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

原文: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

秋日思舊山

唐代:子蘭

鹹言上國繁華,豈謂帝城羈旅。

十點五點殘螢,千聲萬聲秋雨。

白雲江上故鄉,月下風前吟處。

欲去不去遲遲,未展平生所佇。

譯文:

鹹言上國繁華,豈謂帝城羈旅。

十點五點殘螢,千聲萬聲秋雨。

白雲江上故鄉,月下風前吟處。

欲去不去遲遲,未展平生所佇。

註釋:

鹹言上國繁華,豈謂帝城羈旅。

鹹:都。上國:大國,強國,此處指大唐帝國,其實時至九世紀末子蘭之時,李唐王朝已衰敗至極,即將覆亡,上國是恭維之詞。帝城:首都,都城,此處指長安(陝西省西安市)。羈旅:寄居作客。

十點五點殘螢,千聲萬聲秋雨。

白雲江上故鄉,月下風前吟處。

欲去不去遲遲,未展平生所佇。

佇:通貯,積儲。指平生所蓄之雄圖大志。

賞析:

舊山指舊日隱居修行之處,因隱修處多在山林,故稱舊山。這是僧人子蘭所寫的一首六言律詩。描寫細膩,節奏明朗,情感真摯,寓意深沉,是這首詩的特點。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2

木落識歲秋,瓶冰知天寒。桂枝日已綠,拂雪凌雲端。

弱齡接光景,矯翼攀鴻鸞。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

長吁望青雲,鑷白坐相看。秋顏入曉鏡,壯發凋危冠。

窮與鮑生賈,飢從漂母餐。時來極天人,道在豈吟歎。

樂毅方適趙,蘇秦初說韓。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殘。

古詩簡介

《秋日煉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五言古詩,是《全唐詩》的第169卷第1首。元林宗,當是元丹丘。煉藥院,鬱賢皓《李白叢考》疑在石門山(今河南葉縣西南)。天寶元年,元丹丘以道家流受召入朝爲道門威儀,同年李白亦受召入朝,李白之薦主很可能即是元丹丘。 詩詞隱隱流露出功業雖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長吁”、“凋危”、“冠鑷白”、“窮”、“飢”、“時”、“道”、“豈吟歎”、“卷舒”、“空摧殘”,雖自我慰勉之辭,亦有懷才不遇、仕途不通的傷感。

翻譯/譯文

一葉落木,可識歲秋,一瓶水結冰,即知天寒。

桂枝一日一日綻綠,枝條高拂凌雲端。

少年壯心豪邁,矯翼欲攀鴻雁,青雲直上。

我倆交往有三十年了吧,榮辱一體,悲喜同歡。

望青雲而長吁,相坐看鑷白髮。

銅鏡裏已是衰老的秋顏,曾經黑油油的壯發凋落在高冠之下。

窮困時和管仲一樣與鮑生一起做生意,飢餓時從漂母處乞討她一餐飯。

時來雲轉之時位極天人,胸中有道,何需吟歎不已?

我就像樂毅剛剛到趙國,蘇秦剛剛去遊說韓國一樣。

卷舒自如固然在我自己,爲什麼時光要摧殘我的青春?

註釋

①木落識歲秋,瓶冰知天寒:《淮南子·說山》言“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首二句由此變化而成,其意謂已有先見之明。

②桂枝,即“桂林一枝”,語出《晉書·卻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日:‘卿自以爲何如?’詵對日:‘臣舉賢良對策,爲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後世因以“桂林一枝”或“桂枝”喻人才之秀出者。上句喻丹丘德才之美,下句喻丹丘即將入朝。天寶二年所作《漢東紫陽先生碑銘》中有云:“天寶初,威儀元丹丘,道門龍鳳”。可知丹丘聞詔之時,並隨即有入朝之行,詳後。

③弱齡,即少年。二句謂己:少年時即與丹丘相交,如凡禽之攀鴻鸞。

④投分,即締交。榮枯,偏義複詞,此處偏用榮義。二句意謂:相交有年,欲與共榮。

⑤鑷白,即鑷白髮。何遜《與崔錄事別兼敘攜手》詩云:“脈脈留南浦,悠悠返上京。欲鑷星星鬢,因君示友生。”可知此舉乃示意丹丘,己亦有“返上京”之意。

⑥二句謂己已非盛顏,言下有不堪蹉跎之意。

⑦鮑生,即鮑叔牙。《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日:‘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漂母,用韓信事,信嘗從漂母乞食。二句言已此期境遇有類管仲與韓信微賤之時。

⑧時,指風雲感會之時。極天人,此謂顯貴之入。道,此指己之素志。豈吟歎,不用感傷。二句自我慰勉之辭。

⑨樂毅,戰國時燕將;蘇秦,戰國時策士。方適趙、初說韓,皆言功業雖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

⑩卷舒,猶言或進或退,或仕或隱,固在我本人意願如何,何必空自摧殘二句亦自我慰勉之辭。

賞析/鑑賞

“木落識歲秋,瓶冰知天寒”,意指已有先見之明。“桂枝日已綠,拂雪凌雲端”,”弱齡接光景,矯翼攀鴻鸞”意指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即可報效祖國,施展才華。前四句主要是寫詩人借描繪“木落”“瓶冰”“桂枝”“拂雪”等景物來表達自己雄大的智略,以及坦蕩無畏懼的氣魄,想報效祖國,幹一番事業。

“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意指李白與元丹丘相識很早,他二十多歲在四川家鄉的時候,就與元丹丘相識。李白五十多歲時有一首詩《秋日煉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詩中說“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說明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裏,他們一直都是非常親密要好的朋友。李白與元丹丘曾一起漫遊四川、湖北安陸、襄陽、河南嵩山、石門山,從李白與元丹丘來往的書信詩文內容來看,這位元丹丘顯然是一位隱居山林遊仙的職業道士。

“長吁望青雲,鑷白坐相看”,”秋顏入曉鏡,壯發凋危冠”,吁嘆歲月不饒人,人已漸漸年老,蘊念有不堪蹉跎之意。

“窮與鮑生賈,飢從漂母餐”,李白用此詩形容自己與元丹丘之間的交情猶如管鮑之交,由於此時李白的境遇有類管仲微賤之時,故在這首詩中有“窮與鮑生賈”之語。

“時來極天人,道在豈吟歎”,有感嘆自身懷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悲壯情感。雖有自我慰勉之意,但仍對未來仕途充滿着希望。

“樂毅方適趙,蘇秦初說韓”,借用典故,訴說功業雖然還沒有成功,但報效國家施展才華的雄心猶在。

“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殘”,面對現實的殘酷,有自我慰勉之意。

此詩意寓出詩人既有熱血滿腔的愛國豪情又有壯志未酬的苦悶。雖然歲月蹉跎,功業無成,加上仕途顛簸、官運不濟,胸有大志而不受皇帝重用,但是詩人仍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3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劉長卿〔唐代〕

古臺搖落後,秋日望鄉心。(秋日一作:秋入)

