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優秀傳統作文9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優秀傳統作文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優秀傳統作文9篇

優秀傳統作文 篇1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宵節,聽爺爺說:“正月十五是點燈節。誰家生了男孩必須在臘月十五的宗氏祠點上一盞燈,一直點到正月十五。這表示宗氏又添了一口丁了。”真是重男輕女。現在可不時興這個了。

正月十五,太陽一下山,花燈都亮起來了,漳州立刻變成燈的海洋,夜幕一降臨,到處都是人流了,男女老少,個個滿臉笑容,咱們全家向花燈集中點——中山公園走去。當咱們來到中山公園,看到的是花燈海洋,人山人海,咱們隨波逐流,觀賞着各式各樣的花燈:有飛龍噴火;獅子玩球;鯉魚吐珠;龍鳳吉祥……真是千姿百態。

“轟!轟!轟!”啊!人民廣場放煙花開始了,人們往人民廣場的方向望去,看到天邊是五顏六色的煙花,真像仙女撒花,美麗極了,人們無不歡呼雀躍,感到無比快樂,幸福。

花燈,煙火,笑臉,呈現了漳州繁榮、和諧的景象。

優秀傳統作文 篇2

中華傳統美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每一位炎黃子孫鑄就偉大人格的根本。流傳幾千年,影響人的一生,成爲矗立廣泛,名留青史的道德典範。

那何謂傳統美德?就是從傳統文化、儒家文化、傳統道德中大浪淘沙,千錘百煉而世代相承的優秀道德品質,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文明禮儀,道德經典等等。

對於青少年的我們來說:“樂於奉獻”是主題。我作爲一名中學生,自覺踐行這一主題,我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滿懷理想與熱情,揮灑青春與汗水,投身於學校文化建設之中。在協會中通過實踐經受到一定的鍛鍊,提高了自身素質,陶冶了情操,同時明白了“奉獻、團結、互助、友愛”這些優良傳統的含義,更是明白了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處世底線離不開半步美德,輕者誤入歧途,重者跌入深淵。因此,我們應該樹立良好的道德理念。

在學校中我們組織了很多活動,拾撿垃圾,幫助同學,同時也通過信息手段,瞭解青年志願者在全國進行的各式活動。在諸多活動中我們都看到了青年志願者的身影,青年志願者的足音,迴盪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論是我們學校的青年志願者,還是社會上的青年志願者都彰顯出共同的理念:奉獻愛心、盡已所能,不計報酬地幫助他人,爲構建和諧美滿的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作爲中學生的我們要培養正確的理想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規範行爲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爲。我們是21世紀的主宰者,我們更應該繼承傳統美德,把這些閃爍着睿智光芒的精華,化爲自身的營養爲建設和諧社會,文明社會培育文明風尚作自己應有的貢獻,做新世紀、新時期的傳播者。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後記

優秀傳統作文 篇3

說起戲劇,中國的戲劇可真是五花八門,今天我就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家喻戶曉的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評劇、豫劇、越劇以及黃梅戲,如果你想更深入的瞭解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跟着我繼續往下一探究竟吧!

京劇,可謂是中國國粹,還是我國的國劇,京劇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發展史,角色可分爲: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且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評劇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是我在五大戲曲劇種中最喜歡的戲種,俗稱“蹦蹦戲”,怎麼樣,這個名字生動活潑吧?演員就更不用說了,我相信六年級的同學們都知道,在第一學期的第二十八課——《我的舞臺》中說的就是評劇演員新鳳霞的女兒吳霜的故事呢!

俗稱“梆子戲”的豫劇是因爲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傳承,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故稱“豫劇”。豫劇初始以本嗓清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因此又稱“河南謳”。

固有第二國劇之稱的越劇,是流傳地方最廣泛的地方劇種,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據初步統計,大約有280多個專業劇團,業餘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呢!

同樣流傳範圍甚廣的黃梅戲,是一種獨具特色民間小戲,與當地的方言結合,用當地的方言歌唱、說白,形成了當地獨特的風格,這種劇種也是蠻獨具特色的!

同學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人越來越少,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在一點一點的消失,也許這些傳統文化會在幾百年甚至幾十年裏消失,這些文化是無價之寶,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保護它們,讓它們不在再消失,讓他們繼續傳承下去!

優秀傳統作文 篇4

三月三,是我們壯家掃墓的節日。

我的家鄉在廣西扶綏縣,每年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我的母親回岜盆老家去掃墓。一大清早,爺爺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飯。紅色,是用紅藍草染成的;黃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楓葉染成的;紫色,是用紫葉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鈑香噴噴、亮晶晶,一聞到那股清甜的香味,總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團放到嘴裏。

三月三是登高看風景的日子。掃完墓,大人們就帶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圍的風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學的逐羊景區和游泳山泉銀泉山莊,還可隱約望見遠處的縣城,風光美極了。

三月三也是我們壯族唱山歌的節日。青年男女成羣結隊來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壯族節日盛裝的大伯大嬸們也聚集在這裏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喲尼羅……你來看羅!左江兩岸好風光哩……”錄相播放到市裏的電視上,她們還得過市裏的獎狀呢!

