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彩爲話題的週記

堅持下去,持之以恆,你定會有許多樂趣。你的人生一定是精彩的人生。下面要爲大家分享的就是以精彩爲話題的週記,希望你會喜歡!

以精彩爲話題的週記

以精彩爲話題的週記一

是誰,在南山之下悠然採菊,領悟着生活的真意?是誰,在驟風疏雨的夜後細聲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品味着生活的閒適?是誰,在隴畝之間高歌《梁父吟》,欣然自比於管仲;樂毅,在田園中自得其樂?問之:何以能如此?”答曰:爲生活中留一道縫隙,在縫隙裏見精彩人生!

思及先賢,歷史滾滾的浪潮終究淹不過理性的光芒,在生活中爲自己留一道縫隙,足以豐盛整個人生。我們生活在忙碌的社會種,在停下喘息的那一刻,爲什麼不學學古人,爲生活留一道縫隙,悠然地棲息?我們不是大詩人大文豪,但我們能夠爲自己留一道縫隙,淡然而過。

留一道縫隙,陶潛於自然中得到了精彩的人生,當他目睹官場的黑暗,不願與那些道貌岸然的統治者同流合污,慨然而道:“吾不願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隨即丟棄那頂在他眼中一文不值的烏紗帽,心入自然。於是,他能夠“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能夠在南山下悠然採菊,心無外物。陶潛”大隱隱於市”,心遠而無車馬喧,淡泊名利。他放棄樂對功名利碌的追求,在生活中留一道縫隙,充實快樂的生活,完美了他的人生。

留一道縫隙,諸葛孔明得到了精彩的人生。午睡後口雲一絕:大夢誰先覺?貧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足以見其心境之淡然。在明智的將領未出現潛前,他爲生活留一道縫隙,而沒有去追求隨手可得的榮華富貴,寧願在山野之地躬耕隴畝。在功名利碌得誘惑面前,他淡然處之,在縫隙中充實着自己終於等到樂劉備得三顧茅廬。臥龍現而天下變,遂“名成八陣圖,功蓋三分國。”成就一番大事業,其功績震古爍今。諸葛孔明退了一步,在人生的縫隙中伺機而動,最終他名垂青史。

爲生活留一道縫隙,不是在逃避,而是爲了贏取更多,留一道縫隙,不是打破人生,而是熱鬧感人生更豐富多采。生活不是每天擠在一堆的計劃中,留一道縫隙,能讓人生更精彩。

又見悠然採菊的老人,又見委婉評花的女子,又見快樂高歌的軍師,他們在爲自己留的一道縫隙中,精彩了人生。

以精彩爲話題的週記二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當我們離開媽媽懷抱進入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學會了冷靜,在那裏,老師把我們撒嬌的性格改變了,幼兒園剛開始我們是又哭又鬧,不會與其他小夥伴融合在一起,但是久了久了,我們便學會與人打交道了,幼兒園裏的“大朋友”也教會我們許多的知識,就這樣人生中的第一個知識點就被填滿了。

當我們離開啓蒙老師的懷抱進入小學的時候,我們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在那裏,可敬的老師教會我們許許多多人生的大道理。上小學的時候我們便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專心努力刻苦學習,才能爲以後的事業打好基礎,小學的生活有6年,在這漫長的學海無涯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夢想,只有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才能爲自己代言。

小學生涯結束後,我們來到了中學,中學的任務比小學更重了,中學的老師管教得也更嚴格了,不像以前在小學或幼兒園那樣可以懶懶散散了,因爲人生這是人生的第三個轉折點,以後還有更多的關卡在等着我們去闖,只有闖過重重難關,夢想的大門就會向你打開。

人生的筆,書寫人生。

人生是由自己來書寫的,書寫,我們需要一支筆。初學時,我們用的是鉛筆。錯了可以擦。用鉛筆其實並不好,特別是當我們對一切都充滿學習的慾望時。鉛筆教會了我們反悔、後悔。也許教育者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吧,進入高年級之後,鋼筆水筆才逐漸開始代替鉛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放棄學習生涯中握的第一支筆談何容易。強求,也只是換來一身的'不自在。錯了錯了又錯了。橡皮已經成爲了擺設,終於它被無情地扔出了它呆了一生的地方——鉛筆盒。有的人設法遮蓋錯誤,但是無論怎樣,本子上都會留下痕跡,誰都知道你錯了。也有人試圖用膠帶紙去掉那些錯誤。可是這也是徒勞。膠帶紙往往會毫不留情地將作業弄破一個大洞。這是懲罰,輕易反悔地懲罰!人生就是這樣。人生是沒有鉛筆的。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會被保存,而且是不可刪除的。所以,人生是不容反悔的。遮蓋,去除,都是無用的。能做的,是坦然面對。是錯是對都是自己,不是嗎?自己親手寫的,豈能反悔?也許鋼筆水會弄得你滿手髒。你的抱怨,煩惱,無時無刻。但是,你不能放下手中的筆,正如筆也認定了你一般。

人生之筆在每一個人的手中,既然已經選好了自己的筆,那就認真寫吧!

以精彩爲話題的週記三

這世界什麼最美?有人說是花,因爲嬌嫩;有人說是樹,因爲挺拔;有人說是藤,因爲堅韌。答案當然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標準不同的角度,答案是不同的。讓我們品味出不同的人生。

一束鮮花,嬌豔欲滴。悲傷的人說“感時花濺淚”;高興的人說“花兒對我笑”;憂鬱的人說“林花謝了春紅”;欣喜的人說“人面桃花相映紅”。有人說花有情:“落紅不是無情物”;有人說花無情:“浪蕩桃花逐水遊”。花沒有變,變的是人的心緒,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看一束花可以看一個人。看他的脾氣、品位、性格,看他的心情與氣質。

大千世界,人們總是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他們也答出了自己的心靈。蘋果爲什麼落地?有人捧着蘋果樂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來吃,而牛頓卻回答出了萬有引力;太陽爲什麼東昇西落?有人回答太陽繞着地球轉,而哥白尼卻回答太陽中心說;盲人可以看見什麼?有人疑惑地搖了搖頭,而海倫·凱勒卻答出了流傳於世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們無意苛求答案的完美,但正是對這些問題的品味、探討,使我們人類的生活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然而,面對人生的問卷,我們的回答也許艱難得多。我們掙扎於利益的驅使與良心的鞭策,困擾於對自己心靈的審判。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有人隨浪花沉浮,他們必將消逝,而老人桑地亞哥卻爲了心中不死的信念與巨鯨搏鬥,如天地間的巨人精神常留。面對車上歹徒持槍搶劫,有人畏懼不前,或悄悄躲開,但更有人大吼一聲挺身向前。面對西藏高原上微薄的空氣,有人心安理得地享受都市裏涼爽的空調,而孔繁森卻選擇將生命深植於阿里深處……從這些回答,這些用實際行動作出的無聲的回答之中,我們深深地品味出了不同的人生,我們深深地品味出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不同的答卷詮釋不同的人生,更啓迪着我們深深的思考。

作爲要選擇的是守護心中那盞不滅的燈,向着光明的彼岸前行。我們有權利選擇不同的人生道路,正如我們有權利對衆多的問題作出見仁見智的回答,但是我們要記住,這樣的人生,有我們自己的品味,有道德的品味,有祖國人民的品味,有歷史在久久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