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1

話說在東晉,有一奇人叫陶淵明,人們都認爲他是一名隱士,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我卻不這麼認爲。。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主要依據就是這篇《五柳先生傳》,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五柳先生就是陶淵明,而這篇文章也就是揭露陶淵明真正身份的一篇代表作。

我初次讀完這篇文章,就意識到一點,這篇文章的作者並不是陶淵明,而是他的學生爲揭露他醜陋行爲而寫的一篇匿名信。由於文章寫的是陶淵明,所以後人認爲作者就是陶淵明。爲什麼說是他的學生,文章第一段有解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爲號焉。”在古代,先生都是稱呼老師用的,所以是他的學生。因爲一日爲師終身爲父,所以給他留情面沒直接寫出他就是陶淵明。接下來就寫出了他的種種不足。“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主要因爲他學歷不高,說話怕被別人笑話,所以乾脆不說,對於榮華富貴更是不敢妄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雖然他學歷不高,但他好學,由於有許多字不認識,所以只讀懂大意。(這可能是唯一誇他的地方,畢竟做人不能太絕嗎!)而每當真正讀動一句話時,就異常高興,以至忘記吃飯。“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如果有一句話實在不能理解,就借酒消愁了,又由於他經常不理解句子的含義,所以養成了喝酒的毛病,最後把家都喝窮了。“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的鄰居知道他愛喝酒,所以很少喝酒,但一喝酒他就聞到了。一喝就沒完,還希望喝醉。最後趕緊走,不想讓別人追到他管他要錢。“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緊接着,鄰居們就把他的住所都拆了,用來抵債。就出現了“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景象,他也就認了。“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就是他的學生在咒他趕緊死。

文章最後一段是別人對他的評價,與我的學說不一樣,我就不再多說。

這就是五柳先生陶淵明。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2

天性所致,喜歡自由天然的東西,對於生活的要求很簡單,大膽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顧他人的眼光,在恬適、寧靜的鄉村,他不需要原則,不需要規定,不需要框架,一顆真摯的心,足矣。

對於陶淵明,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我是十分欣賞景仰的,曾作過幾年小官,卻還是欣然於回家的感覺,不被名譽、世俗、官場、財富矇蔽雙眼,而是朝着生命裏最真實的東西步步貼近,在權貴們爭先恐後地想擠進那個官人的世界時,他卻在一旁冷眼相望,這位潔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脫世俗,進入到他的那個“桃花源”的夢境裏去了,他不喜歡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不喜歡爭權廝殺,在官場被黑暗氣息所束縛,乾脆一走了之,不再爭名奪利,來到人間仙境,開開心心地去享受“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美好景色去了。這樣的淡泊、恬雅,這樣的熱誠、感性,在於他把生命的一切都當作自然的風景,以欣賞的心態,一一平淡看過、走過,最終迴歸到他心靈的歸屬,還是這個無窮的自然。

他從不貪戀物質生活,反而對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就像一顆種子,活在繁花綠葉當中,受到大自然的庇護,洗心則淨,每日遊走在歲月的最前頭,不會爲生存而絞盡腦汁,更不會爲功成名就而作踐自己,這種逍遙不會有孤獨,修養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個醜惡的世界,只有他在享受當下最美的物質資源。

對於我們現在的蝸居,陶淵明的隱居要更顯得舒適得多,他把他得期望和慾望都投放在大自然中,樂此不疲地,享受着自然帶來的作用,他始終有一種信仰,那是一種強烈鮮明的感覺,無法猜測他的深度,這是不能被人所窺視的,只有親身經歷、體驗後才知道,那是生命的真實意義,那些形同虛設的官場生活,簡直就是人生的祭品,只會讓人更加迅速地接近死亡。

我一直堅信陶淵明從未逃避,他的才華、他的胸襟、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永遠都留存在世間,從未離開,只是方式不同,他所習慣的是那種更加平易近人的自然,那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也只有這樣志存高遠的人,才擁有得來。

