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家鄉春節習俗作文五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春節習俗作文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家鄉春節習俗作文五篇

家鄉春節習俗作文 篇1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爲盛大的節日。因我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節習俗。我們亳州地區的春節從臘月初八開始就準備,到正月十五才結束,春節活動延續達一個月之久。

臘月初八早晨要喝臘八粥。這種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裏面還要放上紅棗、栗子、綠豆、花生仁等。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一般人家從這天開始就着手辦年貨了。殺豬宰羊、做新衣服、採購各種年貨。

臘月二十三是“祭竈”和掃除的日子。一般人家常在臘月二十四祭祀,以求竈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一天還要把家裏打掃乾淨。

臘月三十是除夕,這一天全家團圓,除舊迎春,還要到墳地裏祭祖。這一天早晨,家家都要在門上貼春聯。中午閤家要吃團圓飯,除非萬不得已,都要趕回家,充滿了融融的天倫之樂。晚上吃過飯,親人團聚在一起,把瓜子、花生、飲料、水果等都擺在茶几上,然後一起看春晚。晚上還要“守歲”,年輕人很少睡覺,一直要等到第二天凌晨放炮。

大年初一最爲隆重,男女老少天不亮就起牀,穿着新衣,向神主、祖先、長輩拜年。這一天早晨只准吃餃子。如果誰吃到了餃子裏包的錢幣,誰就在這一年裏好運連連,財源滾滾。小孩子們要給長輩磕頭要壓歲錢。吃過餃子,男的要去鄰居家串門拜年,女的則在家裏接待客人。到了中午,親人們仍在一起吃團圓飯。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是燈節。晚上人們在街上放煙花,每一戶人家都要在門前放兩盞燈,街上燈火通明,熱鬧極了。

另外,在春節期間,我們亳州地區還有一些“忌諱”。如過年蒸饃、炸丸子時小孩不能在廚房裏,以免亂說話。正月初五不能動剪刀等。這些“忌諱”如今有的還存在,有的已無影無蹤了。

家鄉的春節真是熱鬧有趣!

家鄉春節習俗作文 篇2

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春節是寒假的開始,是在美味佳餚裏流連,是拿壓歲錢的日子。而對於大人們來說春節又是一個忙碌的開始……

中國人的春節不同於外國人,在外國1月1日元旦後便是新一年的開始,而在我們中國,到了農曆正月初一纔算真正的過年。當然,在中國每一個地方的春節習俗都是不同的。

就拿我們餘姚這個魚米之鄉來說吧。農曆中的最後一天被稱之爲“除夕”,在這一天裏,全家人要坐在大圓桌前吃一頓年夜飯,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餐桌上都要留下一條魚,寓意“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1983年央視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已成爲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是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華麗的舞臺上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絢麗的紅綢在半空飛舞。雅俗共賞的相聲讓人開懷一笑,驚心動魄的雜技讓人嘆爲驚止,宛轉悠揚的歌聲讓人縈繞耳畔,優美動人的舞蹈讓人浮想聯翩……當屏幕上出現一個個跳動的數字——“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的鐘聲在此刻敲響,十三億中國人民一起歡呼起來,窗外的禮花似乎在爲新一年的到來而歡呼喝彩。天空,在那一刻不再是一片黑暗的,禮花把它照耀得是如此絢麗多彩。在那一刻我們也又長大了一歲,以更加矯健的步伐邁向我們的'黎明……

辭舊迎新,當太陽迫不及待地探出腦袋要在這新年的第一天散發出他無窮無盡的光芒時,勤勞的人們已經在自家的門前貼上了春聯、貼上了“福”字。當然這貼春聯和貼“福”字也有很多的講究:由於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而“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人們就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在這一天,走親訪友當然也是少不了的。父母都會帶着孩子們到親戚朋友家給長輩拜年。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相傳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而民間認爲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傳說中,中國古時候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爲吉。在吳曼雲《壓歲錢》這首詩中寫道:“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放爆竹也是中國的民間習俗之一,爆竹亦稱“鞭炮”、“炮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最早的爆竹是人們焚燒竹子而發出的巨響,用來嚇走“年”。而現在,放爆竹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已經成爲我國人民(尤其是孩子們)歡度春節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形式。這種活動,雖然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可是卻大大影響了自然環境,嚴重的還可能引發火災,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少燃放煙花爆竹,以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保護我們的自身安全。

