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苑反質原文及翻譯

《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劉向編纂,成書於鴻嘉四年(前17)。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下面請看小編帶來的說苑反質原文翻譯!

說苑反質原文及翻譯

原文

楊王孫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死欲裸葬,以返吾真,必無易吾意。”祁侯聞之,往諫曰:“竊聞王孫令葬必裸而入地,必若所聞,愚以爲不可。令死人無知則已矣,若死有知也,是戮屍於地下也,將何以見先人?愚以爲不可!”王孫曰:“吾將以矯世也。夫厚葬誠無益於死者,而世以相高,靡財殫幣而腐之於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出,此真與暴骸於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歸者得至,而化者得變,是物各返其真。其真冥冥,視之無形,聽之無聲,乃合道之情。夫飾外以誇衆,厚葬以矯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然也。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而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爲言歸也,其屍塊然獨處,豈有知哉?厚裹之以幣帛,多送之以財寶,以奪生者財用。古聖人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爲之制禮;今則越之,吾是以欲裸葬以矯之也。昔堯之葬者,空木爲櫝,葛藟爲緘;其穿地也,下不亂泉,上不泄臭。故聖人生易尚,死易葬,不加於無用,不損於無益,謂今費財而厚葬,死者不知,生者不得用,謬哉!可謂重惑矣。”祁侯曰:“善。”遂裸葬也。

譯文:

(楊王孫是孝武帝時的人。家業甚大,供自己的生活所需十分充足,保養身體無所不致。)及至生病臨終時,先指示他的兒子說:“我想光着身子埋葬,以恢復我的本質,務必不要改變我的這個心意。我死了就先用布袋子盛上屍體,埋入地下七盡,已埋下之後,從腳部拉下布袋子,好讓我的身體親近黃土。”他的兒子想默默地不按父親的意願辦,卻又很怕違背父親的遺命;想按父親的意願辦吧,於心又不忍。於是,他前往拜見楊王孫的朋友祁侯。

祁侯給楊王孫寫信說:“王孫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我近來非常緊張地隨從皇帝到雍地祭祀,沒時間前往問候你。我聽說你讓兒子把你裸葬,倘若死者無知覺則罷,如果有知覺,那就是在地下醜化屍體,並將赤條條地去拜見先輩,我自以爲王孫不該採取這種裸葬的辦法。而且《孝經》中說過‘對死者要做好棺木、穿好衣服、蓋好被子’,這也是聖哲留下來的規矩,何必一個心眼死守着你的見解,希望王孫明察(再做決斷)。”楊王孫覆信說:“我聽說古代的聖明君主,因爲體察到人們都不忍心看到親人死去,所以特別制定了人死後埋葬的一些禮制,現在人們的做法已遠遠超過了這些禮制。我之所以裸葬,是爲了匡正不良的世風。厚葬實在對死者沒者好處,而世俗之人卻竟相提高標準,耗盡錢財,讓它在地下腐爛掉。有些甚至今天埋下去,明天就被人挖出來,這又和在荒野中暴露屍體有什麼區別?況且人死了,是終結一生的最後變化,也是物質歸還於應去的地方。要歸去的到了它應到的地方,要變化的變到應變的地步,這就是各自返還於原始處。以華貴的裝飾向衆人顯示華貴,以厚葬隔離了應返還的原始處,會讓歸去的`到不了應去處,該變化的不能自然地變化,就使物都喪失了本來面目。所以聖明的君主讓活着的人得到好的養生條件,讓死的人得到應有葬埋。不在沒有實用價值方面下功夫,不在沒有意義的地方損耗財力。現在耗費財力搞厚葬,阻滯該去到的地方,死者不知道,生者得不到,這就叫十分的糊塗。啊呀!我不能這樣做。”祁侯說:“好!”於是就裸葬了楊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