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還是擔當議論文

【篇一:分享還是擔當】

分享還是擔當議論文

在我讀初中的時候,我認識了一個人。因爲當時來到這個班級的人有點多,我是通過他的自我介紹知道了他的名字,對他的喜好有一點點了解。

他是一個很聰明很愛學習的人,我們也因爲學習而結緣成爲朋友。我是一個很害羞的人,平時在班上不是很喜歡和別人交談。是他改變了我。那個下午,教室人很少,大多去吃飯了,我在寫作業,他也是。九月的陽光很暖,很暖地照在我的身上,讓我差點忘記了這個世界。這時,一道影子一點一點向我靠近,我發現那竟是他。他站在我前面,他在和我說話!我擡起頭望着他,這時我感覺好熱,好熱,臉竟不知不覺得紅得像紅富士一樣。和他說過一會話後,望着青澀的他的我也不再害羞。就這樣,他打開了我的心扉,我變得喜歡和別人交流。

分享和分擔雖只是一字之差,但意義卻又迥然不同。用平常的思維去想這兩個詞,大概可以概括爲:“好”的東西用來分享,“壞”的東西用來分擔。

我和他很談得來,他有時會和我說他週末做了什麼和一些他喜歡做的事。開始他告訴我的事情中幾乎都是一些很快樂的事情,但我總感覺少了些什麼。後來因爲一些學習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他心情不好的時候更多了。我有時候也會去問他怎麼了,如果是一些小事他便會告訴我原因。但更多的時候他會把他的那份脆弱埋藏在心底,呈現給我們的是僞裝的堅強。因爲在很多人的心裏覺得煩心的事會“傳染”,說出來會給他人也增添煩惱。這樣想的人恐怕他們不知道,那些真正在乎你們的人們渴望幫你們分擔的心理永遠大於分享。

如果我是一棵樹,他就是在我正茁壯成長的時候給我陽光讓我懂得什麼是成長的人。成長——大概就是懂得分擔,學會擔當,勇於承擔吧。跟他相處的日子裏我學會了分享,但我卻發現分擔並不是很容易。因爲人們一貫的只願意把“好”的東西拿出來分享。

同一個楊桃站在不同的角度畫,可以畫出不一樣的楊桃。分享與分擔也是如此,如果你願意把“壞”的東西也分享出來,那麼傳統意義上的分擔也可以是分享。

【篇二:分享還是擔當】

《莊子》中有這樣一段話:“泉涸,魚相處於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是超然物體的思想家,固然可以逍遙天地間,無羈無絆,但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我們,怎麼也學不會這份瀟灑。作爲現實社會的人,我們不僅要與人分享快樂,也要與人分擔痛苦。

人生需要分享,更需要分擔。我們身邊需要這樣一個人,靜靜地聆聽我們取得進步時幸福的呢喃和成長過程中喜悅的私語,分享生活中的快樂。同樣也需要這樣一個人,幫助我們收拾失敗時沮喪的心情,遭遇挫折時的懊惱哦,分擔生活中的痛苦。“五十載春秋共度,風雨中起落相隨。如果沒有夫人卓琳一路相隨,分享小平的快樂,分擔小平的憂愁,鄧小平可能早在“文革”那種人人自危的歲月裏倒下了。那麼中華民族又何來今天的輝煌?每個人都很渺小,艱難時,沒有他人相助,便很難走出困難的陰霾。與人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剎陽光,傷感時,能溫暖你我的心房;迷茫時,能照亮你我前進的道路。

有羨慕那些隱居深山,與世隔絕的世外高人,他們與明月爲伴,和清風爲友。恍若隔世般度日,靜美之極。但是他們不知道,人生不能逃避,也無法逃避。推窗攬月,把酒臨風,對影成三人固然是一種瀟灑;三五好友,觥籌交錯,把酒話桑麻,又何嘗不是另一番滋味?詩詞裏呈現的東西,是一個民族永恆的浪漫,以致有時候顯得縹緲而不真實。遺世獨立太難,千百年來只有那麼幾個天真的略帶偏執的詩人,如陶淵明——真正做到了。更多不過是藉此獲取美好的名聲。“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纔是他們真正的目的,而我們的雙眼往往卻被那些隱居的表象所。人生無法逃避,既會經歷彩虹,也要經歷風雨。與人分享彩虹,分擔風雨,我們的人生着上一抹美麗的色彩。

