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立冬養生吃什麼?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立冬單從字面上可解釋爲: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來臨。早在《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確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它清晰準確地標誌了四季轉換的過程。

2015年立冬養生吃什麼?

立冬,作爲冬季的第一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爲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度爲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爲,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爲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隻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那麼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我們到底該注意些什麼?怎樣調養是我們今天的主要話題。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爲痿厥,奉生者少。”這段經文精闢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並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它告訴我們,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着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爲根本。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的得以潛藏。

起居調養強調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而衣着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着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中醫認爲:“寒爲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於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爲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這裏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爲宜。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爲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着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具體到餐桌上,我爲大家選擇了男女老幼喈宜的溫和而又易做的幾款食療方。

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裏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纔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爲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爲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徵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

■怕冷增加“鐵”;火鍋、砂鍋御嚴寒

立冬以後,天氣轉寒,如何增強對寒冷的抗禦能力?不外乎使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其方法與衣食住行無不相關。

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寒冷的環境,適當進食高熱量食品,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的分解代謝,0℃左右,糖轉化爲脂肪的速度加快,隨之皮下脂肪增多,使之減少散熱,故應多吃具有禦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和調養,滋養五臟、扶正固本、培育元氣,促使體內陽氣升發,從而溫養全身組織,促進新陳代謝,使身體更強壯,有利於抗拒外邪,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減少疾病的發生。

冬季飲食調養,宜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糧食和薯類,穀類食物不能減少,成年人日需400-500克。

脂肪是最濃縮的能量來源,能防止體溫散發和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脂肪主要來自於植物油和動物油脂,冬季日需25—30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代謝過程中可以互相轉化,用以維持血糖恆定。蛋白質也能產生熱能,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10%—15%來自蛋白質,常吃畜禽肉、魚蝦、海蔘、豆製品、牛奶等,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動物內臟、動物血、水產品等,含有較多的礦物質。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禦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類、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爲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維生素和纖維素主要從蔬果中攝取,多吃蘿蔔、青菜、木耳、香菇、海帶等蔬菜,常吃蘋果、香蕉、棗、梨、柑橘、核桃、杏仁等果品。冬季少食生冷,吃熱飯熱菜,喝熱水,由於各地氣溫的差異,高寒地區應用大溫大熱之品及甘潤生津之果蔬。

中國人善於烹飪,舉世聞名,冬令吃火鍋相沿成習,涮羊肉、什錦鍋、白肉鍋、毛肚鍋、雲吞鍋、海鮮鍋等。冬令還流行砂鍋菜如砂鍋狗肉、砂鍋鴨、砂鍋豆腐、砂鍋獅子頭等。此外,餐桌上的熱粥,也是冬季的美食,臘八粥在全國流行,如在熬粥時,添加肉禽蛋類、水產類、蔬果類、蕈類等配料,就能達到葷素搭配,營養平衡。這些熱乎乎的食品,適量食用,暖意濃濃,禦寒強身。

■冬令進補明年打虎;正氣內存邪不可幹

祖國醫學強調“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正氣不足是人體虛弱和致病的原因。扶正祛邪、扶正固本,着力於調節機體的機能狀態,增強體質,防止邪氣入侵。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中醫的扶正祛邪學說,與現代免疫學的“機體的防禦功能和自我穩定功能及免疫監視功能”學說不謀而合。

利用補品培養正氣,驅除邪氣。凡用於治療各種虛症,具有滋養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不足的藥物和食物即爲補品。

主張“虛者補之,寒者溫之”,國人對食補情有獨鍾。“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令尤爲重要,利用食補藉以養生。補虛損,抗寒冷,復元氣,預防疾病,“冬令進補,明年打虎”。

針對氣虛、血虛、陽虛、陰虛,採用不同的補品,歷代本草中記載了多種扶正祛邪的補品:氣虛者用人蔘或西洋參,兩者均含有多糖類等多種活性物質,有大補元氣之功效;血虛者服阿膠,含有膠原和水解氨基酸及鈣等,能促進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生成;陽虛者用鹿茸,富含氨基酸及鈣磷鎂,有壯腎陽、強筋骨之功效;陰虛者服枸杞子、百合,均含有蛋白質、脂肪、糖及多種生物鹼等,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等功效。上述補品已製成多種保健食品,貯存、攜帶、服用十分方便。

現代醫學認爲,冬令進補能提高免疫功能,在寒冷的冬季,服用具有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抗感染及維持自身生理平衡。與免疫功能有關的保健食品,是指那些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畏寒,並使營養物質轉化爲能量儲存於體內,養精蓄銳,蓄勢待發,爲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作爲增強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除以上數種外,尚有沙棘、銀杏葉、黑芝麻、花粉、魚油、卵磷脂、茶多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豆蛋白、真菌多糖、益生菌、蜂王漿及營養強化劑、微藻類產品等等,品種很多,應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適當選用。

■飲食之外:其他養生防寒措施

人的抗寒能力,多吃產熱食品及補品固然重要,但不僅如此,還要做到房間溫度適宜和衣被暖和。尤其手、腳、耳、鼻、臉等部位,離心臟較遠,處於血管分佈的末梢,應加強保護,以免凍傷。

如衣被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或衣着過多、室溫過高,極易導致機體熱量失衡,增加患感冒的概率甚至誘發多種疾病。因此,衣帽被褥能保暖,住室能禦寒。嚴寒季節,風溼性關節炎、神經痛、慢性炎症患者,因寒冷而疼痛加重,俗稱“天氣痛”,做好保暖尤爲重要。高血壓、哮喘、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在寒冷季節往往病情加重甚至發生意外,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精神愉快,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才能平安地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