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中國傳統文化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愛我中華這首歌時,我就會想到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又有着不同的節日,在雲南傣族,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是他們盛大的潑水節。這一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的盛裝,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高聲呼喊:水!水!水!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傣族人們認爲,在節日裏誰被潑的水最多,他得到的幸福也最多。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生動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搶奪婦女,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魔王已有6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7個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着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姑娘們心裏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着與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裏,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僕,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髮可勒死魔王的祕密。於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着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髮,勒住魔王的脖子。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在地下,可是頭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

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裏,哪裏便發生災難,拋到河裏,河水氾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着才平安無事。爲免除災難禍害百姓,姑娘們便輪流抱着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於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懷着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抱頭的姑娘潑一次清水,以便衝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作爲洗污淨身的一種祝福。後來,傣族人民爲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2

中國,是一個充滿書香的國度。神話傳說小說傳奇、詩詞歌賦各類善籍浸潤着每一個炎黃子孫在文化薰陶中成長。我從小就愛讀書,更愛去品味書中的滋味。特別是那一首首唐詩,讓我如癡如醉。從我接觸它的那一刻起我便沉入了其中,因爲即使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它也能引領着我走遍祖國的每一處,讓我油然而生許多向往與崇敬之情。小時候,我就開始讀唐詩。一句“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我感受到了廬山的恢宏氣勢;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又讓我彷彿置身於泰山的雄壯景緻之中;一句“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更讓我品味到了江南如女子般的柔美……

那時,我就對祖國的大好風光充滿無限的嚮往,因爲祖國就像一位大家閨秀一樣,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春天欣欣向榮的呈現“接天蓮葉無窮”你想荷花無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是夏天勃勃生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是冬天徹骨寒地。

祖國那千奇百狀的自然景觀在唐詩中各有其獨特的魅力我又不禁感嘆,詩人們的—字―句無不捕捉着祖國的美景,雖然詩沒有具體描繪出祖國的壯麗山河,這足以證明祖國文字是多麼神奇多麼美妙!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又加深了對詩的理解。聽,“明月鬆間照,清桌石上流”那涓涓的流水聲似乎在耳畔響起;“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那寧靜的意境,好像自己便置身於其中這時心靈會變得純淨,心胸也會變得寬廣。在物慾橫流的今天讀到這樣的詩任何人的心靈都會受到一次徹底的洗滌。詩中的靜不僅讓我的心靈得到了次徹底的釋放還讓我感到祖國積澱下來的文化底蘊是多麼的深厚!這種文化底蘊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流逝,它將永遠以它那高貴的氣質去薰陶着後人。啊,祖國的文化彷彿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那迷人的光芒照亮了我的文學之路照亮了我生命的征途。

感謝你唐詩,在你的引領下,我從清醇酣暢的唐風中領略到了祖國河山的'美麗;感謝你唐詩,在你的引領下,我從簡潔精煉的詩句中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感謝你唐詩,在你的引領下,我從詩的意境中體會到了祖國文化底蘊的深厚…我愛唐詩!我更愛我親愛的祖國!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3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週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爲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2017年中國傳統文化作文作文。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爲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着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4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裏,咱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纔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着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咱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糉子……到了中秋節呢,咱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咱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爲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爲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咱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糉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擡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咱們老祖先留給咱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咱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爲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爲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咱們要盡全力把咱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5

中華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讓梨”等典故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至高無上的美德,更說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之都。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也不例外。而中華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瑰寶,我們都是中國人,自然要理所當然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禮物,就像我們是中國人,就要說中國話一樣,和諧的社會需要中華美德來構建,來填充這個空虛的世界,否則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正是中華美德給予我們的,一顆中國心。

想想這句名言: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如果你真的對中華美德棄而不管,你就等於背叛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雖然這是一個愈發進步的社會,但是不是因爲進步了,就可以把中華美德像扔垃圾一樣遺棄呢?然後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國文化,而自己家鄉的文化卻遭到冷漠。

讓我們保持一顆純正的中國心吧,並且是一顆有着中華美德的中國心!要永遠記住,你是個中國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中國美德。雷鋒叔叔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因爲他身上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中華美德。中華美德人人都可以擁有,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擁有,團結同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謙虛好學你就擁有了中華美德;爲爸爸媽媽洗一次腳你也擁有了中華美德……中華美德就在細微之處,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發現它。

“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這是保護中國文化的一次行動,讓我們保護好那一顆中國心,不要讓它日積月累沒有了往日的風采!請不要只展望未來而忘記過去,過去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回味的地方!

