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

納蘭性德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1

疏影·芭蕉

清代納蘭性德

湘簾卷處,甚離披翠影,繞檐遮住。小立吹裙,常伴春慵,掩映繡牀金縷。芳心一束渾難展,清淚裹、隔年愁聚。更夜深、細聽空階雨滴,夢迴無據。

正是秋來寂寞,偏聲聲點點,助人難緒。纈被初寒,宿酒全醒,攪碎亂蛩雙杵。西風落盡庭梧葉,還剩得、綠陰如許。想玉人、和露折來,曾寫斷腸句。

註釋

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長而寬大,花白色,果實類香蕉,但不可食。古人有以其葉題詩者,如唐韋應物《閒居寄諸弟》:“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

湘簾:用湘妃竹編織的簾子。

離披:搖動、晃動貌。

春慵:以春天的到來而生徽散意緒。

繡牀金縷:繡牀,裝飾華麗的牀。多指女子的睡牀。金縷,指金屬製成的穗狀物,或謂金絲所織之物。此處指繡牀上裝飾得極其華美。

芳心:花心。亦喻女子之情懷。

空階:空寂的臺階。

無據:謂無所依憑。宋謝懋《驀山溪》:“飛雲無據,化作冥濛雨。”

纈被:染有彩色花紋的絲被。

亂蛩雙杵:謂雜亂的蟋蟀聲和交疊的砧杵聲。蛩,蟋蟀之別稱。

玉人:美貌之女子。此爲對所愛之人的愛稱。

簡析

此篇詠的是芭蕉,而寓託的卻是懷人之意。詞之上片側重寫芭蕉的形貌。先描繪簾外搖動的翠影遮檐,又轉寫其掩映簾內之人和物,而後再寫芭蕉之“芳心”裹淚,暗喻人心之愁聚,最後以空階夜雨,夢迴無眠烘襯愁情。下片側重寫懷人之思。過片承上片結處而來,寫雨打芭蕉,聲聲鑄怨,接以蚤鳴杆搗之聲,更托出離愁別恨,再以梧葉落盡,芭蕉依舊,落到借葉題詩,以寄相思,抒離愁之旨。全篇曲折迭宕,婉約細密。

納蘭性德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2

於中好·誰道陰山行路難

清代納蘭性德

誰道陰山行路難。風毛雨血萬人歡。鬆梢露點沾鷹紲,蘆葉溪深沒馬鞍。

依樹歇,映林看。黃羊高宴簇金盤。蕭蕭一夕霜風緊,卻擁貂裘怨早寒。

譯文

是誰說陰山之路無法行走呢?大規模狩獵時禽獸毛血紛飛萬人慶祝。松樹梢上的露珠沾溼了拴鷹的繩索,蘆葦深的都沒過了馬鞍。

靠着樹休息,映襯着林子看着。衆人圍着用黃羊慶祝。霜風吹着,晚上都是寒冷的,擁有用貂的毛皮製作的衣服卻怨着冬天來的比較早。

註釋

於中好: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大石調都有。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於套曲。南曲列爲“引子”,多用於傳奇劇的結尾處。

風毛雨血:指大規模狩獵時禽獸毛血紛飛的情景。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

鷹紲(xiè):拴鷹的繩索。

馬鞍(ān):馬具之一,一種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

黃羊:一種野羊。

簇(cù):衆人圍聚。

貂裘(diāo qiú):用貂的毛皮製作的衣服。

創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九月(公元1678年),康熙巡行至遵化及景忠山,詞人親自陪同,這首《於中好》就是詞人在狩獵途中所寫的。

賞析

上片描繪塞上自然風光,前二句說陰山道上並非“行路難”,而是別有一番情趣滋味。顯然這是仿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接着二句寫塞上特異的風光,進一步烘托了這種特殊環境下的體會。

