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民俗的作文(精選25篇)

作文,就是將生活中的見聞、感受描繪出來,將對生活的想像與思考表達出來,讓讀者產生共鳴,從而讓讀者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民俗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民俗的作文(精選25篇)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有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葉菖蒲的風俗,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在中秋節,我國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陽節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節日。下面就讓我介紹一下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春節。

春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每當春節一到,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粘上紅紅的春聯,個個都滿面春風的,到處洋溢着一派喜慶的氣氛!就先說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團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邊看春節聯歡會邊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着煙花的外面盡情地玩,而大人也會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電視、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直到很晚,我們才上牀睡覺。有的大人還守年歲的呢。

還有,在我們這裏除夕夜要放“關門炮”的。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續不斷地,這是“開門炮”。中國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裏啪啦的,熱鬧非凡。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我最喜歡過春節了,不僅可以盡情吃,盡情玩,可以穿新衣服,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變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親戚給的壓歲錢。據說我們得到這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你們家鄉的風俗是怎樣的呢?相信你們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在陽江,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大人小孩都要“拜月亮”。

中秋節前幾天時,家家戶戶都要買好月餅、水果等東西,準備中秋節時“拜月亮”。凡是認識的人都會互相送幾盒月餅,說上一句“中秋節快樂”的祝福。

當中秋節晚上到時,家家戶戶都拿一張桌子放在能看見月亮的地方,把月餅和水果等食物放桌子裏,再拿幾支香點起來,插在桌子前頭,然後,一家人輪流的站在桌子後面,擡頭看着皎潔的圓月,就把自己的願望說出來,並拜幾拜。拜完了月亮,就到吃東西了,把桌上的東西搬到屋子客廳裏,津津有味的吃着月餅水果。

吃完吃飽了!就到了小孩子的天堂了!小孩個個都提着閃閃發光的燈籠,成羣結隊的走在一起,互相比比誰的燈籠最亮。有時,還三五成羣提着燈籠走夜路,像冒險似的,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那些比較膽小的馬上跑出來,只有比較膽大的小孩繼續“冒險”,真是有趣極了!

我愛我家鄉的中秋節,因爲有趣、熱鬧。

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中秋節!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3

今年夏天,我們在重慶遊玩時認識,併成爲好朋友。如果你有時間的話,我想請你隨時到我的家鄉作客。

我的家鄉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三面環海,是08年奧運會合作夥伴之一的青島。我們這裏有許多的自然風景,如歷史悠久的嶗山,雄偉壯觀的大海……我們這裏的節日也是多種多樣,春天的櫻桃節、蛤蜊節,夏天的啤酒節,秋天的柿子節,如果你現在來,我可以帶你去參加鶴山的柿子節。

鶴山柿子節上人山人海,品嚐柿子的地方被人們擠的水泄不通,山上的柿子紅通通的,遠看像一片片紅海,近看像一個個小燈籠掛在樹上,一陣風吹過,它們又像一個個可愛的娃娃在樹上和人們玩捉迷藏。吃一口柿子就像吃了蜜一樣甜,滑溜溜的口感真好!不僅這些,鶴山的景色也很迷人,山上有滾龍洞、泉水階梯、將軍石。柿子節上不僅有香甜的柿子,還有迷人的風景,我們倆可以邊吃邊看,這是多麼愉快的事呀!

怎麼樣,我這樣一說你肚子裏的饞蟲有沒有想吃的慾望呢?有的話那你就來吧!我的家鄉歡迎你!

祝你玩的愉快!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4

相信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我的家鄉,就有它自己獨特的風俗。

就先說除夕夜吧!在這個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們可以打着燈籠,到處去玩。不僅是小孩出來玩,有的大人也會忍不住出來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場面,好不熱鬧!

