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家風小故事

篇一:家風小故事

作文:家風小故事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警示育人的詞彙是對教育的最基本體現。社會風氣的好壞,家風家規的樹立,都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是有很好的幫助的。

家風,是潛移默化的,具體的從小事做起。然而,一些有一些社會地位的名人和古代的偉人的家風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我們也能從中學會勤儉持家的本領。 周恩來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爲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鬥,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的作風”。周恩來總理的飲食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米,一片菜葉。國務院經常召開國務會議,會議過午還不能結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總理規定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飯後每人交錢交飯菜票,誰也不準例外。總理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才把菜葉吃掉。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馬上拾起來吃掉。有人對他如此節儉感到不解,總理說:“這比人民羣衆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難時期,總理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一次,炊事員對他說:“你這麼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糧了!”總理說:“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裏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都不能做。”原來,這張單子開着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使之成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我黨我軍光榮傳統的化身!

我國民間的家風小故事也同樣讓人深受啓發。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捱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裏就沒有一點餘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穫的糧食就不多。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

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捱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說完我國的家風故事,我們也來看看外國有名的家風小故事。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 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裏放一塊磚用來節水。一個貴爲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讚歎。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上述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家風就是一個家族的面貌。樹立端正的家風,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正能量”得以傳遞,如再加上優良家風以打造,那麼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

篇二:家風小故事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良好的家風能夠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家長永遠是孩子的老師,每一個家長都會以自己體悟出來的處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說,家風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在我印象中,父母提到過最多的是勤儉節約,小時候每一次吃飯,我把飯粒掉在餐桌上都會被父母訓斥,每一次吃完飯碗裏剩下飯粒,媽媽就會說:“吃飯要吃乾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說完我既知道了吃飯不能剩下飯粒,還學會了一首詩詞。飯桌上的禮儀是一定要遵循,媽媽常常對我警告的有這幾點:1、吃飯不要狼吞虎嚥,嘴巴不能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2、吃飯時嚴禁邊吃飯邊大聲說話。3、不能翹腿……每次洗手,我都喜歡玩水,水龍頭開着我在玩香皂,媽媽總會說我,要節約用水。喝完飲料的瓶子我總是習慣性的扔掉,爸爸教育我,飲料瓶屬於可回收能源,攢起來作爲廢品賣掉,這樣不僅能夠保護環境,還能使我們得到回報。

作爲平凡而普通的我們,要將優良的家風傳承下去,讓它成爲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引領我們和下一輩們健康成長。

最喜歡的一句話:和爲貴、孝爲先、勤爲寶、儉爲德

篇三:家風小學作文

家風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我不是很明白。最近在新聞聯播中看了記者叔叔,阿姨們在全國各地的採訪,我才漸漸知道了什麼是家風。它就是一個家庭多年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反映出這一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我家的家風是什麼?首先一條就是“孝”。百善孝爲先。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孝道。在我們家每次吃飯,長輩沒有動筷子,小輩就不能先開始吃。遇到好吃的菜餚,我總是先給爺爺奶奶夾菜,然後再給爸爸媽媽夾菜,最後我才吃。每次在飯桌上看到他們笑容滿面,全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樣子,我的心裏就像吃了蜜棗一樣甜。雖然這只是一件不起眼小事,但是窺一斑而知全貌。在我的家裏無處不體現出“孝”的存在。

我家家風第二條就是講誠信,不撒謊。有一次,我考試沒有考好,害怕爸爸媽媽教訓我,回到家就沒有把試卷交給媽媽看,撒謊說考卷沒有發。事後媽媽知道了真實情況,首先並沒有因爲考試批評我,而是先對我的撒謊行爲給予了嚴厲的批評。教導我做人的根本就是誠信。“人無信則不立”。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誠實守信。通過這件事,我受益匪淺,現在我的座右銘就是誠實守信。

家風就像是太陽,空氣和水一樣,時時刻刻照耀着我,包裹着我,滋潤着我,伴隨着我。使我能夠漸漸長成參天大樹。

南陽市第七小學五四班樑奕斐

輔導老師 熊培偉

篇四:我的家風小故事

開篇前先說下我家的家訓:1、欲成才,須先成人;2、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每個家都有屬於自己家的家風、家規、家訓,要說起我家的家風、家規、家訓,那可就要跟我小時候的幾件事有關了。

從我懂事起,媽媽就告訴我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勤學,意思就是要好學,奮發學習;其次是上進,要不斷地上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我能行;然後是誠實,不誠實的人,哪會讓別人信任你,依賴你呢;最後是善良,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只有一顆狹隘的心,怎麼爲別人着想?怎麼會在別人有困難時去幫助他呢?