下片寫行旅中的生活情景,前二句描繪途中的休憩和歡宴,後二句轉而描述了異域的風俗異味,此中的“怨早寒”並非真的哀怨,而是表達了一種驚異的心理感受。

這首詞氣勢豪邁,格調激越,細緻生動地描摹了塞上風光。通過對狩獵途中所遇到的事物的細緻描寫以及射獵後的宴飲場面和特有的塞外風情和驚奇的感受的`描寫,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詞人內心的豪邁之情。

納蘭性德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3

虞美人·彩雲易向秋空散

清代納蘭性德

彩雲易向秋空散,燕子憐長嘆。幾翻離合總無因,贏得一回僝僽一回親。

歸鴻舊約霜前至,可寄香箋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紅蕤欹側看斜陽。

譯文

天高氣爽的秋季,彩雲最容易被風吹散開去,燕子聽到滿腹心事之人的長嘆,也會感到憐惜,幾次離合總是沒有來由,讓人感到時而憂愁,時而溫馨。

歸雁飛來的時候。霜期已經到來,可以託大雁把書信帶給那遠行的人嗎?還是不要想以前的那些事了,暫且倚着繡枕看那西下的落日吧。

註釋

虞美人:詞牌名,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爲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峯”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僝僽(chán zhòu):煩惱、愁苦。

“歸鴻”二句:香箋(jiān):指散發有香氣的信箋。紅蕤(ruí):紅蕤枕。傳說中的仙枕,此處代指繡花枕。欹(qī):斜着。

賞析

這首詞是從閨中人的角度寫的,寫她想思的愁情難耐,寫她痛苦矛盾的心理。

上片寫二人總是輕易地分離,且沒有任何緣由。“彩雲易向秋空散,燕子憐長嘆”,是說彩雲易散,好景難留。獨居深閨盼人歸的女子滿腹心事,想起歡聚時的溫馨和離別時的不捨,她不免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正滿腹心事,卻又見北燕南去,直惹來聲聲長嘆,連燕子都覺得自己可憐:“幾番離合總無因,贏得一回僝僽一回親”,雖然每次的離合沒有什麼原因,但每次卻都帶來一次傷感,相逢時又更加親近。

下片首二句寫他又一次爽約,連書信都沒有寄來。“歸鴻舊約霜前至,可寄香箋字”,句中還可以讀出些許怨恨,是說當初分別的時候。雖然曾定好霜期之前就會歸來,但在回來之前。應該寄封書信來一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啊。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紅蕤欹側看斜陽”兩句是女子的自我安慰之語,看似自我解脫,實透露着無奈和傷感。這是整首詞最妙之處,女子愁罷嘆罷,忽而覺得自己的情緒有些莫名其妙,於是自我安慰、自我開解一番,索性側身看那夕陽去。這般極富生活化的場景真實得彷彿就在我們每個人身邊,妙趣沖淡了愁苦,感傷中又帶着幾分難察的俏皮。詞的婉轉味道因而又平添了幾分,這比起說來說去只有“思念”二字的詩詞更容易貼近人心。

全詞明白如話,短短兩片詞,閨中女子相思甚苦、愁情難耐的矛盾心理躍然紙上。而這一番小女子的細膩心思、扭捏姿態卻出於一個男人筆下,讓人不得不感嘆納蘭容若的情愫之敏感、體物之細微。

創作背景

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載:“以戀人口吻作寄友詩,亦釋家常伎。此闋實爲寄顧貞觀詞。性德康熙二十三年春寄顧貞觀書雲‘杪夏新秋,準期握手’,即詞‘舊約霜前至’事;詞‘幾番離合’句,亦與樑汾曾數度南返合。詞或二十三年春隨書以寄。”

納蘭性德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4

點絳脣·黃花城早望

清代納蘭性德

五夜光寒,照來積雪平於棧。西風何限,自起披衣看。

對此茫茫,不覺成長嘆。何時旦,曉星欲散,飛起平沙雁。

譯文

初雪後的五更之夜,黃花城中瀰漫着寒光,積雪的峭壁上,棧道顯得平滑了許多。無邊的寒風也阻撓不了我披衣觀景的興致。

面對這茫茫雪色,不覺心中悵然,無限慨嘆!什麼時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廣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經起飛開始新的征程。