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在理想的天空中搏擊,用科學文化知識豐滿羽翼,武裝自己,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好準備。讓我們弘揚民族精神,響應時代的召喚,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6

前不久,嬸嬸生了小侄子。姥姥的賀禮中竟有一件花花綠綠、用零碎布頭做成的小衣服。(用零碎布頭給小孩子做衣服,這確實奇特,吸引人的眼球。)媽媽告訴我,那是兒童百家衣。(點出“百家衣”。)

百家衣源於漢族育兒風俗,表明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長,需要託大家的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介紹“百家衣”的來源。)當一個孩子出生後,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並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的人家,老人們絕對不會輕易放過。因爲“劉”“陳”“程”諧音“留”“沉”“成”,是吉利的話,對於保佑孩子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

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的爲最好。因爲“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了。(“百家衣”的講究。傳統文化,顧名思義,既有“傳統”,還有“文化”。)百家衣做工講究,不同色彩、質料、形狀的布片經過精心選擇、摺疊、縫合,最後做成一件五彩斑斕的衣服。做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完全縫好,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叫作“藏魂處”。等到孩子滿月後,再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爲孩子操心了。(“百家衣”的製作很有說頭,這也正是“文化”的體現。)事後,我特意去看了“藏魂處”,果然看到衣服的下面有一個口子。

我也曾經問媽媽,衣服真的能留住魂靈嗎?媽媽付諸一笑,她告訴我,隨着社會的發展,這種保護兒童的習俗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了,現在只是作爲孩子逗樂的一種形式,也能聯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通過這件百家衣,我彷彿看到了人們那種樸素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美德。(傳統也是在變化的,漸漸地,新的傳統新的文化就會出現,新俗就成了舊俗。傳統文化寄寓了人們豐富的情感,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7

可能,有不少人會吟那首“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也許,有不少人知道被評爲20xx年度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劉延信:1973年,劉延信與同村姑娘謝蘭娥喜結良緣,第二年7月,謝蘭娥去世前,囑咐丈夫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爹媽和智障兄弟。此後,劉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貞與孝心,成就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劉延信後改姓爲謝)。1979年岳父患重度腦中風,再也沒有站起來。一老,一癱,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謝延信的肩上。謝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沒有垮、孝心沒有變、責任沒有失、良心沒有丟。他隱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擔負起讓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可見他的孝心感動天呀!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鳥獸尚且如此,人何以堪?父愛如山,母愛如海。他們給予我們的這段愛,是與我們出生,至於他們離去,是長久,偉大無私的一段愛。而我們給父母的孝呢?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父母給予我們的愛。正如詩中所說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如果不及時行孝,留下的只有悲傷後悔和遺憾呀!

在許多人眼裏,對待孝的理解極爲狹隘關於孝道的作文700字關於孝道的作文700字。他們認爲只有等到他們成家立業,父母衰老時纔是自己行孝之時。可能有一部分人連爲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肯。現在就如此,將來就別提“孝”了,到了那時候那些人的良心就讓狗吃了。

父母的生日有誰知道?父母的體質有誰問過?父母的憂慮有多少人瞭解?