五歲時,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但是吃飯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還常常剩飯。並且我洗手時,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費半盆水,洗完後水龍頭也不關,白白浪費了很多水。媽媽知道了我這兩個不好的習慣以後,對我說:“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以後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飯了,並且要節約水資源。”從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儉節約”。

過年時,我到爺爺家去拜年。向爺爺說了聲“新年快樂”。爺爺從口袋裏掏出了一個紅包,放在我手上,並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孫女啊!你已經六歲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級了。我要告訴你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尊敬長輩,無論你將來走到

了哪兒,你看到長輩都要有禮貌,尊敬長輩;第二句話是孝順父母,父母將你帶到了世上,並養育了你。長大你一定要報答他們,孝順他們;第三句話是自強自立,將來你無論做什麼工作,都不要依賴別人,靠着自己的實力工作,還要安於現狀,勤奮進取。這就是我對你的期望,希望你時時刻刻地記住。”

又過了一年,我要上小學了。我們坐下來打算開個家庭會議。爸爸說:“今天的內容就是討論家風、家規、家訓。目的就是想讓你上學後能約束自己管好自己。”我們討論了很久,才確定下來。

家風就是:勤學、上進、誠實、善良。

家規是:勤儉節約

家訓則是:尊敬長輩、孝順父母、自強自立。

上學以後,我感覺自從有了家風、家規、家訓,無時無刻不在謹記着,約束自己。

篇五:我家的家風故事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家風家訓。有的家風家訓是誠實守信,有的是懂得感恩,有的是尊老愛幼一個好的家風,能給我們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使我們快樂的成長。我的家風是“孝、勤、善”。雖然簡單普通,卻讓我受益匪淺。

百善孝爲先,我生活在一個三代同堂,五口之家的家庭,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愛幼,他們自己也在身體力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美德—孝道。爸爸媽媽一直盡心盡力的關心照顧兩位老人,記得兩年前爺爺身體一直不好,爸爸白天上班,一下班就去醫院照顧爺爺,媽媽洗衣燒飯,忙裏忙外,一直到爺爺身體完全康復。此事一直在我們整個家族被傳爲佳話。

每次家裏有重大事項需要討論,開始大家嘰嘰喳喳發表意見,實在不能統一,最後大多是聽爺爺奶奶的,用媽媽的話說,這就叫百善孝爲先。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勤奮的重要性不難理解,在我家勤不僅僅體現在學習上,也體現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平日裏工作很認真,媽媽很少看電視,忙完家務,大多時候她總會和我一起學習,她不但對我在學習上要求很嚴,自己一直不斷的學習,用她的話說,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教好自己的學生。爸爸在幹好本

職工作的同時總愛搞創作、攝影、策劃,他的電腦水平一流,只要電腦有點小毛病或者什麼小問題,只見爸爸敲幾下鍵盤就能將電腦“馴服”的服服帖帖。聽爸爸說,他現在還擔任天長兩家公司的總策劃、總編輯呢。勤奮才能讓人上進,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我也涉獵廣泛,平日裏喜歡讀書、寫字、勤思考,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善良”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用鄰居的話說,我的爺爺奶奶特別熱心腸,誰家有困難,只要他們知道,總會伸出援手力所能及的幫助他們。在爺爺奶奶的影響下,爸爸媽媽也是如此,爸爸工作之餘還參加了民間愛心協會,每年爲孤寡老人、社會弱勢羣體送溫暖,號召社會幫助他們。聽媽媽說,這幾年來,爸爸一直默默資助幾個貧困生讀書,一直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組織愛心志願者走進敬老院爲老人送溫暖、走進福利院幫助那些孤兒。光通過他組織的愛心活動大大小小超過20多個,募集愛心款超過百萬。在長輩們的影響下,我也感受到做一個善良的人,只要自己有能力,一定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好的家風才能創造出好的家庭,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的家庭,纔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纔會穩定。我想,只有我們每個人認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風和家訓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