我喜歡家鄉,我喜歡家鄉的三月三。

優秀傳統作文 篇5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是我們壯鄉的傳統節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時間在飛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來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興了。

晚上,我的母親就開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準備。

首先我的母親拿來紅蘭,炒了一下就滾了熱水,就把紅蘭泡入水中,我的母親就用手co着紅蘭,不過多久,紅蘭便冒着熱氣,水變成了紅紫顏色的了,香透了。我想……彩我的母親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紅蘭水,等到明天早晨蒸。聽了我的母親說明天蒸,我焦急了。但還是得明天吃上這香噴噴的糯米飯,因爲明天是“三月三”嘛,這只是準備。然後,我的母親做另一種食品,就是雞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牀來,穿上衣褲就聞到一股糯米飯的香味。於是,我趕忙來到廚房。早起的我的母親見了我說:“快快來吃糯米飯了。”我興奮地歡呼起來,擰開飯jin的蓋,哇,好香啊,只見飯jin裏乘着美麗的糯米飯,有黃色的,白色的,紅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飯,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了一會兒,我的母親又遞給我雞蛋,我驚喜極了。於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雞蛋來。原來這些美味食品是我的母親一清早起來做的。我想:“……”這天,有的小朋友還結了個雞蛋網,掛在胸前,網裏放着個紅通通的雞蛋(那時**)。我們還拿着雞蛋,和別的同學鬥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們爲什麼要做各種顏色的糯米飯,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們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利的含義吧!雞蛋呢,也許是祝願我們小孩呢感快長快長,健康成長呢。

優秀傳統作文 篇6

不知道爲什麼越是宣傳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報刊網絡上越是充斥着這大千世界中的種種醜態。到底是人們喪失了做人的原則還是所謂的傳統美德已經在我們的大腦中成爲過去式?

前一段時間熱播的影片《蒐集》,講述了一位都市白領因未給老人讓座而受到社會各界抨擊指責最終自殺的淒涼故事。擁擠的上班時段未讓座也許並不是一個完完全全不合乎情理的事情,可是卻引起了衆人的口誅筆伐。我不知道社會上所有的人一起來攻擊一位勢單力薄的女性算不算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呢?

自古以來,在中國關於“傳統美德”的肯定一直是沒有斷過的。古有薛宣的“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己能病之”,今有叔本華的“爲了能讓所有的男男女女和睦相處,我們必須允許每一個人保持其個性。”孔融讓梨是傳統美德,非禮勿視是傳統美德,相敬如賓是傳統美德……可是到了現在呢?商場上的爾虞我詐、病人送紅包給大夫……卻也披着禮尚往來的外衣大行於世。

以前,中國正是因爲傳統美德而以禮儀之邦的美稱屹立於世;現在,中國又是因爲傳統美德而以虛僞自大破壞了自己在他國人民心中的美好形象。你難道說中國不是因爲已經變質了的傳統美德才失去了大片疆土嗎?你難道說中國不是因爲已經變質了的傳統美德才讓他國欺凌了這麼多年嗎?你難道說中國不是因爲已經變質了的傳統美德才有了老人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讓座並心安理得地接受讓出的座位嗎?我想,這不僅僅只關乎中國人對傳統美德的簡單認識上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於因濫用傳統美德而生出的流弊。

傳統美德不是外衣,它不應只是一種形式。改革開放後的今天,人們的思想日益活躍,在利益的驅動下,食品生產者唯利是圖,廣告虛假宣傳,借的卻是以民生健康爲己任的幌子;官員中飽私囊,卻天天叫嚷着廉政建設。如此種種,傳統美德的外衣儼然成了某些罪惡活動的保護傘,讓人們談美德而色變。這樣的美德,有的只是美麗的外表。缺乏的是一種真誠。

梁任公先生有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就讓繼承傳統美德成爲一種習慣,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吧。只有這樣,未來的中國才能真正提高國民素質,才能實現國家真正的強大。

優秀傳統作文 篇7

雖說這春節已過,熱熱鬧鬧的氣氛應已不再。但過了春節鬧元宵,全城上下又是一片喜氣洋洋了。

那晚的廣場可真真是人山人海了。別笑我比喻得不恰當,可要是去了你就知道這元宵過的有多熱鬧。老的少的都從家裏趕來沾沾這份喜氣,大多都在看一些臨時舞臺上的精彩表演。看他們在臺上賣力地演出,就知道肯定下了不少功夫。大家也在臺下坐着涼椅,乘着微微涼風,悠悠地磕着瓜子,欣賞着這絕倫的表演。像是一尊尊“老佛爺”似的,着實有趣。

快看那邊!一堆人圍着一些字幅抓耳撓腮的,猜字謎這玩意兒可比做奧數題更費腦筋,瞧他們一個個興致勃勃地思考,還有些個聰明人已經跑到不遠處兌獎去了,一臉憋不住的笑意已經暴露了他們內心的激動,這換來的似乎不是獎品而是一份喜悅。如若你對這兩樣都不怎麼感興趣,不如像我一樣跑到一旁散發着各種香味的街邊小吃和特色的湯圓去品嚐個痛快。對於咱們這些吃貨家來說,“吃”顯然比玩更重要嘛。那邊的湯圓軟糯可口,甜味適中,躺在碗裏像一個個吃撐了的小丸子,白白的肚皮不斷地吐出各種餡料,再配上一杯清涼的酸梅汁一定更美味了!

