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民俗作文彙編五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俗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民俗作文彙編五篇

民俗作文 篇1

今天,我和媽媽還有朋友們一起來到我的外婆家——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河上鎮東山鎮。參加這裏一年一度的年糕節。

來到村內我看到好些人揹着背馬紙羅傘,媽媽說這土話叫做“背馬燈”。於是我和夥伴們打算各自挑選一個背起來。“哇”我不禁叫了出來,它好重,完全不是我能背起來的重量,我鉚足勁也只能擡起一小點,我只能靠着後面叔叔的幫助下將這馬燈完完全全背起來。

沒過多久,在媽媽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金氏家廟,因爲有人在裏面搡年糕。我扭着頭四處張望,我看見了許多搡年糕的工具,有碾子、石磨、搗臼,以及一大堆我叫不出名字的器具,讓我們大開眼界。這時一旁的師傅邀請我們去參觀如何搡年糕,只見師傅先將米粉摻水,然後放至蒸籠裏去蒸。這燒火也是有大名堂的,師傅一直在火堆旁邊仔細觀察着,時不時加把柴,又時不時地拿出幾塊木柴,減小火候。沒過多久,終於蒸好了,師傅將蒸籠中的米粉倒到搗臼之中,接下來就是重頭戲,搡年糕了!

“嘭,嘭,嘭”只聽見身旁發出十分巨大的聲響,我和小夥伴定睛一看,只見一位師傅正在用大木錘捶打着年糕,而旁邊還有一名師傅還時不時地給年糕翻翻身,彷彿它在做一個美美的按摩。

隨着時間的流逝,年糕也在一錘錘中華麗變身,變得光滑白嫩,不再是之前那個“毛頭小子”的樣子。現在的它就是一名公主!師傅可能是覺得差不多了,將年糕從搗臼中取出,順便掰下幾塊分給了我們。我摸着手中暖呼呼的年糕,小心翼翼地咬下去,美味,我的腦海中只有這麼一個詞來形容它,同時感覺心裏也暖洋洋的,很溫暖。

我們都拿着手中的年糕,奔向我們的爸爸媽媽,因爲我們想讓這份溫暖也同樣傳遞給爸爸媽媽,也讓他們嚐嚐這美味的年糕!

民俗作文 篇2

衆所周知,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既然是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人難免會聚集在這裏。其中,有和我們膚色不同的,有和我們國籍不同的,也有和我們居住在同一片華夏土地上,只是信仰不同、習俗不同的56個民族的朋友們。

深圳的習俗可以說,是聚集了各個民族的精華部分,主要由廣府民俗、沿海民俗和客家民俗這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蘊含着千年文化的精髓,比如說廣府民俗的:鞭打土牛催春耕,集市貿易有墟期,敬祖睦宗大宗祠,金獅獻瑞鬧新春,初入學堂拜孔子。客家民俗的:迎神驅鬼打大醮,祥瑞麒麟舞鵬城,龍騰四海慶太平,涼帽遮顏唱山歌。還有沿海民俗奇特的:天后廟前“辭沙”祭,浮家泛宅水上人,沙頭角街舞魚燈。

這些民風民俗可謂是各具特色,但有些人會忍不住發問:“深圳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前沿的高科技城市,這些看似有趣但質樸古老的東西,對於我們深圳來說,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在現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還要不要將這些習俗延續下去呢?”

其實,任何一個古老的東西,都是由厚重的歷史疊加而來的,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則是可怕的。而這些民風民俗不但歷史厚重,還結合了許許多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比如說,廣府民俗的“初入學堂拜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儀式“廣府人八百多年來演繹出多姿多彩的廣府民俗。由於有重教崇文的優良傳統,當地初入學堂的學生,都要先舉行“進孔門”的祭孔子儀式。”這個儀式恰恰體現出了廣府人注重修養和學問,而這樣的修養和學問,在以後的發展中而起到了重大作用;還有沿海民俗的“沙頭角街舞魚燈”,舞魚燈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早操清朝就已經廣爲流傳,魚燈不僅僅樣式美觀,還蘊含着人民美好的祝願,慢慢地,就從莊重的祭祀活動演變成了輕鬆的娛樂。別忘了“金獅獻瑞鬧新春”,這就是最早起源的舞獅的本體,可以說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突破。

“民俗的,纔是世界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像一個值得紀念的民風民俗那樣長久地存在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我們的民風民俗已經成了深圳的另一個閃光點。

民俗作文 篇3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衆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爲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爲元宵、八月十六爲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爲“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民俗作文 篇4

今天,陽光明媚,人們穿着嶄新的過年衣服,手上提着各式禮盒走親訪友。我們一家人也不例外。今天要去的是姨婆家。姨婆可熱情啦!午飯安排在飛達大酒店。看看時間還早,爸爸帶我和媽媽去民俗樂園玩。

我們驅車很快就來到了民俗樂園。聽媽媽介紹,民俗樂園東靠振興路,西鄰紫金路,南接飛達路,北以壽元路爲界。這裏以民俗爲主題,以遊樂爲內容;景區內容主要包括民俗風情、綜藝遊藝、休閒度假、農業光觀四大區塊。樂園規劃總佔地面積爲350畝呢!