註釋

點絳脣:詞牌名,此調因江淹《詠美人春遊》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脣”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黃花城:在今北京懷柔境內。納蘭扈駕東巡,此爲必經之地。一說在五臺山附近。

五夜:即五更。古代將一夜分爲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稱。棧(zhàn):棧道。於絕險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平沙雁:廣漠沙原上之大雁。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巡幸五臺山,詞人隨從扈駕。途經黃花城,詞人看到黃花城雪後將曉的景象,有感而發,作下此詞。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黃花城雪後將曉的景象,與《烷溪沙·姜女廟》等或爲同時之作。詞全用白描,但樸質中饒含韻致,清奇中極見情味。黃花城奇異的景觀,作者無聊賴的心緒躍然紙上。

詞的上片描寫邊塞地區凌晨的景色。“五夜”二句謂落了一夜的雪,五更天色慾明之時,雪已經堆得與柵欄相平了。“西風”二句緊扣上文,所以要“看”,是由於積雪的寒光,使人誤以爲天色已明;“披衣”是由於西風勁吹,寒氣襲人。

下片“對此”二句,又與“看”字關聯。看到這白茫茫的一片大雪,無邊無際,不覺令人百感交集,不住嘆息。“何時旦”句用提問表明此時尚未天明,剛纔只是誤以爲天明罷了。最後二句,又是對“何時旦”這一問題的答覆。星光漸淡,大雁開始起飛,離天明也不遠了。“平沙”當然是指“平於棧”的積雪。遣詞造句都有着落,前後互相呼應,行文十分綿密。

通篇只描寫景物,而寓情於景,以景抒情。詞人用開闊的意象表現內心的情感,將環境的空曠淒涼映照在情感上,將大的環境空間疊加在深沉而複雜的小的情感上,給人呈現一種極具藝術感染力的表現方式。

納蘭性德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5

謁金門·風絲嫋

清代納蘭性德

風絲嫋,水浸碧天清曉。一鏡溼雲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夢裏輕螺誰掃,簾外落花紅小。獨睡起來情悄悄,寄愁何處好。

譯文

柔風細細,水面上映出一望無際的雲朵。雨過天晴,然而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

夢中曾與伊人相守,輕輕地爲你描畫眉毛。夢醒則唯見簾外落花,這一懷愁緒該向何處排解呢?

註釋

謁金門:《謁金門》本是唐教坊曲,後用爲詞牌名。敦煌曲子辭中有“得謁金門朝帝廷”句,所以此調可能得名於此。此調又有別名《出塞》《空相憶》《楊花落》《花自落》《醉花春》《不怕醉》《春早湖山》等,有多種不同體格,都是雙調。這首詞爲其中之一體,上、下闋各四句,共四十五字,句句押仄聲韻。

風絲:風中的柳樹枝條。嫋:隨風擺動的樣子。唐雍陶《天津橋望春》詩:“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浸:浸染。歐陽修《蝶戀花》:“水浸碧天風皺浪,菱花荇蔓隨雙槳,紅粉佳人翻麗唱。”

“一鏡”句:是說無際的水面上映出青色的雲朵。青未了:青色一望無際。杜甫《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草草:匆促之意,勞心煩惱。《詩經·小雅》:“驕人好好,勞人草草。”李白《新林浦阻風詩》:“紛紛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輕螺誰掃:描畫眉毛。螺:螺黛,古代女子畫眉之墨,也叫螺子黛。歐陽修《阮郎歸》:“淺螺黛,淡燕脂,閒妝取次宜。”誰:此爲自指。掃:描畫。

悄悄:淡淡的憂愁,卻又綿綿不斷。馮延巳《更漏子》:“情悄悄,夢依依,離人殊未歸。”

寄:寄託。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賞析

這首詞描寫閨中女子傷春傷別的情懷,詞句以春怨爲題,落筆處卻多是春晴美景、旖旎美夢,但是美景、春夢中更凸現出閨中人的相思之苦和傷離哀怨。一喜一悲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凸現了傷春傷離之哀怨,構思巧妙,筆觸細膩,格調清婉,寫法別緻,反差強烈。

