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流逝作文1000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東坡居士的這首詩描述的就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春節。春節是炎黃子孫的傳統節日,是農曆中一年的第一天。正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中華兒女歷來對這一天都非常重視,只要是炎黃子孫,不管他們身在天涯何處,從事什麼工作,都會以相同或者相似的方式慶祝新春的到來。春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傳統。關於春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曾經有一種叫做夕的怪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來,人們在和夕做鬥爭的過程中發現,夕這種怪獸害怕人羣、響聲和紅色。於是,人們就聚到一起,用放鞭炮、掛紅燈籠、貼春聯的方式把夕徹底趕走了。爲了紀念這一天,人們把這一天叫做除夕。而家人團圓、放鞭炮、掛燈籠、貼春聯等也成爲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實,春節的習俗還很多,比如說,農曆二十三是小年,二十四迎竈王上天等等,從吃到穿、由內而外,每一天都很有講究。可是,隨着時光的流逝,傳統似乎也在悄悄地流逝……

傳統的流逝作文1000字

過 去

小的時候,最盼望、最激動、最高興的就是過年。過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總是纏着媽媽到街上買爆竹,把街上所有的鋪面、地攤轉個遍,美滋滋地去挑我喜歡玩的爆竹。別看我是女孩子,那些鞭炮、震天響之類一般女孩不敢玩的我都喜歡。我覺得動靜大才有年的味道,爆竹聲音越響,來年的日子纔會越好!

除夕清早,我把早就準備好的紅紙送給爺爺,請爺爺寫春聯。爺爺酷愛書法,一手漂亮的柳體行書剛勁有力;每次爺爺寫春聯,我都在一旁靜靜地看着,覺得十分有意思。春聯寫好後,我幫爺爺奶奶刷漿糊、貼春聯,年的感覺越來越濃。

貼了春聯就該掛燈籠了,每年掛燈籠的時候我是最積極的。我要幫奶奶和媽媽設計一套懸掛燈籠和彩燈的方案,燈籠上貼什麼字,彩燈擺成什麼圖案,我都會親力親爲。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就等着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看春晚了;我一直都覺得春晚是一道文藝年夜大餐,從我懂事起,每年都會一個節目不落地看完,並在整個寒假裏回味。

除夕夜有守歲的習俗,最少也得守到零點。即使是在短暫的睡眠中,我也會夢到第二天早晨穿上新衣服去親戚家拜年的樣子,常常在睡夢中發出“咯咯”的笑聲,自己卻渾然不覺。

大年初一那天,我與爸爸媽媽準備好所有的吉祥話,到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家挨家挨戶拜年,爲的就是能多討個好彩頭,當然,也少不了壓歲錢啦!

爸爸媽媽和他們的兄弟姐妹會自覺地把從初一到十五的聚會安排好,這半個月裏我和堂兄弟姐妹們難得的聚在一起,撒丫子瘋玩,爸爸媽媽也管不了。過家家、捉迷藏、打雪仗、上網玩遊戲,一個都不會落下。

這一幅幅畫面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雖然年復一年,可是每年都是那麼新鮮,從不會感到厭倦。

現 在

這兩年,年的味道似乎越來越淡了。彷彿春節的傳統被人們逐漸遺忘了:

北京的空氣污染很嚴重,現在市裏燃放煙花爆竹都有時間和場地限制,所以也就沒有小時候玩得那麼盡興了。

自己寫春聯的人也少了,一般都是到書店和超市買對聯,或者直接用電腦設計打印,製作精良,看起來好像比手寫的還漂亮,實際上卻沒有手寫的春聯有韻味。

成形的彩燈很多,什麼樣的都能買到,也用不着我去設計了。

年夜飯不少人家已經不做了,直接到飯店訂上一桌就成;餃子也不用包了,速凍餃子超市多的是,買回來下鍋就OK。

春晚也不再那麼受關注,除了老人們還保持着看春晚、守歲的傳統,更多的人是以上網聊天、遊戲、發短信等方式度過整個除夕夜。

新衣服每年都穿幾件,也不在乎春節這一件衣服,對新衣服的渴望也沒有那麼強烈了。

哥哥姐姐們有的已經成家了,春節時有的因爲工作原因也不能聚在一塊,即使回來也不再像以前一樣肆無忌憚的玩兒了,更多的是抱着電腦、盯着手機,再也找不回原來過年的感覺了。

我不禁在想,這還是我印象中的中國年嗎?幾乎所有的傳統都被莫名其妙的簡化了,失去了它本來的味道。

未 來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歷久彌香。傳統在歷史和文化中孕育,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伴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網絡生活的普及,人們可能更適應一種“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我擔心,在不久的未來,很可能就是10後、20後這幾代人,他們對中華民族傳統的瞭解會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傳統難以傳承甚至流逝殆盡。傳統的流逝也是文化的流逝、歷史的流逝。歷史、文化、傳統,這是前人爲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有責任把這種悠久的傳統延續下去,還要發揚光大,讓傳統在新時代裏展現出它應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