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遇伯樂原文翻譯

《驥遇伯樂》選自《戰國策》的一篇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搜索整理一篇驥遇伯樂原文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君亦聞驥乎?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

伯樂遇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俯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譯文:

您也聽說過千里馬的事嗎?千里馬正值盛年,駕着裝鹽的車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蓋折斷了,尾巴被浸溼,皮膚也潰爛了,口水灑到了地上,汗水滿身流淌。拉着車子爬到山路的中間,再也上不去了。

伯樂遇到了它,從車上跳下來,抱住它痛哭,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給它披上。

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嘆了一口氣,又昂起頭高聲嘶叫,那聲音直上雲天,響亮得就好像金石發出來的一樣,這是爲什麼呢?他知道伯樂是自己的知己啊。

解詞:

【驥】良馬。【齒至】牙齒長齊了,指馬到了可以役使的年齡。【服】拖,拉。【蹄申膝折】申:同“伸”,伸展。折:彎轉。【尾湛胕潰】湛:通“沉”。胕:同“膚”。胕潰:意爲皮膚被汗水漬爛了。【漉汁】:滲透出的汗水。【中阪遷延】中阪:指半山坡。遷延:拖延而不前進。【解紵衣以冪之】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給它披上。【俛而噴】俛:同“俯”,低着頭。噴:噴氣

這篇文章選自《戰國策·楚策四》,這則千里馬遇伯樂的故事是汗明見春申君時所引用的,他要用這個故事向君主闡明這樣一個道理:當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僅要善於發現人才和恰當地使用人才,還要用伯樂愛護千里馬那種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說明】千里馬的特長,是奔馳絕塵,日行千里,卻不見得會負重拉馬。這則寓言就是以這匹千里馬拉鹽車的故事來感嘆懷才不遇者的苦惱並說明在用人的時候要學習伯樂的精神,知才善用,並關心他。它也告訴人們,千里馬是瑰寶,而伯樂尤可貴。如果沒有伯樂,實際上也就不會有千里馬。

《戰國策》

西漢時,宮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戰國時的史料,但這些珍貴的史料卻錯亂殘破不全,一些殘簡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趙”字只剩下了“肖”,此類錯誤屢見不鮮。朝廷便將編校整理這些史料的.任務交給了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宮廷密室所藏戰國史料,分別名爲《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劉向以國別劃分,把6種書的資料,分別編入12國中。因這些材料大多是記述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所以,劉向將其定名爲《戰國策》。然而,《戰國策》裏並非盡是策士的說辭,還有諸如“豫讓刺襄子”、“荊軻刺秦王”之類記載,所以,不能僅視爲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遊說之辭的彙編,它還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傳》,下接陸賈《楚漢春秋》的戰國雜史。答案補充  《戰國策》中所收遊說之士的縱橫之論,反映了戰國時的社會風貌和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重大活動,生動記載了縱橫家們的機智善辯、聰明智慧,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縱橫家們在當時的社會大舞臺演出了一幕幕生動感人,有聲有色的活劇,《戰國策》爲後人留下了那段歷史的寶貴材料。受戰國縱橫家們的智慧、謀略的影響,至西漢時還涌現了陸賈、邊通、主父偃、徐樂、鄒陽、嚴助、莊安等一批縱橫家。

《戰國策》語言流暢犀利,筆調辛辣,善於將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於文中,用以說明抽象的道理,闡述自己的論點,是論辯文的典範。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後來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等。

《戰國策》文筆優美,敘事生動形象,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漢初著名散文家賈誼、晁錯、司馬遷,宋代的蘇洵、蘇轍、蘇軾的散文都受到《戰國策》的影響。《戰國策》中運用的工整的對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對答、抑客申主的寫法,亦爲漢賦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