孝不止是父母老後爲他們端茶送飯端唐喂藥,不只是父母年邁時的物質贍養孝應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的真摯感恩……

合適我們才能爲父母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撐呢???答:從想在開始……讓我們爲父母儘自己的孝心,讓世界充滿孝吧!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8

爲一箇中國人,在很小的時候便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三字經至今依舊還能在嘴邊背誦起來,古詩文現在也不會忘記。

這不,最近啊就開始流行傳承經典文化。我們便開始再次親近這久違的詩詞。

爲了動員全密雲區人民對詩詞的熱衷,在學生的心裏栽下一棵詩詞的種子,密雲區組織了一次詩詞大會。

爲了這次比賽,全學學生生進入了火熱的備戰狀態。進行第一輪的筆試,一級第二輪的積累比賽。將兩次比賽的分數加起來選拔出了我們參加比賽的四位選手——郭梓夢、申思洋、李雲博和我,去參加比賽。

哎呀,這可是苦了我們了,每天課也不上,作業也不寫,活動時間也沒有。一個人枯燥地背古詩,一背就是一天,真是夠煎熬的。

記得一次,我要求自己要背到午夜再睡覺。於是我便一個人在房間裏,開着燈,默默地背古詩。爲了讓自己不睡着,我儘量放出聲音,但不能太大,會吵到別人。我就用較小的聲音,一邊讀,一邊背。然後在倒一杯水,困了就用水擦擦眼睛,讓自己清醒,就這樣堅持着。雖然頭有些痛,但沒有放棄。

很快,我們的第一場比賽,一個熱身比賽終於要開始了。我堅信這幾天的努力沒有白費。在賽場上,我用盡自己的全部力量。爲學校的榮譽,爲自己的榮譽拼搏!可惜,我們比賽在搶答環節沒有搶過敵人,輸了。但,必答題與飛花令還是令我比較滿意的。不枉費我辛苦的付出啊。

我在比賽中較爲突出,那首《滿江紅》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學校的老師們給予了我高度評價,這時我的內心一下子就歡快了起來,那幾天背古詩的沉悶一下子就被我甩在了腦後。雖然自己輸了,但,我並不是輸在了自己不夠努力,而是輸在了搶答器上。不過也有自己的原因。可我依然很開心,因爲我對得起我的付出,我對得起之前的苦。

現在還記得網上一句可笑的話“苦苦苦苦苦苦盡甘來”,我想,這就是錯誤的,多少苦就有多少甘。我的苦與樂,鍛鍊了我,豐富了我。我喜歡有苦有樂的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9

歷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詩詞,這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像這次《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更引來一股綜藝清流。

不知何時,我們忘記了李白杜甫那抑揚頓挫的寫作風格,也淡忘了他們那種率真自然的高尚品質。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讓我們喚醒對詩人的認知;如今新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美好和平的生活。高新技術的變遷,使我們不得不讓我們“厭棄”傳統文化,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出現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古典詩詞的魅力所吸引,讓我們喜愛並關注它。

曾經的詩歌是多麼燦爛輝煌。在唐代鼎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文學遺產,《唐詩三百首》就是其中之一。我喜歡能體現詩人對友人的深厚友情的唐詩,其中就有李白的《行路難》,雖然篇幅短,但詩中字句清晰,語言優美,透露出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複雜變化,“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體會到詩人在崎嶇的路途中,仍然懷揣着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這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也正是因爲這樣,纔會流傳千古。

曾經的詩歌是多麼安閒舒適。就像王維寫的《竹裏館》,寫的讓人清靜安詳,營造了一種閒適、靜謐的環境,用最樸實的口頭語“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獨自一人靜坐,擺脫孤獨的束縛,迎接大自然的擁抱。“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把傾灑着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彷彿詩人超脫現實,他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爲一體了。

我們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中,要把詩歌所包含的“精華”發揚光大,讓學生在詩歌的海洋中,那股對學習的熱情對思考的認知在他們心中悄然“形成”,也就在腦中形成一種“養料”,充實我們的大腦,填滿了心中的“空虛感”,讓我們更容易接受世間的人情世故,這也就出現了許多才女豪傑,他們就更容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爲自己譜寫一段屬於自己的新的人生里程,就像是一個明亮的圓盤,投入自己畢生的精力,去擦亮他,不要弄巧成拙,畫蛇添足,使它失去了原有的光澤。

《中國詩詞大會》是傳統文化的發揚地,所以我呼籲所有人在心裏,爲它留一份屬於自己的“位置”,讓“詩詞”永遠歷史這個舞臺上綻放屬於自己的光澤。

中國傳統文化作文10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裏,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纔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着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糉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爲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爲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糉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擡頭賞月呢?

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着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爲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爲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