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優秀傳統作文彙編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傳統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優秀傳統作文彙編7篇

優秀傳統作文 篇1

在現代化開放的世界裏,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並且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纔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的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着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糉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r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r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爲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爲此做些什麼嗎?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糉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擡頭賞月呢?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爲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爲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單是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優秀傳統作文 篇2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爲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衆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爲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裏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裏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着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優秀傳統作文 篇3

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當然優良的傳統美德也是不可缺少的。這些中華美德需要永久的傳承下去,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

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要先從一件件小事做起,比如說:在學校向老師鞠躬問好,主動撿起學校裏的垃圾,與同學團結,主動幫助他人等等。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禮義之邦”而著稱於世界民族之林。愛國、誠信、厚仁、重義、敬親、貴和、求新、好學、勤儉、奉公等道德要求,經過數千年的不斷陶冶、實踐和發展,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極其重視“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誠實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導向功能,這對於克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淺、低級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等腐朽思想來說,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於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道德,只要我們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吸取其精華、批判其糟粕,傳承其美德,拋棄其侷限,併力求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賦予其新的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就一定能夠成爲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羣衆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發展,有助於“以德治國”的實施。

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時代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傳統道德基本內容,把傳統美德分爲愛國、明智、持節、自強、誠信、知恥、改過、厚仁、貴和、敦親、重義、尚勇、好學、審勢、求新、勤儉、奉公、務實等18個部分,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傳統美德的各個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選擇了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這對於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們的道德品質,進一步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加強以德治國,培養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傳統精神文化。

當前,培育和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爲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的傳統文化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爲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着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爲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讓我們一起爲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優秀傳統作文 篇4

中華的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更好地去了解它,傳承它。而傳統文化包括方方面面,比如思想、語文、禮儀、書法。音樂等。那我們就來先了解禮儀。

生活中,有很多禮儀,比如“孝”,人們都說“百善孝爲先”,孝敬老人和長輩是我們每個人要做的,還記得那則“香九齡溫席”的故事嗎?香九齡家境十分貧寒,母親跑了,而父親又身患重病,全家的包袱全壓在她弱小的身軀上,每當夏日傍晚,她早早地來到父親的房間,拿着扇子,把蚊子都扇走,牀扇涼了,再讓父親入睡,自己則在一旁爲父親扇風,直到父親熟睡爲止。到了冬天,自己先躺進父親的被窩,暖熱了,再讓父親躺進去,怕父親着涼,便把自己的被子也搭在上面,而自己卻只穿薄薄的一層衣服睡在一旁,在半夜常常被凍醒。

這是我們從小就學習過的故事,如今科技發展迅速,不再有以前那樣惡劣的環境,不需要和香九齡一樣,在父母工作一天勞累的情況下說一聲“爸媽,辛苦了”或給他們端一杯熱水,他們就會覺得十分安慰和滿足。所以我們要常孝敬長輩,爲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就是“孝”。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傳統文化,我們要去發現和學習,它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支撐柱,需要我們新一代的少年去傳承和發展。

優秀傳統作文 篇5

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比“消失”更可怕的詞了,人們追逐新鮮事物和流行趨勢的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一些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消失。鎮裏有一條老街,早年輝煌,街邊有許多打鐵店、裁縫店、燈籠店……

往來的客人絡繹不絕,近年來卻逐漸衰敗,傳統文化式微,開始沒落,卻有這樣一羣手工藝者存在於這條街上。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近乎執着地在這條街上傳承着自己的手藝,堅守着這古老的傳統文化。現在有多少人的心中有對“傳統”的把握與理解呢?“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對清明節的真實寫照。每年四月,人們在這一天上墳、踏青,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它真正的意義所在。這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道德思想。“百善孝爲先”,孝道一直被我們推崇,清明節的傳統風俗就凝結了後輩對先人的孝心與尊敬。傳統風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先人智慧的濃縮與積澱,是洗盡鉛華後歷史的遺留,它貫穿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堅守了千百年仍不能忘卻,足以見得它的重要。

但傳統真的是不可逆反,一成不變的嗎?回望我們的生活會發現,傳統也是不斷改變,不斷創新的,這纔是歷史發展的真正方向。長久以來,人們選擇燃放煙花爆竹中清明節紀念祖先,卻也逐漸發現了其中的弊端。大量的煙花爆竹不僅污染了環境,還存在着安全隱患。因此,某些地區已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於是人們想到用菊花等有象徵意義的植物來紀念祖先。風俗雖然經歷着改變與創新,但其中的孝心是不變的這便是傳統的本真了。對於傳統,我們不僅要堅守、要理解、要創新,還要讓它世代傳承下去。人們總認爲人生太短,太寶貴,卻又擠得出時間去娛樂去玩鬧,在電子產品上消磨許多時光。而不願去傳承,去汲取,去吸收,一門手藝,一方文化,一種思想。讓傳統在歷史長河中繼續流淌。人生確實是短暫的,因爲短暫所以寶貴,在這寶貴的時間裏我們要過地有意義,讓心靈在傳統文化中冷靜,沉澱下來,接近真正的生活。鎮裏的那條街,那條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的街。雖然破敗,但每當它沐浴中黃昏柔美的霞光中,總是那麼安詳,不經意間觸動了我們內心的平靜。在那裏,我們似乎可以放下所有憂傷與煩惱,只需要靜靜地享受時光。我想,不只是因爲老街的寧靜吧,而是處於傳統文化氛圍中的我們總能收到一絲漸染,遠離喧囂,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放鬆。冥冥之中,達到某種境界。

