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家庭家風作文九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家庭家風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家庭家風作文九篇

家庭家風作文 篇1

這讓我想起我從小所受的家教。我小的時候,家教是誠實,不說謊話,不是自己的東西絕不能拿。再就是艱苦樸素勤撿節約。

記得剛上小學一年級時,班裏的一位小男生送給我一把小剪刀,我十分喜愛,回家後就用小剪刀剪紙花玩。父親看到了問:“是誰的小剪刀?”“是同學的。”“怎麼拿同學的東西?”“是同學送給我的。”“明天還給同學。”那把小剪刀我實在是喜歡,以至於還給同學後還一直想念,直到今天還記得不是自己的東西再喜歡也不能要。

父母親的艱苦樸素勤撿節約是一貫的。“光盤行動”在我們家是長期實行的:“來來,一人分一點就吃完了。”父母親常這樣對我們說。到後來,我說:“不想吃就不吃吧,多吃一口再減肥,還不如現在浪費一點好。”父母親說不過我,不要求我吃多餘的飯菜,但他們是絕對不會倒掉剩飯剩菜的,以至於我們家有了“寶菜”之說。就是那種做得不好吃,一次又一次出現在桌子上的菜,被我們戲稱爲“寶菜”。

媽媽常說要節約,我常常勸她說要花錢,“錢是紙,用紙去換回你喜歡的東西多好啊”。母親說:“不節約哪裏有啊?”我說:“不掙纔沒有啊,你再節約,能有多少?”母親說不過我,但她一如繼往地節約,沒有用的紙盒、塑料袋、舊布都會被她整齊地收藏……買東西依然是買最便宜的。這是她要傳給我的家風,但我並不想好好傳承下去。我教給女兒的是要學會生存,靠自己的努力過上好的生活,要會掙錢,也要會花錢,但不要虛榮地攀比,要買物有所值的好東西。不必節約,但絕對不能浪費!

家風家教更重要的是父母親用自己的行動給孩子樹立榜樣。有什麼樣的父母親就有什麼樣的孩子,隨着社會的進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給孩子留下的家風家教,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好的傳統觀念他們也會一代代傳承下去的。雖然像我,對父母親傳承給我的“艱苦樸素勤撿節約”做了一些修改,難道不是更好嗎?沒有什麼東西是一成不變的,但變一定要變得更好,不能忘了根本。

家庭家風作文 篇2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最近,隨着家風一詞火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涌現出爺爺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奶奶總愛叮囑我幾句:孩子,到學校千萬別和同學磨牙,如果有人欺負你,就回來跟我說,我去找你們老師。!奶奶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衝突。在奶奶的諄諄教誨之下,我基本上沒有和老師、同學發生過矛盾。

爺爺愛給我講很多關於他當年服兵役的經歷,告誡我: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能吃苦耐勞的。你要從小學會能吃苦,否則不能幹成什麼大事!爺爺還教導我: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也許這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我想。

現在,我已經步入高中,成爲一名高中生,早已養成了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等好習慣。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奶奶還是在每次去學校之前給我上政治課,爺爺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後給我聊聊關於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非常樂於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爲那正是我們家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家庭家風作文 篇3

一日晚飯間,正在看電視,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突然拋出一個問題:“你的家風是什麼?”我愣了一下,問媽媽:“那咱們家的家風是什麼呀?”媽媽笑笑說:“這個不能硬想,你要留心生活中的細節,處處才能體現福彩網。”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早餐要喝稀飯,我正盛了一碗端到自己跟前,媽媽提醒道:“先端給爺爺嘛。”我連忙擡起碗,放到爺爺面前。接下來的第二、三碗我又分別端給了爸爸媽媽,最後再給自己盛。見我如此,媽媽欣慰地笑了笑。過年時有親戚送來了一盒點心,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嘗一嘗,拆開包裝,我抓起一個正往嘴裏塞,媽媽又喝住了我,“去拿給爺爺先吃。”我便拿了盤子,裝好後端給爺爺和家人。

這天家裏來了兩個小妹妹,我正在看書,媽媽又走來給我說:“你去收拾收拾,給兩個小妹妹準備兩份小禮物。”我還有點捨不得給呢,這些都是我喜歡的零食和小玩意兒呢。她們歡天喜地地打開禮物時,媽媽拍拍我的肩膀說:“你做得很好!”原來這就是尊老愛幼的體現啊,我感慨着。

