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民風民俗作文彙編九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民風民俗作文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小學民風民俗作文彙編九篇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着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說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徵着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後,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說:“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

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後,換來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飯後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可開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着大人們在這一年裏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

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女孩在家幫父母幹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裏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過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複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殺年豬是我們當地的一種民間風俗,在農村吃年豬飯相當於過年的預演,親戚間相互請吃殺豬飯,主要是爲了加強聯絡感情、也是一種表示慶賀,下面我們就帶大家去看看這個喜慶的民間節日。

每到這樣的殺年豬季節,不論是親戚還是朋友,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只要你走進村寨,都會受到熱情的邀請。在殺年豬時,只要主刀者一聲令下,所有人便全力以赴奔赴豬圈,將選好的豬團團圍住,這時大家七手八腳,拽耳朵的拽耳朵,拽腿的拽腿,共同用力將豬按倒,把豬的四腿綁到一起,然後將一個木頭槓子插在四腿中間,大家齊心合力放到架起的案板或桌子上,殺豬是個技術活,主刀者憑經驗和感覺,要一刀斃命。豬停止呼吸後,開始不停地往豬身上澆開水,待把豬身上的毛都澆透後,開始開剝刮洗。在這樣喜慶的殺豬客裏,主人家都會把剛殺好的新鮮豬肉,分割切成小塊,用焦炭烤熟後招待客人,客人們吃着美味可口的烤豬肉,互相勸着自釀的“苞谷酒”或是苦膽酒,真是猶如過大年一般。在年豬席上,都是一些用豬肉烹製出來的菜系,有酥肉、粉貞、豬血湯等等,都是一些可口的農家菜。按照習慣剩下的豬肉和腸肚,每家每戶還要淹制一些臘肉、香腸以備來年食用。

雖然殺年豬隻是一種民間風俗習慣,但它以成爲農村中每家每戶,一年到頭最喜慶、最熱鬧的節日,也是農民羣衆一年到頭大豐收的重要標誌。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我繼續爲大家介紹傣族。

在西雙版納有很多民族,傣族是版納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他們擁有着自己的文字。傣族不像我們漢族有 百家姓,他們那裏女的姓玉,男的姓巖(ai)。如果生在地位比較高的就姓刀,比如西雙版納自治州的州長刀琅 英女士就姓刀,因爲他們沒有百家姓,所以他們的名字經常重複。

接下來我來介紹傣族的智慧,大家一定聽說過吊腳樓吧。什麼叫吊腳樓呢?吊腳樓就是第一層不住人當倉 庫,第二樓才住人。進到吊腳樓裏講究“一脫二摸三不看”。就是進客廳要先脫鞋,然後要摸一摸吉祥如意柱 ,傣族都信仰小乘佛教,所以如果你看了人家的臥室就把他們的靈魂帶走了。傣族人非常聰明,他們爲了防止 毒蛇進入,就把柱子弄成四四方方的,可見傣族非常聰明。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裏。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清明時節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爲掃墓,二爲踏青。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 “孔子曾經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和戰鬥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爲寒食節,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涌現“寒食”,因兩節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合二而一,清明節承載了原寒食節弔唁介子推“割股充飢”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xx年國務院宣佈《對於更改〈全國年節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後,清明節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節日都被定爲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餈”之分。實在“青餅”和“麻餈”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餈”原料都是經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後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爲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餈”只是把原料攤成一釐米厚的薄片後,用刀切成菱形而已,餈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說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餈”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餈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糰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餈樣子罷了,是後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餈”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採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於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着艾青特有幽香的製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着一大羣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溫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着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澆愁,於是呈現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後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爲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着清明時節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遊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捨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爲什麼。有人說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說企求吉利,因爲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湮逝的“寒食節”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慾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於“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餈”,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爲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後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穀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5

我的家鄉是永康市外幾十裏的一個小村。早些年,村裏的許多房屋是茅草做的頂兒,所以得了“茅鼓隆”村名。

要問咱們小孩子最喜歡的節日是哪個?十有八九會告訴你“茅鼓節”了!茅鼓節算得上是村裏的特色節日,更是孩子們的節日。

每年立秋左右,快到“茅鼓節”的前一天,家家戶戶的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後地跑去收茅草。茅草可是這活動必不可少的原料!剛收的茅草油亮亮的,怎麼看都像是打了蠟似的。茅草摸上去滑溜溜的,可有韌性了!任憑你怎麼折,怎麼彎,都不會斷掉。茅鼓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茅草編成鼓的形狀。因爲在老人們看來,鼓就代表着團圓、平安。

用茅草編鼓可是有難度的,村裏的大人,尤其是老人最會編了,孩子們要想參加活動,就得自己學着編。編鼓要訣就是要環環相扣,扣緊了,鼓纔不會散。成形的鼓是扁扁的,厚約五至十釐米,鼓面爲圓形,直徑約二十至三十釐米。鼓面摸上去光滑,有格子狀的斑紋。茅草的穿法也十分講究,一根在上,一根在下,還有一根得在中間固定、支撐。