野寺來人少,雲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古臺破敗草木已經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鄉思。荒野的寺院來往行人少,隔水眺望雲峯更顯幽深。夕陽依戀舊城遲遲下落,空林中迴盪着陣陣磬聲。感傷南朝往事不勝惆悵,只有長江奔流從古到今。

註釋:

吳公臺: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原爲南朝沈慶之所築,後陳將吳明徹重修。搖落:零落。凋殘。這裏指臺已傾廢。語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搖落而變衰。”野寺:位於偏地的寺廟。這裏指吳公臺上寺。依:靠,這裏含有“依戀”之意。舊壘:指吳公臺。壘:軍事工事。按吳公臺本爲陳將吳明徹重築的弩臺。磬:寺院中敲擊以召集衆僧的鳴器,這裏指寺中報時拜神的一種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聲。空林:因秋天樹葉脫落,更覺林空。南朝事:因吳公臺關乎到南朝的宋和陳兩代事,故稱。惆悵:失意,用來表達人們心理的情緒。南朝:宋、齊、樑、陳,據地皆在南方,故名。

鑑賞

此詩作於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詩後,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稀公臺,寫下這首弔古之作。

這是一首詠懷古蹟的弔古詩。首聯是寫因觀南朝古蹟稀公臺而詩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聯一寫近景,一寫遠景,第三聯以夕陽襯舊壘,以寒磬襯空林,舊日輝煌的場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淒涼。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裏,詩人登上南朝舊壘稀公臺。臺上的寺廟已經荒涼,人蹤稀少;遠望山巒,皆在雲罩霧繚之中。傍晚的太陽沿着舊日的堡壘緩緩下落,寺院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慢慢向空林中擴散。秋風四起,這鐘磬之聲也似帶有一種寒意。南朝故跡尚存,人去臺空,只有長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陽中獨自流淌。末聯寫江山依舊,人物不同。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

此詩將憑弔古蹟和寫景思鄉融爲一體。對古今興廢的詠歎蒼涼深邃。全詩寫“遠眺”,而主導情緒則是“悲秋”。通過對深秋景象的描繪,熔鑄了詩人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淒涼感受。此詩文筆簡淡,意境深遠,乃“五言長城”的上乘之作。

賞析

這是隔首登臨懷古詩。首聯扣題,挈領全篇。由秋上落葉起興,觸景生情,悲秋意緒溢滿紙端。秋風颯颯,落木蕭蕭,使人頓生悲涼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於人仗工穩的考慮,“秋日”與“古秋”相人才恰切。但我以爲用“入”字更妥貼,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時間名詞“後”字,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這個趨向動詞更有力度,更微妙地傳達出詩人景心的愁苦與悵惘。懷鄉病本足以令人黯然傷神的了;且時又逢秋,這種鄉愁之苦就更增隔層了,彷彿秋風秋氣將詩人的隔顆傷痕累累的懷鄉之心團團裹挾住,沉甸甸的,無法解脫。再者,律詩首聯並不苛求人仗,用“入”字,使句法靈活而不板滯。

頷聯宕開隔筆,不寫鄉思;轉而細寫登秋所望之景,別開生面。上句寫近景,寺院地處荒山僻嶺,故而人跡罕至。着隔“野”字,分明投射出詩人處江湖之遠、仕途失遇的苦悶;着隔“少”字也暗示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下句寫遠景。隔岸青山層巒疊嶂,雲遮霧繞,清淨幽深:這樣隔個超然於熙攘塵世之外的所在或許是盪滌詩人心頭重重煩慮的佳處。此聯景中含情,宛然有隔種橫空出世的虛靜散淡的韻致。

如果說頷聯是用隔片清幽的風景將詩人景心的愁緒清洗沖淡,乃至使讀者突然不見了詩人鄉愁的影子;那麼頸聯則由作者的運命乖舛之酸辛躍遷到朝代興替之感喟,筆觸更渾厚了。頸聯繼續寫景,由遠而近,寫出了古秋四周蒼茫的暮色,用筆細緻。上句寫遠景。西風殘照,落日熔金,廢壘寂寂,鍾罄悠悠,聲振空林······時間彷彿停止了腳步,空間似乎也在沉思。詩人工於用字,“依”字下得繪雅,繪有韻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憑”之意,夕陽本是無情,而用“依”字,卻賦予“夕陽”人格化的形象,彷彿這漸行漸遠的夕陽也爲“古秋”“舊壘”的滄桑之變而嘆惋悱惻,而眷戀難捨。若說上句妙在繪形,則下句是精於摹聲。以“寒”字來修飾鐘磬的聲音,將聽覺感受的印象轉化成觸覺感受的形象,這是通感手法的得體運用。詩人還覺得不夠到位,又以“滿”字加以強調,寫足了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意境。俞陛雲說“此二句試曼聲誦之,不僅寫荒寒之意,且神韻絕佳”,誠爲切中肯綮。劉長卿曾有“謫居秋瘴裏,夕陽何處歸”的感喟,這兩句表面上是發思古之幽情,但其底裏深處還是脫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聯議論抒情,因眼前之斷壁殘垣的蕭索敗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華與戰亂等等,只覺滿腹的惆悵。“惆悵”是本詩的關鍵,點出了主旨。明則爲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實則有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劉長卿《送子婿崔真父歸長安》中寫到“惆悵暮帆何處落,青山隱隱水漫漫”,理想破滅、前途難料的悽苦消沉還是融合到弔古傷今的慨嘆中來了。值得隔提的是,“惆悵”隔詞(或說“惆悵”這種情緒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夕陽”“暮鍾”“暮帆”“獨鳥”“白髮”等等意象在劉長卿、李端等大曆詩人的詩作中是屢見不鮮的)。“長江獨至今”這句以景語作結。大江東去,南朝英雄們都已被浪花淘盡,無處尋覓沈之、吳明徹的蹤影。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依舊夕陽紅”,歷史的虛無、人生的幻滅等等情愫隨着這訇然的江流聲紛至沓來。這不僅是劉長卿隔人的心靈哀歌,也是中唐時期大曆詩人共有心態的裸呈。

《唐詩癸籤》說“劉長卿得騷人之旨,專主情景”。宋犖《漫堂說詩》說劉長卿五律“清辭妙句,令人隔唱三嘆”。此詩即是典例,全詩既“工於鑄意”,又“巧不傷雅”(清人沈德潛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蘊藉,回味不盡。

劉長卿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爲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4

原文:

秋日湖上

唐代:薛瑩(唐)

落日五湖遊,煙波處處愁。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譯文:

落日五湖遊,煙波處處愁。

落日時分暢遊於太湖之上,湖面煙波浩渺,讓人覺得處處充滿憂愁。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千年以來的歷史正如這湖中水浪一樣浮浮沉沉,誰會關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註釋:

落日五湖遊,煙波處處愁。

五湖:指江蘇的太湖。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浮沉:指國家的興亡治亂。

賞析:

這是一首湖上懷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種世事浮沉的消極思想。

這首詩開頭一句寫出了詩人秋日泛舟閒遊時間、地點,言簡意賅;緊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緻,同時也烘托出詩人的心境。這兩句既寫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帶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個“愁”字,直抒胸臆,點出了詩人抑鬱的情懷。崔顥有詩《黃鶴樓》中一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同樣是日薄西山,同樣是迷離煙波,雖然詩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兩句是這首詩的題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斷髮生的事都有隨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隨着湖水向東流去。太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舊,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卻是灰飛煙滅。“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長江萬古流”。名利爭奪、打打殺殺都隨着歷史的車輪銷爲匿跡。唯一不變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爲歷史的見證,作者在這裏告誡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爲“是非成敗轉頭空”。作者用低精神財富的筆調,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虛無,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達了作者的清風明月般的胸懷。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是相鄰的兩個諸侯國,都在今江蘇、浙江一帶,同太湖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詩人泛舟湖上,秋風蕭瑟,落日煙波,觸目所見,處處皆可生愁。然身臨此境,最易令人發生感慨的,自然是歷史上吳越爭霸的故事了。當時吳被滅亡而越稱霸,都已成爲往事陳跡,所以說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諸東流,沒有誰來問了。全詩流露出詩人對現實無可奈何的心情。

《秋日湖上》這首詩淺易近人,文情並茂,詩人既點出了世事如白駒過隙,變幻莫測的原理,也道出了對人生價值觀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來人們對它議論不一。此詩的妙處在於要言不煩,寥寥數語就將今與古、虛與實、景與情融合起來,古今一概,寓虛於實,情景不分。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5

原文

秋日

(宋代) 程顥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譯文

日子閒散的時候,沒有一樣事情不自如從容,往往一覺醒來,東邊的窗子早已被日頭照得一片通紅。

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雲變幻之中。

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傑了。

註釋

從容:不慌不忙。

覺:醒。

靜觀:仔細觀察。

自得:安逸舒適的樣子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通:通達

淫:放縱。

豪雄:英雄。

賞析

這首詩雖說是秋天偶然寫成,細細分辨卻可看出程顥的人生態度。就是心境悠閒,不慌不忙,絲毫不覺得任何壓力。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戶外,放眼望去。以平靜的心情去欣賞萬物時,發現無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頗具自得的神情。春夏秋冬四時,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風光與特殊勝景,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們應該隨着四季的變化而享受自然的樂趣。

一個“閒來無事”的程顥,過着優哉悠哉的生活,想什麼時候起牀就什麼時候起牀,甚至“東窗”的紅太陽曬屁股了才起牀。看盡世態變遷的程顥可謂靜觀其變,悠閒自得地看着萬物的自然消長;榮衰寵辱、春夏秋冬,也一樣與普通人一樣高興而來、怡然而去,欣賞各自的特有佳景。想到天地之外無形的東西,想到人世間風雲的變幻。他已經把富貴貧賤之類的東東置於腦後了。儘管是閒來無事,從容不迫,但作者也不是不吃人間煙火的,也是“四時佳興與人同”的。“道通天地”那些形而上的東西作者想到了,“風雲變態”中形而下的東西他也非常關心,身居斗室不忘天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富貴不淫貧賤樂”。

沉思宇宙的奧妙時,有形的天地還不足以窮盡道的神奇力量。道是萬物的來源,卻不隨着萬物而增減,實在是玄之又玄。思緒隨着風起雲涌,幻化爲各種奇情想象,簡直是無所不能,極盡逍遙之能事。

孔子主張“貧而樂”,孟子宣稱“富貴不能淫”。合而觀之,就是“富貴不淫貧能樂”,在富貴時不致流連忘返、迷失本性,在貧困時卻能不改其樂。能抵達這種境界,就是“豪雄”了。總之,大丈夫精神是:居仁由義,發強剛毅,樂天知命——三位一體。

在生命的悲情與思考之下,詩人超越了一己的得失和現實的困境,從更高更遠以及更主動的層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義。這首詩表現的是道,是靜觀,靜觀就是去欲,四時佳興就是去欲之後獲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夠有這種感覺,所以富貴不淫,身處貧賤也感覺到快樂。這就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觀念,但是到了靜觀的境界,能夠平靜的看待世間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了,這就是一種超越。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6

原文:

秋日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譯文:

日子閒散的時候,沒有一樣事情不自如從容,往往一覺醒來,東邊的窗子早已被日頭照得一片通紅。

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雲變幻之中。

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傑了。

註釋:

①從容:不慌不忙。

②覺:醒。

③靜觀:仔細觀察。

④自得:安逸舒適的樣子

⑤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⑥通:通達

⑦淫:放縱。

⑧豪雄:英雄。

賞析:

心情閒靜安適,做什麼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覺醒來,紅日已高照東窗了。靜觀萬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樂趣,人們對一年四季中美妙風光的興致都是一樣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間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思想滲透在風雲變幻之中。只要能夠富貴而不驕奢淫逸,貧賤而能保持快樂,這樣的男子漢就是英雄豪傑了。

人生在世也就那麼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長,轉眼間已進“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覺還沒怎麼活,人活着易,活出質量來難,在我看來,快樂的人生纔是最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麼活才能活快樂,這裏面的學問還真大。常從朋友們的文章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多是悲情、傷感,充滿對現實的無奈與苦悶,真正能把自己的快樂傳遞給大家的實在不多。

反躬自問,自我感覺是個活的快樂的人,儘管生活中遇到了諸多的挫折與磨難,在別人看來我應該是臉上掛滿愁容的,可事實恰恰相反,我臉上的微笑已經成爲一種常態,很難有什麼事情能讓我的心情陰晴不定了。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7

御街行·秋日懷舊 宋朝 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御街行·秋日懷舊》譯文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鋪滿殘花的石階上,寒夜一片寂靜,只聽見那寒風吹動落葉發出的輕微細碎的聲音。珍珠的簾幕高高捲起,玉樓空空無人跡。夜色清淡,爍爍閃光的銀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裏,都能見到那如綢緞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裏,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未喝,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殘燈閃爍,枕頭歪斜,嚐盡了孤眠滋味。算來這相思之苦,積聚在眉頭,凝結在心間,實在沒有辦法可以迴避。

《御街行·秋日懷舊》註釋

香砌:有落花的臺階。

寒聲碎:寒風吹動落葉發出的輕微細碎的聲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無雲。

月華:月光。

練:白色的絲綢。

無由:無法。

明滅:忽明忽暗。

欹(qī):傾斜,斜靠。

諳(ān)盡:嚐盡。

都來:算來。

《御街行·秋日懷舊》賞析

此詞是一首懷人之作,其間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者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者入情,情者交融。

寫秋夜者象,作者只抓住秋聲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葉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樹葉大都變黃飄落。樹葉紛紛飄墜階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靜,並非說一片闃寂,聲還是有的,但是寒聲,即秋聲。這聲音不樹間,卻來自樹間,原來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階上,沙沙作響。

這裏寫“紛紛墜葉”,主要是訴諸聽覺,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點知到葉墜階階的。“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明說這細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着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點知落葉聲,由落葉而點知秋時之聲,由秋聲而點知寒意。這個“寒”字下得極妙,既是秋寒節候的點受,又是孤寒處境的點受,兼寫物境與心境。