因此,當古道瘦馬思念疾苦的時候,不妨展開信箋,與人分擔憂愁,遙寄祝福。何必擺出“捲簾西風,人比黃花瘦”的病態?當春風得意,滿心歡喜的時候,不妨攜一壺濁酒,與人分享陽光暢敘樂事。何必發出“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斷絃有誰聽”的悲嘆?分享快樂,成功,彩虹;分擔憂愁,不幸,風雨,攜手走過,驀然回你會發現春意更加盎然。

【篇三:分享還是擔當作文

我們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分享,而不願分擔,但其實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一個懂得分享,但是每個人都分享,懂得分擔,就一定會有收穫。

分享指的是與他人共同享受,使用,行使分享大自然美景或是美食亦或是一些事情。讓別人也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別人述說自己的感受,而分擔指的是能夠承擔一部分責任,能夠幫助他人減輕一些負擔。如果別人有快樂的事情和你分享。那麼你也會多一份快樂;如果別人有難過的事情,你也能一起分擔,那麼你就能收穫一份友誼。

現在有很多的學生都不願意和父母交談,更不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每天在學校裏發生的事情,但是對於父母而言,這又是他們特別關心的事情,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開家長會,老師跟家長講的內容除了學習上的之外,還有該怎樣與孩子相處,開完會回家後,媽媽就找我談話,這是我第一次和媽媽坐在一起談心裏話,她問了我一個問題,讓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問我爲什麼回家經常都保持沉默,從來沒有談過我在學校的生活,爲什麼不願意和她分享,在媽媽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心裏想得挺多的,我並不是不願意告訴她,而是害怕媽媽聽到有些事情與她觀點不同,她不會理解,引起沒必要的誤會,可媽媽卻告訴我:雖然我倆的意見大多不同,但是她還是會理解的,即使現在有些事情做得不夠好,但是都是很正常的,畢竟人無完人……在這一天,我和媽媽敞開心扉聊了很久,我第一次把心中的想法分享給媽媽聽。

在我初三畢業的那個暑假,媽媽生病了,需要做手術,而家裏又只有我和媽媽兩個人,雖然只是一個小手術,但是爸爸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打工沒能回來。我第一次覺得家裏的重擔一下子就落在了我的身上,當媽媽進入手術室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滿了害怕。我獨自一人,站在醫院的走廊上,我手無足措的,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雖然只是過了半個小時,手術便圓滿完成了,可對於我來說,卻比任何時刻都更漫長。

在接下來的幾天裏,我開始忙着衣食上照顧媽媽,對於一個很深做家務活的我來說,這簡直就是一種煎熬。這幾天出來吃飯時間我要回家做飯以外,其餘時間我幾乎都在待在媽媽身邊,一直守候着,等她哪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忙。

經過這幾天的時間下來,我慢慢地成長,從最開始的笨拙到慢慢熟練,也慢慢開始懂得了該怎樣去承擔責任。

分享,是很簡單的一個事情,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分擔卻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承擔一部分責任,通過這兩件事情,我不僅學會了分享,更學會了分擔,它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它在我的成長生活中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篇四:分享還是擔當】

分擔與分享是人生中的調味品,使我們收穫無限的樂趣。敢於分擔,樂於分享使我們吸取了生活中的哲理。播撒了快樂。

小時候的自己對分享的意義就只是在一起分享吃零食,然而分享並不止於此。分享就像那高掛在於空中的明亮耀眼的太陽,照耀大地,讓地上的生物充分享受到它的陽光;

分享是一種美德。當你對身邊的人交談着你的喜悅,而他們也會沉浸在這歡快的氣氛裏,會全身心的沉浸於這片喜悅天地中;當你對身邊人傾訴傷心事情時;他們也會被感染,從而安慰你,將你的悲傷淡化。

分享,它是美的,它是醉人的。它可以將你的快樂分享給別人。它是那麼的珍貴!