寫到這裏,我突然想起很多描寫春節的古詩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徵明的《拜年》: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還有林伯渠的《春節看花市》:“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鬥芬芳。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家鄉春節習俗作文 篇3

一年有許多個節日,而我最喜歡的是家鄉桂林的春節和三月三歌節。

每當過年時,家家戶戶都飄着年味,處處張燈結綵。桂林過年時的習慣與其他地方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有讓我感到格外新鮮的,就比如在年三十晚要養一條鯉魚,寓意“年年有餘”。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比如逛廟會,在桂林有一個叫做庵堂廟的寺廟。但這廟會是徹徹底底的逛廟,不論是廟宇裏還是廟宇外,都沒有小販擺攤賣東西。庵堂廟平日每月初一和十五纔開張,廟宇裏還有齋飯,可以求籤拜佛。每逢廟宇開張,信佛之人就一批一批的涌進廟裏,求籤的求籤,問卦的問卦,好不熱鬧!

對於我來說,吸引力最大的還是桂林過年時的食品。

每到春節時期,家家戶戶都會擺上水餈粑,鬆糕和湯圓。我最喜歡的是湯圓。桂林湯圓與衆不同, 其個體稍小, 用上好糯米磨漿, 壓幹成粉, 再和成團做皮, 以桂林特產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餡製成。煮湯圓可用黃糖或冰糖, 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雞蛋。這樣, 湯圓滑爽、營養豐富, 是小吃中的名品。我喜歡吃湯圓不僅是因爲它用料精細,做工仔細,還因爲它象徵着一家“團團圓圓”的寓意。

除了春節特有的食品,風景,我還愛三月三歌節。

“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相傳是爲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廣西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桂林當然也不例外,在桂林還有一個以劉三姐命名的歌舞團呢。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歌節期間,除傳統的歌圩活動外,還要舉辦搶花炮、拋繡球、碰彩蛋及演壯戲、舞彩龍、擂臺賽詩、放映電影、表演武術和雜技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這些活動不但可以培養情趣,還可以鍛鍊智力,當地人都愛參加這個活動。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絕於耳的嘹亮歌聲,寄託着人們對歌仙劉三姐的思念和對豐收、對愛情、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我愛我的家鄉,也愛家鄉的節日。如果不是有那些特別的節日習俗點綴了我在家鄉的日子,我也不會有如此快樂的回憶!

家鄉春節習俗作文 篇4

照我們家鄉的習俗,春節的開端大約是在臘月二十幾吧,一過臘月二十,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過年的物品,孩子們也陸續放了假。歡天喜地的和夥伴們一起玩耍,大人們也忙裏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榮景象。

早晨,家家戶戶忙開了。人們在門上貼春聯。 “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 “ 福 字還要倒貼,就是 福 到的諧音,。春節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貼完了春聯,人們紛紛在大門口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這紅燈籠不就代表着我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着嗎?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時候。孩子們便跑到大街上看陸陸續續來往的行人,這些人可不是走着玩的,他們有的手裏拿着穀子秸稈,有的拿着鞭炮,還有的手裏拿着香和蠟燭,他們是要去祖墳上放炮,把老爺爺奶奶請回家過年,這只是一種形式,用來表示對逝去老人的哀思,放完炮後拿着燒着的香便回家了,到家後把香插好就開始上供了。媽媽的廚藝在我們家中可是最好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嚐她爲我們準備的豐盛晚餐啦!面對着一桌子香噴噴的飯菜,我們一大家子圍坐在桌邊,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吃完飯後,一家人齊聚一堂開始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了,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讚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話,使人捧腹

大笑;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盪漾在客廳上空。孩子們和大人們都要看到很晚纔去睡覺,那是在守歲。

第二天,天沒亮,人們就要起牀包餃子,聽老人們說,還不能鬧出大的動靜,不能大聲說話,我也不知道那是爲什麼,挺神祕的。不一會,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親訪友給長輩拜年去了。 “噼噼叭叭”,陣陣清脆的鞭炮聲迎來了大年初一,你看,那些年輕的叔叔、阿姨,還有哥哥、弟弟一起去給親戚們拜年。走着走着,他們來到老奶奶家。叔叔一見老奶奶就像跪下給老奶奶磕頭,可是被老奶奶攔住了!“唉,你說你磕什麼頭呀!來塊吃點瓜子,抽根菸!”“不用不用,我不抽菸!”。拜完老奶奶家,他們又去給大媽家、叔叔家拜年!

