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民風民俗作文彙編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民風民俗作文彙編8篇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爲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着、不一樣的食物.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我是一名東莞女孩,東莞是一個有特色、多彩多姿的城市。而東莞也有很多傳統的節日。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說起端午節,讓我想起了爺爺曾對我說的故事:據說,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羅江,死後被蛟龍所困,世人衰之,每於此日,人們都會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從此後來逐漸發展爲龍舟比賽。由於現在水污染厲害,人們通常吃糉子來度過端午節。

糉子是一種很好吃的食物。在我住的村子裏,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會包糉子。聽奶奶說:包糉子非常複雜,要用各種材料,葉子.

我全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糉子分兩種:一種是甜糉子,另一種是鹹糉子。甜糉子用的材料不多,做出來是赤紅色的,如果直接吃,肯定會覺得味道不好,但如果粘點糖吃,吃起來會更美味。而鹹糉子用的材料很多,有:鹹蛋、黃豆、豬肉。所以吃起來會很美味,並且材料多,深受人們喜愛。我也愛吃鹹糉子。

一到端午節,我又開心又煩惱。開心的是:我可以吃到我最喜愛的糉子;煩惱的是:有很多糉子要吃,因爲奶奶會給五條糉子、外婆會給十條、姑媽會給五條、姨媽會給五條。真的有很多糉子。

總之,端午節是快樂的、愉快的!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早上起牀後,我匆匆的吃完早飯,就和媽媽幹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帖對聯。家中有兩副對聯,一副貼屋門上,則另一幅帖街門上。

家鄉說幹就幹,我和媽媽拿着椅子和膠帶,放好位置用膠帶固定好對聯,將對聯貼好以後。家鄉就要打掃屋子了。媽媽負責屋頂和牆壁的乾淨,而我負責擦桌和掃地。爲什麼沒有爸爸呢?因爲爸爸在忙着掛燈籠。我認真的把桌擦得乾乾淨淨,媽媽更是誇張,她把家鄉的家打掃的一塵不染。我把抹布弄得張兮兮的,就跑去水管洗。水管裏的水可真涼呀,把我的手凍的直髮抖,可是我並沒有退縮,繼續着我的工作。直到中午十一點左右,家鄉才把家裏收拾完。

到了晚上,家鄉都會熬夜,一晚上都不睡覺。直到過新年的早上,噼裏啪啦的炮聲響了起來,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歡樂的節日之中。我出門一看,真是滿是“紅花”紅滿地呀。也讓我想起了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光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廣東地區,是個富饒的地區,那裏的民俗特色十分獨特,下面就讓我細數一下廣東的民俗。

先到佛山去看看。佛山秋色,是佛山的民俗。〞秋色〞,是豐收的景色之意。這個〝佛山秋色〞是不是3股帶民間藝術活動的稱謂,也是佛山傳統民間藝術的總稱。每當豐收氣節的時候,佛山的人民便會在大街小巷裏慶賀豐收的到來。他們會作出各種各樣的手工物品,讓這些手工物品達到以假亂真、奇巧鬥勝的藝術效果,這樣的慶祝形式,成爲了的佛山藝術品的獨特的慶祝風格。當秋天最後一晚上,人們會不約而同地相約在大街小巷,攜帶着自己製作的工藝物品到臺上上臺進行表演,那個場面獨自一格,十分壯觀,是南國一道美麗的風景。

接下來,我們到廣州去看看。廣州的沙灣,不再另類的風情民俗。廣州的沙灣飄色,更是讓到來的遊民贊口連連。沙灣是廣州市番禺區的一個鎮,這個〞沙灣飄色〞就是發源於沙灣這邊的一帶,這個〞沙灣飄色〞集聚了戲劇雜技和裝飾藝術,每年的三月初三,正式在沙灣裏面舉行。

潮汕功夫茶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潮汕地區,那裏的人們都有喝茶的習慣,他們熱愛喝茶,潮汕的功夫茶的特點分爲精和熱,這兩大特點便是功夫茶獨有的精華,他們煮茶和喝茶都特別講究,他們煮出來的茶是香濃湯熱,他們喝茶是以小壺小杯的方式來進行的。

