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節日習俗作文十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節日習俗作文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節日習俗作文十篇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着貼春聯,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知道爲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爲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不同顏色、口味的菜,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何必呢?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衆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習俗則多種多樣,並且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節時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之夜以掛燈爲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宮嫦娥。金門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設案,桌上擺滿佳果和餅食,銀燭高燃,香菸繚繞,然後拜月。

中秋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約1至3公尺,多用碎瓦片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焰熊熊,極爲壯觀。

還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如今中秋習俗,遠不如舊時盛行,祭月拜月活動已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羣衆賞月遊樂活動,唯獨吃月餅,仍很盛行,把酒問明月,慶賀美好生活,爲遠方的親人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世界各地的過年的習俗都是不一樣的,在爆竹的陣陣聲中,我們迎來了一個喜慶的節日—春節。

家鄉在過除夕夜和正月初一那天是最爲熱鬧的。首先是在除夕晚,先是敬天公,敬天公是在於子正時(爲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我們即要在家中萬堂中設案,擺上三牲、果子、清茶等貢品,並且燃上三柱清香、點燭拜天公。這種祭祀天公是一直要持續到初四。除夕之夜。不僅要守歲還要開正,開正就是在除夕之夜守歲到十二點,迎新年,在子正時“敬天公”的同時,燃放煙花爆竹,以表慶賀,開門迎春迎祥,俗稱“開正”。

正月初一,首先是賀正。清晨,無論是男女老少,個個都是要早早起牀,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早餐閤家都吃麪線加雞蛋,據說吃蛋去殼,意思是在除黴氣,迎吉祥,而面線則象徵着福壽綿長之意。早上吃完早餐即要出門走訪鄰居親友,親友則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相道到:“恭喜”。就是俗稱“賀正”,要是有小朋友上門做客,主人必要奉上糖果、蜜餞或者喝甜茶、喝甜茶,意思是讓上門的小客人“甜一下”的意思。以示讓小客人有個甜甜蜜蜜的好開端。

到了初九了,春節的熱鬧差不多就過了,小孩子們去照常上學了,大人們也去照常做事了。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對清明節的寫照。清明時節上上墳,掃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可是,今年的清明節不知從哪兒傳出了個新“習俗”。

今天,母親下班回家,手裏拿了好幾瓶桃罐頭。我很是疑問。母親看到我那樣就知道了,將事情的原本告訴了我。我也沒多想,便向美味的桃罐頭髮起了“進攻”。

吃過了桃罐頭,沒有了美食的誘惑,我的頭腦變得冷靜下來。我仔細的想了想,不禁有些心痛:唉,現在的節日,早已在巧手設計師——商人的手中變得千瘡百孔,面目全非。節日早已不是昔日美好的節日了,他們已成爲商人們賺錢的'機會了。

現在,人們的生活都富裕了,已不在乎那10元、8元的,只爲了圖個吉利討個平安而隨波逐流,以至於讓“久不出戶”的桃罐頭成了家喻戶曉的“當紅明星”。這不禁讓我想起不久前日本海嘯引發的核電站碘輻射風波,不知從哪兒吹出一股風,讓鹽的身價大漲,名聲大亮。一時間,人們搶鹽成瘋,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可沒過多久,謠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嗎!

在這裏,我要勸告大家:不要盲目的隨波逐流,讓人在不經意間賺了一筆。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元宵節前的飯桌上總有幾分不同:糯米粉、鐵盆、木板、水杯——開始做元宵了!

媽媽總是那一句“揉一點面放一點水,揉到元宵的感覺時,停水續揉。”

在我面前的鐵盆裏。裝着白沙般的麪粉。在我左手指間亂搖一陣,掌心緩緩向麪粉拍去,無論怎麼用力掌心都不能壓到盆底。

隨手一捧粉屑,立刻如流沙般從指尖劃過,用另一隻手輕撫一下,才明白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跡。

這難辦。我想。

“倒一點水?”我自言自語,一邊專注地看着媽媽那雙泛黃的手。只見十隻手指乾淨利落地一推,一揉,手指從四面八方向麪粉擠去。她平緩的氣息一呼,一吸,把看似易散的麪粉都聽話地掌握在手中。

我也不閒着。雪白的右手緊緊握住杯子的腰桿,左手更是小心謹慎地托住杯口,緊皺的眉頭似乎能隨着上揚地手移動着,多倒那麼一滴也要狠狠滴罵自己一下。

此時,杯中的水好比生命的源泉。沐浴了水的麪粉好像活了起來,幾下輕推慢揉,幾次“雨水”滋潤,那如沙般的麪粉彷彿讓那魔棍輕揮幾下,竟變成了一堆巨大的龐然大物——這就是元宵的稚型。

“再把麪糰揉幾下,記得要往一個點揉,用力!”媽媽兩手互相摩擦着,細聲細氣地提醒,馬上就好了。

我雙手合併着,堅定的眼神自動鎖定了方位,腮幫如警示般股三股,雪白的掌心“刷‘地朝麪糰的白肚皮上刺去,只感覺得血管像打了氣般“快要炸了”,沒想到,麪糰軟而富有彈性,推在上面跟抹在臉蛋上沒什麼兩樣!