除夕過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這一天,連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於放假了。對了,這三天還不許動針線、剪刀呢!聽那些年老的人說,這是爲了勞累了一年的婦女們放了三天假。可見這是多麼公平!大年初一這一天,大人們就領着小孩去長輩家拜年,拜完年,長輩們會發紅包的!這紅寶是給小孩子們的,小孩子們可以自己攢起來,自己支配,比如買點書了,買點文具了。對了,這一天,大家還得放鞭炮呢!有興趣的人們還可以在家裏打開VCD,插上話筒,盡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節之後,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們可以買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對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還得點蠟燭呢!家家都點,屋裏,院子裏,還有大門外面,都點上了蠟燭,從外面看,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一樣。

十五過後,到了十六,就開學了,人們有各忙各的去了。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5

我的家鄉有一些習俗,無論是誰也無法改變。

在我的家鄉,有這麼一個規定,在過年的時候,無論是誰,都必須要趕回去跟家人團圓,吃“團圓飯”。

在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上說說笑笑,那是一幅多麼幸福的畫卷。在平時,因爲各自工作和學習的繁忙,大家很難聚合在一起。作爲小孩,總對每年這種團聚的日子充滿了期盼。

在吃“團圓飯”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們這些小孩子不會喝酒,這可怎麼辦呢?哈哈,大家一定聽說過“以茶代酒”這句話吧,我們小朋友就會用飲料或是茶來代替酒來互相碰杯。大家相互間的碰杯,代表着對過去一年的總結;代表着彼此間新年的期待與祝福;代表着家庭的和諧與美滿。大家圍在一起談談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計劃,將它們與自己的親人進行分享,並相互鼓勵和支持。

“團圓飯”代表着人們生活的團團圓圓,日子的美美滿滿,祖國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裏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麼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

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爲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

第三天晚上成羣結隊地舉着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7

老家的人們都愛唱戲,更愛聽戲。每逢村子裏有了什麼喜事,必定先請個豫劇班子,在家門口搭個戲臺,這麼唱下去。一般持續三天左右,這三天裏,可忙壞了人們:一大早兒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後回家拿個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飛也似地趕去看戲,只怕耽誤了劇情。

看戲時,人們把整一個戲臺“包圍”得水泄不通,裏三層外三層的,就像蠶吐出的絲,裹得緊緊的。若是你來晚了,那就是站在外面豎着耳朵聽吧,這人羣是任憑你怎麼擠也是擠不進去的。

豫劇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馬金鳳等等,她們可是諸多戲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歡聽常香玉的戲曲,她的聲音變幻無窮,有時如大海的濤聲般渾厚,有時又如小溪的流水聲般恬美,有時候喜氣洋洋的,有時候又使人感到無比的憂傷。

出門在外的遊子聽到了這熟悉的鄉音是都會禁不住潸然淚下,想起幼時依偎在母親的懷中,聽她哼唱着豫劇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說並不會留太長時間。我很驚奇,問:“難道北京不好嗎?”姥姥搖搖頭,說:“這裏沒有使我魂牽夢縈的豫劇!”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8

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一種節日要賽龍舟,吃糉子,你們知道是什麼節日嗎?那就是端午節了。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相傳這天是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投汩羅江的日子。每當端午節,老百姓就會賽龍舟、吃糉子。老百姓爲了找到屈原的屍體,賽龍舟的時候,就會扔糉子給汩羅江的魚蝦吃,生怕魚蝦咬掉屈原的屍體,人們以此來紀念屈原。從古至今賽龍舟這個習俗保留下來,已經成爲了中國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事情了。

吃糉子也是端午節不可不幹的事情。糉子分爲很多類,有豆沙糉、紅豆糉、肉棕等等一些香甜可口的糉子。如今,吃糉子、賽龍舟來過端午節已經成爲家家戶戶不能不過的重要節日,國家特別規定端午節這天爲全國法寶假日,就是要讓這個傳統節日發揚光大。

這就是我瞭解的端午節,這是屬於每個中國人的節日。每當端午節到來之時,我們就會自然地想到吃糉子、賽龍舟;想到詩人屈原;想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中國的傳統文化真豐富,我們要更加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當一個傳播傳統文化的小使者!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9