上闋是景語。“風絲嫋,水浸碧天清曉。”寥寥數字便寫出了春日的美好景色,這本應該是一片令人振奮的風光,但接下來,詞人便從這景色中看到了愁緒,“溼雲”本是一個很好的意象,剛下過雨的晴天顯得溼潤怡人,詞人將彷彿還沒於透的天氣寫入詞中,別有韻味。但詞的末句以“春草草”三字急轉直下,美好的春色反令離人更添憂煩,春景愈明媚,愈露出了離人的愁苦心緒。

雖然這美好的雨後春日令人神清氣爽,但是納蘭依然感到疲憊怠倦,這是因爲春思擾人,詞人在思念中,自然無法做到一心去欣賞春日的美景。上片獨獨寫景,寫出春日的景物,與別的寫景不同,詞人寫景,只是簡單的幾筆,便能刻畫得深人人心。

下闋則開始寫心。既然春光無心欣賞,那便是心中藏着事情,“夢裏輕螺誰掃”一句疑問打開下片的開端,點明煩惱的緣由,也寫出詞人爲何事而煩憂。他在擔憂一個人,惦念着一位佳人。夢裏誰爲佳人描眉,當外面落紅開始,夢境醒來便飄逝而去,現實依然是孤獨一人,這真是讓人憂傷的事情,一腔的閒情該如何寄託,只能是付與詩詞之中,聊以慰藉。詞結尾二句以反問結束整首詞,直髮胸旨,表達了孤寂的情懷,詞人自己也不知道,這一腔的幽思該如何化解,提筆像是自問,又好像是尋求答案。

全詞上片寫景,下篇言情,頗具情景交融之妙,抒發詞人內心孤寂的情懷,而這百年前的情感,已經由不得後人去妄自揣測了,只能從詞的字裏行間,去體會當時詞人當時的心境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飲水詞》,是納蘭性德的早期作品。康熙十五年,納蘭性德殿試之前,納蘭性德爲了考取功名,主要學習儒家經典,研習《四書》、《五經》及八股文寫作,同時亦潛心於詩詞的創作,這首詞便創作於這個時期。

納蘭性德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6

菩薩蠻·闌風伏雨催寒食

清代納蘭性德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譯文

風吹不停,濃雲陰沉,雨時斷時續,寒食節馬上要來臨了。昨夜風將櫻桃吹得凌亂不堪。雨天陰冷潮溼,我也小病剛好,是該用爐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喚女伴麻煩她來替我畫眉,但又懶得動身,多麼希望黃鶯給捎個信兒。遲疑半晌纔打開梳妝盒,鏡中的容貌雖然嬌豔,但還是嫌自己不夠美麗。

註釋

1、菩薩蠻:雙調四十四字,前後闕兩仄韻轉兩平韻。本篇守譜用四部韻,兩仄兩平相間,句句皆葉,兩句一換。

2、闌風伏雨:指風雨不止。

3、寒食:寒食節。舊俗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5、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

6、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

7、央及:請求、懇求。

8、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故云。

9、半響:許久、好久。

10、奩(lián):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對自己不滿。

賞析

詞的上片寫由狼藉滿地的櫻桃花牽惹出思婦的一腔春愁。一陣陣的風雨將寒食節催來了,春天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櫻桃花昨天還開得明媚嬌豔,一夜風雨便將花兒吹打得散亂滿地。由狼藉的櫻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這飄零的春花“剛與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體一。多病而又寂寞無聊,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怎樣也排遣不了這種思緒,只好關起窗戶“薰繡衣”。“瑣窗薰繡衣”句將閨中女子孤單寂寞、百無聊賴的心理狀態表現得悽婉、含蓄,耐人尋味。