“真珠簾卷玉樓空”,空寂的高樓之上,捲起珠簾,觀看夜色。這段玉樓觀月的描寫,點情細膩,色澤綺麗,有花間詞人的遺風,更有一股清剛之氣。

這裏寫玉樓之上,將珠簾高高捲起,環視天宇,顯得奔放。“天淡銀河垂地”,評點家視爲佳句,皆因這六個字勾畫出秋夜空曠的天宇,實不減杜甫“星垂平野闊”之氣勢。因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寫相思便成爲古詩詞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寫的也是這種意境,其聲情頓挫,骨力出勁。珠簾、銀河、月色都寫得奔放雄壯,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個“愁”字寫酌酒垂淚的愁意,挑燈倚枕的愁態,攢眉揪心的愁容,形態畢肖。古來借酒解憂解愁成了詩詞中常詠的題材。范仲淹寫酒化爲淚,不僅反用其意,而且翻進一層,別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蘇幕遮》中就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首詞裏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悽切。

自《詩經·關雎》“悠加悠加,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仲淹這裏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點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爲愁腸愁心,外爲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爲入情入理的佳句。

《御街行·秋日懷舊》賞析二

“紛紛墜天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開頭三句是說,紛紛凋零的樹天飄上香階,寒夜一片寂靜,只聽見風吹落天細碎的聲息。

一天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樹天大多變黃飄落。樹天紛紛飄墜在香階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靜,並非說一片知寂,而是說四無人聲;聲還是有的,是寒聲,就是秋聲。這聲音不在樹間,卻來自樹間。就是樹上飄來的黃天墜在階上,沙沙作響。夜裏,樹天飄落是看不見的,即便是月色如晝,也是看不清楚的。這裏寫“紛紛墜天”是憑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卻知到天墜香階的。“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告訴我們這細碎的聲響就是落天的的聲音,而且告訴我們這聲響是帶着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卻知落天聲,由落天而卻知秋之聲,由秋聲而卻知寒意。這個“寒”字下得極妙,既是秋季季候的卻受,又是孤寒處境的卻受,兼寫物境與心境。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這兩句是說,高樓空寂,捲起珠簾,觀看夜色,天色清明,銀河斜墜到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上片後三句是說,年年今夜,月色都如白綢一般皎潔,人卻常常遠隔千里。

玉樓觀月的一段描寫,卻情細膩,色澤綺麗,有花間詞人遺風,然而在骨子裏,卻自有一股清剛之氣。寫珠簾、寫銀河、寫月色,奔放雄壯,深沉激越。寫到這裏卻情已似激流洪波,以景寓情不足以表達,很自然的轉入下片的直接抒情,切吐愁思。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下片前三句是說,我如何能用沉醉來忘卻,酒到不了已斷的愁腸,先就變成淚水。

寫斟酒垂淚的愁意。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以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悽切。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這兩句是說,深夜裏殘燈忽明忽暗,斜靠枕頭,我嚐盡孤眠的滋味。

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視狀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是象,更加生動。然後補一句:“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末三句是說,你看這離愁別怨,不是來在眉間,便是潛入心底,我簡直無法將它迴避。

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在心頭縈繞,就是在眉頭攢聚。愁,在內爲愁腸愁心,在外爲愁眉苦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像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說得比較全面。

這首詞上片寫景爲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卻,並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下片抒情爲主,通過寫作者長期客居他鄉,不免被如素練般的月光卻發出陣陣思愁,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末尾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作結,把思婦對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峯。全詞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歷來的評詞者均認爲此詞情景兩到。另外,詞中比喻、通卻、白描等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御街行·秋日懷舊》簡析

本詞又題作“秋日懷舊”,是抒寫秋夜離情愁緒之作。

詞的上片以秋景感懷。開頭“紛紛”三句,特感秋聲之刺耳。因夜之寂靜,故覺香砌墜葉,聲聲可聞。“真珠”五句。特覺秋月之皎潔。因見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親朋,更何況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難爲情。

詞的下片爲抒愁。過片“愁腸”以下三句,寫愁腸只在舉酒未飲之時;“殘燈”二句,寫愁眠只在殘燈枕之際;“都來”三句,寫愁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間,純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韻。

這首詞寫離人在秋月之夜的離愁別恨。作者本是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剛毅男子,然而,久居他鄉,這如練月華又怎能不觸發他那豐富的內心感情世界!

全詞由景入情,情隨景生,自然渾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闊,尤其“天淡銀河垂地”一句,顯得奔放激越,氣象恢宏;下片徑直抒情,一個“愁”字,層層遞進,反覆詠歎,語直情真,悲涼悽切。全詩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謂情極之語,真可謂善寫愁思者也。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即從這裏脫胎。

《御街行·秋日懷舊》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關於此詞的創作意圖,歷來說法各異:唐圭璋認爲此詞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鄉的愁苦觸景生情而作。靳極蒼認爲此詞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時還念朝廷無人,君王無佐,憂心如焚,因此創作此詞來抒發情感”。汪中認爲此詞是“爲思念室家之作”。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8

原文:

吾輩道何窮,寒山細雨中。兒童書懶讀,果慄樹將空。

言論關時務,篇章見國風。昇平猶可用,應不廢爲公。

譯文:

我輩的大道怎麼會走到盡頭,就像寒山還在細雨中巍然聳立一樣。

孩子們都對讀書有一種惰性,貪玩得把樹上的果實都快摘完了。

我們的言論要牽涉到國計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體現國風的標準。

(我輩的學識)在太平豐足之世還是有用的,不應該(因爲亂世而)丟掉報國之心。

註釋:

(1)李處士:疑爲李昭象。處士:古代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2)關時務:牽涉到國計民生的世事。關:牽連,涉及。

(3)國風:《詩經》的.組成部分。包括“二南”(《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大抵是周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對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作了廣闊的反映,有些作品直接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

(4)昇平:太平豐足之世。

(5)廢:廢棄。

賞析:

詩人身處唐末亂世,社會動亂。唐帝國到了懿宗、僖宗的時候,已經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藩鎮割據,擁兵自大,“專務聚財積粟,峻法樹威”(《舊唐書·韓弘傳》),相互間的兼併和掠奪愈演愈烈。而王室的生活則越來越奢侈糜爛,上行下效,各級貪官污吏橫徵暴斂,中飽私囊;藩鎮牙兵兇殘暴戾、強敲豪奪、逾法犯令,任意爲非作歹。百姓們在這層層的勒索和壓榨下,處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境地。

詩人一生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對勞動人民和現實生活有廣泛的接觸,思想感情與勞動人民相通。他憂國憂民,理解百姓的災難,同情他們的疾苦。詩人面對現實,噴發出對荼毒生靈的統治者的有力控訴和抨擊,把揭露屠夫民賊貪婪殘暴和恤憫人民的悲慘厄運,有機地結合起來。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敘》)自期,所以所作的詩篇中大多體現了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這首詩也是杜荀鶴反映社會現實,希望通過自己的“主箴刺”之文,來諷諭和裨補社會的弊廢闕失,挽救世人的風骨。