篇六:家風家規作文之二

我每次去好朋友家去玩,都會忘記媽媽或爸爸規定回家的時間,玩的很盡興的時候就會很遲纔回去.讓大人們很着急.於是媽媽就很認真的對我說:“咱們曾經定過一個規矩,就是同樣的錯誤不犯三次,對嗎”

我點了點頭,並跟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約定,按時回家. 因爲我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是一興奮,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一再犯同樣的問題,媽媽怎麼叮囑都沒有作用.於是“事不過三”的家規就被訂立了,我心甘情願的接受了約定:要是同樣的錯

誤犯了三次或第三次,可以任由媽媽或爸爸適當懲罰.

好景不長,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上週六的'時候,我的作業完成了,就去秦小藝家找她玩,媽媽告訴我最遲六點半要回家,不要影響到別人家吃飯的時間,我同意了.我們玩的很開心,她的媽媽再三邀請我在她家吃飯,我欣然接受了.過了一會兒,媽媽打來電話要我回家了,我只好乖乖的回去了,因爲已經超過了七點半.一回家,就被媽媽狠狠的批評了一頓.我知道自己的錯誤是沒有準時回家,並且在別人家吃飯不光打擾了別人,也給別人帶來了負擔.我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記住回家的時間. 第二天晚上,我又去寧琛家玩,媽媽和我約定的時間是七點半回家,要尊重別人家的休息時間.我和寧琛在電腦上玩CS槍戰,心裏也一直惦記着和媽媽的約定時間.還有五分鐘到七點半了,我趕快和寧琛說再見,衝下樓回家了.媽媽一開門,就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誇獎我守時.這一次,媽媽不但給了我一個吻,還獎勵了我下個週末一小時的玩電腦的時間.我開心極了!蓋臉的把我訓了一頓:“你這樣沒有責任心的玩到現在

纔回來,如果出了意外媽媽根本聯繫不到你,也不知道到哪裏才能找到你,你知道你讓大人們多擔心跟你約好的時間沒回來寫作業,你又知道你浪費了多少時間事不過三的規矩你接受嗎那就先進來,在門口處靜靜的站三分鐘,好好想清楚今天是否有不恰當的地方,然後總結下給我聽.”

篇七:家風小故事1

良好的家風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家風嚴謹、樸實,那麼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往往受到家風的薰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人也不會走上邪路;如果一個人的家風不好,家長不注意管教孩子,任由孩子胡作非爲,那麼這樣的孩子很有可能變成“問題少年”,更有甚者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我很慶幸我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爺爺很重視讀書,家裏崇尚讀書的風氣也很濃。我記得小時候,爺爺給我買的最多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書籍。爺爺經常說:“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缺乏物質,而是精神上的貧乏。”

自從我懂事起,爺爺就教我讀《三字經》、《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爺爺在教我讀的時候,也告訴我其中蘊含的道理。記得有一次,爺爺告訴我:“‘百行孝爲先’這句話說的是,我們做人要懂得尊敬長輩,對長輩要盡孝道,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這種人也不能指望他去愛別人。”正因爲如此,每當家裏吃飯的時候,我們總是把好的東西留給爺爺奶奶吃。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幫我燉了條魚,還煮了個雞蛋,我把東西端到爺爺房裏,爺爺撫摸我的頭,“乖孫,你生病了,這個還是你吃,給你身子補營養。”我回答:“爺爺,我壯得很,沒事。”那時,我看到爺爺眼裏有一絲淚水。

爺爺不僅要求我讀書,還讓我堅持鍛鍊身體,爺爺常說:“沒有好的體魄,將來怎麼爲國家做貢獻”爺爺愛看歷史書籍,經常告訴我一些名人偉事,他說的最多的就是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在讀書的時