歸根結底,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根源,是起始也是歸宿,傳統文化應如同一位歌者的一生,哪怕繁華落盡,卻仍然餘音不絕。

優秀傳統作文 篇6

沒有月的夜晚

沒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獨的,因爲他沒有了《月下獨酌》的灑脫;沒有月的夜晚,蘇軾是愁苦的,因爲他沒有了抒發對亡妻懷念之情的載體;沒有月,中國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爲泡影;沒有月,中國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樓閣,沒了根基。

月是中華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沒有了“月”,中華文化又將何去何從,中秋之夜,明月半牆,此等美景已沒有多少人去關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圓,也勾不起遊子思家的心。“望月懷人,見雲思友”已成舊談,因爲現代已無需“思念”。寄去一張照片,打一次電話,上次網見見面,比望月望雲簡捷迅速得多。看來“月”確實沒了用途,中華文化沒有了用武之地,現實社會忘記“月”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然而我獨愛月,有月的夜晚,我纔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覺有了歸宿。

李白的“少年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勾起我對幼時的懷念,對天真幼稚的嚮往;而“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則是打發無眠之夜的良藥,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開始。遙想東坡當年,獨自一人,觀“缺月掛疏桐”,聽“漏斷人初靜”,與“孤鴻”爲伴,與“缺月”爲伴,是多麼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雖已降臨,卻沒了人靜之夜,雖有缺月掛樹梢,卻沒了鳥的痕跡。此景不僅不能打發愁苦,反會使人更加抑鬱愁困,真羨慕蘇軾的月。在蘇軾人生的低谷,遙望到一輪明月,才使他釋然身輕,由庸俗走向灑脫,由喧囂走向幽靜。懷念蘇軾的月,是“千里共嬋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蘇軾的月,是“明月夜,短鬆崗”的真情之月;渴望蘇軾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無法忘記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牆”,總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嚮往。似月光下的一張網,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無處可逃,月已無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無法走出月的輝光。

沒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獨的,沒有人能夠捕獲我心靈的愁苦,沒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陽的光永遠撕不開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國更需要一輪“明月”照徹前方的道路。

優秀傳統作文 篇7

我很榮幸能參加寧海縣第一屆公民道德公益講堂。這個演講廳的主題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演講廳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國的繁榮。

談論“中國文化。這四個詞自然會讓人想起一個叫做“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用的描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句子,但是有多少人能回答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作爲一箇中國人、中國人和中國孩子,我不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我認爲這讓我感到羞恥,甚至更難過。

雖然這是一個短暫的四天學習期,但它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感觸頗深。我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向你解釋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因爲即使是我也在瞭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路上。我知道,要真正理解幾千年前先賢們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我必須用我的一生來學習和實踐它!我所能做的就是盡我作爲中國人的責任弘揚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讓我們談談我過去四天的學習經歷。

演講廳的整個學習過程是免費的。此外,還有免費午餐、學習材料和免費紀念品!這種公益活動很少。據我所知,500多名志願者參加了演講廳。我想每個人都知道什麼志願者”也就是說,除了做最髒最累的工作,他們不付報酬。我想談的不僅僅是志願者的概念,還有他們可敬的道德品質。每個人都必須彎腰90度,不管他們的年齡和體型,並被稱爲“教師”每當觀衆鼓掌時,站在旁邊的志願者必須鞠躬表示感謝。在過去的四天裏,我看到了什麼,沒有看到什麼,我不知道他們每個人都鞠了多少躬,我真的數不清。在這些志願者中,從八十多歲的老人到十一二歲的孩子,在我看來,我們在哪裏可以被稱爲“教師”啊?他們是我想學習和尊敬的老師。

這些志願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說,謝謝,謝謝!

每天到達會場後,我都會讀《弟子規》。觀衆超過3000人。有些人甚至什麼都忘不了。我記得最多的是“父母大喊大叫,不應該慢下來;父母命令,不要懶惰。這就是成爲兒子的原因。一位講師說,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孝道。單詞,兩個單詞是“道德。兩個字,另一位講師說,“弟子規”不僅是孩子們的規則,也是人們的規則。的確,許多《弟子規》都是人們做事的原則。善待父母父母大喊大叫,不應該慢下來;父母命令,不要懶惰。;對待兄弟和朋友是“哥哥說朋友,哥哥說禮貌;兄弟團結,中國有孝道。;善待你的行爲早起晚睡;老來容易,珍惜這段時間。;與他人相處需要“所有人都必須愛。天空是一樣的,地球是一樣的。等等,做一個人和做事有無數的理由。

我不會詳細說明講座的內容,因爲我無法用幾句話解釋和描述清楚。

在一個接一個的講座中,令人感動的部分會讓人痛哭流涕,令人激動的部分會讓人感覺手心麻木。有幾次,我哭得眼淚汪汪,哽咽着,低下了頭。在舉行閉幕式和觀看講座瑣事時,我在屏幕上看到一行字:志願者不能忍受浪費一粒食物。出現在屏幕上的是包裝午餐盒的志願者,對着從觀衆手中取回的午餐盒的剩菜微笑。他們中的一些人也看到了鏡頭不好意思地躲閃。這時,我再也看不到他們吃剩菜的鏡頭了。我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淚水,低下頭,讓淚水順着臉頰滑落。我的臉是痛苦的表情,我的心更像一根針。我滿腦子都是“不要對別人做你不想對自己做的事雖然這四天我吃光了所有的食物,但我仍然感到深深的自責和痛苦。

也許,面對傳承了5000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我仍然很年輕,很無知,但我知道,我有義務和責任去繼承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這在今天尤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