首聯以“吾輩”開頭,“吾輩”即是“我們”,開篇便點明詩作主體,先入爲主,給予讀者一種對詩歌的認同感。接下來所書的“道何窮”便體現了“吾輩”的現狀,若說這一句只是平平無奇,那麼接下來第二句的“寒山細雨”則是將第一句中樸實的語言一下子昇華,“吾輩”之道正是如處“寒山細雨”之中,淒冷悲涼,卻又屹立不倒,詩人用客觀景象來對“道”的形勢作出一種生動的描述。

頷聯則是列舉了幾個常見的意象,如“兒童”,“果慄樹”,但就是這樣普普通通的意象,卻最富有代表性。“兒童”是國家未來之希望,卻從小將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讀書爲業,反而去玩耍嬉戲,荒廢時間,就連“果慄樹”也即將被他們摘空。詩人不僅僅是簡單地將這些意象列舉出來,而是通過這種寫實的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大道深深地擔憂。

頸聯則是以教育式的語氣來爲讀者提出要求。兩句工整相對,“言論”對“篇章”,“時務”對“國風”,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鶴正是在這兩句詩中明確向讀者宣告了自己創作詩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繼承《詩經》現實主義傳統的鮮明態度。杜荀鶴將自己的詩集名爲《唐風集》,其用意,即以“唐風”繼“國風”,用他那“主箴刺”之文,來諷諭和裨補社會的弊廢闕失。

尾聯則是對頸聯內容的一種補充,頸聯提出了具體要求,尾聯則是爲達到這個要求堅定信心。“猶”,是“還,仍然”的意思,在這裏,這個字用的恰到好處,世人都以爲學識毫無作用,可詩人詩風在這個“猶”字上一轉,立刻體現出一種警示的語氣,他要提醒世人,他們的想法是荒謬的。體現了詩人對自己想法的肯定,對實現目標充滿信心,用呼告的語氣告誡人們不要荒廢學問,因爲學問在這個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3] “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學則罷,言文學則必要把“道”擺在首位,體現出強烈的政治功利觀和用世精神。這種心態,也可說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已凝凍在詩歌裏,難以剔除,成爲表達上必有的一種“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覺得極不舒服,便是所謂“離經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來作點綴,裝飾,也是不可或缺的。這首詩便體現出這樣一種“教化加牢騷”的程式。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9

兒童籬落帶斜陽,豆莢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蛉伴綠螳螂。

譯文

斜陽西照,孩子們正在院落的籬笆旁歡快地玩耍;農婦燒煮豆莢、姜芽和社肉的香味,從屋舍中陣陣飄出。

路旁田間的稻穀正在揚花秀穗,遠遠望去,一個人也沒有,只有紅色蜻蜓低飛,綠色的螳螂在稻葉上爬動着。

註釋

籬落:籬笆。

豆莢:豆類的莢果。

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蜻蛉(líng):蜻蜓的別稱。一說極似蜻蜓。惟前翅較短,不能遠飛。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秋天經過郊野的一座小村時的所見所感,描繪了淳樸、自由、優美的農村田園風光。詩清新可愛,含蓄雋永,表現了詩人熱愛農村自然風光,追求自由、閒適、和諧的田園生活的情趣。

詩逐次展開一幅絕妙的田家景物風情圖,使人讀後爲之神往。詩寫道:他走近了一個村莊,這時候,天已是黃昏時候,一道金色的斜陽照耀着,農民們勞累了一天,都已回到家中,門外院落的籬笆邊,孩子們在快樂地玩耍着。正是燒晚飯的時間,燒煮豆莢、姜芽和社肉的香味,從農舍中飄出。村外的小路旁是連綿不斷的稻田,稻穀正在揚花秀穗,這時遠遠望去,一個人也沒有,十分寂靜,只見到紅色的蜻蜓在低低地飛着,稻葉上爬動着綠色的螳螂。這一派和諧自然的鄉村風光,使詩人深深地陶醉了。

詩就眼前所見,精工細描,把農村傍晚的景物一組組攝入詩中,使人應接不暇。詩人沒有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心情,但把自己的情感貫注到了景物的描寫中,使整詩洋溢着喜悅歡快的氣氛。

如詩的第三句由問句形式出現,明知風光無主,偏要問“誰是主”,便突出了眼前的豐收景象帶給人的喜悅,也細微地表現黃昏的岑寂。

第四句寫紅蜻蜓與綠螳螂,不僅在色彩上很豔麗,在二者之間加一“伴”字,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紅蜻蜓與綠螳螂這兩種可愛的小生物營造在一個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圍裏。更突出它們的勃勃生機,使全詩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

這首詩的三、四句是名句,它的好處,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專門作了發揮,對理解詩很有幫助。錢先生說:古人詩裏常有這種句法和顏色的對照,例如白居易《寄答周協律》“最憶後庭杯酒散,紅屏風掩綠窗眠”,李商隱《日射》“迴廊四合掩寂寞,碧鸚鵡對紅薔薇”,韓偓《深院》“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映碧芭蕉”,陸游《水亭》“一片風光最畫得?紅蜻蜓點綠荷心”。樂雷發的第三句比陸游的新鮮具體,全詩也就愈有精彩。

樂雷發

樂雷發(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聲遠,號雪磯,漢族,湖南寧遠人。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樂雷發畢生最大的建樹在於詩歌創作,入選《宋百家詩存》、《南宋羣賢小集》。留存於世的詩有140餘首,其體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絕、五絕。很多詩,都顯出了強烈的民本意識,都洋溢着很深的家國情懷、濃厚的屈原《離騷》遺風,與周敦頤首創的理學淵源,他的民本思想,是舜帝精神的延續與傳承。代表作有《雪磯叢稿》、《狀元策》、《烏烏歌》、《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巖銘》。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0

原文:

席帽聊蕭,偶經過、信陵祠下。

正滿目、荒臺敗葉,東京客舍。

九月驚風將落帽,半廊細雨時飄瓦。

桕初紅偏向壞牆邊,離披打。

今古事,堪悲詫;身世恨,從牽惹。

倘君而尚在,定憐餘也。

我詎不如毛薛輩,君寧甘與原嘗亞!嘆侯嬴老淚苦無多,如鉛瀉。

譯文

我帶着遮陽的帽子,略顯蕭瑟,偶然從信陵祠堂下面經過。眼中含着淚水,荒涼的臺階上落滿枯敗的葉子,留宿河南開封。九月的大風把帽子吹得隨風飄零,走廊的大部分雨水飄灑屋瓦之上。烏桕樹的葉子經秋霜而紅,葉子散亂狀朝着破爛的牆邊伸展。

過去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交織在一起,十分詫憤,怨恨自己的身世,因此受牽連。假如信陵君仍然在世,一定會給我留下憐愛的餘地。難道我還不如毛公、薛公那些人嗎?信陵君難道甘願比平原君、孟嘗君低一等嗎?感慨侯嬴,淚水盡情流淌也覺得不夠悲傷。