候,老師就問他讀書的目的,周總理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爺爺經常教導我,一個人一定要把自己所學的東西投身到社會建設當中,要做對國家有益的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爺爺在給我講“嗟來之食”時,說故事裏的主人公不吃別人施捨的東西,最後餓死,這個人很有骨氣,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我一直將這句話作爲我的座右銘。

記得有一次,家裏的米用光了,母親讓我去堂嬸家借點,堂嬸一副勢利的表情,直接把我轟出門,“你們家不是很有錢嗎怎麼跑來跟我這個破落戶借米,真是笑話,就是有也不借。”我回到家,把這些告訴母親,母親把我摟在胸前,這時爺爺來了,“乖孫,你做得對,既然你堂嬸不肯借給咱,我們也不必低聲下氣,男兒膝下有黃金,人家陶淵明都不爲五斗米折腰哩!但是你要記住,以後長大了,碰到需要幫助的人,你一定要盡力幫助別人。”爺爺這段話對我以後步入社會工作影響很大,在單位裏,每當碰到單位爲災區募捐或者到醫院義務獻血,我都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因爲我知道與人爲善,就是於己爲善,能夠幫助別人,自己也活的開心,總之一句話:“人善天不欺。”高三那年,我高考失敗,整天在家唉聲嘆氣,彷彿眼前只有高考一條路,當我決定復讀一年,再次參加高考的時候,我把自己關在屋裏,整天拼命讀書做題。那一天,當我收拾好行李準備去學校的時候,爺爺來送我,我們一路走一路聊天,“乖孫,人生不止一條路,高考只是人生一個片段而已,讀書卻是伴隨你一生的,你要記住,千萬不要爲考試而讀書,要爲自己的人生而讀書,多讀書,學會做人的道理,

這纔是正道。”在經過村裏的狀元泉的時候,爺爺說道:“乖孫,這是我們村裏的狀元泉,你喝一口吧。”我捧起一口泉水喝,泉水甘甜清涼。參加工作以後,我依然保持讀書的習慣,偶爾也寫寫文章,當我看到身邊有一些朋友誤入歧途,去吸毒、去賭博,搞得傾家蕩產,我很慶幸自己一直謹記爺爺的教誨。

爺爺,在你有生的日子裏,我會依舊敬你、愛你、戀你,你給我一生的感動,永遠都是心絃上那道不逝的風景!

篇八:關於家風的作文

大概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吧,作爲高級工程師的老爸會把“學習第一”作爲口頭禪,作爲教師的老孃會時常唸叨“應該文質彬彬”。這兩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繭的“聖詔”也可以說成是我的家風。

從>記事起,每逢來客+都會看到父母滿臉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於是,不是一頓香甜可口的飯菜,便是一場“之乎者也”類的高談闊論。我和哥哥則不問不開口,有問必答,大人說話不插言,大人吃飯不上桌,於是博得了客人的誇獎:“你家的孩子真懂事。” “不愧是知識分子,就是與衆不同。”但是平時,淘氣的我和哥哥會時不時“犯上”的。例如給睡覺的老爸別上一隻髮卡,再梳兩個標緻的小辮,於是老孃手執笤帚將我們統統趕到廁所或陽臺上,還能聽到老爸的怒斥:“竟敢在皇上頭上動土。”

雖說是90年代了,但由於封建意識的影響,父親總是用些封建教育方法來管制我們。但正是這些教育方法,使天生賤皮子的我和哥哥在學習上總是名列前茅。每當夜晚;家中從無嘩啦啦的搓麻將聲,也無地動山搖的音響聲,只有我和哥哥寫作業的沙沙聲和父母翻書報的聲音。有時,全家人也會爲了一道數學題而爭得面紅耳赤。但畢竟是封建的教育,於是出現了一切的封閉政策!收音機不讓聽,假日不許出去遊玩,似乎想讓我和哥哥成爲書呆子。不,連課外書也只能在廁所或被窩裏偷看。我真想對父親說:“都90年代了,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也該改改了。”但怯於父親的威嚴,話到嘴邊總是又咽了回去。

這就是我的家風,有利有弊。但我堅信,隨着時代的進步,新時代的家風會落腳於我家。我的家庭將變得更充實,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