過了幾日,正逢過世的奶奶“三七”忌日,可我正和同學約着去玩,媽媽打斷我的說:“今天不行。”我一臉迷茫,媽媽把我帶到祭臺前,我才明白過來。我輕輕地燒了一柱香,向奶奶的遺像鄭重地磕了頭,默默地走了。這天,我推掉了約定,一個人呆在家裏,還是有點不甘心,媽媽回來問我:“現在明白了家風是什麼了吧?”我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這一次,媽媽讓我知道了要恪守孝道。

尊老愛幼,恪守孝道,說大了是中華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說小了是我們一家無形中規矩着我們,提醒着我們的家風,它看不見摸不到,卻處處完善着我們的行爲。家風就是那些不經意的細微之處,體現着尊老愛幼,恪守孝道。

家庭家風作文 篇4

“校有校規,家規家規”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到“你家的家風是什麼?家教是什麼?”這些問題,同學們就會傻眼了。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爲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纔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的更遠!銘記家風,爲自己的人生做奠定而堅定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記得在小的時候,我每次去和好朋友玩兒,都會忘記爸爸或媽媽規定的時間回家,玩兒的盡興的時候就會很晚回去。讓大人們很着急,於是媽媽就對我很認真地說:“我們是怎麼規定的時間,爲什麼每次都不遵守規定,這麼晚纔回來。現在我們就規定,同樣的錯誤不可以犯三次,同意嗎?”我點了點頭,並向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規定,按時回家。

好景不長,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次暑假的時候,我的作業完成了,就去找朋友玩兒,媽媽告訴我最晚六點半回家,不要影響別人家吃飯的時間,我同意了。我們玩兒得非常開心,她的媽媽再三邀請我在她家吃飯,我欣然的接受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打電話要我回家,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爲已經超過七點半了。一回到家,就被媽媽狠狠的批評了一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是沒有準時回家,並且在別人家吃飯不光打擾了別人,也給別人帶來負擔。暗下決心,絕不再犯注重家庭家風家教。

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家風、家訓、家教”是什麼。“家風”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的思想品德也會跟着壞,這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後代了。如果沒有“家訓”,那麼就會把後代寵壞,只有讓他(她)知錯就改,然後再慢慢教育(她)。我想這就是“家風、家訓、家教”吧!

家庭家風作文 篇5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風說白了就是一個大家庭的規矩。

小時候,我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半躺在沙發上,然後把兩隻腳丫放在茶桌上,翹起老高老高。爸媽看到就會制止:“女孩子要自覺,哪能這樣坐,成何體統,快把腳放下來”我並沒有放下腳,還辯解:“反正在家裏又沒有人看見!”爸媽就亮出家規:“家裏也要注意,慎獨自律嘛!”那時,我雖然不懂什麼是“慎獨”但既然是家規,只好乖乖地遵守。

記得七歲那年,晚飯後陪爺爺去散步,見路邊有人賣水果就拉着爺爺去買了我最愛吃的香蕉,我邊走邊吃,越吃越來勁,吃好就將香蕉皮順手丟在人行道上。爺爺看見了便教育道:“故意搗蛋嗎?怎麼可以這樣呢?”“怎麼呀……”我感到爺爺在生氣,但又不知道怎麼說。“你這樣可能讓路人滑倒,也等於陷害他人!”爺爺氣憤地說。沒想到一個小小的香蕉皮居然被爺爺說成了陷害他人。哪有那麼嚴重!爺爺繼續說:“‘出入平安’,平平安安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大家不都圖個平安嘛,你亂丟香蕉皮就可能讓別人摔倒,甚至骨折,住院,這會給人家造成多大的傷害呀!‘來去皆禮’這禮,包括東西可多呢,不僅僅是待人要禮貌,做事還要符合道德規範,特別是小事上要注意呀!”我默默地聽着,漸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爺爺似乎看出了我的自責,口氣緩和了下來,繼續說:“孩兒,你應該記得上次在菜市場摔倒的事吧?那塊西瓜皮和這個香蕉皮是一樣的呀!”我猛然想起了爺爺所說的那事,下意識地摸了摸被摔痛的後腦勺。這時爺爺恢復了往日的慈祥道:“快把香蕉皮撿起來。”“好。”我高興地答應着。

這件事情讓我知道,每一個細節都應該用心做到最好,不要無意中輕易傷害他人。雖然我父母沒有什麼文化,不能給我講家規的含義,但他們卻一直用行動踐行着家規,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實行着家規,養成了許多好習慣。