註釋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韻,後片十句五平韻。

信陵君祠:故址在河南開封。信陵君,即戰國時魏國公子無忌,昭王少子,封於信陵(河南寧陵),與春申君、平原君、孟嘗君並以養士好客稱,有“戰國四君”之譽。

席帽:古代流行的一種遮陽帽,以藤席爲骨,敷以面料,周有大緣,如同斗笠。古人常以“席帽隨身”指辛勤求取功名。 聊蕭:冷落、蕭瑟。

東京:指開封。開封戰國時爲魏國首都,名大梁。自五代至北宋,皆號東京。

驚風:大風。 落帽:晉孟嘉在九月九日隨桓溫游龍山,風起吹落孟嘉的帽子,而孟嘉竟不知覺,桓溫命孫盟作文嘲嘉。

飄瓦:飄灑屋瓦之上。此化用李商隱《重過聖女祠》“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詩意。

桕(jiù):即烏桕樹,葉經秋霜而紅。

離披:散亂狀。

從:因此。

詎(jù):難道。 毛薛輩:指信陵君門客毛公、薛公。二人皆魏處士,秦國乘信陵君留趙不歸出兵伐魏。二人冒死勸信陵君歸國,解救魏國大難。

寧:難道。 原嘗:指與信陵君齊名的平原君、孟嘗君。 亞:次一等。

侯嬴:戰國時魏人。年七十而爲大梁夷門監門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訪,親爲執轡駕車,迎爲上客。公元前257年,秦圍趙邯鄲,趙請魏援。魏王授意統帥晉鄙中途停兵不前,侯嬴獻計盜取兵符,椎殺晉鄙,卻秦救趙。秦兵退後,侯嬴北向自刎。此處作者亦以侯嬴自況。

如鉛瀉:淚水盡情流淌,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憶君清淚如鉛水”詩意。

賞析:

迦陵詞中懷古之作數量頗多,成就亦高。其主題可大致分爲兩類:一類抒發故國淪亡的黍離之悲,一類寄寓英雄失路的身世之感,這首詞當屬後者。

詞上片以寫景爲主,然“荒臺敗葉”的蕭瑟、“驚風”“細雨”的酸楚、紅桕“離披”的淒涼皆逗出詞人心境之荒寞激盪,爲後文抒情烘托點染。下片以“今古恨”四句過渡,一片怨怒之情噴薄而出,聲聞紙上。“倘君而仍在,定憐餘也”之句爲一篇眼目,以下大筆淋漓,如江河奔瀉,故後人評之爲“慨當以慷,不嫌自負。如此弔古,可謂神交冥漠”(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四)。

溫庭筠《過陳琳墓》有云:“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爲千古佳句。維崧才調之霸悍、際遇之坎壈又過於古人,故詞情亦激烈得多。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1

原文

《御街行·秋日懷舊》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翻譯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捲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蕩蕩,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裏,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裏,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嚐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說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一點辦法可以解脫迴避。

註釋

香砌:有落花的臺階。

寒聲碎:寒風吹動落葉發出的輕微細碎的聲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無雲。

月華:月光。

練:白色的絲綢。

無由:無法。

明滅:忽明忽暗。

欹:傾斜,斜靠。

諳盡:嚐盡。

都來:算來。

賞析

此詞是一首懷人之作,其間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寫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聲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葉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樹葉大都變黃飄落。樹葉紛紛飄墜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靜,並非說一片闃寂,聲還是有的,但是寒聲,即秋聲。這聲音不樹間,卻來自樹間,原來是樹上飄來的黃葉墜階上,沙沙作響。

這裏寫“紛紛墜葉”,主要是訴諸聽覺,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感知到葉墜香階的。“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明說這細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着寒意的秋聲。由沙沙響而感知落葉聲,由落葉而感知秋時之聲,由秋聲而感知寒意。這個“寒”字下得極妙,既是秋寒節候的感受,又是孤寒處境的感受,兼寫物境與心境。

“真珠簾卷玉樓空”,空寂的高樓之上,捲起珠簾,觀看夜色。這段玉樓觀月的描寫,感情細膩,色澤綺麗,有花間詞人的遺風,更有一股清剛之氣。

這裏寫玉樓之上,將珠簾高高捲起,環視天宇,顯得奔放。“天淡銀河垂地”,評點家視爲佳句,皆因這六個字勾畫出秋夜空曠的天宇,實不減杜甫“星垂平野闊”之氣勢。因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寫相思便成爲古詩詞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寫的也是這種意境,其聲情頓挫,骨力遒勁。珠簾、銀河、月色都寫得奔放雄壯,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個“愁”字寫酌酒垂淚的愁意,挑燈倚枕的愁態,攢眉揪心的愁容,形態畢肖。古來借酒解憂解愁成了詩詞中常詠的題材。范仲淹寫酒化爲淚,不僅反用其意,而且翻進一層,別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蘇幕遮》中就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首詞裏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比起入腸化淚,又添一折,又進一層,愁更難堪,情更悽切。

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仲淹這裏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爲愁腸愁心,外爲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爲入情入理的佳句。

簡析

本詞又題作“秋日懷舊”,是抒寫秋夜離情愁緒之作。

詞的上片以秋景感懷。開頭“紛紛”三句,特感秋聲之刺耳。因夜之寂靜,故覺香砌墜葉,聲聲可聞。“真珠”五句。特覺秋月之皎潔。因見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親朋,更何況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難爲情。

詞的下片爲抒愁。過片“愁腸”以下三句,寫愁腸只在舉酒未飲之時;“殘燈”二句,寫愁眠只在殘燈枕之際;“都來”三句,寫愁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間,純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韻。

這首詞寫離人在秋月之夜的離愁別恨。作者本是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剛毅男子,然而,久居他鄉,這如練月華又怎能不觸發他那豐富的內心感情世界!

全詞由景入情,情隨景生,自然渾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闊,尤其“天淡銀河垂地”一句,顯得奔放激越,氣象恢宏;下片徑直抒情,一個“愁”字,層層遞進,反覆詠歎,語直情真,悲涼悽切。全詩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謂情極之語,真可謂善寫愁思者也。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即從這裏脫胎。

賞析二

詞的上片以寫景爲主,景中含情。“一葉落而知秋”,詞人先從落葉寫起。枯黃的落葉輕盈落在地上,聲音輕而細碎,然而詞人僅憑耳朵就能聽到這些輕細的聲音,說明詞人的內心極度孤寂,也反襯了夜的岑靜。“寒聲碎”一句,詞人意在告訴讀者這細碎的聲響不僅帶着寒冷的秋意,更傳達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詞人通過開頭對秋聲、秋色的描繪,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爲全詞奠定了悲涼的基調。詞人捲起珠簾,觀看夜色,只見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飛瀉遠方。詞人本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剛毅男子,然而,在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觸發他內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來就抒寫了詞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潔如練,可惜意中人遠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賞良辰美景,實在令人惆悵不已。此時感情的激流洶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盡致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於是,詞人在下片中,採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傾吐愁思。

