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秋思》翻譯及賞析

《漁家傲·秋思》是北宋詞人范仲淹創作的一首詞。下面是《漁家傲秋思》翻譯及賞析,快來看看吧!

《漁家傲秋思》翻譯及賞析

【原文】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註釋】

漁家傲:詞牌名,又名“漁歌子”“漁父詞”等。雙調六十二字,前後段各五句,五仄韻。

塞: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傳說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峯而止,不再南飛。

邊聲:邊塞特有的聲音,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千嶂(zhàng):綿延而峻峭的山峯,崇山峻嶺。

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羌(qiāng)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不寐:睡不着。寐:睡。

【前言】

《漁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創作,是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時寫的一首抒懷詞。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爲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裏,可謂大手筆。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翻譯】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羣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邊地特有的聲音隨着號角響起。重重疊疊的山峯裏,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喝一杯陳酒懷念遠隔萬里的家鄉,可是燕然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無法預計迴歸的時間。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徵人不能入寐,將軍和戰士們愁白了頭髮,流下了眼淚。

【鑑賞】

從詞史上說,此詞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蘇軾、辛棄疾等也有影響。

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並非以軍事征戰爲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於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並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後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乾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爲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勳於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峯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思歸不是因爲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而是邊防淒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緻。

寫景是爲了抒情。因此下閡一開頭就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裏也暗喻心情重濁。因爲思歸又不能歸以致心情重濁。“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着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髮人。“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10個字扣人心絃,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複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鬥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范仲淹年輕時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髮老將軍,正是這種祟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雖然彼此取材不同。偉大的詩人杜甫曾寫過“孤城早閉門”的佳句,但氣勢的雄渾似不及範詞。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峯重重疊疊,上空飄浮着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着雜亂的邊聲在四野迴盪。太陽還沒有收起它金色的餘暉,遠遠望去,山腰裏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門關閉。這就像一幅中世紀邊塞景象的藝術攝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邊塞圖畫。“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這樣的“邊塞情緒”,往往當人物置身特定場景之後,自然流露出來;此時才明白,長煙落日的邊塞,對於生命個體而言,並不僅僅是“戍邊苦”,還會產生極大的心理滿足。

詞是范仲淹守邊願望和複雜心態的真實袒露。詞中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和詞人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濃郁思鄉情緒的將士們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寬廣的氣魄、歡愉的氣氛,畫面上籠罩着一種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氣氛。在邊塞熬白黑髮,滴盡思鄉淚,卻又不能拋開國事不顧,將士們的心理是矛盾複雜的。范仲淹雖然守邊頗見成效,然而,當時在北宋與西夏的軍事力量對比上,北宋處於下風,只能保持守勢。范仲淹守邊的全部功績都體現在“能夠維持住守勢”這樣一個局面上,時而還有疲於奔命之感。這對有遠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來說肯定是不能滿足的,但又是十分無奈的。所以,體現在詞中的格調就不會是昂揚慷慨的。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鄭州(今陝西彬縣),移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少時貧而好學,真宗大中樣符八年(1015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范仲淹曾積極推行“慶曆新政”,爲人廉潔公正,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做人準則。詞作僅存五首,描寫邊塞秋思,羈旅情懷,突破了宋初詞專寫兒女柔情的界限,風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