我家是住在寶雞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非常熱鬧的。

這天,人們都是要鬧元宵,整個小鎮一片歡騰,大家興高采烈,氣氛熱鬧極了。

元宵節的風俗是晚上全家人圍在桌旁吃元宵,因爲元宵表示團團圓圓,吃完了元宵大家就應該“鬧元宵”。

大家都歡天喜地地來到各自所在的院壩,開始放煙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煙花,妹妹興致勃勃地點燃一個煙花的引線,頓時,五顏六色的火花迸出來,像一個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繽紛,漂亮極了。“別得意,看我的‘金鳳凰’!”我說完,立刻點燃了引線。“啾——”隨着一聲刺耳的響聲,一隻只金黃的東西飛快地衝上了天,“嘣”的一聲爆炸了。接着,許多小金點撒滿了天空,發出“嘣嘣”的爆炸聲,突然,這些到處亂飛的小東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隻金鳳凰。

“有趣!你們在這比賽煙花?加我一個!”原來是爸爸來了,他手裏還抱着一個大禮炮。爸爸慢慢地點燃了禮炮,一下子,天空上綴滿了美麗的“花朵”,紅的,綠的,藍的,黃的……是那樣漂亮,它寄託着我們的快樂在天空中綻開……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節的民俗了。元宵節真熱鬧,真開心。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0

我家鄉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最有趣的就是春節。

按照我家鄉的習俗,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被我家鄉人稱爲小年,這天,人們就開始打掃衛生,把房間的裏裏外外都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殺羊殺豬用來祭竈。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辦年貨了:買對聯、買糖果……有些人家還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熱鬧了,家家都在包餃子,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門上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人都要趕回家團員。到了晚上,鞭炮聲徹夜不絕,人們還要看春節聯歡晚會,吃年夜飯。

從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們走親訪友的好日子。人們都要相互拜年,祝福親朋好友來年快樂平安。家裏來了客人,大人們都要拿出好吃的東西來接待客人,小孩子們也很開心,因爲他們可以收到壓歲錢。

到了元宵節的時候,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燈火通明,有魚燈、有福娃燈、有火箭燈……人們都從四面八方來涌來,圍到廣場上看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將夜空裝扮的更加絢麗多彩。

過了正月十六,春節就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1

你見過“跑燈”嗎?這是我老家井陘縣燈會的民俗活動,燈籠像扇子合上的樣子,下面有一個木棍,然後在燈籠上畫上畫,把裏面的蠟燭點上,前面有一個人先領着走一段,然後再跑,如果蠟燭滅了,就算輸了。

這是春節的一天晚上,村裏舉行跑燈比賽。我哥哥張震和兩個賽手舉着跑燈準備出發,他的燈籠是玉米圖案的。這時周圍來了許多人,老太太、老爺爺和小孩們喊着“加油!”我哥哥有些緊張,一會兒站着,一會兒又蹲着,我跟哥哥說:“只要前進,不管滅不滅,都要走。”

“預備——開始!”哥哥猛地衝出去,蠟燭差點滅了,他跑得很快,大家都喊着加油……他們拐過路口不見了。大家興奮地議論着,有人說:“誰會是第一呢?”有的說:“希望我家孩子是第一。”……

過了好半天,只見他們跑回來了,哥哥跑在最前面,面帶笑容。他跑到終點,大家都圍着我哥哥,高高舉起了燈籠,我心裏高興而自豪。

別人都說:“張震贏了,恭喜恭喜!”我哥哥得了第一名,我和哥哥都得了獎品。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2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到了,大街小巷熱鬧非凡,而每個地方的過節習俗都各具特色。現在,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十堰過春節的習俗。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多用紅紙書寫,代表着吉祥、幸福。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除夕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們則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整個城市的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一刻,有的人家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過春節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由掌廚的做出來,而且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砧板聲、爆竹聲,再夾雜着人們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閤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我們這裏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爲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點。

一時間,十堰的過節習俗說也說不完,等你到了這裏,你就能親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3

九蓮燈是高平民間舞蹈中羣衆最喜愛的一種民俗活動。婦孺皆知,深深紮根於羣衆心中。

當八音會樂隊開始奏樂時,人們便開始在旋律優美,高亢激勁的打擊樂聲中舞動。鮮豔的舞服與花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多種舞步變化多姿,令人眼花繚亂。“溜場,跑場,倒搭勾,小穿花,雙進行,剪子股,蛇褪皮……”一次次隊形的變幻都是一次次不錯的視覺享受。任意組合,自由變換,多種隊形,令人目不暇接。觀衆只能目不轉睛,唯恐眼睛一眨一閉,就又錯過精彩部分。