此時此刻,我的手指好比牙齒,而麪糰已經有了元宵的味道。

緊接着,媽媽如鷹爪般的手抓在麪粉的一點,捏出了一兩個白的深的深洞。輕而不急的一撕二撕,剎那麪糰一分二,而分四,八個白團靜臥不動——最樂的一刻“揉元宵”來了。

這時,可謂“全家動員”,五個人、八個面球,球在兩手之中左遊右逛,無頭蒼蠅般前撲後退,時而扁圓時而細長,在這千揉百磨之中,圓形的元宵完成了。

八個“雪球”在木板之上排成一線,有誰能想到,再“推”、“揉”的鍛鑄下,竟會如此美麗‘和諧。

許久後,廚房裏的鐵鍋腳踩火焰之上,在裏面蠢蠢欲動、不停翻滾的熱水下,鵝卵石塊般的元宵靜靜在水底圍成一圈,只爲等待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節日習俗作文 篇5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春節是中國農曆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春節的習慣大概是從原始社會的時代‘臘祭’演變而來的。

春節的習俗有:每家每戶門口都要貼紅對聯,有的人家大門上有掛紅燈籠,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長拿壓歲錢給我們。人們都穿新衣服,舞龍,登山玩樂。

每年的春節都一樣。過年這天我們穿好新衣服去跟長輩拜年,要說好話祝福語。吃團圓飯,熱熱鬧鬧的。小孩子都喜歡過春節。

4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裏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爲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爲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着誰?

節日習俗作文 篇6

今天下午放學回來,我趕緊把作業寫完,等媽媽回家。媽媽一回到家,就興高采烈的說:“今天是重陽節!”我聽了,歪着腦袋想了想,說:“重陽節有什麼習俗呢?”媽媽說:“那我就講給你聽聽。”我點頭答應。

媽媽開始講,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我聽完了,覺得重陽節還不如改成老人節呢!這樣,中班的小朋友都能知道,10月12日是老人的節日。不過,我還是覺得重陽節說起來比較好聽!

節日習俗作文 篇7

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裏,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爲拜山。北方通稱爲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風水大師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裏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爲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風水大師提醒朋友們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此後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4、清明掃墓越早越好嗎

這裏涉及的是兩個時間問題:

其一,是清明節當日掃墓還是前後時間均可?越早越好嗎?風水大師認爲只要在清明節期間均可,看自己方便。當然,各地都有一些當地的習俗,我們要尊重這些習俗。還有,對於某些風水習俗來說,給去世一年內的親人掃墓和給已經去世超過一年以親人掃墓,時間上也有些差異。風水大師提醒朋友們要遵守當地的相關習俗去做。

其二,掃墓當日出發的具體時間越早越好嗎?

風水大師的回答是也不盡然,需要根據自己情況,最好是在5-7點,即卯時。古代曆法中,爲一。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麼早,但是,風水大師提醒朋友們,最好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爲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節日習俗作文 篇8

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中國的節日習俗非常有特色,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節日,每一個節日的習俗都有不同的含義,下面,我就說說我們漢族的節日習俗吧!

我們漢族裏有端午節,提到端午,總要與愛國詩人屈原聯繫起來。據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淚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現在人們把五月五日當成端午節,端午節有賽龍舟,懸艾,吃糉子等習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捨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追到洞湖時就不見蹤影了。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龍舟來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吃糉子,這也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浸米、洗糉葉、包糉子,花色品種很多。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插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把菖蒲、艾條插入門中,並把它們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我們中國的節日習俗有特色吧,要不,你也來體驗一下吧!