一說吃就說個沒頭了。還是來“樂”一“樂”吧。雖然已不是小孩子了,但看到那些可愛的卡通設施還是忍不住想起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與小夥伴們一起的歡樂。小朋友們在滑梯上爬來爬去,笑着鬧着,不免童心氾濫,深感他們的幸福。

不過,假設你非常宅的話,在家看看央視的猜燈謎大會也不錯,一邊啃着軟滑易咬的湯糰,怎麼說也是一種享受啊!

優秀傳統作文 篇8

某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是一家外國報社統計了中國人使用率最高的軟件,而高居榜首的則是新聞軟件“快看新聞”。爲什麼這個軟件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呢?我不禁好奇地繼續看下去。原來“快看新聞”會這麼受歡迎的一大原因就是它會根據用戶點開的新聞判斷用戶的喜好,從而展現出用戶感興趣的內容。這種越來越智能的軟件的誕生,正是爲了迎合現代碎片化的社會。

而與越來越熱門的電子傳媒相比,傳統紙媒的人氣則是日漸下降。

最爲常見的紙媒,當然非報紙莫屬,但在碎片化的社會中,報紙卻難以滿足大衆需求。一份報紙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說要滿足所有不同人羣的喜好,顯然是不怎麼現實的;並且,報紙的供應人羣是大衆,所以信息五花八門,自然是無法迎合碎片化社會中的個性化需求。

那麼在愈加碎片化的.社會中,紙媒還是否有必要存在呢?我認爲,答案是肯定的。

的確,電子傳媒好處多多,各種智能化的程序充分滿足了各類人羣的個性化需求,使用起來也比紙媒方便,但不可否認,傳統紙媒仍在許多方面勝過電子傳媒。

首先,爲什麼紙媒能夠在信息時代流傳下來?因爲這其中凝結着在資源貧困的時期中,勞動人民的心血。在那種人類文明較爲落後的時代,紙媒的出現大大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的文化發展,使人類告別了在絲綢、竹簡、羊皮等物上寫字的時代,這何嘗不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又怎麼能讓它就這樣沒落呢?

其次,由於電子傳媒的各種功能,容易使青少年等自制力較差的人羣沉迷於其中,從而耽誤了人們正常的學習工作的時間,而電子產品的輻射也會使人的視力、身體健康程度下降,是電子傳媒的一大弊端,而紙媒則避免了這一問題。

最後,則是電子傳媒的智能化造成的又一缺點——信息的局域性。在開頭說過,電子傳媒的智能程序使各種應用軟件能根據用戶點開的內容來展現用戶所感興趣的內容,但這個功能卻會使軟件所展示出的信息變得單調,而有些重要的信息則不會顯示。紙媒雖不能覆蓋全方位的信息,但仍有很強的多樣性,例如報紙上的各個版塊有助於人們瞭解各種時事。

綜上而言,紙媒的存在仍是有必要的,是不應該被淘汰的,而電子傳媒的迅速崛起是福是禍,至今還很難預測……

優秀傳統作文 篇9

皮影戲是中國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隨着時代變遷,這門藝術日漸淡出人們視線。然而,在我的家鄉—巫山縣騾坪鎮,殘存着當地最後一支傳統皮影戲班子,堅持給村民的文藝生活增添古色古香的味道。說起皮影戲,我可是情有獨鍾。

記得那一次是仲夏的一個晚上,我們正在吃飯,爺爺說:“大壩裏來了個皮影劇團,吃完飯我帶你去瞧瞧。”皮影對我來說是一個新鮮物,不知啥樣。我扒了幾口飯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會兒,我和爺爺來到大壩裏,只聽見鑼聲、鼓聲、喝彩聲吵作一團。演皮影戲的場地被裏三層外三層的觀衆包得嚴嚴實實,好不容易纔擠了進去,只見那兒擺着一個一米來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繃着一塊半透明的驢皮,驢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揮動着鐵錘大的拳頭向老虎頭上猛擊,大老虎咆哮起來,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麼東西。老虎一用勁翻身一撲、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勁兒先瀉了一半。武松隨手拿起身邊的哨棒,一陣亂打,老虎倒下了。鑼聲、鼓聲、喝彩聲更響了。接着又表演了《哪吒鬧海》、《西遊記 》、《葫蘆娃》……精彩絕倫。

半夜節目結束了,我意猶未盡。我走到架子後面發現了許多帶木棒的圖片,爺爺見我好奇便給我講:“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繪,非常精緻。這皮影共有十一個關節是仿照人得關節制作而成的。這讓我越來越喜歡皮影了。

皮影戲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它歷經多少年才流傳至今。雖然現在有了電視、電腦等高科技給我們的視覺享受,但皮影始終有它獨特的魅力和深層的文化內涵。

我愛我家鄉的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