午後的陽光映紅了舞者的張張笑臉,也照亮了他們手裏各色的花燈。紅的,黃的,粉的,色彩各異卻都同樣光彩奪目。

表演者臉上的笑容燦爛,手中的花燈絢彩,多變的隊形協調,交錯的舞步精彩,鄉土氣息的打擊樂火爆熱情,高平的九蓮燈熱鬧非凡!街頭廣場上,爆出一場多麼熱鬧,多麼奪目,多麼精彩的表演啊——九蓮燈!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4

我們高平的民俗活動,多得數不勝數,至於我所盼望的,卻是看九蓮燈。

九蓮燈是民俗耍樂裏的一種。每到演出時,表演場地人山人海,被圍得水泄不通。我和朋友都是擠着往前鑽。擠到了最前頭,九蓮燈表演也正剛剛開始:

她們一跳起來就沉醉了,忘我了,“飛”起來了!幾十個手舞足蹈的人兒歡舞在你的面前。蜻蜓點水一樣,是輕柔的舞步,電閃雷鳴一樣,是迅疾的變幻。廣場上,爆出一場多麼激昂,多麼火烈,多麼熱鬧的舞蹈啊—九蓮燈!

每一個舞姿都個姿都衝擊着靈魂,每一個舞姿都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

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觀衆的吶喊與喝彩一聲高過一聲,聲聲響亮,經久不息。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5

跑旱船是高平地區的特色民俗演出。

看,表演者一跑起來就活躍了,沸騰了,忘我了!伴隨着歡快的鼓樂聲,幾十個神采飛揚的演員身駕幾十支彩色的旱船,遊走在你的面前。雷鳴奏響一樣,是震天的鼓聲;蜻蜓點水一樣,是輕快的腳步;燕子飛翔一樣,是敏捷的舞姿。寬敞的舞臺上展示着一場多麼喜慶,多麼動感,多麼精彩的表演啊--跑旱船。

這表演使人心沸騰了,使氣氛活躍了,使衆人歡呼了。

愈跑愈烈,人心沸騰到了極致。

愈跑愈烈,思緒在舞動中紛飛。

愈跑愈烈,笑容在喝彩中綻放。

表演接近尾聲還未結束時,場下就爆出了掌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一陣接着一陣,一聲高過一聲。

好一場震撼了人心,痛快了山河,美不勝收的視覺盛宴。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6

舞龍是我的家鄉高平的一種特色民俗活動。

看,那個紅黃相雜的隊伍,就是我們的舞龍隊。聽,鑼鼓聲打雷似的響了起來,那舞龍隊伍迅速進入狀態,舞動起來。龍頭朝地一拱,龍身和龍尾也順着拱了起來,極像是一條真龍在我們眼前飛舞,甚是栩栩如生。那龍時而在高空飛翔,時而在低空旋轉。時而向上跳躍,時而向下俯身。觀衆們的眼球也跟着龍的行蹤時上,時下,看得熱血沸騰,看得心花怒放。再聽,那鑼鼓聲越敲越急促;再看,那表演者越跑越快,手中的舞龍棍越揮越靈動,龍頭,龍身,龍尾依次掃地一起,在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像是一條金光映照在人們的眼前。鑼鼓聲漸漸低沉,舞龍表演也接近尾聲。隨後,耳邊就想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我目送舞龍隊離去,那些身影越來越遠,但舞龍的場景仍在我的腦海裏浮現。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7

九蓮燈是我的家鄉高平民俗耍樂中的一種演出。

看!一羣人,紅紅綠綠,手拿花束燈盞,奔跑舞動在你的面前。蝴蝶蹁躚,是花束的時舉時放;飄飄欲仙,是輕柔飄逸的舞姿;燦若陽光,是自信喜悅的笑臉。

這九蓮燈,鑼鼓喧天,聲音配樂渾厚響亮。時舉時放的花束燈盞隨着變換的鑼鼓聲,上升,下降,前搖,後襬,一切都那麼流暢,使人驚異於表演者的敏捷與靈活。她們的舞姿飄逸柔和而又不失協調,每一個舞姿都生動美妙,每一個舞姿都能使手中的花束燈盞獲得重生,每一個舞姿都能讓“九蓮燈”重新綻放光明。

