶”,是“還,仍然”的意思,在這裏,這個字用的恰到好處,世人都以爲學識毫無作用,可詩人詩風在這個“猶”字上一轉,立刻體現出一種警示的語氣,他要提醒世人,他們的想法是荒謬的。體現了詩人對自己想法的肯定,對實現目標充滿信心,用呼告的語氣告誡人們不要荒廢學問,因爲學問在這個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3] “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學則罷,言文學則必要把“道”擺在首位,體現出強烈的政治功利觀和用世精神。這種心態,也可說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已凝凍在詩歌裏,難以剔除,成爲表達上必有的一種“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覺得極不舒服,便是所謂“離經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來作點綴,裝飾,也是不可或缺的。這首詩便體現出這樣一種“教化加牢騷”的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