鼓編完了,就可以往鼓裏裝上大把的糖了!鄉下可沒有那些好吃又好看的水果糖、橡皮糖,卻有孩子們最愛吃的麥芽糖和皮筋糖。皮筋糖實際上是跟皮筋相像的“硬糖”。糖的外面有一層硬硬的殼,裏面卻是柔軟的“夾心”,是孩子們的最愛。把糖裝好,孩子們的工作就完成了。此時,大人們正在搭“舞臺”,佈置活動場地。

到了立秋當天,孩子們一早就抱着糖鼓出門了。來到村頭的臺子上,大家就開始搶奪“領地”了。爭到了好位置,接到的糖也會越多。

日上竿頭時分,活動正式開始了。孩子們拿起小木鼓錘在鼓上猛敲一陣。糖果就從鼓縫裏往外掉。無數的糖果隨着一陣陣鼓聲落下,真是令人興奮的一場“糖果雨”啊!

你瞧,孩子們嘴裏含着兩三顆糖,手裏捏着兩把糖,全身上下的口袋全塞滿了。大一些的孩子們利用自己身高優勢跳起蹲下,不時還高興地大聲嚷嚷;年齡小的只能跑到臺前撿別人掉下的;個別調皮的,直接躺在茅草堆邊,張着嘴,等糖自動掉進嘴巴里!

這真是一場歡樂的糖果盛宴!

難怪咱家鄉的孩子都愛茅鼓節,都愛這個名叫茅鼓隆的小村子!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6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着冰櫃裏琳琅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着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擡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着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爲什麼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後,我在網上閱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

以前,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麼多的習俗和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祕正等着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7

農曆正月半稱元宵節,又名燈節、上元節。

舊時每逢元宵節,各家多吃米粉圓子。小粒無陷者爲“糖圓”,大顆有陷如白果、棗泥、油水的'稱“元宵”。

晚間家宴後,外出賞月觀燈。

入夜,火樹銀花,城門大開,大街小巷到處彩燈遊動,處處敲鑼打鼓。

當時有首兒歌描述常州元宵節燈市的盛況:“甘棠橋,對鼓橋,鼓樓對着廟門口,鏜鏜鏜!燈來哩!燈來哩!什麼燈?一團和氣燈,二龍戲珠燈,三元及第燈,四面如意燈,五子奪魁燈,六角風菱燈,七子八婿燈,八仙過海燈,九蓮燈,十面芙蓉燈,鏜鏜鏜,燈來哩!後面還有一條老龍燈。

據說在太平軍攻克常州後,每逢元宵節,“聖兵”敲起“太平軍鑼鼓”歡慶新春。青雲坊兩側樓上,太平軍男女“聖兵”化妝演唱灘簧,軍民同樂,往往通宵達旦。這天,街頭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鑼鼓,邊敲邊行,俗稱“浪街元宵”。婦女夜間結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橋,來回路線不能重複,稱“走三橋”;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領,稱爲“解發膩”;鄉間姑娘還把掃帚、竹枝等用麻莖紮成一丈高的蘆炬,在田間焚燒,謂“照田財”,以占卜乾旱和雨水的情況。

現在呢?每逢元宵節我們還得保留晚上吃“糖圓”或“元宵”的習慣,吃過晚飯,還會去街上參加元宵節燈會,猜燈謎。回家還能看元宵晚會呢!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國北方有清明戴柳的習俗,就是折柳枝紮成圓圈或帽子戴在頭上,或插柳枝於屋檐和門窗上。據《燕京歲時記》上說:”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水之隅,賜羣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北京有句民諺:”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可見此俗流傳到民間,戴不戴柳卻與死後的下場有關了。

踏青,即郊外春遊活動。由於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過此節亦有先後,福建、四川等地在農曆二月二日,陝西等地在農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區卻與清明節同時進行。舊時的踏青,以西直門外的高梁橋爲最盛。《瓶花齋集》有一段真實地記載:”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

清明還有放風箏,盪鞦韆、吃寒食的習俗。

沒錯,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爲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爲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爲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爲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和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爲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爲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麪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麪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爲“糖蔥”的爲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蒸樸籽?。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爲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此外,中國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糉、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9

前幾天,我和媽媽去了雲南西雙版納,這裏是傣族人生活的地方。他們的房子很獨特,是用四根柱子撐着 的,下面是一塊很大的空地,用來養動物,樓上是用來住人的。他們的稱呼很有意思,下面我給大家講講我知 道的。

他們管小男孩叫小龍仔,小女孩叫小龍妮,管爸爸叫貓多哩,媽媽叫哨多哩,管老奶奶叫老咩淘,老爺爺 叫老波淘,在那裏哨是漂亮的意思。這個地方是女人當家,男孩在八歲的時候要送到村寨的寺廟去學習他們的 文化,一直要呆到二十歲,女孩要在外邊工作。傣族人最喜歡孔雀舞,媽媽說楊麗萍就是出生在西雙版納,以 孔雀舞出名的。

在村寨裏,我看到了傣族人的熱情好客,也看到了他們獨特的風俗習慣。我喜歡這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