從懂事開始,分擔不再是幼時在考場上互傳紙條的無知;不再是少年時被人欺負後叫一羣所謂的朋友一起拼命。它是一種精神的擁有;它是讓我們見證友誼,讓我們感動的源泉。

分擔是一種感動,當你在工作中手足無措時有一雙溫暖的手爲你分擔,解憂。分擔,它讓我們能更快樂地在朋友相處在一起。讓我們活的更自由。

不管是分擔或分享,那都是必不可少的。儘管他不是一種義務。儘管它不是一種隨心。他卻凝聚了心靈的美好。

分享,是冬日裏的暖陽,給予你溫暖的擁抱。

分擔,是疲憊時,朋友的一隻手。

去分享,是一種思想的深度。

去分擔,是一種博愛的境界。

快樂是分享,疲憊是分擔。學會分享分擔,我肩負一份責任。

【篇五:分享還是擔當】

縱然我只是宇宙間一顆毫不起眼的塵土,只是世間萬物中的一株普通的小草,只是風塵僕僕中無意間灑落的一片枯黃的落葉。我卻有人間分享與擔當的胸懷。

——題記

與別人分享快樂,你的快樂就會加倍,與別人分享快樂,你的快樂就會加倍,雨別人分享痛苦,你的痛苦就會減半。我們要學會分享還是分擔。

不知從何時起,分享不再是幼時一起吃零食的喜悅;不再是兒時一起快樂一起瘋鬧得灑脫。它是人世間最美的付出,分享是一種美德,當你和周邊的人傾圖你的喜悅而他們也瀰漫在你的歡樂之中。它能使你忘卻前一秒的痛苦讓你全身心的融入這篇喜悅的天地。它是多麼的美好啊!

一檔熱門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中曾有這樣一組鏡頭,六個小朋友被分成三組,兩兩進入一個房間,桌上有兩個碗,一個碗是節目組準備的早餐,另一個是空的。而這三組中,其中兩組都有一個小朋友吃不到早餐,另一個是空的,用意明顯得很,是讓孩子學會分享。而這三組早餐,其中一組都有一個小朋友吃不到早餐。最後一組又遇到了另一個問題——早餐太難吃了。而這兩個小朋友卻沒有多做思考,一人一半吃完了早餐,這又是另一個話題——分擔。

年紀還小的我們,是否總是這樣,不懂得怎麼去關心身邊的人,是否總是把我們讓別人爲我們分擔的事,當做是我們對別人的一種分享。年少的我們,所擔當的東西太少,而又總是要求別人爲我們分擔。比如,我們總是要求父母幫我們做這個,做那個,並且把他們無條件的付出看做是理所當然。從我們出生起,父母就把他們的所有認爲是好的東西都分享給了我們,因爲學習上的壓力大,他們還爲我們分擔了生活上的壓力。這纔是真正的分享和擔當。

當然,成長這條道路是自己去走的,是分享還是擔當,都是自己的選擇。

【篇六:分享還是擔當】

每個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責任,需要我們自己去擔當去完成,只有當我們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時,才能夠把事情做好,就像老師的責任主要是傳授給學生知識,警察的責任主要是維護社會治安,清潔工人的責任主要是打掃衛生。

當今社會最需要的是責任心強的人,只有每個人都積極的去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把各項工作做好,我們的社會纔會有所進步,一個人想要贏的他人的信任,就要在他人面前樹立起威信,就必須要有責任心,比如:美國一個年僅11歲的男孩在踢足球時踢碎了鄰居的玻璃,人家索賠12.5美元。當時12.5美元可以買125只下蛋的母雞,闖了禍的男孩向父親承認錯後,父親讓他自己說:對過失負責。可他沒錢,父親說:錢我可以先借給你,但一年後還我。從此,這個男孩就開始艱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後,他終於還給了父親12。5美元,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爲美國總統的里根。我不知道,沒有經歷這件事里根還是不是現在的里根。但我知道,他父親的.所作所爲是讓他犯了錯就該勇於承擔後果,不逃避不推卸責任。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就擁有了至高無尚的靈魂和堅不可摧的力量。一個班的班幹部,想要在班上樹立威信,就要讓這班級團結起來,那麼她自己必須以身作則,必須擔任起一個班幹部的責任,這樣才能使同學服從、信任、佩服她。其實並不難,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去做,必定會成功的!