家庭家風作文 篇6

我太姥姥今年93歲了,我的`姥姥姥爺歲數也很大了,都六十幾歲了。他們身體不好,天天要吃藥,但是他們還是每天去照顧太姥姥,而且,他們照顧太姥姥可仔細了。

姥姥做飯特別好吃,她知道太姥姥牙不好,就給她做軟的東西吃;怕太姥姥營養跟不上,每次都是想方設法調劑好伙食。姥姥做出的飯色香味俱全,太姥姥最愛吃我姥姥做的飯了。

冬天到了,天氣冷了,姥姥姥爺早就給太姥姥準備好了厚厚的衣服,把家裏的暖氣也燒的熱熱的。

不光我的姥姥姥爺特別孝敬太姥姥,姥爺的其他兄弟姐妹也一樣,把太姥姥照顧的無微不至。太姥姥每天都樂呵呵的,心情好身體就好,大家都說太姥姥一定能長命百歲。

媽媽告訴我,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以後也要向他們學習,孝敬老人,讓尊老愛幼的良好家風發揚光大!

家庭家風作文 篇7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這是爸爸常用來教育我的話。爸爸是個建造師,他非常重視學習。爸爸告訴我他從小在農村長大,家裏很窮,他不想一輩子都在農村種地。爲了擺脫貧窮,爸爸說他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他意識到讀書能夠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因此養成了勤學好讀的好習慣。在我的記憶裏,爸爸的書桌上總是擺放着一摞子的書,他不停地學習,參加各種考試,常常書不離手,而這種好習慣也漸漸地影響了我。

在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每天讀書半小時。那時我認字少,我把讀書當成作業,覺得很累,總想看會兒電視休閒一下。爸爸知道了我的想法後,告訴我其實電視裏的人物都來自書中,書中對人物描述的更生動,更有意思,還可以邊看書邊發揮自己的想象。你要換一種態度對待讀書,讀書可以豐富你的詞彙量,可以增長知識。於是隨着識字量的增加,我開始讀一些簡裝本的名著,也常常被故事中的人物所吸引。讀書對我寫作幫助很大,在一次作文課上老師讓寫我的同桌,我想到同桌有一個特點很像《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於是我把它運用在我的作文中,也得到老師不少的誇獎。還有一次我參加了華人作文大賽,得了三等獎。現在我感覺讀書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每天回到家我就會拿起我心愛的書讀一會兒,有時讀的入了神,連媽媽叫我吃飯也聽不見。讀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更自信。

我家的勤勞之風是媽媽樹立的,媽媽就是勤勞使者。她每天早早起牀,把家裏打掃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打掃完還要給我做早餐,等我起牀後,吃着包含着愛的早餐。但媽媽自己卻顧不上吃早飯又開始洗衣服。我每天都穿着乾淨的衣服去上學,就連我的鞋子也是一塵不染。媽媽的勤勞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我也越來越勤快。我每次學習完,不僅把書包收拾好,還會把我的學習桌整理乾淨。每當看到媽媽幹活,我也會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學校我也同樣積極勞動,每次值日時,我都會認認真真打掃衛生,而且總要比別人多幹一些。

爸爸媽媽不經常批評我,但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指導着我,讓我不禁想起一句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爸爸的勤學好讀,媽媽的勤勞成就了我現在的好習慣。

家庭家風作文 篇8

儉以養廉,這是爸爸從小就對我說的話,並讓我時時刻刻都記住這句話,從此這句話就作爲我的銘語。

小時候我常常記得一家人吃飯時,我和弟弟總是吃不乾淨飯,並且見到耗材經常情不自禁八飯撒得一桌子都是米飯,爸爸看見了很不高興要我們將遺落的米飯撿起來吃掉,並告訴我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當然很不明白,總以爲爸爸很“吝嗇”,一天爸爸帶我上街買菜,“叮叮咚咚”一陣清脆的金屬撞擊地面的聲音。原來有人隨意講一枚一角錢扔進了地上,一角錢硬幣搖搖晃晃的滾進臭水溝裏。爸爸見此狀況臉色大變,飛快的跑到水溝前,掏出那沒可憐的一角錢。爸爸拿出一塊乾淨的手帕擦乾淨它身上的污泥,並小心翼翼的放在貼身的口袋裏。我不解的問爸爸,他告訴我雖然這只是一枚一角錢硬幣,但在他身上刻有中國的國徽,這是中國人的尊嚴絕不可以拋棄。