愈演愈樂,鑼鼓花束,人羣喧鬧,自由嚮往,都在這舞姿和燈盞中,模糊,消失,出現,凝聚,爆發。人,愈來愈多,聲,愈響愈烈。

當它戛然而止時,再無鑼鼓喧天,再無靈動舞姿,世界寂靜了……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8

一羣虎背熊腰的壯漢,光着膀子被觀衆包圍着。

他們的身旁是幾個高低不同的熔爐。

刺骨的寒風吹動了爐內的熊熊烈火,也吹動了他們的肌膚。

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手中緊緊地握着打鐵花用的木棒,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動過。

但是:

看!——

一打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亢奮了!十幾個打鐵花的藝人一人緊跟一人,一棒接着一棒,往來於熔爐之間。一棒鐵花沖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鐵水一經重擊,迸散開來,衝向夜空,猶如火樹銀花。近看如潑金撒銀,天女散花;遠看如流星狂舞,閃電裂空,絢爛多姿,光彩奪目。就在這時,地上的`煙花也騰空而起,只見鐵花倒懸如火山噴發,煙火齊鳴似兩軍激戰。場面甚是壯觀,讓人歎爲觀止。

表演結束,人們的臉上寫滿了驚歎。有誰能夠想到這小小的打鐵花,竟蘊含了如此磅礴的力量呢。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19

你看,那一羣手拿九蓮燈的姑娘們。她們身着花衣服,靜靜站立,好似那含羞待放的花骨朵兒,顯得那麼沉穩,那麼自然。

忽然,音樂響起來了。只見她們輕輕地擡起自己的雙臂,就好像那美麗的蝴蝶展開翅膀要飛舞一般。對,沒錯!她們飛舞起來了。那纖柔的身姿舞動着,伸展着,整個世界都彷彿在觀看着,此刻空氣凝滯了。

她們每個人的臉上都綻放着燦爛的笑容。不時變換的隊形,如同仙女施法般,顯得那麼神奇,那麼魔幻。

當聲音戛然而止的時候,人們呆住了,就好像被施了魔法般。接着一個掌聲響起來了,兩個掌聲響起來了,更多的掌聲響起來了,掌聲如潮,久久不息!

那羣姑娘們此刻好像變得更加閃耀,更加奪目了。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20

每個地方總會有一份屬於它的民俗色彩。而在我們大美高平,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九蓮燈耍樂了。提起九蓮燈,高平人可謂是家喻戶曉,正月十五不看九蓮燈,總會感覺少了點什麼。

九蓮燈花燈糊的漂亮逼真,舞蹈編的排場大氣,舞步跳的自由奔放,幾十年來長盛不衰。而這舞燈的場面,更震撼人心。先是鑼鼓聲響徹雲霄,這讓觀衆對還未開始的表演已添了幾分期待。伴隨着鼓樂的推進,九蓮燈的表演便開始了。“溜燈、甩燈、對燈、繞燈、晃燈、轉燈。”展現出一番別樣的精彩。舞隊時而散開,時而聚攏,喧囂而又不失雅韻,給觀衆以視聽的衝擊,似乎讓觀衆們也融入到這一表演中。“快如風,穩如鍾”便是對她們靈活多變的表演最恰當的概括了吧。

五彩繽紛的花燈伴隨着循序漸進的交響,一步步的交織旋轉,好似嬌嫩的花骨朵在這一刻競相開放了。舞者們的笑臉純潔而又美好,多變的舞步配合着音樂時緊時緩,步步生蓮,飄飄欲仙,富有詩情畫意。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21

打鐵花是我家鄉的一種傳統表演。

看,不遠處的高地上有幾個老師傅在星光的照耀下開始了表演。被熔鍊的火紅的鐵汁在重擊下一瞬間向高空飛散而去。一簇簇火花從低處向高處升騰,霎時在高空中飛散開來,像一幅幅金光閃爍的畫卷向人們一一展開。那火花,如同千萬流螢飛舞;那火花,如同流星雨一般絢爛;那火花,如同金碧輝煌的宮殿中萬顆寶石閃爍。火花迸濺,飛散,閃光,墜落,燦爛奪目。星光照耀着火花,火花點綴着星空,星火相映,妙趣橫生。