民俗樂園裏的遊戲項目很多,有攀巖、激流勇進、森林探險、海盜船等等。我選擇了釣魚,可本公子對釣魚一竅不通。怎麼辦呢?“學唄!這世上哪有學不會的?”在媽媽的鼓勵下,我似乎有了信心。於是我們興沖沖地來到魚池邊。我趕緊“搶佔”了有利地盤。拿出魚具,穿上魚餌,甩出長長的魚線。不偏不歪,正好落在了小金魚們聚集的地方。心想:金魚啊,金魚!這下你可跑不掉了吧。說來也巧,剛剛下鉤,魚線就動了起來。於是我猛地一拉,結果什麼也沒有,真是空歡喜一場。

再看看媽媽,只見她不慌不忙地選了一處地方,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香噴噴的魚食,捏在魚鉤上,不緊不慢地拋下池裏,然後靜靜等待着。過了一會兒,浮標往下沉了沉,可媽媽卻不拉鉤。接着浮標又往下沉了沉,媽媽還是不拉鉤。我在一旁可是急得要命,心想:要是再不拉鉤,魚兒可跑了呀!剛要開口提醒,只見浮標猛地往下一沉,媽媽順勢一拉,銀色的魚線頓時繃得緊緊的`,看樣子魚是上鉤了。果然,一條紅色的金魚被拉出了水。這條金魚好像很不甘心被俘,拼命地掙扎着,在河面上濺起了一圈圈的水花。媽媽小心翼翼地把它拉到跟前,放在塑料盆裏。嘿!多可愛的小金魚啊!

我這邊已經是半天沒有動靜了。真想丟下魚竿,一走了事。媽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於是在一旁指點道:“釣魚一定要有耐心,乾着急是沒用的。同時也要掌握方法,魚兒吃食一般要先試探幾下,再吞鉤。所以浮標剛開始動的時候,是不能急着拉的。”於是我也學媽媽的樣子,過了一會兒,終於有“客人”上門了。只見浮標動了幾下,接着又猛地向下一沉。“拉!”我用力一拉,一條鯽魚被直接甩上了岸。本想也學着外公甌江釣魚的樣子遛一回魚的,結果魚太小了,根本沒有必要。

時間過得真快,四十分鐘,我們收穫了3條金魚。當然我的收穫就更大了,既學會了釣魚,還懂得了做事要有耐心,要有方法的深刻道理。

這時候,爸爸把爺爺奶奶也接來這裏玩啦!我帶着他們參觀了這裏。爺爺感嘆道:“民俗樂園辦得真不錯,玩得東西真多,現在的小孩真幸福啊!”由於好多遊戲項目太驚險,媽媽和奶奶不敢玩。我們一商量,決定划船。船隻能做四個人,我和爸爸坐後面,我負責方向盤,爸爸負責油門和剎車,爺爺和奶奶做前面,欣賞美景。媽媽呢?她在岸上負責拍照片呢!我們划船的湖是橢圓形的,劃了一圈我很興奮了。只見兩岸長滿了綠油油的蕨類植物,樹木長得鬱鬱蔥蔥,有的葉子是青綠色的,有的是火紅的,還有的是有點帶黃色的……這些樹影在河裏,湖面波光粼粼的十分迷人。久違的一次划船,帶給我快樂的體驗,正月划船樂無窮!

午飯時間快到了!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民俗樂園。下次我還要帶爺爺奶奶來這裏體驗其他的遊戲項目。

民俗作文 篇5

玉姐出嫁的日子,是舅媽請算命先生推算後才定下的。吉期選在農曆的2月23日。那天,我們全家一起牀,就早早地往玉姐家裏趕來。快走到她家時,遠遠地望見她家門前的場子裏坐了好幾堆人。我們便點燃了賀喜的鞭炮。大家聽到了鞭炮聲,只見舅媽趕忙從人堆裏迎了出來。我發現舅媽的雙眼紅紅的,像兩個熟透了的水蜜桃。我們坐下後,還沒喝完杯中的茶,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找玉姐,因爲我平時和她最要好啦! 誰知剛一跨進玉姐臥室的門,我便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只見玉姐趴在牀頭,肩膀一抽一抽地顫動着,原來她在低聲地啜泣。我這時纔想到舅媽紅腫的眼睛,肯定也是剛哭過的。哎!母女倆在一起相依爲命地過了這麼久,突然就要分離了,誰能捨得呢?

結婚,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個莊重而又神聖的日子。但對於舅媽和玉姐來說,那一天似乎來得特別早。玉姐出嫁那天,彷彿連天都亮得比平時早。舅舅和舅媽一大早起來,安排好了家中的事情,就朝着親家相反的方向走去了。他們不會忘記算命先生的叮囑:孃家父母必須向女兒出嫁相反的方向走,直到完全聽不見迎親的鞭炮聲和嗩吶聲,這就是我們這兒農村的躲親 風俗。風俗乎?迷信乎?人們無法知道,但又不得不相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嘛!爲了玉姐和健哥的幸福,舅舅和舅媽早飯就沒吃便遠遠地躲開了。我彷彿看見兩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雙眼滿含着眼淚,一邊留戀地回頭張望,一邊又惶急地向遠方走去

我想:如此躲親,與其說是一種風俗,倒不如說是一種迷信!請鄉親們好好地想一想,這種躲親與新郎新娘的幸福又有什麼關係呢?只不過是算命先生愚弄人們的一套把戲罷了!希望明智的父老鄉親們儘快地革除這種愚昧的習俗,傳承那些具有高雅文化底蘊的民風民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