詞的下片抒寫詞人長夜不寐,無法排遣幽愁別恨的情景和心態。因見不到思念的人兒,詞人只好借酒澆愁,可愁到深處,已是腸斷,酒也無法來麻醉,酒尚未飲下,已先化作了眼淚。比起入腸化淚,更進一層,足見詞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悽切。濃濃的愁苦本已侵擾着離人,可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與室外月明如晝兩相映襯,自然更添淒涼,倍加酸楚,使人無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頭,寂然凝思,黯然神傷。“諳盡孤眠滋味”中的“諳盡”與上片的“年年”遙相呼應,再次說明愁緒由來已久。詞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層層遞進,反覆詠歎,語直情真,悲涼悽切。

自《詩經·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出,古詩詞便多以臥不安席來表現愁態。范仲淹這裏說“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自有一種悽然的氣氛。枕頭欹斜,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這神態比起輾轉反側,更加形象,更加生動。“諳盡孤眠滋味。”由於有前句鋪墊,這句獨白也十分入情,很富於感人力量。“都來此事”,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心頭縈繞,就是眉頭攢聚。愁,內爲愁腸愁心,外爲愁眉愁臉。古人寫愁情,設想愁象人體中的“氣”,氣能行於體內體外,故或寫愁由心間轉移到眉上,或寫由眉間轉移到心上。范仲淹這首詞則說“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兩者兼而有之,比較全面,不失爲入情入理的佳句。

這首詞上片寫景爲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並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下片抒情爲主,通過寫作者長期客居他鄉,不免被如素練般的月光感發出陣陣思愁,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末尾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作結,把思婦對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峯。全詞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歷來的評詞者均認爲此詞情景兩到。另外,詞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藝術表達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的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關於此詞的創作意圖,歷來說法各異:唐圭璋認爲此詞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鄉的愁苦觸景生情而作。靳極蒼認爲此詞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時還念朝廷無人,君王無佐,憂心如焚,因此創作此詞來抒發情感”。汪中認爲此詞是“爲思念室家之作”。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2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

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翻譯

我覺得感懷秋日會使人放逸,誰卻說使人悲愁呢?

羣山帶走斜陽落日,綠水與藍天相映成趣。

用玉壺裝上魯酒,爲君送行請君暫且駐馬。

把馬停放在古樹旁,解下錦帶掛在橫出的樹枝上面。

水中堯祠亭歌鼓齊鳴,曲調悠揚遠飛雲天。

日暮時雲靄漸退向天邊,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我們三人分別相距萬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種種。

註釋

秋興:因秋起興。

逸:安逸恬樂。

將:帶的意思。

宜:適合,協調。

駐金羈:猶停馬。金羈,用金鑲制的馬絡頭,這裏指馬。

憩古木:在古樹下休息。

橫枝:橫生的樹枝。

歌鼓:唱歌打鼓。

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堯祠亭。

曲度:曲調。這裏指音樂。

神飆:疾風。

碧海:綠色的大海。

沒:消逝。

相失:離散的意思。

茫然:猶惘然,惆悵貌。

空爾思:徒然思念你們。爾,指杜、範二人。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秋日送人之作,宴送的杜補闕、範侍御均爲李白友人。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秋,當時李白寄居東魯。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首先抒發了自己的觀點,“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一掃悲秋的傳統。接着寫出了秋天的種種景色。最後兩句表達了與杜、範二人分別的惆悵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詩寓情於景,語言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風格明快。

詩一開頭緊扣題中“秋日”,抒發時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辯》中以“悲哉秋之爲氣也”句開篇,後來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聲,李白卻偏說“我覺秋興逸”,格調高昂,不同凡響。“我覺”“誰雲”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藝術個性;兩名對照鮮明,反襯出詩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調,別宴的帷幕便徐徐拉開。

三、四兩句寫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傍晚,綿延的羣山帶走了落日;堯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萬里晴空相映成趣。詩人抓住羣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賦予自己的想象,用“將”“與”二字把它們連成一體,即使這些自然景色獲得了個性和活力,爲首句的“秋興逸”作註腳,又進一步烘托了詩人歡樂的心情。接着,正面描寫別宴:席上已擺好玉壺美酒,主賓們已止步下馬,有的正在安置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帶掛在橫生的樹枝上,大家開懷暢飲,並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歡快的樂曲聲疾風似地飄蕩在堯祠亭的四周,響徹雲霄。詩人的感情同各種富有特徵的物件、動作和音響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氣氛一句比一句濃烈,感情一層比一層推進,表現出詩人和友人們異乎尋常的樂觀、曠達,一掃一般送別詩那種常見的哀婉、悲切之情,而顯得熱烈、奔放。

宴席到這時,已是高潮。接着描述送別的時間和景色:時近黃昏,白雲飄向碧海,大雁從晴空飛逝。這兩句既同“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相照應,又隱隱襯托出詩人和友人們臨別之際相依相戀的深厚情宜。宴席從高潮自然過渡到尾聲。最後,全詩以“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作結,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無盡的離情別緒。

李白這首詩,既是送別,又是抒情,把主觀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寫的各種對象之中,語言自然而誇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尤其可貴的是,詩的格調高昂、明快、豪放,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3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

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

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

雲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古詩簡介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御》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秋日送別友人的詩作。此詩反映了詩人樂觀豪放的情懷,其描繪的畫面是:碧海青天,水天一色,雁翔長空,景色如畫;送別會上是美酒玉壺,駐馬暢飲,賓主們或歌唱,或奏曲,各得其樂。全詩緊緊抓住秋日的特點和離情別意,把主觀情感融注到各種描寫對象之中,語言自然而誇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富於藝術感染力。

翻譯/譯文

我覺得感懷秋日會使人放逸,誰卻說使人悲愁呢?斜陽遠落山外,晴空倒影水中。用玉壺裝上魯酒,爲君送行請君暫且駐馬。把馬停放在古樹旁,解下錦帶掛在橫出的樹枝上面。水中堯祠亭歌鼓齊鳴,曲調悠揚遠飛雲天。日暮時雲靄漸退向天邊,大雁也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我們三人分別相距萬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種種。

註釋

⑴魯郡,即兗州,在今山東曲阜、兗州一帶。堯祠,在河南道兗州瑕丘縣(今屬山東),約在今山東兗州縣東北。《元和郡縣誌》:“堯祠,在縣東南七裏,洙水之右。”杜補闕、範侍御,均李白友人,名字、生平不詳。補闕,是門下省屬官,掌管供奉、諷諫。侍御,御史臺屬官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之簡稱。

⑵秋興,因秋起興。逸,樂。

⑶將,帶的意思。宜,適合,協調。兩句意爲:羣山帶走了落日,綠水與藍天相映成趣。

⑷金羈,用金鑲制的馬絡頭。這裏指馬。

⑸憩,休息。

⑹橫枝,橫生的樹枝。

⑺歌鼓,唱歌打鼓。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堯祠亭。曲度,曲調。曹丕《典論·論文》:“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這裏指音樂。神飆,疾風。兩句意爲:我們在堯祠亭唱歌奏樂,樂聲宏亮猶如疾風響徹雲霄。