客家歲節舞龍,是客家人主要的民俗。這是他們最爲突出慶祝民俗的表演方式,每逢佳節的時候,他們會聚集在村裏每個角落,進行各種各樣的表演,爲節日增添喜慶,祈求年年平安。

廣州民間傳統廟會,代表着廣州的一切。廣州民間傳統廟會最爲出色的便是那波羅誕。波羅誕會延續3天,在這3天裏,這個多波羅廟周圍到處熱鬧非凡,展現出一派節日景象,路上人羣擁擠,廟中沸沸揚揚,還有大串的炮竹,彷彿在過春節一樣。

陽江風箏節。陽江除了有豆豉之外,還有風情,這風情帶給人們放風箏的樂趣。陽江是南國風箏之鄉,這風箏流傳是歷史悠久。陽江人民所造出的風箏,造型優美,多種多樣,俞生俞活。他們那裏的地勢也造就了放風箏的良好場地,每年的9月9日重陽節,便能看到他們放飛風箏的壯闊景象。

廣東民俗,還有許多數也數不完的民俗,它們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物質,作爲中華民族的兒女們,我們堅守着繼承、發揚和保護它們的責任。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投汩羅江而死的賢臣屈原,便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卻始終不見屈原的蹤影,人們借划龍舟來驅散江中的魚蝦,從免魚蝦吃掉屈原的遺體。之後每一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這一活動。

吃糉子是端午節最爲廣泛的習俗,也是節日中心不可少的事兒。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的食品。到了唐代,包糉子用的米以“白瑩如玉”,糉子的'形狀出現了錐形、芙形。宋朝,吃糉子已經很普遍了。元、明時期,糉子包裹材料已從菰葉變爲箸葉,後來又用蘆葦葉包糉子,附加料有豆沙、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曆初,中國百姓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糉子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

再來說說香囊吧。端千節時,小孩都有佩戴香囊的習慣,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線扣成索,做出各種不同形狀,再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你還知道哪些端千節的習俗呢?和我一起交流吧!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當地人稱之爲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會捏製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麪塑製品,以象徵吉祥如意、福壽榮華。在寒食節時,上墳祭祖用的麪塑造型是“蛇盤盤”。據說,吃掉“蛇頭”便能“減毒頭,免災禍”。

農曆七月十五,霍縣境內麪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獅、虎、狐狸等等造型。農曆七月七日“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麪塑就心靈手巧。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嬰兒滿月,姥姥家制作直徑達尺餘的“囫圇”,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屬相的麪塑。賓客來祝賀,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絳州麪塑 降州即今日新絳縣。逢年過節,這裏的家家戶戶都要用麪粉捏製出千姿百態的麪塑歡度節日。由於這裏的麪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爲“花饃”。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爲出色。五寨面魚 晉西北五寨縣的老百姓,有一種捏面魚的習俗。捏面魚就是用麪粉捏成魚的形狀。捏製的面魚經過着色加彩,然後用文火烘乾,便可當工藝品收藏了。面魚可用來贈送親友或外出時作乾糧。除了捏面魚外,還捏製瓜果類,花草類、動物類、禽獸類、人物類等多種類型的製品,也習慣稱之爲面魚兒。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爲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爲“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爲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衆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着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祕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爲盛行。從流傳下來的衆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爲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爲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爲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爲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侗族最古老的盛裝上衣是侗族辛地衣,用於牯藏節或蘆笙節,亦稱蘆笙衣。上衣爲左衽長袖式,下爲草條式簾裙,飾有白羽。盤蛇紋與遊蛇紋圖案繡在深色布面上,既華麗又神祕。其“連環鎖絲繡”技藝精湛,歷史悠久。