下片寫這位少婦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這種寂寥,強打精神爲自己梳妝打扮。“畫眉煩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時閨房中的樂趣,可現在爲她畫眉的人遠遊他鄉,她只得“煩女伴”了。“畫眉”典出“張敞匭眉”。女伴不在身邊,她又得央求侍女鶯兒去請她來。緊接着,詩人用“半餉試開奩”這個極細微的動作描寫,把人物的複雜心理表現得逼真而細膩。女伴來了,她多麼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動人,可又害怕鏡中現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躊躕半晌,才試着打開鏡匣。沒想到鏡中人是那樣柔弱嬌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邊,爲誰梳妝呢!於是更覺尢聊,連自己也嫌她“嬌多”了。剛纔的興致一下被掃盡,心又冷下來了。

創作背景

詞人在寒食節時,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後又喜又悲,從而發出聯想,所寫的一首詞。

納蘭性德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7

虞美人·風滅爐煙殘灺冷

清代 納蘭性德

風滅爐煙殘灺冷,相伴惟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爲問世間醒眼是何人?

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閒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尊前。

譯文

冷風吹滅了香爐中的殘煙,燃盡的燭灰早已不再溫熱,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單的影子。我情願喝得酩酊大醉,藉着醇酒來麻醉自己,大聲質問蒼天誰是這世間清醒不醉之人。

爲何能與知己暢飲的盛宴總是相逢難,離別易,而人去宴散後,只能對着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閒愁縈懷,難以派遣,我還是用美酒和夢鄉來逃避它吧。但只怕醒來之後,滿腔的愁思就會讓我又一次來到酒杯的面前。

註釋

虞美人:詞牌之一。唐教坊曲。茲取兩格,一爲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一爲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爐煙:薰爐或香爐之煙。

殘灺(xiè):燒殘的燭灰。

判:情願、甘願、不惜之意。

清尊(zūn):酒器,借指清醇之酒。判教句:意謂情願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來麻醉自己。唐皇甫冉《曾山送別詩》:“悽悽遊子苦飄蓬,明日清尊只暫同。”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間酒:謂美景良辰時之酒宴。

搔(sāo)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尊前:酒樽之前。

賞析

詞首第一句以冷風、殘煙、燭灰、孤影交織而成一幅孤寂淒涼的室內獨居圖景。“風滅爐煙殘灺冷,相伴惟孤影”,冷風吹滅了香爐中的殘煙,燃盡的燭灰早已不再溫熱;陪伴他的,只有孤單的影子。他既是自感憂愁如此,漫漫長夜該如何打發。

詞的第二句寫詞人無法派遣憂愁,只能通過借酒來消愁。“判教狼藉醉清樽”,即是說我情願喝得酩酊大醉,藉着醇酒來麻醉自己。“判教”、“狼藉”,都是決絕之語,感情色彩極爲強烈,說明詞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則他也不會大聲質問蒼天,問誰是這世間清醒不醉之人。“爲問世間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辭-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這句質問,似也點明瞭詞人滿腔鬱悶憂愁的原因。

詞的第三句寫借酒消愁、時光短暫。“難逢易散花間酒,飲罷空搔首”,爲何能與知己暢飲的盛宴總是相逢難、離別易,而人去宴散後,只能對着滿桌的空杯搔首長嘆。“空搔首”寫出了詞人對人生的感慨、對離別的無可奈何。

詞的尾句寫出了雖然借酒消愁,但擔心醒時又會繼續喝酒的心理。“閒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尊前“,既然閒愁縈懷,難以派遣,詞人只能用美酒和夢鄉來逃避它。但詞人又害怕醒來之後,滿腔的愁思就會讓他又一次來到酒杯的面前。“總”字寫出了詞人的懷疑,“恐”字寫出了詞人的害怕和擔心。

全詞迂迴曲折,寫出了詞人從孤獨到借酒銷愁,再到對酒產生懷疑,心中擔憂酒醒後又會繼續喝酒逃避的心理活動,和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類似。

創作背景

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詞人妻子逝世的一週年,詞人一直沒有從妻子死亡的陰影中走出。詞人和朋友相邀喝酒,借酒消愁,於是寫下了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