這鐵花使寂靜的夜晚立即變得熱鬧了,使疲倦的人心立即變得激動了,使平凡的星空立即變得絢爛了。

好一場令人歎爲觀止的打鐵花表演啊。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22

老家的人們都愛唱戲,更愛聽戲。每逢村子裏有了什麼喜事,必定先請個豫劇班子,在家門口搭個戲臺,這麼唱下去。一般持續三天左右,這三天裏,可忙壞了人們:一大早兒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後回家拿個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飛也似地趕去看戲,只怕耽誤了劇情。

看戲時,人們把整一個戲臺“包圍”得水泄不通,裏三層外三層的,就像蠶吐出的絲,裹得緊緊的。若是你來晚了,那就是站在外面豎着耳朵聽吧,這人羣是任憑你怎麼擠也是擠不進去的。

豫劇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馬金鳳等等,她們可是諸多戲迷心目中的偶像呢!

姥姥喜歡聽常香玉的戲曲,她的聲音變幻無窮,有時如大海的濤聲般渾厚,有時又如小溪的流水聲般恬美,有時候喜氣洋洋的,有時候又使人感到無比的憂傷。

出門在外的遊子聽到了這熟悉的鄉音是都會禁不住潸然淚下,想起幼時依偎在母親的懷中,聽她哼唱着豫劇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說並不會留太長時間。我很驚奇,問:“難道北京不好嗎?”姥姥搖搖頭,說:“這裏沒有使我魂牽夢縈的豫劇!”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23

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家鄉,不管是柔情似水的江南,還是粗獷豪邁的東北,不同地方都有不同民俗民風,傣族有潑水節,彝族、白族有火把節。而我的家鄉是一座美麗的小縣城,它就是具有千年古縣和三聖之鄉之稱的湯陰縣。

可能大家並沒有聽說過這座小縣城,沒關係,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去感受一下我們家鄉的鄉風鄉俗吧!

說起廟會大家都並不陌生,相信每個地方都有新年廟會,而我們家鄉每年都會爲了紀念岳飛在岳廟街,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在這一天整條街上都會熱鬧非凡,這麼熱鬧當然不會少了民俗節目,跑帷子、舞獅子、踩高蹺、扭秧歌、背閣、擡閣、小車旱船等各種民俗表演活動讓你眼花繚亂。來自四面八方的羣衆也會攜親伴友走上街頭品美食,觀賞節目,在充滿快樂的節日氛圍中感受民俗文化獨特的魅力。

最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當屬湯陰帷子舞。它是活躍在豫北地區的一種古老的舞蹈表演,又稱經緯舞,家裏人都叫它跑帷子。聽家裏老人講,跑帷子是春秋戰國時代將士爲紀念齊桓公的愛妃長衛女而舉辦的祭祀活動,這一王室祭祀活動不斷髮展而演變爲模仿排兵佈陣的娛樂活動,而後又被髮展爲寬泛的鄉民求神拜廟,歡慶節日的娛樂性活動。

跑帷子活動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表演者會手持一根兩米多長的木杆,頂端紮上帷帽,周圍掛上五彩繽紛的綵帶及銅鈴,100名舞者隨着鼓聲不斷變換出百餘種陣勢,氣勢磅礴。舞蹈表演時,帷子手踏着鼓點屈膝、微蹲做小步跑,有節奏的來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綵帶河銅鈴就會顫動一下,發出叮鈴叮鈴的響聲。舞前龍頭開道,舞后鳳尾告終,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龍鳳呈祥不謀而合。2000年以來,湯陰縣加大了對帷子舞的保護力度,並且於2008年2月帷子舞被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爲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便是我家鄉具有特色的民俗節目,只是聽我講大家肯定無法感受到它的魅力,如果有時間,希望大家能夠走進我的家鄉,去感受它獨特的魅力!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24

踩高蹺是傳統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熱鬧的東北二人轉,絢麗的舞獅,甚至東北特有的大秧歌中,都多多少少會有高蹺的影子。