⑻碧海,綠色的大海。沒,消逝。兩句意爲:傍晚時分,白雲飄向碧海,大雁飛越晴空。這是描述送別的時間和景色。

⑼相失,離散的意思。爾,指杜、範二人。兩句意爲:分別後我們將相距萬里,只能迷惘的思念。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秋日送人之作,宴送的杜補闕、範侍御均爲李白友人。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秋,當時李白寄居東魯。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首先抒發了自己的觀點,“我覺秋興逸,誰雲秋興悲?”一掃悲秋的傳統。接着寫出了秋天的種種景色。最後兩句表達了與杜、範二人分別的惆悵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詩寓情於景,語言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風格明快。

詩一開頭緊扣題中“秋日”,抒發時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辯》中以“悲哉秋之爲氣也”句開篇,後來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聲,李白卻偏說“我覺秋興逸”,格調高昂,不同凡響。“我覺”“誰雲”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藝術個性;兩名對照鮮明,反襯出詩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調,別宴的帷幕便徐徐拉開。

三、四兩句寫別宴的具體時間和場景:傍晚,綿延的羣山帶走了落日;堯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萬里晴空相映成趣。詩人抓住羣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賦予自己的想象,用“將”“與”二字把它們連成一體,即使這些自然景色獲得了個性和活力,爲首句的“秋興逸”作註腳,又進一步烘托了詩人歡樂的心情。接着,正面描寫別宴:席上已擺好玉壺美酒,主賓們已止步下馬,有的正在安置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帶掛在橫生的樹枝上,大家開懷暢飲,並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歡快的樂曲聲疾風似地飄蕩在堯祠亭的四周,響徹雲霄。詩人的感情同各種富有特徵的物件、動作和音響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氣氛一句比一句濃烈,感情一層比一層推進,表現出詩人和友人們異乎尋常的樂觀、曠達,一掃一般送別詩那種常見的哀婉、悲切之情,而顯得熱烈、奔放。

宴席到這時,已是高潮。時近黃昏,白雲飄向碧海,大雁從晴空飛逝。這兩句既同“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相照應,又隱隱襯托出詩人和友人們臨別之際相依相戀的深厚情宜。宴席從高潮自然過渡到尾聲。最後,全詩以“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作結,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無盡的離情別緒。

李白這首詩,既是送別,又是抒情,把主觀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寫的各種對象之中,語言自然而誇張,層次分明而有節奏,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量。尤其可貴的是,詩的格調高昂、明快、豪放,讀來令人神思飛越,心胸開闊。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4

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

長愛街西風景閒,到君居處暫開顏。

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牆頭數點山。

疏種碧鬆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

莫言堆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

翻譯

一直喜愛街西悠閒的風景,來到竇員外新居之處突然喜笑顏開。

清光門外溪水環繞,從牆頭望遠,遠處秋山數點,景色優美。

幾顆松樹稀稀疏疏只爲朗朗月光能照射進庭院,院子裏栽種的許多芍藥正等待春天歸來。

不要說文書太多沒有地方堆放,我在此和你相識成爲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註釋

堆案:堆積案頭,謂文書甚多。

餘地:餘地。

賞析

秋日的一天,劉禹錫受朋友竇員外之邀,參觀了他在京城長安買的新居。參觀完畢,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相贈。首聯“長愛街西風景閒,到君居處暫開顏。”詩人謫居多年,心情苦悶,受朋友竇員外邀請,來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麗的風景,禁不住喜笑顏開。“開顏”二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頷聯“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牆頭數點山。”實寫院外之景。清光門外,有一溪渠水繚繞着院子,從牆頭望出去,可以看到遠山的點點秋色。

頸聯“疏種碧鬆通月朗,多栽紅藥待春還。”是寫院內之景:院子裏種植着幾棵松樹,晚上可以欣賞明月鬆間照的美景,院子裏還栽種了很多芍藥,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賞芍藥花開滿園的美麗景色。前一句是實寫,後一句是虛寫。

頷聯和頸聯,從寫景的藝術來看,兩聯選取“一渠水”“數點山”“碧鬆”“紅藥”等景物進行鋪陳描摹;頷聯寫院外的遠景,然後移步換景,由院外寫到院內;

頸聯寫院內的近景;這樣由遠及近,由外而內,富有層次。這兩聯前三句是實景,第四句是虛景。

尾聯“莫言堆案無餘地,認得詩人在此間。”這一聯寫詩人和竇員外“在此間”相識,成爲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達了閒適愉悅的心情。整首詩語言清新雋秀,景色秀麗幽靜,表現出詩人積極樂觀的心態。

全詩表達了詩人的讚美恭維之意;羨慕嚮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秋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5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

昔人懷井邑,爲有掛冠期。

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

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

翻譯

過去那些離鄉求仕的人,他們也時常懷念自己的家鄉,但是,他們最終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後辭官榮歸故里。

嘆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雖然暫得返鄉,卻不能久留,還要爲仕途而繼續奔逐。

我年來多病,常常產生思鄉之情;鬢髮發白,但未曾建功立業,愈發感到失意。

馬上又要離開故鄉,這一去歸鄉無期,不知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壯志實現,功成名就。

註釋

郡樓:指滑州城樓。

贊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

井邑:鄉邑,故里。

掛冠:謂辭官。

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春秋越國人莊舄在楚國做官,不忘故國,病中吟越歌以寄鄉思。後用喻思鄉之情。

潘鬢:西晉詩人潘岳,三十二歲鬢髮就開始斑白,作《秋興賦》以感懷。見《秋興賦》序。後以指中年鬢髮初白。

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從滑州(今河南滑縣)歸故鄉贊皇,經過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言歸鄉無期。

創作背景

《秋日登郡樓望贊皇山感而成詠》作於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詩人任滑州刺史時。當時詩人登樓遠眺故鄉之贊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詩。

賞析

“昔人懷井邑,爲有掛冠期。顧我飄蓬者,長隨泛梗移。”詩的前四句用對比的手法,抒寫自己飄泊宦遊,功業未就的悲嘆。“掛冠”,本指指辭官,但這裏的掛冠當指致仕返鄉,此據上下詩意可知。後二句筆鋒一轉,感嘆自己的仕宦未遇。詩人以飛轉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樹梗自喻,抒寫飄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鬢入愁悲。”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越吟”“潘鬢”來說明自己年來多病,經常引起思鄉之情;鬢髮早斑,功業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嘆。“北指邯鄲道,應無歸去期。”邯鄲,戰國時爲趙國都城,而李德裕的家鄉趙郡戰國時屬趙,秦爲邯鄲郡地,詩中即以邯鄲道代指通向家鄉趙郡的道路。從“應無歸去期”這句看,作者當是馬上又要離開家鄉,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夠壯志實現,功成名就,榮歸故里。

這首詩在寫法上獨具特色。開頭二句爲立論的大前提,作者認爲思鄉之情,人皆有之。但歷觀古志士仁人的掛冠歸鄉,都是在功業成就之後。從而領起以下六句,反襯自己長期宦遊各地不得返鄉;今雖暫得歸鄉,而因職事在身,功業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榮歸故里的遭際,內在邏輯十分嚴謹。通讀全詩,雖多飄泊失意之嘆,但仍然不乏對仕途的熱切追求,表現出不做出一番事業就不返鄉的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