現在的社會,不知何時纔會出現“陶淵明”,他就像是一種科學規律,等待人們去進一步發現和了解,他擁有的高度,在這個生活千篇一律的社會中,更是難以突破。追求奢侈,過充滿黃金的生活,有勞斯萊斯,在好的地域買一套能背跨幾代人的房子,擁有精緻的商業頭腦,努力賺錢,進入上流社會,信奉“有錢纔是硬道理”讓名牌打包自己,一夜暴富,這是諸名年輕人所夢想的,那麼如果沒有這個城市呢?如果哪天自然災害把這一切都毀了呢?你的人生追求還有價值嗎?每天忙到虛脫,健康、幸福、快樂,這些還是我們原來最本質的需要嗎?天真、善良、淳樸、堅強、誠實,這些還是這個世界上最最偉大的本性嗎?世界的顛覆者依舊是上述中的'我們,依舊是“陶淵明”的所作所爲,他應該能給我們或多或少地啓導。

陶淵明在那個社會沒有爲政府帶來多大的價值,但我覺得,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他最寶貴的價值,他的人格與處世態度更是我們將要爲當代世界創下的價值。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3

陶淵明夫子道鑑:

近來安好?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天下大亂,各方諸侯割據混戰,正所謂“亂世之中出梟雄。”在這個動盪的時代,出現了許多有才的賢士與英勇的武將,他們隨着自己的諸侯四處征戰,出謀劃策,幫助其立下赫赫威名並且雄踞一方領土,成爲人們所崇拜的霸主。

早就聽聞先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對我來說就如當空懸掛的明月一般如那乾涸之土中的一條清泉,使我求賢之情越發強烈。看那四方戰亂不斷,人們在戰火中的洗禮下,殘暴統治的折磨下,痛不欲生的場景,看到一個又一個家庭因戰爭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望着一座又一座的城池下戰死犧牲的勇士們,相信愛好和平的先生也和我一樣爲紛亂的戰爭社會的黑暗而惋惜,痛恨吧!可是,只是不滿於現實,而不付出與行動,一腔熱血,又能往哪裏潑灑呢?只有在這亂世之中,憑藉着自己的能力,統一中原才能結束分裂,結束戰爭。先是的願望也是我的願望,只要有先生這樣的賢者來輔助我加入我,讓我們一起煮酒談天共論天下大事,努力奮鬥,就有可能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成爲向您先輩一樣,聲名赫赫的人,一位真正的英雄。

如能前來,自當恭迎。希望先生可以助我一臂之力。

盼即賜復。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4

他從小受儒家學說的影響,有着爲民謀福的志向,爲此他出仕做官,但不過只是參軍,九品的小官。而後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對仕途的厭惡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使他寫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而在《飲酒》、《雜詩》中他說:“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少時壯日厲,撫劍獨行遊。”說明他一開始就有隱居脫世的想法。

他過着安適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在這,爲生活他也不忘:“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爲此他無怨無悔,“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他開墾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長,一場大火使他一貧如洗,幾畝荒田,幾間茅草屋就這樣消失了。他曾說:“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爲此“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雖說家貧,但仍保持“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他在去世前的兩個月,寫下相當於告別詩的《輓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輓歌(其一)》中寫下:“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爲人,今旦在鬼錄。”爲自己歸天已經做好思想準備。而他又在《輓歌(其二)》和《輓歌(其三)》中抒發對死亡的感慨與虛想。

他死去之後首先是他的好友——顏延之,爲了紀念他,寫了《陶徵士》。“靖節先生”的由來也就是他的好友給予他的稱號,他的田園詩則更受樑朝太子蕭統的推崇,可謂愛不釋手。就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蘇軾都是崇拜他的文豪,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念奴嬌》中:“須信採菊東籬,離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陶淵明最高的評價。

陶淵明,他永遠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隱者。