迎來送往十幾天,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元宵節到了,人們紛紛走上街頭,點花燈、放煙火、玩龍燈、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打腰鼓,盡情宣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各色各樣的煙花把天空裝扮得花花綠綠的,“禮花”直衝雲霄,“嘭”一聲炸開了,天空頓時變得五彩斑斕,那微弱的火藥卻像七彩花一樣綻放着。可好戲不長,“禮花”從天空中慢慢變淡,變淡,直至煙消雲散;那邊,一股衝擊般的銀光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努力的向上噴着,噴着。落下的便義無反顧跳出了銀光,就好像珍珠成千上萬從空中掉落,給人極美的感覺;“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這震耳欲聾的響聲一定是鞭炮!那熱鬧的的聲音,也足以給20xx增添許許多多的喜慶了。

那邊暖烘烘的,旺火燒了起來,而且愈演愈烈,橙色的火苗上下翻滾,好像在呼喚着什麼,也好像在喜悅地跳舞。人,物,中國,將春節愈演愈烈,帶來了20xx的新氣象!

一眨眼到了年正月十七,春節就結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去上學了。新的一年開始了,人們紛紛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標進發、努力了。

家鄉春節習俗作文 篇5

在寒假裏,那五花八門的節日習俗,總是讓人耳目一新。

過年的氣氛是從何時濃起來的呢?或許從“臘八”那天就已經開始了。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找齊那八樣食材,在鍋裏煮。我們家臘八粥雖然模樣不怎麼出衆,可那粥的味道絕不亞於宮廷御膳之味。

臘月裏的事呀,可多着呢!臘月初,那年味兒纔剛剛有些“味兒”,臘月中旬的年味兒,纔夠“味”。

今年,我家是在臘月二十磨了豆腐,二十一才“動油鍋”——炸年貨。到了臘月二十三,家裏又熱鬧了一陣——蒸包子。到了臘月二十八,奶奶又將醃過的年貨放進鍋煮,留着二十九中午吃。

到了“年三十”,從早上起便能聽見炮仗聲。奶奶說,這就是“過年”。我們家是中午過的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頓團圓飯。在吃飯之前,我們家還有個習俗——祭祖。祭祖宗的菜在祭祖之前是不能吃的,而且家裏人還得在堂屋門前燒紙錢、磕頭,希望老祖宗能夠保佑全家在來年平平安安,也可寄自己的心願於此。到了三十晚上,我們這一帶還有個別樣的風俗——裝“紅包”,此“紅包”非彼紅包,這是在一個紅袋子裏裝上些吃的,如“蘋果”“大糕”,寓意平平安安,步步高,然後再在裏頭裝上壓歲錢,這就是咱這兒的紅包。到了晚上,初一的凌晨零點,家家戶戶都得放煙花、鞭炮,來迎新年。三十這天還有件事可不能忘了——貼春聯。過完年後,家家的春聯也都“上門”了。

初一早上,晚輩得在家裏先給家裏的長輩拜了年,再出門去拜年。拜年倒也有個忌諱的事——下午拜年,所以一般拜年都是在上午。初三早上還得放炮仗,幹什麼呢?迎竈王爺。初五早上還得迎財神爺。有些人家還會買竈王爺的圖像貼在家裏,希望來年家裏能夠財運興旺。

若再論遠點兒,那就是正月十五度元宵了。元宵節,我們家最重要的一個習俗不是吃元宵,也不是看花燈,而是到祖宗的墳上去送燈。送的這燈,都是用四根細竹棍,一個塑料袋和一支蠟燭做成的,每到一個墳上,都得放一個炮仗,然後燒點紙錢,放上一盞燈。到了晚上,那林子裏、山上也都是燈火通明。

時代在變化,而這些習俗卻一直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