節日習俗作文 篇9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以身殉國,跳入汨羅江的日子。爲了不讓魚蝦們把屈原身體上的肉吃掉。人們就用糉葉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羅江裏。並且人們也要吃糉子、鹹鴨蛋,在家門前掛菖蒲和艾草,還要喝放了一些雄黃的酒,人們還要舉行賽龍舟。這不,我們一家人帶着外婆、舅舅、舅媽、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鎮觀看賽龍舟。

經過1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來到了舉辦賽龍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鎮。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賽龍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見我對賽龍舟很感興趣,便滔滔不絕地爲我介紹起來:“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船長一般爲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劃手。有26個劃手,1個舵手,2個鼓手,還有1個喊號子的。”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下午,我們走出客棧,來到了河邊。河邊的吊腳樓懸在岩石上。爲了遮擋強烈的太陽光,家家戶戶的陽臺頂上都掛着藍布。我們走過了石橋,繼續向前走去。

“哇!看到龍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龍舟的顏色各不相同:鮮豔的紅、明亮的黃、黯淡黑和清爽的藍。原來,龍舟的顏色是跟據四海龍王的顏色刷的漆來定的。

我們剛一來到河邊,劃手們就出場了。喝,一個個都非常強壯。並且不同的龍舟上的人都 穿着不同顏色的背心。“請參賽選手入座!”裁判員用擴音器叫道。劃手們按照序號坐好位置。“1——2——3!出發!”

頓時,鼓聲大作,觀衆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遍,響徹雲霄。參賽隊員們用力把木槳向後劃。緊接着,船慢慢地移動起來漸漸地,漸漸地,每條船都越來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來一絲波紋。漸漸地,漸漸地紅色的龍舟慢慢地超過了其它龍舟。黑色的龍舟顯然是體力不足了,落後於其它龍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紅色龍舟遙遙領先,藍色龍舟又追趕上來,兩條龍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藍色龍舟領先了。最後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藍色龍舟贏了。藍色龍舟的劃手們下船後,都擁抱在一起,表示他們心中的喜悅。看完比賽,我念念不舍地離開了風景如畫的中山古鎮。

我覺得今年的端午節最好玩、最有趣。因爲這一次的端午節讓我領閱到了民俗風情。

潑水節的傳說

潑水節是傣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陽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語叫做“楞賀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實際上潑水節就是傣歷的元旦,因爲傣文曆法,新的一年是從六月開始計算的。

可是潑水節由來的傳說卻有兩種。:很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佔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並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着如何殺死魔王。一天夜裏,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髮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髮,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裏,邪火就蔓延到哪裏。竹樓被燒燬,莊稼被燒焦。爲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於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爲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聖潔、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於麗江華坪地區的傣家潑水節的故事卻獨具特色。這裏的傣族人是中國乃至亞洲緯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爲保護村莊,不畏危險,衝出火網,從金沙江裏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爲勞累流汗流乾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爲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衆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爲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着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裏食用。

節日習俗作文 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當讀到這首詩,我不由地想起那一次的清明節。

風呼呼地吹,雨嘩啦啦的下,路上那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上覆蓋着大小不一的腳印,就像一個個頑皮可愛的小孩在歡快地跳起搖擺舞來。我們手捧鮮花,坐在一輛飛馳的車上,耳邊不時響起了陣陣連綿不斷的鞭炮聲,真是太“壯觀”了!我連趴帶躺地撲在窗戶上,觀賞着“西洋景”呢!正當我看得津津有味時,一陣緊急剎車,把握這一天的好心情都煙消雲散了。終於,隨着鞭炮聲,把我們“帶領”到了一片“荒野地區”。只見,許許多多少男少女,手捧着鮮花與紙錢,看來也是來這上香的。對了!還有我呢!我也捧着厚厚的、金燦燦的一疊紙錢,心裏洋溢得不得了,心想能自己親手燒紙錢,別提多興奮了。我隨着大人們的帶領,也來到了祖先的墳墓上。奶奶將預先準備好的蠟燭,小心翼翼地放在墓前,用打火機將蠟燭點燃。再將盆放在地上,讓蠟燭將紙錢點燃,最後接二連三地投入盆中。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燒了起來。一切都非常順利。但在這一天,是祖先們哀悼的日子,我不希望我的笑聲讓祖先“責怪我”。

我們上完墳,只見旁邊有個小亭,於是我們有整理好“包袱”,到亭院享受去了。在那迎風吹來的亭院裏,奶奶好像早有準備,她神神祕祕的從包裏掏出一隻風箏,我見了可高興了,歡快的放起風箏來了。跑累了,我就去休息;肚子餓了,去買點吃的……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我們該回家了。我又順便摘了一朵花,插在了妹妹頭上,可好看了!

在回家的路上,窗外,雨還是嘩啦啦下個不停,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果然,第二天,雨過天晴,種在地上裏的花果蔬菜都發了芽,還真應了“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那句諺語。我越來越喜歡清明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