家是我們的港灣,當你再成長的旅途中失去方向的時候,家的塔燈飾永遠不會滅的。我的成長起源於家,最後是否落葉歸根於家呢?父母是我們的蒙師,我們在即將踏入社會,離開家的時候,是否可以想象自己可以爲父母做些什麼了呢?成長需要擔當,即將長大成人的我們是否負起了父母的責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在父母的庇護下快樂的成長,而父母卻在日漸變老。時時刻刻想着父母,爲父母做些什麼,並不僅僅是我們的責任了,而是一個心態。

只有勇於承擔自己責任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纔會使自己走向成功之路,而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就如人們眼中的沙粒,責任與擔當是我們每個公民必須做到的事,只有我們每個人都勇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我們明天才會變得更加的美好。

【篇七:分享還是擔當】

發達的科技如巨人手臂一般將人類推向了生物鏈的頂端,人類的智慧是偉大的、耀眼的、驚人的;但人類的心是狹窄的、自私的、陰暗的。

人自詡高大,醜惡的嘴臉只在四下無人時顯露或在惱羞成怒時“驚現”。人是虛僞的,自認爲自己純潔如紙。人也是險惡的、貪婪的和自欺欺人的,以“消耗掉地球時,反正還有宇宙”的想法欺瞞自己,進而更加大爲度來採伐資源﹑消耗資源﹑索取能源。人類的繁榮是建立在消耗上的,是建立在逐漸減少壽命的地球母親上的。每年每月每日每時的不懈努力下盡情地開採着地球上的資源,數萬噸﹑數百萬噸和數千億地資源採伐出來以供人類的消耗。

所以,我們要學會分享,或者學會擔當。

既然人類已經站在了所謂生物鏈的頂端,掌管着地球“大勢”的進退,那爲什麼人類不可以去分享這些資源呢﹖

是的,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或者其它途徑獲得這些信息——某某組織捐獻多少錢;某某幾十年收養流浪狗和流浪貓;某某組織遊街抗議“核武器”的使用;或者是某某明星捐獻山區兒童多少的錢;某老大爺用撿垃圾的錢來捐給孤兒院。

由這些事件可以看出,無關富貴、無論什麼年紀、無論什麼職業和組織者可以分享資源,也正在實施這一行動,但這遠遠是不夠的,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所以我們還要有擔當,學會擔當,擔當身爲“頂端者”應盡的責任。那麼,問題來了——擔當是什麼﹖什麼纔是擔當﹖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消耗食物提供的營養來完成一切動作,作爲其運動細胞消耗的供給,我們是碳基生物,所以許許多多的人就由各種各樣的原因,各式各類的藉口,來以動植物爲食而不會感到愧疚。就比如我們所誇讚的忠厚的水牛,也不還是口中的一道菜;忠誠的狗這一類人們所喜愛的動物,人們也是吃得津津有味。或許你會說自然界的動物不加管制會氾濫成羣、破壞生態平衡、彰顯出自己的偉大麼!所謂的生態有序的場面只會是人類的臆想的產物了。

既然如此,我們人類便應該加在力度制約破壞生態的企業或工程項目信用,並極少使用它們。真心關愛大自然,而不是愛大自然的能源、資源,研究出更加節能環保的設施,做出更多環保方面的舉措。等這一類方方面面的實施發展,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體系,不以物質奢華爲榮,做出更多的措施來節約資源。

以上都只是環保節能的一小方面,人既然是突破出生態食物鏈的生物,那麼也要負起保衛自然、保衛地球這一項重大使命,這也同時是在保護自己的家園和人類自己的財產。

分享不能面面俱到,擔當也只會承擔一大部分的責任,所以我們既要分享資源,也要擔當自身的責任,這才能做出更大更面的步伐,生命也將會存在以更持久,更完美地呈現在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