記得很小的時候,學校裏有一個房間鋪了一層墊子,就像拼圖一樣的,在那裏我最早接觸到的高蹺。

我們看着老師踩着高蹺後,彷彿跳一下就能觸碰到天花板。心中便按耐不住,紛紛想玩兒高蹺。老師分給每一個同學,一個高蹺。想到舞臺上的演員踩着一人高的高蹺。在普通的木地板上,行雲流水的走來走去,來去自如。好像步子再大一點,不就可以從舞臺一邊一直邁到另一頭,便迫不及待地邁開步子。

雖說高蹺但也差不多隻有三十公分,可是對於我們來說也夠困難的了。手抓住上面的把手,腳在下面走,感覺步子沉重了許多。如果手與腳配合不好,就會失去平衡;如果左邊和右邊配合不好,雙腳就會拌在一起;如果同學之間配合不好,兩個人的高蹺碰在一起,兩個人就會同時摔在軟墊上,可是我們仍然玩得不亦樂乎。

而舞臺上的演員就不一樣了。幾個踩高蹺的人走在舞臺,各式各樣的衣着各有不同。高蹺高矮不同,但都只有一個特點——很高,簡直無法估計。如果像我們那樣總摔倒,那就會摔得很慘吧,然而他們走起來卻毫不費力。人們擡頭看他們,他們有的走的很滑稽,有的很嚴肅,有的走起來很沉重,有的帶着輕快的步伐,清了清嗓子,每一個演員都唱出了自己的臺詞。他們配合的也很默契,完全沒有瑕疵。那些踩着高蹺的人,從高蹺上向臺下看,會有一覽衆山小的感覺嗎?

但是現在會踩高蹺的人也並不多了,高蹺漸漸退出了舞臺,不再受人們的歡迎,卻永遠都是我的家鄉的民俗。

家鄉民俗的作文 篇25

在我的家鄉慶陽,人們過端午節和別的地方可有點不大一樣。每年端午節前後,我們都要舉辦盛大的香包節。其實,戴香包也和紀念屈原有關。相傳屈原很喜歡香草和美麗的服飾,所以後世人們就用彩色的綢緞和布料包上的香草料,做成形態不同的香包戴在身上以此來紀念屈原。做香包、戴香包在我們家鄉非常盛行。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大街小巷滿是賣香包的,五顏六色的香包一排排一片片,滿街飄香。由於慶陽人民的這個習俗,從二零零二年開始,慶陽市政府決定,在端午節的基礎上,舉辦有我們慶陽特色的香包節,把千家萬戶做出來的香包展現給全國人民。

由於有了香包節,天南地北的客人都來到慶陽,把慶陽的香包帶到外面。從此,各種各樣的香包,就成了家鄉慶陽的一張“名片”。好多人因爲看到了香包,才知道了慶陽;好多人雖然沒有到過慶陽,但因爲家裏掛了慶陽香包,也對慶陽多了份瞭解。慶陽人用香包發展了經濟,也用香包推廣了自己的民俗文化。

幾乎每年的香包節,我都要跟爸爸媽媽參觀上好幾回。由於香包是一個一個靠手工繡制的,所以我們看到的香包每一個都獨一無二十分珍貴。香包的種類也十分繁多,有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掛件,有形象逼真的小物品,比如小南瓜、小辣椒,還有奧運福娃、兩隻鴛鴦、小荷包等等,琳琅滿目;這些香包也大小各異不一而足,你看那繡滿了花的大花瓶,比人還高出許多,聽說繡制起來可十分費功夫的。要說小的,可僅有拇指那麼大,你看那脖子上手腕上戴的小南瓜、小鈴鐺,小巧玲瓏,讓人愛不釋手。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算去年香包節上看到的一隻小兔子了,它太可愛了,把我看得入了迷。那長長的耳朵下,一雙粉色紅色的小眼睛大大的,彷彿要把整個世界都看遍似的,那三瓣嘴中還緊緊地叼着一束青草,就像怕誰搶去似的。

家鄉的香包節真是太有意思了,如果你有空,一定要來參加一回,因爲不看看那些五花八門,色彩繽紛的香包,你準會留下很大的遺憾的。

我愛家鄉的香包,更愛我家鄉的香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