北侗最華麗的服飾是鎮遠縣報京地區的姑娘服飾,頭上系一銀花環,髮髻上,插滿放射狀的銀花,後腦吊一組銀花。上衣右衽無領,長及膝上一、二寸,衣領四周鑲深色坎肩,衣袖鑲深色花緞,胸前系一齊衣長的圍腰,圍腰配有色彩豔麗,繡工精美的刺繡紋樣。戴銀耳環。銀項圈兩三隻,胸掛大銀牌,戴銀手鐲,穿長褲,衣褲同色同料,褲腳鑲有五寸寬的深色花邊。腳穿繡花翹尖鞋。

南侗最典型的婦女夏裝:從江貫洞地區的婦女夏裝,頭上挽髻,略偏於左側,髻旁飾有鮮花或銀花。戴耳環,環下吊有三四顆亮珠。上衣白色,爲自織的侗布。胸前開襟,相距三寸,敞胸,衣內系一菱形圍腰、青色,圍腰上方衣領處,飾有對稱的三角形挑花紋,圖案多爲蝴蝶的變形。圍腰上端有兩條線帶,垂於背後,系在一個呈雙圓形∽的銀垂飾上,既是圍腰的組成部分,又是背上的重要裝飾,有的是呈多面球體的銀背砣。衣袖細小,袖口有花邊。上衣長及大腿中部,兩旁開叉五寸,顯得修長飄逸,下穿青色百褶裙,長及膝蓋處。小腿上着青布綁腿,腳穿草鞋或布鞋。整套服飾優美、簡潔。行走時,長衣嫋娜,短裙襬動,不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體,更顯現出侗族姑娘獨特而動人的風韻,無不與服飾的選料、款式、色調,做工絲絲入扣,天趣自然,使人傾倒。

最典型的侗族男子服飾:黎平縣黃崗地區的青年服飾,頭包花格帕,爲藍、青、白色自織侗布,包法呈左右向上交叉狀,包頭較大。上衣爲紫色閃光的特製侗布,款式獨特。上衣無領,開襟從領口正中橫向右側二寸處,又直下至腰部,再向左橫至正中,再直下到下襬。衣釦分圓銀珠和蠶形佈扣兩種,六對,每對爲雙排扣。上衣短小貼身,衣袖緊貼手臂,腰繫布帶,顯得緊扎壯實。穿長便褲,褲腳寬大。腳穿青布鞋或草鞋。戴銀手鐲,有的將精緻的銀煙盒吊於上衣襬右側。衣褲上緊下鬆,大有粗獷陽剛的男性美。

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我的的老家是浙江的臨海,有許多與別的地方不同的習俗:過新年、元宵節、中秋節.

快過年了,人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回家鄉過大年.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掛上了紅紅的燈籠,貼上了紅紅的春聯.

除夕那夜,全家人(包括爺爺奶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家家戶戶就開始放煙花爆竹,一走出門,便聽見了震耳欲聾、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從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傳來.這聲音把我嚇了一大跳:嚇得我趕緊用手捂住耳朵!這聲音大得,連說話聲都被淹沒了,不得不讓人大聲地喊.之後,我看着滿天迷人的煙火,每個煙花,都像朵花,大的、小的,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真叫人看的眼花繚亂,簡直就像杭州西湖的“煙花節”.

在我們浙江臨海春節一般都是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止.大年初一那天天還未亮,我就被鞭炮聲吵醒了.天剛矇矇亮,只見家家戶戶都在忙着插燭焚稥,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在初一那天還有許多禁忌:不準掃地吧,不準將水倒出去,不準動刀······

還有,我們那兒過元宵節不是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那天過.元宵節那天你猜我們吃什麼?湯圓No!No!No!不是湯圓,在我們哪兒吃的是“羹”,它是將一大堆原料攪拌成的,都是薏米漿爲主,再放芥菜葉、豬肉末、豆腐乾······攪合在一起,攪好了之後,就用小火慢慢煮,最後調味出鍋,因爲做羹的原料很多,所以通常都是一煮就是一大鍋,這夠全家老少吃好幾頓呢!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風”.各地的風俗,各有各的特色;各地的節日,各有各的過法.因爲有了這樣的不同,節日纔會變得非常有趣.你家鄉的風俗,又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