我慚愧地低下頭,爲從前不理解爸爸後悔,心裏告誡自己要養成勤儉的好習慣。勤儉歸勤儉,爸爸在該用錢的地方絕不含糊,只要我需要的學習工具他從來都沒有拒絕過我,即使是幾百元錢一臺的復讀機,他照樣賣給我了。當他把東西給我是告訴我:“花錢如炒菜放鹽一樣,要恰到好處。鹽放少了,菜就會淡而無味;鹽多了。苦鹹難嚥。”所以不要浪費一分錢。我銘記爸爸的話,對使使用的物品從不挑剔,只要能夠用就行,並準備一個存錢罐將我的一分一分節省的錢放進去,等到長大翻開一看說不定已有數不清的硬幣。

爸爸送我“儉以養廉”這四個字,真實足以夠我受用的座右銘。

家庭家風作文 篇9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才能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每個家庭都有着各自的家風,只要能從中體悟到積極、健康的正能量,就是好家風,好家風是無聲的教誨,銘記在心、代代受益。

《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紀曉嵐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懶惰、戒奢華、戒驕傲;宜勤讀、宜敬師、宜愛衆、宜慎食。曾國藩十六字箴言家風有: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我們祖上並沒有傳下如此這般的正式格言家訓,但在父母親的生活、行動、言語等諸多細節中,或許能捕捉我們家家風的蹤影。

據母親所說,父親年輕時家境還算可以,但後來奶奶患了重病,爺爺身體也日漸衰弱,家裏的積蓄很快就花光了。家裏重擔全部落在剛二十出頭的父親身上,哥哥的出生無疑又加重了他身上的擔子。父親和叔叔去隔壁村莊做幫工,老爸做瓦匠,叔叔做木匠,髒活、苦活、累活,沒有半句怨言,收入不多,加上從親戚鄰居家借的,勉強支撐奶奶的醫藥費和一家幾口的口糧。奶奶終究還是沒有逃過病魔的魔掌,幾年後離開了人世,家裏欠下了不小的一筆債。爸爸和叔叔依舊是咬緊牙關,或髒或苦,或大或小,只要能賺來錢,都勤快的去幹,後來活兒越來越多,都有了夥計跟着他們幹,再後來,附近的活兒少了,爸爸就去縣裏攬一些小工程,一點一滴,終於還清了之前的債務。

在我小的時候,家裏條件並沒有改善多少,懵懂的我很是奇怪爲什麼老爸帶着一羣人幹活,家裏條件並不比別人家好呢。每臨近春節,家裏都是人來人往,有時老爸連續幾天都是早出晚歸,我疑惑不解。不知道哪個時點,我突然意識到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原來工程款一直拖欠導致工人工資發不出來,每到年關,工友們都來向父親要工資,父親是個厚道的人,平日裏已墊付不少,此時只能將家裏不多的積蓄給工人們發工資;另一方面,他也不停地向各個經理要工程款,據說那些經理到年底就躲起來生怕別人向他討錢,這也就不難理解父親地早出晚歸了。

到了上學的年紀,我和哥哥的學費、借讀費、住宿費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筆開銷,村裏也有幾戶人家的孩子輟學了,而無論家裏多困難,父母從沒動過不讓我們上學的念頭,因爲他們知道讀書對我們是何等重要!

父親長期在外工作,我平日裏和母親一起的時間多。母親勤勞,小時候我穿的都是她納的“千層底兒”、用自家種的彈得棉花做的笨重棉褲、縫縫補補的衣服和襪子;母親儉樸,吃飯碗裏不剩半顆米粒,將有些發黃的饅頭皮兒剝下來吃,給我們吃饅頭芯兒,還總謊稱皮兒有勁道;母親嘮叨,但嘮叨中無不透露着對我們的愛。如今家裏條件改善不少,母親的這些習慣卻依舊保留,我們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她影響。

家風如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漬、渲染,融化在每個家庭成員的血液之中。父親的負責擔當、吃苦耐勞、善良厚道,母親的勤勞、儉樸、愛家顧家,都潛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響着哥哥和我。

美好的品質都值得借鑑和傳承。家庭的教育鋪就了人生底色,終將爲人父、爲人母的我們,應該承接父輩的正能量,借鑑古人留下的人生智慧,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將自家和他家的好家風傳承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